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2 13:3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六年级下册语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抓住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外貌的词句,体会李大钊的人物品质。
2.学习课文前后呼应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读《囚歌》,查找“李大钊、叶挺、刘胡兰”等革命先烈的资料,了解其革命事迹,并和同伴交流,激发学生对革命烈士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能抓住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外貌的词句,体会李大钊的人物品质。
学习课文前后呼应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孩子们这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让我们来回忆下: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关于父亲李大钊的四件事,分别是哪四件?(生交流)
2.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李大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工作负责 、热爱家人、忠于革命临危不乱、不惧牺牲、正义凛然等)随机板书。
3.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被捕前”这一部分。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来按照顺序交流。
二、集体交流:第二部分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①预设:父亲安慰我,可以读出父亲的临危不惧,读出父亲对我的爱。
②点拨:孩子们,此刻真的如父亲所说的那样:“没有什么吗?”
③不是。从哪里读出来?
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一声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④面对敌人的荷枪实弹,李大钊是那样的从容镇定,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 ( https: / / baike. / doc / 3679904-3867646.html" \t "https: / / baike. / doc / _blank )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①预设:从父亲不慌不忙取出手枪这一动作中可以看出,父亲早已做好被捕的心理准备,牺牲的心理准备。(板书:不惧牺牲)
3.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预设:从这个句子中读出了李大钊的正义凛然,对敌人的藐视。(板书:正义凛然 藐视敌人)
三、集体交流:第三部分
1.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①预设:这时候没戴眼镜、头发乱蓬蓬,估计是经历了严刑拷打。但此刻他的表情仍然是平静而慈祥。从中我读出他的勇敢坚强。
②把你的理解放到句子中,用朗读表现出来。
③资料补充:李大钊从被捕到就义,在狱中共22天。敌人对他进行了多次审讯,施用了多种酷刑,电持、老虎凳、用竹签插手指……最后竟残忍地拔去了他双手的指甲。李大钊坚贞不屈,没有向敌人泄东党的任何机密。为了保护同时被捕的其他同志,李大钊还用血迹斑斑的双手写下《狱中自述》,表示自己“负其全责”,要敌人“对于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株连”。敌人转而采用软化引诱的办法。张作霖的参谋长杨宇建亲自出马,他以同乡的身份劝降李大钊,许以高官厚禄。但是李大钊回答:“大丈夫生于世间,宁可粗布以御寒,糙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就是断头流血,也要保持气节。”
④此刻,望着李大钊乱蓬蓬头发,看着他平静而慈祥的脸,你想对李大钊说什么?
预设:你真是个有气节的中国人。你真是个宁死不屈的大英雄。……(板书:宁死不屈)
⑤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读出你对李大钊同志的敬佩之情来。
2.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父亲立刻会意了,接着说:”是的,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①交流预设:从父亲的话中,我们感受到了父亲对家人的爱。
②这两个句子中各有一个词语都是表示看的意思:瞅了瞅、望了望。你觉得顺序能调换吗?不能。瞅是斜着眼随意看;望是满含期待地看。
③当我失声喊出“爹”,受到法官斥责时,这一瞅,仿佛在示意我: 。(别叫了,法官可不会来理睬你!)
父亲说完话后,望了望我们,父亲知道这一望是此生最后的一望,他想对说: 。(孩子,你是好样的!孩子,以后要靠你自己了……)
④对孩子的赞许,对未来的期望,千言万语化在这一“望”中。让我们把千言万语华在朗读里。
四、回归整体,探究写法
①孩子们,随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这一段十六年前的回忆在我们脑海里越来越清晰,人物形象越来越丰满:李大钊就是这样一个人——忠于革命、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作者在写作上有什么秘诀?请同学们关注这些我们课堂上交流过的语句。(投影呈现)(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品质)
②是呀,我们在读记人的文章时,一定要关注人物的外貌、言行、神态描写,这些人物描写能帮我们更好体会人物品质。
③课文中,李大钊言行、神态化成了革命者的品质深深的印在我们的心里,让我们一起随着李兴华的笔触,再走进这个故事(引读)
还记得那是1927年的春天,局势渐紧,父亲烧文件时,我追问父亲为何……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当敌人来势汹汹地冲进家门,父亲却说:“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他不慌不忙 ( https: / / baike. / doc / 3679904-3867646.html" \t "https: / / baike. / doc / _blank )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当敌人躲下父亲的手枪,搜身时,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在法庭上,我见到父亲: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当我失声喊“爹”被法官训斥时,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当我为哥哥隐瞒时,父亲立刻会意了,接着说:”是的,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不成想,这竟成了最后一面……
四、品读第四部分,体会首尾照应写法
①请大家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走近那个令人无比沉痛的日子。(生读)
②这最后的两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课文中的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把它找出来,读一读。
(生浏览全文后读第1自然段)
③看来作者是有意安排这样的结构。作者为何要这样安排呢?我们通过一个微课来了解下。
五、延伸拓展
1.孩子们,这两堂课,我们细细品读了《十六年前的回忆》,在阅读时关注了关于李大钊同志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读到了一个忠于革命、临危不惧、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中国共产党员。然而,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浴血奋战、前赴后继的革命先烈有千千万万。比如叶挺,我们来读一读他的一首诗《囚歌》。
2.你读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革命者?(宁死不屈)
3.像这样的革命者还有刘胡兰、董存瑞、红四团……课前同学们已经收集了相关事迹资料,谁来介绍下?
4.这些人的名字镌刻在新中国的历史上,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在今年10月1日天安门前进行的阅兵仪式上,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个镜头(图:阅兵式上革命,烈士的照片)
5.孩子们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板书:
十六年前的回忆 前后呼应
言行、神态、外貌 李大钊
革命者
品质 工作负责 临危不乱
热爱家人 不惧牺牲 坚贞不屈 视死如归
忠于革命 正义凛然
被捕前 被捕时 受审时 遇难后
附:预学单:
《十六年前的回忆》预学作业
姓名: 班级:
读课文中注音的字词以及词语表中词语,我觉得在认读上有困难的是:
2.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准确、流利。
自我评价:非常熟练( )
比较熟练( )
不够熟练( )
3.读了课文后,请你用一两个四字词语在说说你对李大钊这个人物的印象:
4.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和同学交流。
革命先烈 革命事迹
叶挺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通称叶挺独立团),1925年11月21日在肇庆成立,全团2100多人,叶挺担任团长,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第一支正规部队。担任北伐先锋,被誉为“铁军”;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新时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刘胡兰
董存瑞
微课前后照应:
1.孩子们,在《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中,文章开头简单描述了十六年前那让人记忆深刻的日子,之后完整地叙述那一天前前后后发生的所有事情,最后再一次细致描述那一天的经过。P5作者这样写好像有点重复,你觉得需要其中删去其中一部分吗?
A.我觉得不需要删去。这样能够让文章更加完整,让我对事件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楚。
B.我同意你的观点。这样更加突出了家人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C.这样写,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李大钊家人的难过,我也觉得很难过。
2.像这样在同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这样的写法我们把它称之为“前后照应”,也叫“前后呼应”。正如同学们刚才说的,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能让文章更完整,结构更严谨;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引起读者的共鸣,让读者对文章的感受更加深刻。
3.在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里,还藏着很多的“前后照应”,怎样才能准确地找到它们呢,你有什么小窍门可以跟我们分享?
A我发现前后照应的句子,都是一组一组的,至少有两处。
B我们可以先找到文中重复出现的语句或者重复出现的事物、人物等等。
C我有补充:找到了之后还要再想一想这些句子之前有什么关联。
4.带着这些秘诀,接下来同学们就自己去课文里找一找吧!(停顿一分钟)
5.看看,你找到的是这些句子吗?
①“有时候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停顿5秒)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②“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停顿10秒)
“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③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停顿5秒)
他们夺下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
……
6.被烧毁书籍文件、被抓的工友闫振三、被夺下小手枪……读着课文,这些词句反复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却真实而感人。这些事,这些物,这些人贯穿全文,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坚贞不屈的品质,他的这种品质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感动着读文章的我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