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阶段检测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宁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阶段检测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7-01 21:4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济宁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阶段检测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下列遗传实例中,属于性状分离现象的是( )
①高茎豌豆(Aa)与矮茎豌豆(aa)杂交,后代有高有矮,数量比接近1:1
②开粉色花的紫茉莉(Aa)自交,后代出现红花(AA)、粉花(Aa)、白花(aa)三种表型
③圆粒豌豆(Rr)的自交后代中,圆粒豌豆与皱粒豌豆分别占3/4和1/4
④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三个孩子,其中一个女儿是白化病患者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基因型为Aa的某植株产生的a花粉中,有2/3是致死的。则该植株自花传粉产生的子代中,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的数量比为( )
A.3:4:1 B.9:6:1 C.3:5:2 D.1:2:1
3.果蝇(2n=8)体内的细胞在分裂过程中,一段时期内某种物质或结构的数目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纵轴代表同源染色体对数,且a=4,则该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
B.若纵轴代表核DNA分子数,且a=4,则该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
C.若纵轴代表染色体数,且a=4,则该细胞在CD段不能形成四分体
D.若纵轴代表染色单体数,且a=8,则该细胞在CD段可发生染色体互换
4.某种羊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已知黑毛和白毛由一对等位基因(M、m)控制,且黑毛对白毛为显性,某同学为了确定M、m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让多对纯合黑毛母羊与纯合白毛公羊交配得到子一代(F1)和子二代(F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F2中白毛个体的雌雄比例为1:1,则可判断M、m位于常染色体上
B.若F2中黑毛个体的雌雄比例为2:1,则可判断M、m位于X染色体上
C.若F2的公羊中黑毛个体和白毛个体的比例为3:1,则可判断M、m位于X染色体上
D.若F2中黑毛个体和白毛个体的比例为3:1,则不足以判断M、m位于何种染色体上
5.图1表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图2表示图1家系中II、III代部分家庭成员用某种限制酶将乙病相关基因切割成大小不同的DNA片段后进行电泳的结果(条带表示检出的特定长度的酶切片段)。己知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62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酶切后,乙病正常基因产生一个片段,致病基因被切成两个片段
C.若III7为女性,则其不患乙病的概率为3/4
D.III8与一正常男子婚配,生育的后代患病的概率为55/208
6.构建DNA模型的实验中,若有A碱基塑料片20个、G碱基塑料片30个、脱氧核糖与磷酸的连接物90个、脱氧核糖塑料片70个,代表氢键的连接物、碱基与脱氧核糖连接物、磷酸塑料片、其他碱基塑料片均充足,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最多能搭建出50个脱氧核苷酸
B.最多能搭建出424种DNA模型
C.最多能搭建出一个含23个碱基对的DNA模型
D.组装出完整DNA最多能利用64个碱基塑料片
7.下列是某同学关于遗传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亲代DNA分子通过复制在子代中表达遗传信息
②原核细胞的转录和翻译是同时进行的
③翻译过程中rRNA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
④病毒可以独立进行遗传信息的传递
⑤翻译过程中不需要解旋酶
⑥一个DNA分子通过转录可以得到多种合成肽链的模板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②⑤⑥
8.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可简单、准确地进行基因定点编辑。其原理是由一条单链向导RNA引导核酸内切酶Cas9到一个特定的基因位点进行切割。通过设计向导RNA中20个碱基的识别序列,可人为选择DNA上的目标位点进行切割(见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Cas9蛋白由相应基因指导在核糖体中合成
B.向导RNA中的双链区遵循碱基配对原则
C.向导RNA可在逆转录酶催化下合成
D.若α链剪切点附近序列为……TCCAGAATC……,则向导RNA上相应的识别序列为……UCCAGAAUC……
9.某段DNA序列(记作X)插入豌豆的高茎基因内部(如下图所示),会导致相应性状改变。下列关于该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X为10对碱基的DNA片段,则该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B.若X为来源于某细菌的抗虫基因,则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
C.若X为豌豆高茎基因所在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片段,则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D.若X为豌豆高茎基因所在染色体的非同源染色体片段,则该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10.某雌雄同体的二倍体植物的基因型为AaBbDd,3对基因分别控制3对相对性状且独立遗传。以下是培育该植物新个体的两种途径。
途径①:植物→花粉粒→单倍体幼苗→个体Ⅰ。
途径②:植物→花粉粒+卵细胞→受精卵→个体Ⅱ。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植物能产生8种基因型的花粉粒
B.可用低温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个体Ⅰ
C.个体Ⅱ中能稳定遗传的类型占1/8
D.途径①可快速、简便地获得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
11.为获得果实较大、含糖量高的四倍体葡萄(4N=76),将二倍体葡萄茎段经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后扦插栽培。研究结果显示,植株中约40%的细胞染色体被诱导加倍,这种植株含有2N细胞和4N细胞,称为“嵌合体”,其自交后代中有四倍体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B.“嵌合体”产生的原因是细胞的分裂不同步
C.“嵌合体”产生配子过程中,部分细胞染色体联会紊乱
D.“嵌合体”个体自交也可产生二倍体、三倍体的子代
12.雄性蓝孔雀尾屏很大,使其逃避天敌的能力下降,但这一特性对雌性蓝孔雀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使大尾屏个体的交配机会增加,并使该特性代代保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外界环境因素导致孔雀尾屏发生了变异
B.蓝孔雀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突变和基因重组
C.对配偶的选择属于种群内部因素,不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
D.雄性蓝孔雀大尾屏的有害或有利并不是绝对的
13.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大利亚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后数年内病毒毒性及野兔感染病毒后的死亡率变化趋势如图。在引入病毒后的数年内,野兔种群的数量维持在较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 )
A.病毒感染对野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长时间来看,病毒毒性过强不利于自身的增殖
C.病毒毒性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这是野兔抗病毒能力下降导致的
D.蚊子在野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14.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深受全球消费者喜爱,大熊猫是其设计原型。大熊猫最初是肉食动物,经过进化,其食物99%都源于竹子。有一个野生大熊猫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且处于遗传平衡状态。若该种群中的B基因频率为60%,b基因频率为40%,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大熊猫种群中所有个体的B和b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B.该大熊猫种群中B基因频率高于b基因频率,B控制的性状总是更适应环境
C.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熊猫概率约为28.6%
D.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6%、40%
15.在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中,蛋白质的合成依赖DNA和RNA,DNA和RNA的合成离不开蛋白质的作用。在生命起源之初,究竟是先有核酸还是先有蛋白质?W·Gilbert等人提出了以下假说:最早出现的生物大分子很可能是RNA,它兼具了DNA和蛋白质的功能,不但可以像DNA一样储存遗传信息,而且可以像蛋白质一样催化反应,DNA和蛋白质则是进化的产物。下列事实不支持该假说的是( )
A.构成核糖体的一种rRNA具有催化肽键形成的功能
B.mRNA是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
C.研究人员成功地在试管中将具有核酶功能的RNA转变成了DNA
D.细胞内DNA的合成必须有RNA作为引物才能完成半保留复制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下图中甲、乙均为某动物的细胞分裂模式图,图丙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目在细胞分裂相关时期的变化,图丁为细胞分裂各时期染色体与核DNA分子的相对数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乙所示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均与体细胞的相同
B.图甲、乙所示细胞所处的时期分别对应图丙的BC段和DE段
C.图丁中a时期可对应图丙的DE段,图丁中b时期的细胞可以是图乙所示的细胞
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目变化均可用图丙表示
17.某种自花传粉植物的等位基因A/a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A/a控制花粉育性,含A的花粉可育;含a的花粉50%可育、50%不育。B/b控制花色,红花对白花为显性。若基因型为AaBb的亲本进行自交,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子一代中红花植株数是白花植株数的3倍
B.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所占比例是1/12
C.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数是不育雄配子数的3倍
D.亲本产生的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与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相等
18.某鳞翅目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其成年个体有白色、浅黄和深黄三种颜色。体色的遗传由常染色体基因(A、a)和性染色体基因(ZB、Zb)共同决定,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基因组合 A和ZB共同存在 (AZB) A存在而无ZB (AZb) A不存在 (aa)
体色 深黄色 浅黄色 白色
A.该昆虫群体,与体色有关的基因型种类雄性多于雌性
B.不考虑变异,白色个体随机交配,后代的体色均为白色
C.AaZBW和AaZBZb杂交,子代雄性个体中杂合子占1/2
D.浅黄色和白色个体杂交,后代只会出现浅黄色个体和白色个体
19.关于合成DNA的原料——脱氧核苷酸的来源,科学家曾提出三种假说:①细胞内自主合成、②从培养基中摄取、③二者都有。为验证三种假说,设计如下实验:将大肠杆菌在15N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培养一代的时间,然后利用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提取的DNA,记录离心后试管中DNA的位置。图1~3表示DNA在离心管中的可能位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支持观点①,则实验结果为图3
B.若支持观点②,则实验结果为图1
C.若支持观点③,则实验结果为图1
D.大肠杆菌的DNA复制遵循半保留复制原则
20.科学家研究发现人体活细胞中存在四链DNA结构(G-四链体),而且这些非同寻常的结构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G-四链体是四个鸟嘌呤作为基础发生交互作用结合成为的一个正方形结构,G-四链体是一种暂时性结构,其在基因转录过程中发挥作用,在快速分裂的细胞如癌细胞中含量特别高。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G-四链体的结构不同于双链DNA的,其改变了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使碱基种类更丰富
B.活细胞中的G-四链体可促进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从而使细胞癌变,快速分裂
C.癌细胞中丰富的G-四链体可促使RNA聚合酶结合于RNA的特定区域而促使基因转录
D.可通过设计与G-四链体结合的靶向药物,来为癌症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10分)已知某种东北小豆子叶的红色和白色为一对相对性状,某科研小组为研究东北小豆子叶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多组实验,其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亲本组合 F1子叶表型 F1自交得F2子叶的性状及比例
甲 红色×白色 红色 红色:白色=3:1
乙 红色×白色 红色:白色=15:1
丙 红色×白色 红色:白色=63:1
(1)相对性状是指_____,综合分析表格可知,子叶的颜色这一性状至少由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遗传遵循_____定律。
(2)甲组F1的基因型可能有_____种。乙组F2红色子叶个体基因型有_____种,其中纯合子占_____。
(3)对丙组F1进行测交,后代中表型及比例为_____。
22.(12分)某二倍体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其毛色受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其中A基因控制黄色素的合成,a基因无此效应,且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基因控制黑色素的合成,b基因无此效应。当黄色素与黑色素同时存在时动物表现为花斑,且该动物存在纯合胚胎致死现象;当两种色素都不存在时动物表现为白色。研究者用一对纯合亲本,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请结合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1)B、b基因位于_____染色体上。
(2)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F2花斑个体共有_____种基因型。让F2雌雄花斑个体随机交配,F3白色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
(3)欲通过杂交实验检测F2中某黄色雄性个体的基因型,请写出一种检测方法及预期结果,得出结论。
检测方法:_____。
预期结果及结论:_____。
23.(10分)人们通过对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等抗生素的研究发现,抗生素之所以能够杀死细菌等病原体而对人体无害,是因为抗生素能够有效地阻断细菌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而不影响人体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于是人们对此现象提出了许多假设,其中有如下两点:
①抗生素能阻断细菌DNA的转录过程,而不影响人体DNA的转录过程。
②抗生素能阻断细菌tRNA的功能,而不影响人体tRNA的功能。
接下来需要对这些假设逐一进行实验验证。请写出你的验证性实验的基本思路,并对实验结果和结论进行预测。(不要求写具体的实验步骤)
(1)验证抗生素是否阻断细菌转录过程的实验
①基本实验思路:设置甲、乙两组实验进行体外模拟_____过程,甲组滴加适量的一定浓度的_____,乙组滴加等量的蒸馏水,其余条件_____。最后检测两组实验中_____的生成量。
②实验结果、结论:若甲、乙两组中RNA的生成量相等,则_____;若甲组中RNA生成量少于乙组中RNA生成量,则_____。
(2)验证抗生素是否阻断细菌tRNA功能的实验
①实验基本思路:设置甲、乙两组实验,进行体外模拟细菌的翻译过程。甲组加入用抗生素处理后的各种tRNA,乙组_____。
②实验结果、结论:若甲、乙两组中蛋白质的生成量相等,则_____;_____。
24.(12分)染色体平衡易位又称为相互易位,是指两条染色体发生断裂后相互交换,形成两条新的衍生染色体,基因总数未丢失,大部分平衡易位对基因表达和个体发育无严重影响,但对雌雄配子的活性有相同的影响。平衡易位(只考虑非同源染色体间片段的互换)杂合体的情况比较复杂,这和易位区段的长短有关。当易位区段较长时,在减数分裂I的前期,由于同源部分的配对,而出现富有特征性的“十”字形结构,称为“四射体”,如下图所示;如果易位区段很短,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可以不发生联会,各自独立。
(1)已知“四射体”中的每一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I的后期会随机移向一极,不考虑突变、交换等其它变异类型,仅考虑发生相互易位的两对同源染色体及其上基因,则易位杂合子理论上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____________。
(2)若图中的四射体是在某雌性果蝇体内发现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果蝇该体细胞内含有6种形态不同的染色体
B.观察平衡易位染色体也可选择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
C.平衡易位导致基因在不同的染色体上重新排列,属于基因重组
D.通过基因检测可以确定某个体是否为平衡易位者
(3)只考虑“四射体”中的染色体两两分离的情况,若各种配子均可育,各种类型后代都能存活,则一只易位杂合子雌果蝇与正常雄果蝇交配产生的子代中染色体正常的果蝇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
(4)已知果蝇的2号染色体上带有褐眼基因bw(对应的野生型基因为bw+),3号染色体上带有黑檀体基因e(对应的野生型基因为e+)。将2号和3号染色体的短片段易位的纯合野生型乙果蝇(做父本)与染色体正常的隐性纯合体甲果蝇(做母本)杂交得到F1(杂交过程如图所示),F1中的雄果蝇与母本进行回交,理论上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
而实际上只产生了野生型和双突变体两种类型后代,推测其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若假说成立,则F1中雌雄果蝇互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
25.(11分)桦尺蛾是一种夜间活动,白天停歇在树干上的昆虫,一般为浅色,它借助与环境相似的体色躲避鸟类天敌。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的数量有增多的趋势。某实验小组为证实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因环境不同而数量比例不同,进行了相关探究。请完成下列探究方案。
(1)假设_____。
(2)实验步骤:
①选择工业污染区A和_____地区B;
②收集桦尺蛾,并在翅下用有色颜料分别标记黑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若干;
③_____;
④一段时间后用诱蛾灯诱捕,记录、统计结果。
(3)实验结果及A、B两地区不同体色桦尺蛾回收率如下列图表所示。
桦尺蛾释放数和回收数
项目 浅色 黑色
工业污染区A 释放数 400 500
回收数 52 150
地区B 释放数 500 600
回收数 60 30
(4)结论:_____。
(5)分析与讨论:
①人们观察到工业污染导致树皮变黑,请从这个角度解释上述实验结果:_____。
②已知桦尺蛾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了进一步探究桦尺蛾的黑色与浅色的显隐性关系,有人将一对黑色桦尺蛾与浅色桦尺蛾杂交,F1中黑色桦尺蛾与浅色桦尺蛾的数量比为1:1。请利用F1的桦尺蛾,在此基础上设计遗传实验完成探究。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杂合子自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性状分离。①高茎(Aa)×矮茎(aa)→高茎(Aa)︰矮茎(aa)=1︰1,不符合性状分离的概念,①错误;②粉红花自交后代出现了不是粉红花的红花和白花,符合性状分离的概念,②正确;③圆粒(Rr)×圆粒(Rr)→圆粒(RR、Rr)︰皱粒(rr)=3︰1,符合性状分离的概念,③正确;④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三个孩子,其中一个女儿是白化病患者,符合性状分离的概念;故A正确。
2.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产生的a花粉中,有2/3是致死的”可知, A该植株产生的卵细胞为1/2A、1/2a,而精子的种类和比例为3/4A、1/4a。因此该个体自花传粉,产生的后代基因型为AA的比例为1/2×3/4=3/8,Aa的比例为1/2×3/4+1/2×1/4=4/8,aa的比例为1/2×1/4=1/8。因此,该植株自花传粉产生的子代中AA:Aa:aa=3:4:1。
3.答案:D
解析:若纵轴代表同源染色体对数,且a=4,则该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A项错误;若纵轴代表核DNA分子数,且a=4,则该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Ⅱ,B项错误;若纵轴代表染色体数,且a=4,则该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Ⅰ或减数分裂Ⅱ,而四分体形成于减数分裂Ⅰ前期,C项错误;若纵轴代表染色单体数,且a=8,则CD段为减数分裂Ⅰ,减数分裂Ⅰ前期可发生染色体互换,D项正确。
4.答案:D
解析:AB、Ⅰ1和Ⅰ2正常,生下了Ⅱ5患甲病女儿,因此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5和Ⅱ6正常,生成Ⅲ9患乙病,则乙病为隐性病,Ⅱ3和Ⅲ9均携带乙病致病基因,结合图2可知,最上面一条带为乙病致病基因酶切后结果,即致病基因酶切后只产生一个片段,正常基因酶切后产生两个片段,则Ⅱ6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因此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AB错误;
C、Ⅱ3为XbY,Ⅱ4为1/2XBXB、1/2XBXb(由于Ⅲ9为XbY,因此Ⅱ5为XBXb,故Ⅰ1和Ⅰ2分别为XBY、XBXb),若Ⅲ7为女性(XX),则Ⅱ3一定为其提供Xb,Ⅱ4为其提供XB才导致其不患乙病,因此不患乙病的概率为1-1/2×1/4=7/8,C错误;
D、Ⅲ8为AaXBXb,与一正常男子(A_XBY)婚配,正常男子为Aa的概率为1/13(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625,即aa为1/625,则a为1/25,A为24/25,正常人(A_)中Aa为2×1/25×24/25÷(1-1/625)=1/13),生下患甲病的后代的概率为1/13×1/4=1/52,不患甲病的概率为51/52,生下乙病后代的概率为1/4,不患乙病后的概率为3/4,因此生育的后代正常的概率为51/52×3/4=153/208,患病的概率为55/208,D正确。
故选D。
5.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Ⅰ1与Ⅱ2均为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二人基因型相同,A项错误;Ⅱ1的红绿色盲基因来自Ⅰ1,Ⅰ2的红绿色盲基因一定传给Ⅱ2,B项错误;Ⅱ1的X染色体来源于Ⅰ1,Ⅰ1和Ⅰ2的X染色体携带的基因不一定相同,因此Ⅰ2和Ⅱ1的X染色体携带的基因也不一定相同,C项错误;Ⅰ2的X染色体来源于其母亲,Y染色体来源于其父亲,D项正确。
6.答案:C
解析:有脱氧核糖塑料片70个,其他材料相对脱氧核糖塑料片较为充裕,故最多能搭建出70个脱氧核苷酸,A错误。在双链DNA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G=C,则A、T碱基对可有20对,G、C碱基对可有30对;设能搭建的DNA含有n个碱基对,则每条链需要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的数目为2n-1(个),双链DNA共需(2n-1)×2(个);已知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有90个,则测n=23,即题中提供的材料最多能搭建出一个含23个碱基对的DNA模型,因此能搭建的DNA模型种类最多为423种,B错误、C正确。组装出完整DNA最多能利用23×2=46(个)碱基塑料片,D错误。
7.答案:D
解析:①亲代DNA分子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给子代,①错误;②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过程通常是边转录边翻译,②正确;③翻译过程中tRNA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③错误;④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进行遗传信息的传递,④错误;⑤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肽链的过程,不需要解旋酶,⑤正确;⑥合成肽链的模板是mRNA,而一个DNA分子可以通过转录得到多种mRNA,⑥正确。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DNA与RNA的分子结构以及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Cas9蛋白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A项正确;在向导RNA中的双链区存在碱基互补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项正确;RNA不是在逆转录酶催化下合成的,而是经转录产生的,C项错误;依据喊基互补配对原则,若α链剪切位点附近序列为……TCCAGAATC……,则与向导RNA中的识别序列配对的另一条链的碱基序列是……AGGTCTTAG……,故向导RNA中的识别序列是……UCCAGAAUC……,D项正确。
9.答案:C
解析:若X为10对碱基的DNA片段,插入豌豆高茎基因导致相应性状改变,说明产生了等位基因,则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A项错误。若X为抗虫基因(来源于某细菌)则该变异属于基因重组(基因工程)B项错误。若X为豌豆高茎基因所在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片段,则豌豆的高茎基因中增加一个片段,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C项正确。若X为豌豆高茎基因所在染色体的非同源染色体片段,则豌豆的高茎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发生易位,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D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3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该植物能产生23=8(种)基因型的花粉粒,A正确;低温和秋水仙素均可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诱导染色体加倍,可用低温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个体Ⅰ,B正确;个体Ⅱ中能稳定遗传的类型占(1/2)3=1/8,C正确;途径①为单倍体育种,技术含量较高,操作并不简便,该植物自交可快速、简便地获得aabbdd个体,D错误。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多倍体育种及秋水仙素的作用。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抑制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A正确;细胞的分裂不同步使秋水仙素只在部分细胞中起作用,这是“嵌合体”产生的原因,B正确;“嵌合体”植株中含有二倍体细胞和四倍体细胞,因此在产生配子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联会不会紊乱,C错误;“嵌合体”植株自交可能产生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的子代,D正确。
12.答案:D
解析:外界环境因素对孔雀尾屏的变异具有选择作用,而不是会导致孔雀尾屏变异,A项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B项错误;雌性蓝孔雀更倾向于选择大尾屏的个体交配,使后代中大尾屏的基因频率增加,而小尾屏个体交配机会少,导致后代中小尾屏基因频率减小,故对配偶的选择会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C项错误;雄性蓝孔雀尾屏很大,使其逃避天敌的能力下降,对其生存不利,但这一特性对雌性蓝孔雀具有吸引力,使大尾屏个体的交配机会增加,对其繁殖有利,故雄性蓝孔雀大尾屏的有害或有利并不是绝对的,D项正确。
13.答案:C
解析:病毒感染对野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对病毒感染抵抗力较低的兔子被淘汰,对病毒感染抵抗力高的兔子能生存下来,A项不符合题意;病毒需要在兔子的活细胞内增殖,毒性过强时会导致兔子大量死亡,长期来看,病毒毒性过强不利于自身增殖,B项不符合题意;病毒毒性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是兔子和病毒间相互选择、协同进化的结果,由题中信息得不出病毒毒性下降并趋于稳定是野兔抗病毒能力下降导致的,C项符合题意;蚊子充当了病毒传播的媒介,在病毒和野兔的协同进化中发挥了作用,D项不符合题意。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库和基因频率。大熊猫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B、b基因,是该种群的基因库中很少的一部分,A错误;一般来说,基因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当前环境,但并不是总能更适应环境,B错误;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b的基因型频率=2×60%×40%=48%,BB的基因型频率=60%×60%=36%,则Bb:BB=4:3,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熊猫概率为4/7×1/2≈28.6%,C正确;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在雌性个体中,XbXb基因型频率为40%×40%=16%,在雄性个体中,XbY基因型频率为40%,雌雄数量相等,所以该种群中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20%,D错误。
15.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DNA、RNA和蛋白质之间的关系。rRNA可以催化肽键的形成,说明RNA具备某些蛋白质的功能,支持题述假说,A错误;mRNA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是指有了DNA才有RNA,不支持题述假说,B正确;RNA可转变成DNA,说明DNA可能起源于RNA,即RNA可能最早存在,支持题述假说,C错误;DNA必须在RNA参与下完成复制,说明RNA先存在,支持题述假说,D错误。
16.答案:ABD
解析:甲为有丝分裂中期,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均与体细胞的相同,A项正确。图甲细胞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对应图丙的BC段,图乙细胞每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对应图丙的DE段,B项正确。图丁中a时期每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对应图丙的DE段,图丁中b时期的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不可能是图乙所示细胞,C项错误。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均会进行DNA的复制和着丝粒的分裂,故图丙可表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目变化,D项正确。
17.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由“等位基因A/a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可推出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即A/a和B/b独立遗传。单独分析B/b,亲本的基因型都为Bb,自交后,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bb=1:2:1,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植株:白花植株=3:1,A项正确。单独分析A/a,亲本的基因型均为Aa,产生的雌配子类型及比例为A:a=1:1,理论上产生的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A:a=1:1,由“含A的花粉可育;含a的花粉50%可育、50%不育”可推出亲本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数:不育雄配子数=3:1,则子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6,推断过程如下表:
1/2A 1/2a
2/3A 2/6AA 2/6Aa
1/3a 1/6Aa 1/6aa
综合分析可知,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6×1/4=1/24,B项错误,C项正确。亲本关于花色的基因型为Bb,其产生的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与含b的可育雄配子数相等,D项正确。
18.答案:AB
解析:该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即ZW为雌性,ZZ为雄性,则跟体色有关的基因型雌性有A_ZBW、A_ZbW、aaZBW、aaZbW,共6种;雄性有A_ZBZB、A_ZBZb、A_ZbZb、aaZBZB、aaZBZb、aaZbZb,共9种,A正确;从题目分析可知,含有aa基因的均为白色个体,白色个体随机交配,后代的体色均为白色aa,B正确;若AaZBW和AaZBZb杂交,子代雄性个体中杂合子占:1-1/2×1/2=3/4,C错误;浅黄色个体为AaZbW、白色个体为aaZBZB时,子代AaZBW和AaZBZB表现为深黄色,D错误。
19. 答案:ABD
解析:将大肠杆菌在15N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培养一代的时间,然后利用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提取的DNA,若合成DNA的原料是细胞内自主合成,则合成的DNA没有15N标记,离心后DNA均为14N,位于顶部,对应图3;若合成DNA的原料是从培养基中摄取,则得到的子代DNA分子一条链是15N,一条链是14N,离心后位于中部,对应图1;若合成DNA的原料既可以是细胞内自主合成,也可以从培养基中摄取,则合成的DNA的两条链既有14N、14N的情况,也有14N、15N的情况,离心后位于中部和顶部之间,对应图2,A、B两项正确,C项错误;无论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DNA复制的方式都是半保留复制,即DNA分子解旋形成两条模板链,模板链复制形成子链,然后两条模板链分别与新合成的子链组成子代DNA分子,D项正确。
20.答案:ABC
解析:A、U、C、G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在RNA聚合酶催化下合成RNA的过程。A、G-四链体是四个鸟嘌呤作为基础发生交互作用结合成为的一个正方形结构,没有改变碱基的种类,A错误;B、题干没有提到G-四链体可促进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B错误;C、癌细胞中丰富的G-四链体可促使RNA聚合酶结合于DNA的特定区域而促使基因转录,C错误;D、癌细胞中G-四链体含量丰富,可通过设计与G-四链体结合的靶向药物,来为癌症的治疗提供新思路,D正确。
21.答案:(1)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3;(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
(2)3;8;1/5
(3)红色:白色=7:1
解析:(1)分析表格可知,丙组F2性状出现63+1=64=43,说明红色和白色性状至少由3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即3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由分析可知,子叶的颜色这一性状至少由3对等位基因控制,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2)设控制其性状的基因为A/a、B/b、C/c,丙组杂交组合中F1的基因型只有1种,即AaBbCc,白色子叶的基因型只有l种,即aabbcc,只要基因型中含有显性基因,子叶就表现为红色,甲组F1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cc、aaBbcc、aabbCc3种中的任意一种,乙组F1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cc、AabbCc、aaBbCc3种中的任意一种;乙组F2红色子叶个体基因型有8种,其中纯合子占3/15,即1/5。
(3)对丙组F1(AaBbCc)进行测交,由于F1(AaBbCc)会产生8种类型的配子,后代中表型及比例为红色:白色=7:1。
22.答案:(1)X
(2)aaXBXB、AAXbY;4;1/32
(3)检测方法:让该黄色雄性个体与白色雌性个体(aaXbXb)杂交;预期结果及结论:若杂交后代均为黄色,则该黄色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若杂交后代出现黄色和白色两种性状,测该黄色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合理即可)
解析:(1)据题图可知,F2雌雄个体中的表型及比例不同,说明该性状的遗传和性别相关联,又知该二倍体动物的毛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可推知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据题中信息可知,A基因控制黄色素的合成,B基因控制黑色素的合成,黄色素与黑色素同时存在时动物表现为花斑,且有纯合胚胎致死现象,当两种色素都不存在时动物表现为白色,又知亲本均为纯合子,故黑色雌性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黄色雄性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Y,F1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由题图中F2雌雄个体的表型及比例可知,A、B基因纯合致死,则F2中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花斑)、AAXBXb(花斑)、AaXBXb(花斑)、AAXBXB(纯合致死)、aaXBXB(黑色)、aaXBXb(黑色);F2中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花斑)、AAXBY(纯合致死)、AAXbY(黄色)、AaXbY(黄色)、aaXBY(黑色)、aaXbY(白色)。故F2花斑个体共有4种基因型,分别是AaXBXB、AAXBXb、AaXBXb、AaXBY。F2雌性花斑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XBXB:AAXBXb:AaXBXb=2:1:2,产生配子的类型及比例为AXB:aXB:AXb:aXb=4:3:2:1;F2雄性花斑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产生配子的类型及比例为AXB:AY:aXB:aY=1:1:1:1。让F2雌雄花斑个体随机交配,F3中AAXBXB、AAXBY纯合致死,存活个体中白色个体(aaXbY)所占的比例为1/10×1/4÷[1-(2/5×1/4+2/5×1/4)]=1/32。
(3)F2中某黄色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或AaXbY,若要检测该黄色雄性个体的基因型,可让该黄色雄性个体与白色雌性个体(aaXbXb)杂交。若杂交后代均为黄色,则该黄色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若杂交后代出现黄色和白色两种性状,则该黄色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
23.答案:(1)①细菌DNA的转录;抗生素的水溶液;相同且适宜;RNA;②抗生素不阻断细菌DNA的转录过程;抗生素能阻断细菌DNA的转录过程
(2)①加入等量未用抗生素处理的各种tRNA,其余条件相同且适宜,最后检测两组实验中蛋白质的生成量;②抗生素不阻断细菌tRNA的功能;若甲组中蛋白质的生成量少于乙组中蛋白质的生成量,则抗生素能阻断细菌tRNA的功能
解析:(1)设置甲、乙两组实验,进行体外模拟细菌DNA的转录过程。甲组滴加适量的、一定浓度的抗生素水溶液,乙组滴加等量的蒸馏水,其余条件相同且适宜。最后检测两组实验中RNA的生成量。若甲、乙两组中RNA的生成量相等,则抗生素不阻断细菌DNA的转录过程;若甲组中RNA的生成量少于乙组RNA的生成量.则抗生素能阻断细菌DNA的转录过程。
(2)设置甲、乙两组实验,进行体外模拟细菌的翻译过程。甲组加入用抗生素处理后的各种转运RNA,乙组加入等量的未用抗生素处理的各种转运RNA。其余条件相同且适宜,最后检测两组实验中蛋白质的生成量。若甲、乙两组中蛋白质的生成量相等,则抗生素不阻断细菌转运RNA的功能;若甲组蛋白质的生成量少于乙组蛋白质的生成量,则抗生素能阻断细菌转运RNA的功能。
24.答案:(1)16
(2)AB
(3)1/6
(4)野生型:褐眼:黑檀体:褐眼黑檀体=1:1:1:1;染色体片段缺失或重复的雄配子致死;野生型:褐眼黑檀体=3:1
解析:本题以染色体结构变异为背景考查学生对遗传规律的理解及应用。
详解:(1)若“四射体”中的每一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I的后期会随机移向一极,不考虑突变、交换等其它变异类型,仅考虑发生相互易位的两对同源染色体及其上基因,则易位杂合子理论上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4种,即16种。
(2)A.该体细胞内含有4种形态不同的正常染色体和2种不同形态的易位染色体,故6种不同形态的染色体,A正确。B.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清晰,形态稳定,故观察平衡易位染色体也可选择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B正确。C.平衡易位导致基因在不同的染色体上重新排列,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不属于基因重组,C错误。D.平衡易位者细胞中基因种类、数目均未发生改变,故无法通过基因检测判断,D错误。
(3)只考虑“四射体”中的染色体两两分离的情况,则易位杂合子雌果蝇能产生的配子类型为6种,其中染色体组成正常的配子只有1种,故与正常雄果蝇交配产生的子代中染色体正常的果蝇所占的比例为1/6。
(4)根据题干信息,如果易位区段很短,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可以不发生联会,各自独立,推测F1雄果蝇能产生四种类型配子:bw+e+,bwe+,bw+e,bwe,故其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野生型:褐眼:黑檀体:褐眼黑檀体=1:1:1:1。而实际上只产生了野生型和双突变体两种类型后代,推测其原因最可能是染色体片段缺失或重复的雄配子即bwe+,bw+e类型配子致死。据题意,平衡易位对雌雄配子的活性有相同的影响,故能存活的雌雄配子都是b+we+:bwe=1:1,则F1中雌雄果蝇互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野生型:褐眼黑檀体=3:1。
25.答案:(1)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合理即可)
(2)①非工业污染;③将标记的不同体色的蛾分别释放到上述两地区
(4)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在非工业污染区浅色蛾数量占优势
(5)①工业污染区树皮变黑,黑色蛾与周围环境一致不易被捕食,数量较多;②选多对黑色蛾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观察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如发生性状分离,则黑色为显性性状;如不发生性状分离,则黑色为隐性性状。(也可选多对浅色蛾雌雄个体交配,合理即可)
解析:(1)实验假设是根据实验目的而定的,为证实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因环境不同而数量比例不同,可假设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
(2)桦尺蛾的体色与环境颜色差别越小,被鸟类捕食的概率就越小,所以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被捕食的概率降低,在释放后被回收的比例较大。为了证明这个结论,可以在工业污染区和非工业污染区中释放黑色蛾和浅色蛾,一段时间后进行回收实验来验证。
(4)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在非工业污染区浅色蛾数量占优势。
(5)①工业污染区树皮变黑,黑色蛾与周围环境一致不易被捕食,所以数量较多。②选多对黑色蛾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观察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如发生性状分离,黑色为显性性状;如不发生性状分离,黑色为隐性性状;也可选多对浅色蛾雌雄个体交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