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宣化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1.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说:“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该观点强调的是 ( )
A . 变法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B . 加强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C . 道德是政治和法度的附属品 D . 德与刑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2.战国时期,田骈提出“因性任物而莫不宜当”,强调应尊重事物的本性;慎到认为“任自然者久,得 其常者济”,强调对规律的尊重。下列说法与田骈、慎到的上述观点最接近的是 ( )
A . 其为人也孝弟 (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B .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C . 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D . 贤者举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3.董仲舒以儒家“公羊春秋学”为基础, 以阴阳五行思想为框架,融合法家、黄老、墨家、阴阳五行 等诸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以“天人感应”为轴心的思想体系。该体系后来取代黄老之学成为新 的官方意识形态。促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
A . 新儒学适应了大一统政治需要
B . 神学体系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C . 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呼唤思想变革
D . 黄老之学无力应对新的社会问题
4.历史图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可以研究的制度是 ( )
A . 分封制
B . 监察制度
C . 九品中正制
D . 科举制
5.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它如此定义:“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 内用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对其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为大数据时代提供技术保障的是 ( )
A . 蒸汽动力的使用 B . 电力的广泛运用 C . 相对原理的提出 D . 信息技术的发展
6.关于马可 ·波罗是否到过中国,历来有争议。分析下表双方的辩论观点,选项中合理的是 ( )
否定方观点 肯定方观点
元代中文文献中没有对马可 · 波罗的记载 来华外国人不可能都被记载,即使记载,也可能遗失
《马可 ·波罗游记》存在错载史实以及漏载 中国特有的长城、茶叶、汉字等事物 书中关于中国的多数记载已得到印证,未记载特有事 物,可以合理解释
《马可 ·波罗游记》稿本众多且内容不一致 稿本有差异但不影响主体内容
马可 ·波罗没有到过中国,可能是依据某种 波斯的导游手册,编造出游记 迄今为止没有发现有这种导游手册
第 1 页 共 6 页
A . 根据《马可 ·波罗游记》错载或漏载某些元代特有事物,可否定其真实性
B . 判断《马可 ·波罗游记》的真实性,应从总体上看其是否提供了得到印证的资料 C . 历史研究要勇于怀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以论带史
D . 学术观点须资料确证,如无实证,搁置争议, 自圆其说
7.《拉夫连季耶夫编年史》是俄国编年史中最古老的抄本,于 1377 年编写。它和《伊帕季耶夫编年史》 详尽地记载了 12 世纪时南部基辅罗斯的历史。文献记载的内容朴实生动,富有戏剧性。通过这两部 文献,可以判断 ( )
第 2 页 共 6 页
A . 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
C . 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
B . 莫斯科公国统一国家建立
D . 俄罗斯帝国地跨欧亚两洲
8.俄罗斯的标志性建筑——莫斯科红场上的圣瓦西里大教堂属于典型的拜占庭风格;俄罗斯的造型艺 术,尤其是圣像画别具特色,与拜占庭的圣像画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眼睛的画法是最为突出之处; 俄罗斯的国徽,也渊源于拜占庭文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 )
A . 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宗教影响
C . 拜占庭与俄罗斯有相同的历史传统
B . 俄罗斯的兴起晚于拜占庭
D . 拜占庭融合与创新的文明
9.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指出:在 19 世纪 20 年代有 5 万人离开欧洲,19 世纪 50 年代达到 了大约 260 万人,1900 至 1910 年间移民人数则高达 900 万;其中 1846 年到 1932 年间,超过 5 000 万的欧洲移民到了美国、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及南非。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增加 ( )
A . 严重制约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C . 说明世界的经济中心发生了转移
B . 根源在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D .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0.(俄) 普希金在《皇村回忆》中写道,拿破仑是“一个靠诡计和鲁莽上台的皇帝”,他上台的第一件 事情便是“用凶恶的手举起血腥的宝剑”“马上燃起新战争的可怕烽烟”……“人间的灾星出现了”。 对此评价理解正确的是 ( )
A . 普希金对拿破仑发动战争的行为深恶痛绝
B .《皇村回忆》是二手史料,评价真实可信
C . 普希金作为诗人对拿破仑的评价不具有史学价值
D . 历史上对拿破仑的评价已成定论,此评价不可信
11.1956 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中,英、法两国在美国的反对和苏联的压力下被迫从埃及撤军。苏伊士 运河危机直接导致英国安东尼 ·艾登政府垮台,其后上台的英国首相哈罗德 ·麦克米伦则加快了去 殖民化的脚步,英国势力自此彻底退出苏伊士运河区。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
A . 英法与美国争霸
C . 英殖民帝国衰落
B . 英国政府维护英殖民霸权
D . 英法与苏联争夺埃及
1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掀起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主要历史条件有 ( )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②十月革命后各国都成立了共产党组织
③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掠夺殖民地激化了民族矛盾。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13.阿拉伯人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下列关于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不
包括 ( )
A .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为文化发展提供条件
B . 阿拉伯人征服地区文化的深厚积淀
C . 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和创造
D . 阿拉伯文化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
14.古巴比伦王国的一部法典规定:杀死或伤害奴隶不算犯罪,只须向主人赔偿损失,就算了事;盗窃 或隐藏他人奴隶者处死;消灭他人奴隶标记者断指或处死;殴打自由民或反抗主人的奴隶处割耳之 刑。这说明该法典的实质是 ( )
A . 体现自由平等 B . 体现“君权神授”
C . 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D . 规定严格的等级制度
15.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点,受地理和历史环境影响,古代西亚、埃及和印度先后建立地区性大国,希 腊城邦也辉煌一时。下图所示的制度来自 ( )
A . 古埃及 B . 古巴比伦
C . 古印度 D . 古希腊
16.大斗兽场作为古罗马文化的象征,建造伊始就是一个地标式的举世瞩目的建
筑,但建筑的宏阔也难掩其曾经的血腥。下列项中,对“大斗兽场”表述正确的有 ( )
①建成于罗马共和国时期。②是世界遗产“罗马历史中心”的组成部分
③融合了希腊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④表演的角斗士全都是奴隶、战俘和囚犯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二、非选择题 (本题共 4 小题,其中 17 题 12 分,18 题 14 分,19 题 14 分,20 题 12 分,共 52 分。)
17.材料 (12 分)
关于印刷术之起源,曾有两种尖锐对立的意见。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开头二十年的资产阶级的历史 资料中占有支配地位的观点,认为印刷技术完全是欧洲人独立的发明。相反观点的代表者则说:印刷术 之发明并不在欧洲,而是在东方,远在传入欧洲以前中国已有印刷术了。伏尔泰也说:“他们 (中国) 发明了印刷术。在中国,在木板上刻方块字的工艺更为完善。”随着时代的进步,更有学者认为中国是 印刷术祖国的完全无可争议之证据的,就是第 10 世纪到第 12 世纪所出版的中国的古版书之存在。许多 东方历史专家,特别是中国学学者,一致断然主张,印刷术在中国盛行,远较欧洲为早。
——摘编自于翠玲《民国时期中国印刷术研究的视野与思路》
就材料中关于印刷术起源的不同观点,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表述成文、主旨明确、史论 结合、逻辑清晰)
第 3 页 共 6 页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唐朝统治者处理当时国际关系时,贯彻儒家“平天下”与“协和万邦”理想,唐太宗要“四海一家”, 唐玄宗则要“存至公之道,永协和平之义”。在和平共存之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和平交往,“蕃汉非常快 活, 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彼此丰足, 皆有便宜”。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顺治五年 (1648 年) ,顺治帝发布《申严海禁敕谕》,规定北自天津南至广东沿海岸线各省,一律 “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交逆贼贸易者……不论军民,俱行奏闻处斩”…… 康熙二十三年 (1684 年) ,康熙听取李光第等人的建议,颁布诏令:“今海内一统,寰宇宁谧,满汉人 民相同一体,令出洋贸易, 以彰富庶之治,得旨开海贸易。”
——摘编自吴昊《禁海与开海——论清代前期政府海疆治策的转变》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外交的特点。(6 分)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对外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康熙调整政策的原因。(8 分)
第 4 页 共 6 页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波斯帝国的交通网络由主要城市之间的御道和连接各地方村镇的普通道路组成。御道作为交通网络 的主要干线,沿途所建驿站的位置均保持相等的距离,利用信使和专门挑选的快马传递信件,优质的道 路建设和维护使得军队等大型往来人员均可通行。普通道路往往较为狭窄,沿途所建驿站的位置并不等 距,很难在暴雨等极端天气过后保持畅通。无论是御道还是普通道路,波斯帝国都会定期派巡查员检查 道路情况,清理路面上倒塌的树木和其他妨碍正常通行的因素。波斯人的道路系统并不对民间商人开放, 所有执行公务的人员在各级道路往来通行时,都需持有国王或地方总督签发的旅行许可文件。文件中一 般会标明出行人数、目的地以及人员车马在驿站中所得补给的种类和数量,有时还会特别标注该许可文 件在旅途往返均可使用。
——摘编自李智《从苏美尔到波斯:古代西亚驿路体系的发展与特点》
材料二
元朝政府建立了遍及全国的驿站制度,水陆站共计 1500 处左右。驿站以大都为中心,沿着几条交 通干线,一直通达各边疆地区。忽必烈统治时期,在蒙古帝国驿站的基础之上,在全国范围之内实行驿 站制度,以元大都为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贯通东西、南北的较为发达的交通网络。过往的使臣或传 递情报者持圣旨令牌可换乘铺马。元朝的驿站具有为元朝政治、外交、经济、贸易、商业、宗教、文化 服务的多重功能。元朝的官员、王公、驸马,中外使臣均可利用驿站。元代的驿站制度,在合理的距离 内,在适当的地点设立站点,通过一系列的站点将交通线路连接起来,形成全国范围内的驿站交通网络。 元代除驿站、急递铺之外,还有运输货物的递运站,分为马运、水运和车运等不同交通方式。
——摘编自乌云高娃《元代驿站、客馆的建设及经济文化交流》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波斯帝国同元代驿路体系的异同。(10 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代驿路体系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4 分)
第 5 页 共 6 页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本朝 (宋朝) 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 (省试) 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 捉婿”……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之千 余缗。
——摘编自朱彧《萍洲可谈》
材料二
表 3 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
时期 宰相总人数 进士出身人数 其他出身及入仕途径
唐朝 34 7 举荐、行伍、 门荫
五代 46 24 吏职、幕僚、举荐、行伍、 门荫等
北宋 72 63 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从军、举荐等
(1) 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6 分)
(2) 若要进一步探究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你认为还可以从什么角度补充材料?举一例说明。(6 分)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A D D B A A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C D C C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其中17题12分,18题14分,19题14分,20题12分,共52分。)
17.(12分)
示例一:一种观点是印刷术由欧洲人独立发明,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印刷术起源于中国。(2分)
第一种观点的持有者所生活的时代是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正值两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确立,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世界格局被打破。西欧殖民国家不断为自己主宰世界制造历史合法性的依据,于是贬低东方古老文明的成就便成为西欧资本主义世界的常用手段。这是典型的“西欧中心论”的体现。(4分)
伏尔泰持肯定观点的主要原因则是当时的欧洲战争频发、宗教纷争严重、社会动荡,很多地区尚未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他的祖国法国,政治上正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经济上迫切要求打破束缚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思想上受到禁锢。伏尔泰作为启蒙运动的领袖,发现中国儒家所倡导的思想与其要求平等民主等主张有不谋而合之处,满足了他当时反对法国宗教思想及封建主义专制统治的需要。另外,他所处的时期正值清朝乾隆时期,当时的中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所以伏尔泰极度推崇中华文明,自然对中国是印刷术的发明国持肯定态度。(4分)
综上所述,我们应深入分析不同观点背后的时代背景,得出客观科学的历史结论,并以此为基础,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2分)
示例二:一种观点是印刷术由欧洲人独立发明,另一种则认为印刷术是中国发明的。(2分)
第一种观点占据支配地位的时间是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当时的历史资料尚不完备,尤其是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相关文献等一手资料比较匮乏,角度多样、立场多元的二手资料也数量有限;另一方面,当时的史学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研究领域相对受限,易造成历史结论不够客观严谨。(4分)
另一种肯定中国是印刷术发明国的观点,则是在史料来源更加丰富、广泛的前提下提出的,10~12世纪出版的中国古版书的发现,成为证明印刷术起源于中国的一手史料,具有极高价值。另外,当时的史学研究方法也更加科学,史学工作者队伍呈现高度专业化的趋势,专门研究中华文明的东方历史专家、中国学学者的出现,提高了历史结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4分)
综上所述,历史解释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应在尽量多地占有不同类型、来源的史料,尽量利用科学严谨的史学研究方法的前提下,得出客观的历史结论。(2分)
18.(14分)
(1)(6分)
特点:①以儒家和睦、友邻思想为指导;②实行和平开放的对外政策;③经济交往发挥重要作用。
(2)(8分)
变化:经历顺治时期禁海到康熙时期开海的转变(由禁海到开海的转变)(2分)
原因:①统一台湾,设台湾府进行有效管理,东南沿海地区逐渐稳定;②发展沿海地区经济,恢复海外贸易的需要;③统治者对外思想的调整;④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6分)
(注:以上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19.(14分)
(1)同:官方主导驿路体系的建设;设立有管理驿路的体制;管理较为严格。(6分)
异:波斯帝国的驿站主要由官方进行使用,元代则是面向更多人群开放;波斯帝国主要由陆路交通组成,元代驿站形式更加多元,元代驿站功能更加多样。(4分)
(2)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了中外文化交融。(4分)
20.(12分)
(1)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门第观念,贵族和富商在婚姻选择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科举名次而非原先的门第;宋代入仕的途径更加多元化,经济的发展冲击了原有的门阀政治,大量的中小地主开始兴起,他们通过科举取士进入官场。(6分)
(2)补充材料:科举制度的发展。(2分)
说明: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使应考之人获取公平竞争机会,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进一步打击了传统的门第婚姻观。(4分)
1.【答案】C【解析】据材料“刑生力,力生强,强胜威,威生德,德生于刑”,该观点主张德是生于刑的,所以其认为道德是由刑延伸出来的,是政治和法度的附属品,故选C项;材料反映刑和德的关系,而非变法改革的作用,排除A项;加强君主专制是强调君主的权威,而材料反映刑与德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刑生德,而非德与刑互为表里,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据材料“因性任物而莫不宜当”“任自然者久,得其常者济”,可知田骈和慎到都主张尊重规律,这与“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所表达的尊重和利用规律意思相近,故选B项;“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强调道德,与规律关系不大,排除A项;“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强调严刑峻法,并不涉及规律,排除C项;“贤者举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废之”强调尚贤,无法体现对规律的尊重,排除D项。
3.【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董仲舒吸收诸子百家思想形成以“天人感应”为轴心的新的思想体系,使新儒学成为汉武帝之后的官方正统思想,主要原因是新儒学提出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适应汉武帝建立大一统政治的需要,故选A项;董仲舒新儒学吸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有神学化倾向而非建立神学体系,排除B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思想的统一而非思想变革,排除C项;黄老之学无法解决新的问题,促使了董仲舒新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
4.【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故选D项;分封制属于地方的行政体制,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科举制,并非监察制度,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是门第、族望和才能,排除C项。
5.【答案】D【解析】在一定时间内用传统数据库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为其提供技术保障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使大数据储存设备的容量增加,CPU处理性能增加,故选D项;蒸汽动力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提供技术支持,不能为大数据提供支持,排除A项;电力运用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技术支持,不能进行大数据的处理工作,排除B项;相对原理揭示了物体宏观高速运动下的状态,排除C项。
6.【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对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存在争议,所以要判断《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应该从总体上看是否提供了得到印证的资料,故选B项;我们要说明《马可·波罗游记》之所以会“漏写”一些关于中国的事物,要考虑这些事物当时发展到何种程度,是否外来者进入到当时的中国,就如同现在旅游信息传递给大家的一样重要;并且马可·波罗的临终遗言是“我所说出来的还不到我见到的一半”,这也可以合理的解释“漏写”是究竟为何,排除A项;“以论带史”明显有过多的主观色彩,应为“以史带论”,排除C项;学术观点必须资料确证,“自圆其说”说法错误,排除D项。
7.【答案】A【解析】从题干中可知,这两部历史文献记载的是12世纪南部基辅罗斯的历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基辅罗斯的统治者接受了基督教洗礼,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故A项正确。莫斯科公国兴起于13世纪,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在16世纪,俄罗斯帝国地跨欧、亚两洲是在16世纪以后,故B.C.D三项错误。
8.【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俄罗斯的教堂,圣像画和国徽都带有拜占庭文明的色彩,说明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宗教影响,A项正确; 俄罗斯的兴起晚干拜占庭符合史实,但与题意中的拜占庭文明影响俄罗斯文明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项; 拜占庭帝国与俄罗斯并不是一个国家,二者的历史传统存在差异,并不相同,排除C项; 拜占庭文明趋干保守,创新不足,而且材料反映的是俄罗斯文化的特点,不是拜占庭文明的特点,D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故选A项。
9.【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欧洲经历两次工业革命,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快速增长,就业压力增大,大量劳动力不得不离开欧洲,前往美洲或海外殖民地寻求出路,故B项正确。
10.【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他上台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用凶恶的手举起血腥的宝剑’‘马上燃起新战争的可怕烽烟’……‘人间的灾星出现了’”可以看出普希金对拿破仑发动战争的行为深恶痛绝,故A项正确。《皇村回忆》是二手史料,带有主观性,不一定真实可信,故B项错误;普希金作为诗人,他对拿破仑的评价具有一定史学价值,故C项错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会受立场、阶级、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故D项错误。
11.【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苏伊士运河危机直接导致英国安东尼·艾登政府垮台”“英国势力自此彻底退出苏伊士运河区”等,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伊士运河危机沉重打击了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统治,英殖民帝国衰落,故C项正确。
12.【答案】C【解析】②说法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②;④说法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排除④。①③说法正确,故本题选C。
13.【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促使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不包括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征服地区文化的深厚积淀和对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创造,均为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A.B.C不符合题意。
1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古巴比伦王国的一部法典规定”可知,材料与《汉谟拉比法典》相关。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编撰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故C项符合题意。
15.【答案】C【解析】题干给出的是古印度种姓制度示意图,故选C项。
16.【答案】C【解析】“大斗兽场”建成于公元80年,罗马帝国时期,故①错误;古罗马城以“罗马历史中心”为名于1980年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大斗兽场”是古罗马城的组成部分,故②正确;罗马建筑家把罗马式的拱门和希腊的柱式建筑相结合,在每个拱门两边都配以希腊式石柱,从而将建筑的力度与外观的美感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故③正确;角斗士绝大部分是奴隶、战俘和囚犯,但也有极少数自告奋勇的自由人,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