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学目标】
1.认识“捡、旧”等11个生字,读准“挣、几”等4个多音字,会写“柴、旧”等13个字,会写“火柴、围裙”等14个词语。
2.能说出小女孩5次擦然火柴后看到的情形及表达的愿望。
3.能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能说出小女孩5次擦然火柴后看到的情形及表达的愿望。
【教学难点】
能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说出自己的感受。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捡、旧”等11个生字,读准“挣、几”等4个多音字,会写“柴、旧”等13个字,会写“火柴、围裙”等14个词语。
2.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了解作者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提问: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关注了哪些信息?有什么疑问?
学生观察,交流:
预设1:这是一个冬天的夜晚,屋子里、街道上都亮着灯,屋外正下着鹅毛大雪。
预设2:屋顶上、街道上都覆盖着一层白雪。小女孩穿着很单薄,光着脚走在雪里,身后留下一串孤独的脚印。
2.引导:是啊,这还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呢,家家户户团聚的日子,小女孩为什么会孤零零一个人流落街头呢?让我们一起到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名篇《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去找答案吧。
3.教师板书课题,(板书: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齐读课题。
4.了解作者。
教师介绍:想必大家对这个故事有所了解,这篇童话故事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作品。我们先来看一下关于作者的介绍吧。
安徒生(1805-1875),世界著名童话作家。他出生于丹麦中部的小城市欧登塞。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
代表作:《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并做上标记。
2.学习生字词。
(1)指名学生朗读词语,评价读得是否正确。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识记、理解生字。
教师适时指导:“燃”“焰”“烛”都有火字旁,可以一起识记。火字旁的字,多与火有关。
(3)读准多音字。
引导学生发现:“挣”在“挣脱”“挣钱”等词语中读zhèng,在“挣扎”中读zhēng。“几”在“几乎”“茶几”等词语中读jī,在“几个”“几何”等词语中读jǐ。“晃”在“明晃晃”“晃眼”等词语中读huǎng,在“摇晃”“晃动”等词语中读huàng。“喷”在“喷香”中读pèn,在“喷泉”中读pēn。
(4)进行识字游戏,检验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3.厘清文章脉络。
(1)请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提示,简要说说课文内容。
①出示填空,让学生补充:
课文先写小女孩( )火柴,
再写小女孩( )火柴,
最后写小女孩( )在街头。
②根据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将课文分成三部分。
1-4自然段:小女孩一年的最后一夜在街上卖火柴,因为卖不掉火柴不敢回家。
5-9自然段: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在亮光中看到了幻象。
10-11自然段:小女孩在旧年的最后一夜冻死在街头。
(2)引导:了解了各部分内容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吧!
出示填空,让学生补充:
在_______________,一个赤脚的小女孩在街头___________,她又冷又饿,为了取暖五次擦燃火柴,在亮光中,她看到种种美妙的幻象,最后____________。
(板书:一年的最后一夜 冒雪卖火柴 擦燃火柴 冻死街头)
三、学习第1-4自然段,品味小女孩的“可怜”
1.请学生默读第1-4自然段,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个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这是一个( )的小女孩。
预设:可怜/又冷又饿/美丽/痛苦/贫穷
2.引导:再读课文,用上文中的词句具体描述你对这个小女孩的感觉。
预设1:这是一个(在又冷又黑的一年的最后一夜里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的小女孩。
预设2:这是一个(有着金黄色卷发的很美丽)的小女孩。
3.指导朗读:请找出这一部分中让你印象最深的一句或几句话,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
小组交流,全班分享。
生:我从“冷极了、下着雪、又冷又黑”这些词语中感觉到这个夜晚特别冷,在这么冷的一年的最后一夜,小女孩却“赤着脚”在街上走,她真可怜。
预设2: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生:看似简单的两个“谁”,强调了没有一个人买她的火柴,也没有一个人给她硬币,小女孩的寒冷除了来自天气,更来自人们的冷漠无情。
教师指导朗读:要读出小女孩的悲惨境遇。
四、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本课生字。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
(2)重点指导“柴”,教师范写。
“柴”上半部分略扁,下半部分的撇、捺要舒展。上下部分之间要紧凑一些。
五、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说出小女孩5次擦然火柴后看到的情形及表达的愿望。
2.能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引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第1-4自然段,了解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苦难的现实生活。小女孩后来怎么样了?我们跟随安徒生一起去看看吧!。
二、学习第5-9自然段,品味小女孩的“幸福”
1.借助表格,梳理内容。
(1)请学生默读课文第5-9自然段,思考:小女孩一共擦了几次火柴?
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她又擦了一根。
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总结:小女孩一共擦了五次火柴。
(2)梳理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出现幻象的过程。
①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分别看到了什么?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
次数 幻象 愿望 现实
②根据学生回答,整理总结表格如下:
次数 幻象 愿望 现实
第一次 温暖大火炉 渴望温暖
第二次 喷香的烤鹅 渴望食物
第三次 美丽的圣诞树 渴望欢乐
第四次 慈爱的奶奶 渴望家人疼爱
第五次 和奶奶一起飞走 渴望光明和快乐
③入情入境,感受小女孩的愿望。
第一次
思考:小女孩擦燃火柴看到了什么?圈划相关词句,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幻象。
预设:小女孩极度渴望温暖,所以眼前出现了温暖的大火炉。通过对幻觉的描写反衬出现实之中的小女孩是多么寒冷。
第二次
思考:小女孩擦燃火柴看到了什么?圈划相关词句,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幻象。
预设:小女孩实在太饿了,她渴望得到食物,尤其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夜,她更渴望得到美味的食物,所以她在幻象中看到了烤鹅。
第三次
思考:小女孩擦燃火柴看到了什么?圈划相关词句,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幻象。
预设:这时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小女孩渴望像别的孩子那样在圣诞树下过一个温暖的夜晚,感受节日的幸福。
第四次
思考:小女孩擦燃火柴看到了什么?圈划相关词句,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幻象。
预设:在温暖、食物和快乐的愿望后,小女孩更渴望得到家人的疼爱,因此出现了慈爱奶奶的幻象。
第五次
思考:小女孩擦燃火柴看到了什么?圈划相关词句,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幻象。
预设:表达了小女孩渴望生活在光明和快乐中的美好愿望。
④交流现实情况,根据表格复述故事。
提问:每一次点燃火柴,小女孩的愿望实现了吗?现实又是怎样的呢?
小组讨论填写表格第四列。
师生共同交流、完善,如下:
次数 幻象 愿望 现实
第一次 温暖大火炉 渴望温暖 寒冷
第二次 喷香的烤鹅 渴望食物 饥饿
第三次 美丽的圣诞树 渴望欢乐 痛苦
第四次 慈爱的奶奶 渴望家人疼爱 孤独
第五次 和奶奶一起飞走 渴望光明和快乐 冻死
引导:你能看着表格来复述吗?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后看到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愿望,现实又是怎样的?
2.细读小女孩的幻想,说说感受。
(1)请大家轻声读一读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次幻象,把感触最深的地方画下来,并在旁边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写下自己的感受吧!
(2)组内交流,全班分享。
示例: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
预设1:小女孩多么想在圣诞树下唱歌、跳舞啊。作者以幻想中的快乐反衬小女孩现实的悲惨。
预设2:一年的最后一夜我会和家人一起享用美味的大餐,与小女孩相比,我的生活真幸福。
(3)融入感受再次朗读。
3.交流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不同表现。
(1)提问:小女孩从第一次擦燃火柴到第五次擦燃火柴,她的表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学生交流。课件出示:
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她又擦了一根。
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预设:小女孩擦燃火柴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是因为眼前的幻象一次次破灭,希望一次次落空。而第四次的幻想中出现了最疼小女孩的奶奶,小女孩急于抓住一份希望,所以最后就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三、学习第10、11自然段,理解“幸福”的意蕴
请学生默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讨论“幸福”的意蕴。
提问:小女孩冻死了,为什么却“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提问:小女孩是在饥寒交迫中冻死的,为什么说“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板书:残酷现实 美好幻想 悲惨命运)
四、感悟总结,阅读拓展
引导: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这个小女孩说。
五、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9* 那一定会很好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缩、努”等8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说出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回顾方法
1.教师: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心愿呢?用上“_________,那一定会很好”句式来说说自己的心愿吧!
2.揭示课题:有一颗小小的种子,它也有着自己美好的心愿。让我们来学习《那一定会很好》这篇童话故事吧。
3.教师板书课题,(板书:那一定会很好)学生齐读课题。
4.回顾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
提问:今天所学习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回忆《不懂就要问》《听听,秋的声音》这两篇略读课文。想一想,在学习略读课文时,我们学会了什么方法?
预设:
可以根据“学习提示”的建议展开学习。
课文可以读得粗略些,了解大意就行。
如果有个别的字、词语不理解也没有关系。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提出学习任务: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并做上标记。
2.学习生字词。
(1)全班齐读词语,教师适时纠正读音。
(2)请学生结合语境自主识记生字。
3.整体感知,了解主人公的生命历程。
(1)引导学生读一读学习提示。
(2)明确学习任务:默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请你在文中圈出主人公变成的事物。
(3)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主人公变成的事物。
预设:“种子”“高大的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4)引导学生用箭头把这五个词语串起来形成一个简单的示意图:
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板书: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5)学生自主交流主人公经历中的四次变身。
(6)请学生借助示意图,说一说主人公的生命经历了哪些阶段。
预设:主人公最初是一粒种子,后来长成了大树,接着变成了手推车,之后又被做成了椅子,最终成为了木地板。
三、默读课文,体会主人公的美好愿望
1.提出自学任务:默读课文,找一找主人公在每一段历程中都有什么愿望,它又是如何实现的。抓住关键词,试着完成表格。
阶段 愿望 实现途径
种子
大树
手推车
椅子
木地板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主人公愿望及如何实现愿望的句子。
3.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第一段历程
愿望:“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实现途径:努力生长 它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教师相机提示:我们可以体会到种子的努力和快乐,感悟它努力向上的心态。
明确表格填写的内容。
阶段 愿望 实现途径
种子 站起来 努力生长,长成大树
大树
手推车
椅子
木地板
第二段历程
愿望:“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
实现途径:树叶向着农夫哗哗哗地拂动起来 手推车
教师相机提示:感悟种子积极主动的态度。
明确表格填写的内容。
阶段 愿望 实现途径
种子 站起来 努力生长,长成大树
大树 做一棵会跑的树 拂动叶子,被做成手推车
手推车
椅子
木地板
(板书:想跑动)
第三段历程
愿望:“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
实现途径:费力地跑来跑去 做了把椅子
教师相机提示:手推车都已经变老了,没有力气了,仍然“费力”地跑,真是积极努力啊!
明确表格填写的内容。
阶段 愿望 实现途径
种子 站起来 努力生长,长成大树
大树 做一棵会跑的树 拂动叶子,被做成手推车
手推车 停下坐着休息一会 费力奔跑,被做成椅子
椅子
木地板
第四段历程
愿望:“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实现途径:木地板
教师相机提示:“真是”“越来越”“吃力”,可以看出它虽然疲劳但是不放弃,还是很努力。
明确表格填写的内容。
阶段 愿望 实现途径
种子 站起来 努力生长,长成大树
大树 做一棵会跑的树 拂动叶子,被做成手推车
手推车 停下坐着休息一会 费力奔跑,被做成椅子
椅子 躺下 被拼成木地板
木地板
4.请学生根据完成的表格,尝试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说给同学听。
四、总结提升,体悟人生态度
1.总结提升。
提问:你喜欢主人公吗?它面对每段不同的生活旅程,它感到抱怨了吗?它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你为什么喜欢它?
预设:它没有抱怨。对待生活依然积极乐观。它依然心怀美好,享受生活中的每一段历程。(板书:心怀美好,享受生活中的每一段历程。)
五、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10 在牛肚子里旅行
【教学目标】
1.认识“咱、偷”等10个生字,读准“答、应”等3个多音字,会写“旅、咱”等13个字,会写“旅行 要好”等18个词语。
2.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能读出相应的语气。
3.默读课文,能找出证明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词句,能体会到它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4.能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教学重点】
1.认识“咱、偷”等10个生字,读准“答、应”等3个多音字,会写“旅、咱”等13个字,会写“旅行 要好”等18个词语。
2.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能读出相应的语气。
3.默读课文,能找出证明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词句,能体会到它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教学难点】
能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咱、偷”等10个生字,读准“答、应”等3个多音字,会写“旅、咱”等13个字,会写“旅行、要好”等18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能按课文故事发展的顺序分段。
【教学过程】
一、交流旅行经历,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在牛肚子里旅行又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师板书课题,(板书:在牛肚子里旅行)学生齐读课题。
3.提问: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2.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互相交流。
(1)指名学生朗读词语,评价读得是否正确。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识记、理解生字。
教师相机提示:“齿、嚼、吞、胃、咽”这五个生字可以整组识记。它们都和吃东西有关,“嚼”是用“牙齿”咬的,“吞”和“咽”是把东西吃下去,吞到肚子里其实就是到“胃”里。
(3)交流多音字,让学生在语境中比较辨读。
“答”“应”在“答应”中读dā、yìng,“答”在“回答”等词语中读dá,“应”在“应该”等词语中“yīng”。
“骨”在“一骨碌”等词语中读gū,在“骨头”等词语中读gǔ。
(4)进行识字游戏,检验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3.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1)请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把课文分成哪几部分?
(2)交流反馈,明确课文层次划分。1-6自然段:青头、红头玩捉迷藏。
7-19自然段: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
20-21自然段:红头脱离危险。
(3)引导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填空,请学生补充:课文讲了两只小蟋蟀在( ),叫( )的小蟋蟀不幸误入( ),在牛肚子里作了一次惊险的( ),最后在( )的帮助下侥幸逃脱危险的经历。
三、默读课文,了解旅行路线
1.请学生默读课文,组内讨论:红头怎么会到牛肚子里旅行呢?
预设:红头和青头玩捉迷藏,红头躲在草堆里,被大黄牛吃到肚子里去了。
2.过渡: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是怎样的?
3明确学习任务:默读课文7-19自然段,圈出关键词,完成红头的旅行路线。
4.交流反馈。
(1)小组展示交流圈出的关键词:嘴里、第一个胃、第二个胃、牛嘴、喷了出来
(2)过渡:圈出了关键词,接下来我们借助关键词梳理“红头历险”的过程。
出示填空,请学生补充:红头先被牛卷进了( ),再被吞进( ),接着来到( ),然后回到( ),最后( )。
(3)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画一画红头的旅行路线图,教师相机帮助学生一起完成板书。
嘴→第一个胃→第二个胃→嘴(板书:嘴→第一个胃→第二个胃→嘴)
(4)课件展示牛的胃部结构图,明晰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
(5)提问:红头为什么能从第二个胃回到嘴里呢?
①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词句,交流。
画出青头话中包含的牛吃食特点的句子,如“躲过它的牙齿……”“我听说牛肚子里一共有四个胃……”“等一会儿牛休息的时候……”,圈出词语“不会仔细嚼”“吞到肚子里去”“四个胃”“重新送到嘴里”,从而了解牛吃食的特点。
②相机出示“小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反刍现象。
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经过了“牛嘴、第一个胃、第二个胃”,又回到牛嘴里,最后被喷了出来。这一过程,被称为“反刍”。
四、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本课生字。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
(2)重点指导“旅、命、管、流”,教师范写。
旅:左半部分“方”先写横折钩再写撇。右下部分笔顺是撇、竖提、撇、捺,捺是主笔,要舒展。
命:人字头的撇、捺要写得舒展。中间短横不能漏写。左下“口”要写得上宽下窄。右下单耳旁的竖靠近竖中线。
管:竹字头要写得扁,左右两部分要紧凑。中间的宝盖写得宽一些。
流:右上部分要写得紧凑一些,右下部分要写得宽一些,撇、竖、竖弯钩三笔间距相等,和三点水的提齐平。
(3)学生书写,展示评价。
五、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能读出相应的语气。
2.默读课文,能找出证明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的词句,能体会到它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3.能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并借助路线图讲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黑板上呈现上节课梳理的红头的旅行路线图。引入:上节课,我们知道红头在牛肚子里经历了一场惊险的旅行。在旅行的过程中,红头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聚焦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悟真挚友情
1.布置学习任务:朗读课文第7-19自然段,画出描写红头表情动作的词语,体会红头的心情。(板书:红头)
2. 学生交流反馈。
(1)教师相机出示句子,引导交流。
“救命啊!救命啊!”红头拼命地叫起来。
“我被牛吃了……正在它的嘴里……救命啊!救命啊!”
教师引导:红头为什么拼命地叫?红头说的话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省略号?
预设:红头是因为害怕和紧张才会拼命叫的。省略号说明红头处境很危险,它现在很害怕,用尽全身力气在喊叫。
(板书:紧张、害怕)
“那我马上就会死掉。”红头哭起来。
“可是你说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呢?”红头悲哀地说。
“谢谢你!”红头的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了。
教师引导:瞧,它一个不小心就被牛吃掉了。在这种紧张和害怕的心理下,红头是多么的伤心啊!你感受到了什么?是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的?
(板书:悲哀、绝望)
红头看见自己的朋友,高兴得流下了眼泪:“谢谢你……”
提问:红头为什么高兴得流下了眼泪?
预设:因为红头脱险很高兴,同时感激青头。
(板书:感激)
(2)代入角色有感情地读一读红头的这些话。比如:第一个句子语速要稍微快一些,表现出红头的慌张;第二个句子要读得断断续续,读出红头绝望的心情。
3.布置学习任务: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时,好朋友青头又是怎样的心情?它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读一读文中描写青头的语句,圈画关键词。(板书:青头)
4.学生交流反馈,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青头大吃一惊,一下子蹦到牛身上,可是那头牛用尾巴轻轻一扫,青头就给摔在地上了。青头不顾身上的疼痛,一骨碌爬起来大声喊……
点拨:“蹦”“摔”“爬”“喊”等动词,以及“一下子”“不顾”“一骨碌”“大声”等词语可以感受到青头的着急、勇敢。(板书:着急、勇敢)
“红头!不要怕,你会出来的。我听说牛肚子里一共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管消化的!”
点拨:“不要怕,你会出来的”是青头对红头的安慰。(板书:安慰)
“当然有用。等一会儿牛休息的时候,它要把刚才吞进去的草重新送回嘴里,然后细嚼慢咽……你是勇敢的蟋蟀,你一定能出来的。”
点拨:“你是勇敢的蟋蟀,你一定能出来的”是青头对红头的鼓励。(板书:鼓励)
这时,青头爬到牛鼻子上,用它的身体在牛鼻孔里蹭来蹭去。
点拨:“爬”“蹭来蹭去”表现了青头的机智、勇敢。(板书:机智)
青头笑眯眯地说:“不要哭,就算你在牛肚子里作了一次旅行吧!”
点拨:从“笑眯眯”可见青头的乐观。(板书:乐观)
5.同桌合作分角色读青头和红头的对话,读出相应的语气。
(1)学生自由练读,展示。
(2)启发学生思考:从青头和红头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6.引导学生关注课后第二题,默读全文,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7.小结:当朋友遇到困难和危险时,我们要给予帮助和鼓励,运用智慧战胜困难,青头就是这样做的。
三、借助路线,练讲故事
1.过渡:红头的旅行真是惊险。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吧!
提示:(1)借助红头的旅行路线图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
(2)借鉴课文中表现主人公动作、心情的语句,把故事讲得更加丰富、生动。
2.学生自由练习讲故事。
3.指名学生讲故事,教师相机提醒一些关键的词句。比如表现红头心情变化的词句“拼命、哭起来、悲哀、高兴得流下了眼泪”等,表现青头动作的词句“一下子蹦到牛身上、一骨碌爬起来、爬到牛鼻子上、蹭来蹭去”等,以丰富自己讲述的内容。
4.同桌之间互讲故事。
四、课堂总结,概括主题
1.课堂小结。
我们从青头和红头的友谊中知道:(1)生活中,遇到朋友有困难,我们要鼓励朋友、帮助朋友。 (2)知识就是力量,正确地使用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战胜困难,所以我们一定好好学习,多看各种各样的书,做一个博学的人。
2.主题概括。
这篇课文讲了青头在好朋友红头被牛吞掉以后,用知识巧妙救出红头的故事,表现了青头的智慧,对朋友真诚的关爱,以及勇敢无畏的精神。
五、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11* 一块奶酪
【教学目标】
1.认识“酪、宣、诱”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处”。
2.默读课文,能了解课文大意,结合课文内容对蚂蚁队长作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能结合课文内容对蚂蚁队长作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目标】
1.认识“酪、宣、诱”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处”。
2.默读课文,能了解课文大意,结合课文内容对蚂蚁队长作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导入新课
(1)板书“奶酪”,学生齐读,记住“酪”字
(2)提问:你们平时吃过奶酪吗? 学生交流
2.揭示课题: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里讲的是小蚂蚁想方设法搬奶酪,看着这么香的的奶酪,小蚂蚁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一块奶酪》吧!
3.教师板书课题,(板书:一块奶酪)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梳理故事内容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互相交流。
(1)指名学生朗读词语,评价读得是否正确。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自主识记、理解生字。
教师可提示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识字方法来学习。比如,熟字换偏旁:“添”换偏旁后可变成“舔”,有“舌”才能“舔”,有“水”可以“添”;熟字加一加:诱=言字旁+秀,跺=足字旁+朵;此外,“诱”要提示学生不要“读半边”而误读。
(3)读准多音字“处”。
提示学生根据词语辨析读音:“处”在“处罚、处理”等词语中读chǔ,在“到处、别处”等词语中读chù。
3.梳理故事内容
(1)关注学习提示,明确自学要求: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一块奶酪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课文讲的是蚂蚁队长带领小蚂蚁们搬运奶酪的事。
(2)梳理蚂蚁队长的主要行为。
①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在搬运粮食的过程中,蚂蚁队长做了哪些事情?
②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板书:宣布禁令 发现奶酪 拽掉一角 支开同伴 命令最小的蚂蚁吃奶酪渣)
三、分角色表演,体会蚂蚁们的心理
引导:让我们分角色表演,体会蚂蚁们的心理。
1.分角色表演课文第1-3自然段。
请一名学生扮演蚂蚁队长,一名学生扮演小蚂蚁,其余学生扮演其他蚂蚁,教师读旁白。
出示相应的对话。
蚂蚁队长:今天搬运粮食,只许出力,不许偷嘴。谁偷嘴就要处罚谁。
小蚂蚁:要是偷嘴的是您呢?
蚂蚁队长:照样要受处罚。
提问:蚂蚁队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纪律严明,一视同仁。(板书:纪律严明 一视同仁)
过渡:我们来看看宣布禁令后产生的效果。
大家一听,都来劲了,争先恐后赶到运粮地点,抢着抬大的,搬重的,谁也不愿偷懒。
提问:“争先恐后”是什么意思?
预设:抢着向前,唯恐落后。
引导学生关注“赶到”“抢着抬大的”“搬重的”这些动作描写,了解蚂蚁们很有干劲。
2.学生自主表演课文第4-13自然段。
(1)小组合作表演。
①从文中画出提示语气、动作、神态的词句。
②分角色表演。
(2)上台展示表演。
请1-2组学生上台展示表演,其他小组学生欣赏评议。
3.教师采访,各抒心声。
教师采访表演的学生,相机出示对应的语段,请学生根据扮演的角色说说内心的想法。
奶酪多诱人啊!……小蚂蚁们嘴叼着它,要做到不趁机舔一下,那要有多大的毅力,多强的纪律性啊!
采访“小蚂蚁们”。
问题:小蚂蚁们,奶酪那么香,那么诱人,叼在嘴里时,为什么不趁机舔一下呢?
预设:奶酪是大家的粮食,我们不能为了自己而贪吃,我们要遵守纪律。
盯着那一点儿掉在地上的奶酪渣,蚂蚁队长想:丢掉,实在太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犯不许偷嘴的禁令。怎么办呢?它的心七上八下,只好下令:“休息一会儿!”
引导学生抓住对蚂蚁队长的心理描写,体会面对这点奶酪渣,蚂蚁队长左右为难、矛盾的心理。
采访“蚂蚁队长”。
问题:蚂蚁队长,为什么拽掉奶酪一角时,你要下令让大家休息一会儿?
预设:因为奶酪那么香,我想吃一口。
听到命令,大家放下奶酪,却不走开。
“大家分散开,哪里凉快就到哪里休息。”
大家依旧不动,眼睛望着别处,心却牵挂着那一点儿奶酪渣。
采访“小蚂蚁们”。
问题:队长两次下令休息,你们都不肯走开,那时,你在想什么?
预设:奶酪渣子的诱惑很大,大家都想吃。
可是,它犹豫了一会儿,终于一跺脚:“注意啦,全体都有!稍息!立正!向后——转!齐步——走!”
引导学生关注“犹豫”“终于”,感受蚂蚁队长激烈的思想斗争。
采访“蚂蚁队长”。
问题:蚂蚁队长,为什么支开大家后,你不趁机吃掉奶酪渣,却一跺脚,又命令大家集中?
预设:我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改变了想吃奶酪渣的想法,决定把这点儿奶酪渣留给年龄最小的蚂蚁吃。
当它们重新聚到奶酪旁边时,蚂蚁队长命令年龄最小的一只蚂蚁:“这点儿奶酪渣是刚才弄掉的,丢了可惜,你吃掉它吧!”
引导学生从蚂蚁队长让小蚂蚁吃奶酪渣的词句,发现蚂蚁队长爱护幼小、大公无私的品格。(板书:爱护幼小 大公无私)
过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蚂蚁队长在搬运奶酪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集体梳理蚂蚁队长的心理变化,完成表格,如下:
事件 心理
奶酪渣刚掉下 想吃但内心七上八下
大家牵挂奶酪渣不走开 很生气
支开蚂蚁们 犹豫不决
命令最小的蚂蚁吃奶酪渣 很坚定
三、交流对蚂蚁队长的看法
讨论:你喜欢这位蚂蚁队长吗?说说理由。
预设1:我喜欢蚂蚁队长,因为它严格遵守纪律,不违反禁令,严于律己,还懂得爱护幼小,是一位好队长。
预设2:我不喜欢蚂蚁队长,因为它太威严了,不亲切。
四、总结
1.课堂小结。
2.主题概括。
这篇课文讲述了蚂蚁队长召集小蚂蚁们搬运奶酪时,不小心拽掉了奶酪的一角,最终蚂蚁队长战胜了自己想偷嘴的心理,命令最小的蚂蚁吃掉了奶酪渣。赞扬了蚂蚁队长以身作则、严守纪律和爱护幼小的美好品质。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