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将相和
语文 五年级 上册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继承父亲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继续著书,后称《史记》,是中国最早的通史。
作者简介
《史记》由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十二本纪、八书、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传5个部分。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将 相 和
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将相和》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1.会认生字,能正确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理清脉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优秀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学习目标
召
臣
议
缺
宫
献
典
抄
罪
怯
上下结构
召 宫 典 罪
诺
拒
荆
左右结构
议 缺 献 诺 抄 怯 拒 荆
半包围结构
臣
和氏
臣
蔺
诺
归
颇
大
大
如
允
划
廉
强
bì
chén
lìn
nuò
huà
lián
qiáng
词语:
璧
相
罪
请
zuì
推
辱
擅
弱
子
卿
羞
长
削
袍
上
cí
rǔ
shàn
xuē
páo
词语:
辞
qīng
御
抵
dǐ
yù
多音字
将
jiāng (将军)
jiàng (将士)
划
huà (计划)
huá (划船)
qiāng (将进酒)
多音字
jiàng (倔强)
强
qiáng(强壮)
qiǎng(勉强)
无价之宝:
绝口不提: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同心协力:
渑池:
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因回避而不说。
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
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地名,在今河南渑池县境内。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把东西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
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完璧归赵
渑池会面
负荆请罪
(第1~9自然段)
(第10~14自然段)
(第15~17自然段)
起因:赵王得“和氏璧”,秦王垂涎,设骗局,以城换璧。
“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
经过:蔺相如临危受命,见秦王没有诚意,用计骗回和氏璧。然后派人将和氏璧送回赵国,并说服了秦王。
结果:完璧归赵,蔺相如被赵王封为上大夫。
渑池之会
起因:
经过:
结果:
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王的尊严。
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蔺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负荆请罪
起因:
经过:
结果:
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
如果秦国提出用城换璧,我国却不答应,那理亏的是我们。如果我们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却不给我们十五座城,那理亏的就是他们。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
深谋远虑,爱国。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了。”
蔺相如临危受命,他的策略能进能退,与赵王和群臣的束手无策形成鲜明对比,从中可以看出蔺相如的智慧过人。
语言描写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写出秦王对和氏璧的喜爱程度。
语言描写,充分表现了蔺相如的机智。他看透了秦王的心理,顺应其心理,让利令智昏的秦王上了当。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
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
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
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之所以说这块璧有点儿
小毛病,骗回和氏璧,是因为——
———————————————。
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
机智勇敢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为下一步的行动作准备。“理直气壮”表明蔺相如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撞”表现出勇敢无畏,才智过人。
动作、语言描写
随机应变 临危不惧
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送蔺相如回国。
蔺相如真的会撞吗?
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哪些计谋?请大家接着往下读。
缓兵之计
瞒天过海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秦王对和氏璧爱不释手,蔺相如早已看在眼里。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
蔺相如对廉颇的傲慢无礼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蔺相如先是对廉颇避让。
他避让廉颇并非害怕他,而是为了国家利益。
蔺相如
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远远看见廉颇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行
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言
从蔺相如的言行中,你感受到了他怎样的品质?
以国家利益为重
顾大体,识大局
胸怀宽广
蔺相如
廉 颇
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
言
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行
从廉颇的言行中,你感受到了他怎样的品质?
以国家利益为重
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廉
颇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个故事各有情节,但又紧密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 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是“负荆请罪” 的起因。
蔺相如、廉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
蔺相如敢于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出使秦国,看出他是一个勇敢的人;在与秦王的几次交锋中,保住了赵国的面子,表明他是一个心思缜密、机智的人。为了防止赵内部分裂,避免和廉颇将军发生冲突,表现出他是以大局为重的人。从廉颇对待蔺相如封赏这件事,可以看出廉颇是个鲁莽善妒、心胸狭窄而又善于谋略、勇于改过的人。
本篇课文是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将相和
秦王企图骗璧
蔺相如智斗秦王
完璧归赵,封上大夫
完璧归赵
(1~9)
智勇双全
秦王要求赵王鼓瑟
蔺相如逼秦王击缶
蔺相如再立功,封上卿
渑池会面
(10~14)
维护尊严
廉颇不服欲羞辱
蔺相如回避退让
负荆请罪将相和
负荆请罪
(15~17)
顾全大局
以国为重
品德高尚
知错能改
精神可嘉
谜一样的和氏璧
和氏璧,传为琢玉能手卞和在湖北荆山发现,初不为人知,后由楚文王赏识,琢磨成器,命名为和氏璧,成为传世之宝。
到楚威王时,把璧作为最高奖赏,赐给伐魏有功的照阳丞相。不久相府被盗,宝璧被贼偷走辗转卖到中原地区的赵国,归赵惠文王所有。谁料邻邦秦国昭襄王也很想得到这块和氏璧,凭他自己国力强大,想用软硬兼施的办法威胁赵惠文王。
春秋战国之际,几经流落,最后归秦,传说由秦始皇制成玉玺。秦灭后,此玉玺归于汉刘邦。入唐后不知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