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2《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2 13:3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六年级下册语文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的热情。
2、结合课文理解“泰山”、“鸿毛”、“兴旺”等词和成语“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的意思。
3、理清课文层次,初步子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4、根据课文联系具体事例,理解句子的意思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借助子老,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初步子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教学难点:
了解议论文,学习写作时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写作的方法。
课前准备:
《为人民服务》名词检索活动
同学们,课文是毛泽东在1944年9月8日发表演讲的稿子,距今天已经很远了,特别是当时的时代背景需要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先熟悉起来。那就让我们通过手机、电脑、书籍等方式,开展相关资料的查阅学习吧!
1.专有名词知多少
八路军、新四军、张思德、李鼎铭等。
2.历史背景知多少
文中提到“我们的同志在最困难的时候”,你知道“最困难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有哪些困难呢?除此之外,你还想查阅哪些资料?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读通课文,背景感知。
1.孩子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非常特别,它是一篇议论文(板书:议论文),它也是主席参加张思德同志追悼会的演讲辞。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交流名词检索活动中自主查阅的资料,了解抗日战争及相关名词含义。
(1)专有名词知多少
八路军、新四军、张思德、李鼎铭
(2)历史背景知多少
文中提到“我们的同志在最困难的时候”,你知道“最困难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有哪些困难呢?除此之外,你还查阅了哪些资料?
解释课题,初知作用。
请同学先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文章中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板块二、整体感知
聚焦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中的“我们”“人民”是指谁?
了解了“八路军”“新四军”,仔细读读这个句子:从“完全”“彻底”这两个词语中你了解我们这个队伍的性质是:为人民服务的。
3.小组第一次探究:剩下的2到5自然段在讲什么?(怎样为人民服务)
4.那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呢?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死的意义 不怕批评 团结互助。
5.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的?集体交流:是通过抓关键句的方法找到的。
6.回应课题,理清结构。我们发现课题是全文的统领,围绕课题(一个中心意思)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板块三、聚焦第二自然是,初识论证方法
毛主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用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呢?这样吧,我们先来看第二段“死的意义”这个部分,一起研究研究。
(一)引用
1.毛主席引用古时候文学家司马迁的一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说明死的不同意义。(板书:引用)
2.毛主席自己就是伟人,就是领袖,为什么还要引用别人的话?(经典的名言,它是古老的,但它更是经久不衰的时尚,永恒的真理。)
3.指导朗读。
4.读到这儿,你还能想到哪一位先人关于生死的豪言壮语呢?同学们带上你们的情感,尽情地吟诵吧。
(二)对比、比较。
1.过渡:刚才,作者用引用,紧接着又用什么办法呢?(对比、比较)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板书:对比)
2.这句话讲什么?用一个字概括。(死)
3.能给句子中第一个“死”换个词解释吗?(牺牲,献身,就义,捐躯)
那第二个“死”可以换成什么词呢?(送命,送死,丧命等)
4.同样的死却表达了完全不同的意思,那是立场不同、情感不同、态度不同。真可谓:“语言有温度,字字总关情”啊!
(三)列举事例。
1.主席最后还用了什么办法进一步证明观点?(板书:举例)
2.“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张思德是谁 毛主席为什么给张思德这么高的评价?
(学生结合查阅的张思德的生平及事迹来深入理解。)
板块四、聚焦第三自然段,体会议论文严谨的内在结构
1.读一读这个段落,圈出段落中的关联词语。
2.这些关联词,可以去掉吗?对比发现有什么不一样?(我们发现关联词环环相扣,让这个段落层层深入、语言严密。)
3.能否将这个段落的句子的顺序打乱?为什么?(整段话是围绕“不怕批评”这个中心意思来写的,四句话的意思越讲越具体、清晰,逐层深入阐明了正确对待批评的问题。)
板块五、拓展延伸
通过全文的学习,我们对怎样“为人民服务”有了理解。在平时的生活中,不同的人可以为人民做哪些服务?你看到过为人民服务的情景吗?你接受过别人为你服务吗?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