新沂市瓦窑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集思广益 时效课堂
课时总编号: 3 第 1 课时 年 月 日 星期 主备人
课题 《论语》十二章
学习 目标 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 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了解老子及其思想与作品。
学习 重点 1、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2、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 3、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4、准确把握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并直接论说道理都特点。
学习难点 1、了解老子及其思想与作品。 2、准确把握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并直接论说道理都特点。
学习 方法 合作探究: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课时安排 二课时
学习过程:学科组共案 用案人自我创新
一、情景导入 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还是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正所谓“天不生仲尼,万古终长夜”。 二、文学、文化常识 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68岁回到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相传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撰《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后世影响: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2、了解孔子思想 ①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ti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②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④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⑤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3、《论语》写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 春秋末,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4、了解《论语》 《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二十篇,492章,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体式上: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三、诵读感悟 预习检查:明确字音。 八佾(yì) 文质彬彬(bīn) 迩之事父(ěr) 譬如(pì) 子罕(hǎn) 未成一篑(kuì) 四、文本研究 (一)研读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食:动词,吃饭 ②敏:勤勉 ③就:靠近 ④而1:表并列 而2:表顺承 ⑤有道: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 释义: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 君子要安贫乐道、重精神轻物质,谨言慎行、加强道德实践。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排除干扰) “敏于事而慎于言”(实践锻炼) → “好学” “就有道而正焉”(虚心请教) 2.概括主题。 君子应重精神轻物质 从“好学”的标准出发,讲的是君子日常行为的准则。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通过不断地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3.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 研读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何?”(《八佾》)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而:表假设,如果 ②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 释义: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制呢?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会如何对待乐制呢?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 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强调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以回环往复的叠句造势,突出“仁”在礼乐中的重要性。 研读第三章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 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② 闻道:知道、懂得真理 释义: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 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从对待“道”的态度出发,讲明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言简意赅,突显对了解“仁义之道”的重视。 研读第四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喻: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 释义: 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孔子阐明了君子和小人怎样的义利观? 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义”对于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研读第五章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②齐:与......看齐。 ③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释义: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 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本章中体现的孔子道德修养的方法是什么? 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哪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通过辩证的分析对待“贤”与“不贤”的态度与做法,点明了人不断前进的方法。 研读第六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质:质朴、朴实 ②文:华美、文采 ③野:粗野、鄙俗 ④史:虚饰,浮夸 ⑤为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释义: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那才是君子。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分析“文”与“质”的辩证关系。 从“文”与“质”在君子成才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出发,点明文质不可以相胜,就是指它们要均衡,哪个都不能够过多。君子就是要做到“文”与“质”的平衡。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清晰,言简意赅。 课堂总结 齐读课文 自主回顾翻译课文。 尝试背诵。 布置作业 阐明仁和礼乐的关系 执着追求真理 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板书 设计
教后记新沂市瓦窑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集思广益 时效课堂
课时总编号: 3 第 2 课时 年 月 日 星期 主备人
课题 《论语》十二章
学习 目标 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 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了解老子及其思想与作品。
学习 重点 1、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2、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 3、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4、准确把握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并直接论说道理都特点。
学习难点 1、了解老子及其思想与作品。 2、准确把握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并直接论说道理都特点。
学习 方法 合作探究: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课时安排 三课时
学习过程:学科组共案 用案人自我创新
一、情景导入 1、齐声诵读《论语》十二章 2、尝试背诵前六章 二、研读新课 (一)研读第七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士:读书人。 ②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毅,坚强,刚毅。 ③已:停止。 释义: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戮力奋斗。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 研读第八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譬:比喻,比方 ②篑:盛土的筐子。 ③止:停下来 ④平地:填平洼地 ⑤虽:虽然。 释义: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本章重点强调了什么道理? 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进,吾往也”是在提醒我们,是否追求仁道、坚持不懈,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要靠个人的主观努力。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运用比喻和散句,说理生动自然。 研读第九章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知:同“智” ②者:……的人 释义: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智 、 仁、 勇 缺一不可。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用否定和整句的形式,增强气势,简洁明确。 研读第十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②一日:一旦 ③归:称赞,赞许 ④目:条目,细则 ⑤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⑥事:实践,从事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求实践这些话。” 活动二:问题探究 1.孔子认为实现“仁”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以对话的形式,运用排比,层层深入,说出符合“礼”的具体做法。 研读第十一章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一言:一个字 ②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③恕:宽恕 ④于:介词,可以翻译成“给” 释义: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怎样正确理解孔子的“恕”的内涵?我们从中可以悟出怎样的为人处世的人生道理? (1) 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2)学会互相理解,设身处地看待问题。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以对话的形式,点出“恕”这一准则,以及具体的做法,明确而详细。 研读第十二章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②夫:那 ③兴:激发人的感情 ④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⑤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⑥怨:讽刺时政 ⑦迩:近 释义: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 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团结群众,可以抒发不满。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活动二:问题探究 1.说明孔子认为《诗》的三大功能。 一是诗教,兴、观、群、怨以修身; 二是诗用,事父事君以治国; 三是诗识,鸟兽草木以致知。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运用反问和铺陈的手法,详细而全面,语气更强。 3.如何理解和评价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观”“群”“怨”? “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经》的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政治作用,这是历史上对《诗经》的作用进行的第一次明确而全面的理论概括,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孔子强调“兴观群怨”,目的是“事父”“事君”,即为封建礼教、封建统治阶级服务,有其明显的阶级局限性。 三、课堂总结 总结所学内容 1、讨论了君子人格和修身养性的问题 君子之德: 安贫乐道 谨言慎行(1) 重义轻利(4) 表里如一(6) 修身养性(外求):追求真理(3)锲而不舍(8)养德增智(12)重视仁德(10)修身养性(内求):自我反省(5)勇于担当(7)智仁勇(9)自我约束(11) 仁爱之心(2) 2、主题归纳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在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孔子关于君子人格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在思想道德修养、读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对后人都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布置作业 士要以“仁”为己任 君子做事要持之以恒、要主动努力 君子要有仁、智、勇三德 克己复礼为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诗》的重要性
板书 设计 《论语十二章》 君子之德: 安贫乐道 谨言慎行(1) 重义轻利(4) 表里如一(6) 修身养性(外求): 追求真理(3)锲而不舍(8)养德增智(12)重视仁德(10) 修身养性(内求): 自我反省(5)勇于担当(7)智仁勇(9)自我约束(11)仁爱之心(2
教后 札记新沂市瓦窑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集思广益 时效课堂
课时总编号: 3 第 3 课时 年 月 日 星期 主备人
课题 《论语》十二章
学习 目标 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 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了解老子及其思想与作品。
学习 重点 1、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2、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 3、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4、准确把握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并直接论说道理都特点。
学习难点 1、了解老子及其思想与作品。 2、准确把握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并直接论说道理都特点。
学习 方法 合作探究: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课时安排 三课时
学习过程:学科组共案 用案人自我创新
一、情景导入 1、齐声诵读《论语》十二章 2、检查背诵前 二、归纳提升 活动设计: 阅读课文中关于“仁”的章句,分析孔子的“仁”包含了哪些内涵。 (1)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2)仁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对内(内圣),复礼对外(外王),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生追求。 (3)仁爱思想的一体两面是“恕”与“忠”。 三、总结文章的写作特色 1.比喻说理,形象生动。 例如第八章,孔子以“堆土成山”为喻来阐述学习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2.人物对话,栩栩如生。 有的章节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如“颜渊问仁”,孔子给予回答,接着颜渊又问具体表现是什么,最后表示要坚决执行。通过对话,一个善于思考、领悟,又坚决践行的弟子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3.哲学思辨,充满智慧。 文章节选了孔子许多带有哲学思辨意味的名句,例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些语句给人以人生的启示,表现了孔子非凡的智慧。 四、拓展延伸 1、君子,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
“君子”一贵族、上层统治者 (1)血统和政治地位为标准(孔子之前) (2)孔子→“德性”内核,重塑“君子”理想人格形象。 (3)据杨伯峻先生考证,“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共出现过107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部《论语》就是一部关于“君子”的学说。 2、君子之道 一直喜欢“君子”二子,因为它最能体现中国正道之人的价值取向。在我看来,君子比勇士更儒雅,比绅士更正义,较之书生酸腐之气,比之英雄少了几分草莽之气。君子达可兼济天下,穷可独善其身。孔孟之道,即君子之道;可君子之道,却又不拘泥于孔孟之道。 世有孔丘,“君子”始立 可以说,是在孔子的精心重塑和不遗余力的维护下,“君子”一词才散发出如此高贵的气质。而自从有了“君子”这一理想人格,我们的文化便有脊梁,余秋雨先生说:“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 五、随堂练习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答案】A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2、理解性默写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________,________。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自勉。 【答案】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3)朝闻道,夕死可矣。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9~11题。 子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第15章)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第5章)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10.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是因为子贡能独立思考、________(用成语概括),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第一段对话体现了孔子________的教育。 11.结合上面两段文字,请简要说明孔子对“贫富”的理解。 参考答案: 9.《诗经》上说:‘要像玉石的加工一样,先开料,再粗锉,细刻,然后磨光’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 10. 举一反三 启发诱导 11.示例:孔子认为贫穷是人人厌恶的,贫者追求富贵无可厚非,但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而富者,不可因为拥有财富便目空一切,要努力当个“富而好礼者”。 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板书 设计 十一 有无关系论证 二十四 四种人生态度与后果 老子四章 三十三 加强自我修养 六十四 无为而治的四种做法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