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期中检测卷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期中检测卷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1 12:0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期中检测卷
一、语文知识积累(1~5题,每题2分,第6题8分,共18分)
班级举办“我最喜爱的课文人物”主题活动,下面是小婷同学的发言稿。请根据要求完成1~4题。
亲爱的同学们,缤纷的夏日里让我们遨游于经典课文之中, 人生,感悟情怀。异彩纷呈的中国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孙仲谋,气冲斗(dǒu)牛,声震天地;手不释卷、家喻户晓的吕蒙,士别三日,令人刮目相待;博学睿智、鞠躬尽粹的邓稼先,鲜为人知,至死不懈;目不窥园、屏(bǐng)息凝神的闻一多,锲(qiè)而不舍,可歌可泣;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沥尽心血为民族呐喊。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粗俗好事、不拘小节的阿长;穷苦孤独、质朴善良的老王;任劳任怨、沉默憨厚的父亲……他们虽 ,且有弱点,但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着优秀品格的光辉, 我们向善、务实、求美。
壮阔险要的燕山峰峦,木兰俯瞰殷(yīn)红的疆土,马革裹尸又何妨?春风满洛城的玉笛声中,李白客居他乡, 故园情;幽篁深林处,王维明月相照,烦恼涣然冰释。诗人和读者心有灵犀,他们的境界耐人寻味,让我们在烦躁和喧嚣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1.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斗(dǒu) B.屏(bǐng) C.锲(qiè) D.殷(yīn)
D
【解析】D.殷(yān)。
2.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遨游 B.家喻户晓 C.鞠躬尽粹 D.俯瞰
C
【解析】C.鞠躬尽瘁。
3.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体会 微不足道 疏导 吟唱
B.体会 不足轻重 引导 吟咏
C.体验 微不足道 引导 吟唱
D.体验 不足轻重 疏导 吟咏
C
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和读者心有灵犀,他们的境界耐人寻味,让我们在烦躁和喧嚣中净化心灵,陶冶性情。
B.诗人和读者心有灵犀,诗人的境界耐人寻味,让我们在烦躁和喧嚣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C.诗人和读者心有灵犀,诗人的境界耐人寻味,我们在烦躁和喧嚣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D.诗人和读者心有灵犀,他们的境界让我们在烦躁和喧嚣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B
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骆驼祥子》是当代作家巴金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祥子的一生,展示了一幅具有老北京风情的世态图。
B.“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C.《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指的是“长妈妈”,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也提到过她,可见她对少年鲁迅的影响之深。
D.古代有很多运用借代的词语,如“桃李”指学生,“烽烟”指战争,“丝竹” 指音乐,“汗青”指史册,“须眉”指男子,“手足”指兄弟等。
A
6.根据提示填空。(每空1分,共8分。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的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
(1)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2)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3)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5)《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的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句子是: 故园东望路漫漫 , 双袖龙钟泪不干 。
(6)请写出连续两句有关“爱国”的古诗文名句: 示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 尚思为国戍轮台 。
二、综合性学习(7~10题,共10分)
(一)学习与探究。(4分)
7.二十四节气是有关农事季节与气候变化规律的丰富经验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开展以“天地有节,风雅中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4分)
材料一:2月4日,立春,北京2022年冬奥会拉开帷幕。“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盛况空前的开幕式当晚,与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卷一同展现在世界面前的,还有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智慧结晶。古老的中国文化迸发生机与活力,为2022年的立春增添更多时代印记。
材料二: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了一些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小雪不怕小,扫到田里都是宝”。
(1)阅读材料一,展开联想,当“冬奥”遇上“立春”,寄寓了人们怎样的美好愿望?(2分)
示例:寄寓了人们希望未来将会像立春一样充满生机与活力,像奥林匹克的火炬一样充满光明与希望。
(2)阅读材料二,探究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联。(2分)
示例:“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名著阅读。(3分)
8.阅读名著选段,回答问题。(3分)
起初的祥子把买到新车的日子算作自己的生日,觉得买到了新车,自己就获得了重生;车与人或是一样的。
(选自《骆驼祥子》第一章,有删改)
对于车,他不再那么爱惜了。买车的心既已冷淡,对别人家的车就漠不关心。车只是辆车,拉着它呢,可以挣出嚼谷与车份便算完结了一切;不拉着它呢,便不用交车份,那么只要手里有够吃一天的钱,就无须往外拉它。人与车的关系不过如此。
(选自《骆驼祥子》第二十一章,有删改)
上面两段文字展现了祥子不同的精神状态,是什么原因让祥子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3分)
在祥子的人生中,他经历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辛苦攒的买车钱被抢、给虎妞办丧事不得已卖掉车……一次又一次的磨难,让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一辆车的理想破灭,使他最终堕落为行尸走肉。(意对即可)
(三)临写与鉴赏。(3分)
9.请仔细观察左边的字帖,从中挑选八个不同的汉字,用正楷将它们书写在田字格中。(1分)
10.下列有关书法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楷书书写要一笔一画、工工整整,行书则不然,是将点画连起来书写。
B.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C.篆书笔画灵动,字体端正,象形性强,但因其工整,书写费时,而被隶书取代。
D.隶书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字形结构上,变扁为长,给人古朴厚重之感。
D
【解析】D.隶书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变长为扁),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篆书字形偏长,笔画繁复,风格古朴。本项混淆隶书与篆书的字形特点。
三、阅读(11~23题,共32分)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1~12题。(3分)
晚 春
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1.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1分)
示例: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12.请分析“百般红紫斗芳菲”中“斗”字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妙处。(2分)
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10分)
【甲】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赵襄王学御
赵襄王学御①于王子期②,俄而与子期逐③,三易马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⑤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注释】①御:驾车。②王子期:战国时善于驾车的人。③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④调:谐调。⑤诱道:引诱。此处“道”同“导”,指把马匹引导于赛道使它们相互比试。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2分)
(1)见往事耳 见:
(2)非复吴下阿蒙 非复:
(3)三易马而三后 易:
(4)术未尽也 尽:
了解
不再是
更换
全,都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此君之所以后也。
这就是您落在后边的原因了。
15.甲文中吕蒙才略长进惊人的原因是: ,
乙文中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 。(均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蒙乃始就学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16.从甲、乙两文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2分)
示例:①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增长才干,有所作为;②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这样才可能获得成功。
【参考译文·乙】赵襄王跟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了没多久,就和王子期驾车比赛,(赵襄王)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在了后面。襄王说:“你教我驾车,没把技术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说:“技术是全教给您了,但您在使用时出了错。凡是驾车赛马,最要紧的是使马套在车上感到舒适安顺,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现在您落后时想赶上我,领先时又怕被我赶上。实际上赶马上路,远途竞赛,不在先就在后。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19题。(9分)
写字的老人
邓建华
①广场地面的砖很周正,拼在一起,像一幅巨大的字帖。
②华灯初上时,有个驼背老人,手提装有清水的旧油漆桶,肩扛一米长的毛笔来了。
③驼背老人不管别人怎么看他,只要天晴,他准时来。摆好水桶,硕大的笔头蘸上清水,就提笔开始写字,工工整整将字写在方格的地面砖上。欧体,飘逸、洒脱。书《满江红》,或《登鹳雀楼》。大热天,他常常穿一条西装裤,一件背心,一口气写上百字,也不见他歇,甚至不喝一口水。清水写的字,让有些呆滞的广场充满韵味。
④有人散步,匆匆走过广场,陡然发现地面上遒劲有力的字,便收住脚步,围着字细看一番,“啧啧啧”赞叹不已。有几个半大不小
的孩子,止不住加速度的轮滑,碾压过老人的“作品”,也不见他抬头喝止。他还是那样从从容容地写,腰不痛手不酸的样子,着实叫人惊叹。等到广场舞大妈们开始张罗着,将音响设备推过来,驼背老人才开始收拾自己的笔“墨”。他将六七斤重的笔在桶里反反复复淘洗,将笔锋上每一根不服帖的白毛扯拉得顺顺溜溜,再将有些脏的剩水,提到不远处的金桂树下,小心浇灌。我一直觉得这棵树与别的树不同。如果说那排树是一个班的学生,这棵树就带点它们中的“学霸”那种骄傲样子,是喝多了那些“墨”水吗?有段时间天气不错,驼背老人天天来,我也就天天去到广场溜一圈。
⑤有人问:“您收不收徒弟啊?这么好的本事。”老人偶尔搭腔,说:“哪天没饭吃了,可能会!”
⑥听说了有这么个老人,书法家协会的人也寻了过来。来的人看着老人写了十几分钟字,面带羞愧,小心翼翼地说:“如果请您加入我们
书法家协会,您老愿意不?”老人头也不抬,瓮声瓮气地说:“哪天没事干了,可能会的!”
⑦驼背老人这点儿怪脾气,彻底调动了我的好奇心,我想要读懂他。他是谁?天天这么练,他要干什么?
⑧许多人围着他转,他还是一声不响,提笔写字,不关心所有的疑问和好奇。
⑨这天,天有点闷热,他每每写到第三行字,第一行就已干了,所以总是只能见到两行字,伴着他缓缓前行。倘若此刻有一个航拍器拍下这场景,老人就像一只慢慢蠕动的蜗牛,爬行在日复一日的轨迹上。
⑩我忍不住说:“要能写在纸上,多帅!”老人说:“有天到了那步田地,可能会的!”
我不理解“那步田地”是哪步,就说:“毕竟啊,写在地上的清水字,一瞬就不见了!”
老人将笔蘸满清水,写完“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几个字,才接过我的话说:“是吗?那刻在石头上的字,也只一瞬就不见了。”
我看着那几个字,转眼就风干了,不知怎么回答他。
老人见我没再说什么,就笑道:“我没有在写字啊,你没有看见我只是在扫地吗?”他照例在他该收场时,洗笔,拨锋,泼水,扛笔,提桶而去。我很纳闷:扫地?
后来在一个小区的传达室,我碰见他,只是,他没提笔,而是提一杆不太利索的竹扫帚,在认真地打扫外来车辆粘带进来的纸屑,那一丝不苟的神态,很熟悉。
我迎上去,说:“您好啊,您在这里扫地?”
老人头都没有抬,一句话却有力地蹦出来:“扫地?你没见我在写字吗?”
(有删改)
1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小说围绕“写字”展开叙写,写了老人写字、有人问“字”、老人“释字”等情节。
B.第③段中“韵味”一词,表现了老人飘逸洒脱的字给呆滞的广场所增添的文化味道。
C.第④段写散步的人的啧啧赞叹,从正面刻画了写字老人在广场练字的认真、从容。
D.这篇小说从生活小事入手,语言朴实,耐人寻味,能引发读者对于“人生”的思考。
C
18.第⑦段写到老人的“这点儿怪脾气”。老人的“怪脾气”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3分)
老人只要天晴就会来广场写字,一点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不管是路人夸赞,还是孩子控制不住轮滑碾过他的字,他都不理会;有人问他收不收徒弟,他也只是偶尔搭腔,说没饭吃了可能会;书法家协会的人邀请他加入协会,他也没有好态度。(答出三点即可)
19.请按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老人头也不抬,瓮声瓮气地说:“哪天没事干了,可能会的!”(从人物描写角度)
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头也不抬”“瓮声瓮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人当时的神气。“哪天没事干了,可能会的!”表明了老人有自己的打算,言语中拒绝了邀请,又体现了他有点“怪脾气”的特点。
(2)倘若此刻有一个航拍器拍下这场景,老人就像一只慢慢蠕动的蜗牛,爬行在日复一日的轨迹上。(从修辞角度)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老人比作蜗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人写字时的从容,体现了他有点“怪脾气”的特点。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3题。(10分)
寒夜里的那束灯光
王桂秀
①于小菲走进教室,发现今天的课堂出奇地安静。她放下课本,转身去黑板写这节课的课题,却见黑板上密密麻麻画满了图案:大大小小姿态各异的鱼儿。
②“小飞鱼!”不知谁低低地喊了一句,整个教室就像听到口令似的,响起潮水般的哄笑声。面对这阵阵潮声,于小菲这条小鱼却像被搁浅在沙滩上,呼呼地喘着粗气。
③于小菲是开学初新来的实习老师,高挑,白净,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于小菲打扮入时,性格却温柔得有些绵软,那些调皮的男生早就练就了火眼金睛,几堂课下来,就把年轻的于老师揣摩得透透的。他们就喜欢在课堂上制造出一些小意外,看到年轻的于老师小脸通红,
窘迫得长长的睫毛扑闪闪无处安放的样子,就莫名地高兴。
④“小飞鱼”这个绰号无伤大雅,于小菲也早就听同事说了,但她没想到他们竟公然在课堂上大大咧咧“展示”。年轻的于小菲很生气,拿着粉笔的手有些抖,她才刚刚走上讲台没几天,还没有从学生身份真正过渡到教师这一角色。此刻,面对一片哄笑声,她不想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软弱,可她又拿不出老教师的力度给予他们痛击。于小菲咬住嘴唇,扭头看向窗外,竭力让委屈的眼泪转回眼眶。
⑤孩子们的笑声戛然而止,班长小心翼翼地走上讲台,轻轻地擦起了黑板。于小菲轻声说了句“谢谢”,她没有追究黑板上是谁的“杰作”。这堂课上得很安静,除了于小菲的讲课声,就是孩子们唰唰记笔记的声音。午后的阳光斜斜地投进窗口,于小菲感觉自己此时还真像一尾小鱼,一尾急于游出去的小鱼。
⑥早春的天很短,日子似乎还没真正从寒冬里挣脱,放学后不久,天色就迅速暗了下来。风依然很凉,暮色四合的村庄静静的,偶尔
传来一两声犬吠。于小菲独自行走在回家的路上,年久失修的路坑坑洼洼,她只好放慢单车的速度,在夜色中摸索前行。突然后面传来一阵嘈杂的声音,几束灯光胡乱闪过,笑闹声中传来“小飞鱼”的轻呼。
⑦“又是这群孩子。”于小菲心中一紧,不由加快了车速。这时,几束灯光整齐地投到她前行的路上,她快,光束跟着快,她慢,光束也跟着慢。于小菲不动声色,循着灯光暗暗加速。还好前方路口她就要转弯了,要拐进一条更僻静的小路,她下意识地握紧车把,极力睁大眼睛辨识前方的路。
⑧于小菲蹬车的脚忽然顿住了,她分明感受到那几束灯光停驻在路口,齐刷刷地照向小路的尽头。橘黄色的光线铺就一条温暖的路,穿透夜的黑暗,驱散夜的寒冷。于小菲鼻子发酸,心里软软的,她没有回头,就在这片暖意中稳稳前行。
⑨第二天,于小菲走进教室,郑重地自我介绍,就像第一次见到同学们一样:“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于小菲,”她停顿了一下,脸色有些红,激动地说,“我想做一条小飞鱼。”孩子们惊奇地看着她,眼里满是惶惑。“我想做一条会飞的鱼!”于小菲兴奋得眼睛亮晶晶的,她大声说:“我要带着你们一起飞!”教室里沉默了片刻,不知谁鼓起了掌,紧接着掌声越来越热烈,又夹杂着“小飞鱼万岁”的欢呼声……
⑩于小菲像真正融入水中的鱼儿一样了,她知道,那晚的灯光才是真正让她飞起来的翅膀。此时,她的双翼满载着孩子们的爱和追随,在暖暖的灯光中,稳稳飞翔。
(有删改)
20.“‘小飞鱼!’不知谁低低地喊了一句,整个教室就像听到口令似的,响起潮水般的哄笑声。”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此句。(2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哄笑声比作潮水,形象地写出了学生们哄笑声之大,表现学生们活泼、淘气的特征。
21.“风依然很凉,暮色四合的村庄静静的,偶尔传来一两声犬吠。”这一句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渲染了村庄夜晚的冷清、僻静,为下文孩子们给老师照明埋下伏笔。
22.文章第③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插叙,补充交代了于小菲实习老师的身份以及温柔易受欺负的性格,为下文写于小菲和学生关系的变化做铺垫。
23.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文章第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
示例:孩子们的温暖和爱,让于小菲更坚定了“成为好老师,带领孩子们快乐成长”的梦想。照应了文章题目,揭示了中心,升华了主题。
四、作文(40分)
24.下面两道作文题,请任选一题作文。(40分)
题一:请以《请让我来》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二: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难以忘怀。那个担忧的眼神、那抹明媚的笑意、那双温暖的大手以及灯光下的陪伴、路口的守候、离别的不舍、相聚时的欢喜……那些人、那些事不仅可以温暖我们的记忆,也让我们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请以《忘不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若选题一,请按要求写作。若选题二,请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的信息。
(4)书写工整,字迹清楚,不少于6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