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六年级下册语文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重难点:
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初识冯至
出示怀表图:孩子们,看,这是一只打开的怀表!你看到了什么?
有一位小朋友却看到了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
你的观察和他的观察有什么不同呢?他充满想象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小朋友,现代诗人、学者冯至对于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表里的生物》吧。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孩子们仔细阅读课文:通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试着借助课题,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以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父亲的表( )——父亲打开表,“我”看到了( )——父亲( )——“我”( )
生字词语认读。
小蝎子 蝈蝈
嘀嗒 钵子 蜇你
试着借助课题,抓住“表”说一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以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父亲的表( )——父亲打开表,“我”看到了( )——父亲( )——“我”( )
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同学们,我们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冯至,但你知道长大后的冯至有哪些了不起的成就吗?
出示冯至简介。
冯至,现代诗人、学者。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济大学。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代表作品有《昨日之歌》《伍子胥》《十四行集》《山水》。1980年被聘为瑞典皇家文学、历史、文物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1年被聘为联邦德国美茵茨科学与文学科学院通讯院士。
1983年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慕尼黑歌德剧院颁发的歌德奖章。
1985年民主德国授与他格林兄弟奖。
1986 年被聘为奥地利科学院通讯院士。
1987年又获该国国际交流中心授予的1987年国际交流中心艺术奖,联邦德国海德堡大学授予他“金博士证书’。同年获联邦德国“大十字”勋章。
1988年联邦德国达姆施塔特语言文学研究院授与他宫多尔夫奖。
激趣我们说:三岁看老,意思是人小时候的特点,往往决定长大后的样子。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小时候的冯至,究竟有哪些“潜力”呢。今天咱们就通过这篇文章,来给冯至制作一张成长潜力卡吧!
冯至成长潜力卡
潜力点 潜力星级 潜力评估
要求:仔细阅读课文,找出小冯至的成长潜力点,并结合课文内容,给这些“潜力”点评上1-10星的星级,并附上你赋星的理由。注意交流时说清楚:我觉得小冯至擅长( ),我给他这个潜力点的潜力星级是( ),因为……
学生自由阅读、评价。
交流。
A.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发出声音对象从活的鸟叫,狗吠,蝉叫,虫子歌唱到钟被人响,三弦被人弹响找到答案。观察的时间和地点的变换,感受冯至的爱观察思考,评价潜力值。
B.“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
“为什么呢?”我又问。
“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我继续问:
“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父亲没有回答。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这么一回儿,冯至脑子里转过多少问题,去感受冯至的爱思考,评价潜力值。
从两个“但”去体会冯至的心理变化:害怕惊奇到喜悦。侧面衬托“我”的爱思考。
C. 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他说:
“只许听,不许动。”
停了一会儿,他又添上一句:
“小孩儿不许动表。”
有一次,父亲也许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也许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他对我笑着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
父亲一而再再而三的不许动,去体会冯至的好奇心。
D.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
心理和神态体会好奇。
E. 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
从表里世界的观察体会我想象的丰富
4.小结:正因冯至从小就是个善于观察思考,大胆想象,锲而不舍的品质,所以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诗人、学者。孩子们,今天你们自己也品尝了观察思考的乐趣,这就是科学的魅力,这就是学习成长的乐趣。
四、总结全文
《表里的生物》是冯至“科学就在身边”的七篇文章之一《我想知道里边有什么》,其它分别是:《彩色的鸟》、《害怕带轮子的大屋》、《最佳路径》、《死海不死》、《基因畅想》、《统筹方法》。你看冯至写这样一篇文章还在告诉我们什么?
科学就在身边,科学需要观察、想象、思考。
总——分——总,这是议论文最大的特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