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西南大学附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1 12:52:15

文档简介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 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保持答卷清洁、完整。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学生保存,以备评讲)。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我国学界现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话语的研究,对其应包含的基本内涵以及建构原则和方法,已取得了一定的积累,但还不乏亟待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例如,从具体内容上来说,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西方话语霸权,究竟在哪些核心命题上表现得格外牢固。
首先,在社会科学认识论及其方法论领域,隐性但顽固的欧洲中心主义依然倾向于将非西方文化“去主体化”“本质化”。
西方社会科学是在内部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兴起,以及对外殖民的时代背景下兴起的。因此, 在对待非西方社会的问题上,西方社会科学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将殖民活动合法化的冲动。一方面,它将人类社会进行文明排序,将自身置于文明的顶端;另一方面,它努力探索非西方社会的运作逻辑,为殖民统治提供政策支持。要实现这样的目的,成功地将非西方文化转化为“野蛮人” 和“原始人”,西方社会科学使用了一种“异时化”的策略,即把非西方文化置于其他时间序列中。所谓的“野蛮人”或“原始人”,被想象成是没有文明的原始文化的产物,处在另类时间内的原始社会和野蛮人成为证明西方文化先进的绝佳例证。
二战后,西方社会科学界展开了对欧洲中心主义的反思,但并不彻底。例如二战后西方提出了文化相对论。它主张,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价值,且这种价值只能被纳入其自身文化系统而不应被放在欧洲标准下来进行评价。然而,当这种认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常常会引发出文化本质化的倾向,即把文化看作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每种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有本质差别, 相互之间无法理解。如英国学者戈尔纳所说,“使所谓的文化相对论变成了种族中心主义一种新的、怪诞的表现形式”。这种认识论及其方法论带来的后果是,不仅社会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受到了根本侵蚀,而且实际上也否定了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存在超越各民族文化限制, 而平等地相互认识的可能性。
再往深处探究,将文化本质化还为种族主义留下了暴力泛滥的“后门”。近年欧美白人中的民粹主义者针对其他族群的暴力袭击,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冲突,无疑表明西方社会科学中将非西方文化“去主体化”“本质化”的认识论及其方法论,仍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
其次,面对原本有普遍、辩证联系的人类及其与自然的共同体,霸权、单边孤立和干涉主义, 以及以人与自然二分为前提的极端环保主义,仍如“幽灵”般存在。
当今世界不仅人与人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不可能再回到“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人与自然如何更好地融合也变成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人类无一例外地需要直接面对气候变化等问题,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国家及其社会科学界仍不愿抛弃其霸权主义、单边孤立主义和干涉主义。西方国家不仅在政治上以其强大的军事、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为基础,干涉别国内政,对他国进行制裁、封锁、渗透,甚至直接侵略,而且其强大的社会科学研究力量还以所谓的“捍卫自由民主等人类普世价值”等说辞,为其政治行为做“合理性”论证。
在人与自然的联系上,西方社会科学中深层潜藏的霸权主义同样十分强劲。从思想渊源上说, 西方社会科学长期秉持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想。它对彼此之间共同、共生、共荣的辩证统一关系,重视不足。这种认识论将人当作自然的绝对“主人”,一味强调人类至上、向大自然无限索取,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西方社会科学界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日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毫无疑问,这原本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研究取向。然而,当其趋向激进之后,又带来了新问题。在当代西方社会科学中,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由原来征服自然的倾向,转向了另一个极端, 即否定人的价值,否定非西方的发展中国家国民维持基本生存需要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这种思想,实质上无疑是一种充满西方意识形态霸权的话语。
摘自黄海《在文明互鉴中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二:
“‘和’与‘同’不一样。‘同’不能容‘异’,‘和’不但能容‘异’,而且必须有‘异’, 才能称其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而不同的价值共同体。和平与发展的价值理念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尽管世界各国在实现和平与发展的具体途径方面尚未达成一致,思维还有所殊异,但人类反对战争向往和平、反对贫穷追求发展的总体愿望是不谋而合的。在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共同价值”上,各国人民都有自己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每个民族对“共同价值”的理解都有其特定的指向和侧重点,和而不同是各种文明形态结成价值共同体的主旋律。因而,习近平强调,我们“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和而不同”的伦理文明论坚持认为,如果一种文明只承认自己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拒绝或不屑于向他国文明学习和借鉴,就会窒息自己发展的机理,还会引发其他文明的敌意或反叛,无论对自己文明亦或是他国文明都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就此而论,只有不同文明之间彼此既相互尊重又相互学习,积极地开展对话与交流,才能促成文明的发展与兴盛。
摘自郝立新、周康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西方话语霸权究竟在哪些核心命题上表现得格外牢固,是关于中国 特色社会科学话语研究的首要问题。
B.西方社会科学通过将非西方文化转化为“野蛮人”和“原始人”的策略,达到了把非西方文化置于其他时间序列中的目的。
C.西方社会科学界提出的文化相对论把文化看作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认为各种文化之 间存在彼此无法理解的本质差别。
D.西方社会科学界如果把欧洲标准下的“自由民主”作为“普世价值”,就未能真正认识到各国对“共同价值”的理解各有侧重。
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引用戈尔纳的说法,意在论证文化本质化倾向使文化相对论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受 到了根本侵蚀的观点。
B.材料以近年欧美发生针对某些族群的暴力袭击以及引发社会冲突为例,论证了文化本 质化可能存在的恶果。
C.材料既对西方社会科学界重视环保的积极意义表示肯定,又指出其趋向激进后带来的 问题,这显示出作者的辩证态度。
D.材料对西方话语霸权的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其历史渊源的回顾,也有对其当 下表现的具体分析。
3.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化相对论对欧洲中心主义的反思并不彻底。它认为应尊重文化的差异性,但同时也 容易陷入文化本体论的误区。
B.中国捍卫基于基本生存需要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权,既是践行人与自然共同、共生、共荣的理念,也是在反抗西方意识形态霸权。
C.西方发达国家如果始终无视人类社会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事实,就有可能给西方国家内部和世界带来更多不稳定因素。
D.排斥文明差异性的“同”很难保证一种文明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我们在发展方面要保 持与他国不同的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4.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 分)
5.阅读下面的表格,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国碳排放时间规划的理解。(4 分)
相关时间点 中国 美国
工业化起步时间 20 世纪 50 年代 19 世纪中叶
计划“碳达峰”(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 时间 2030 年 2030 年
计划“碳中和”(温气体达到零排放) 时间 2060 年 2050 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雨中的猫
(美)海明威
旅馆里只住有两个美国人。他们的房间在二楼,面朝大海,也正对着公园和战争纪念碑。公园里有高大的棕榈树和绿色长椅。雨在下着。雨水从棕榈树上滴落下来。石子路上积了一
汪汪的水。在雨中,海水呈一条长长的线,猛冲上来,又顺着海滩退回去,一会儿又在雨中滚滚而来,形成一条长长的线。停在纪念碑旁边广场上的汽车都开走了。广场对面,一个侍者站在餐馆门口望着空荡荡的广场。
那位美国太太站在窗口往外看。就在他们的窗子底下,一只猫蜷缩在一张滴水的绿色桌子下面。猫极力缩起身子,好不让雨淋着。
“我要下去把那只猫捉来。”美国太太说。“我来吧。”丈夫在床上自告奋勇地说。
“不,还是我去吧。外面那只可怜的小猫想躲在桌子下面避雨呢。” 丈夫于是继续看书,身子靠在床脚的两个枕头上。
“别淋湿了。”他说。
太太下了楼,她经过办公室的时候,旅馆老板站起来向她鞠了个躬。他是个老头儿,个子很高。“下雨啦。”太太说。她对这个旅馆老板颇有好感。
“是啊,是啊,太太,真是坏天气。天气真糟糕。”
他站在昏暗的房间那头的写字台后面。这位太太很喜欢他。她喜欢他听到任何抱怨的时候所表现出的那种郑重其事的态度。她喜欢他那种尊贵的气度。她喜欢他乐意为她效劳的姿态。她喜欢他作为旅馆老板的自我感觉。她也喜欢他那上了年纪、沉沉下垂的脸和一双大手。
她打开门,向外张望。雨下得更大了。那只猫大概在右边。也许她可以顺着屋檐底下走过去。她正站在门口时,身后张开了一把伞。那是给他们收拾房间的女侍。
“您可不能淋湿了。”她面带微笑,用意大利语说。当然,这是旅馆老板吩咐她来的。
女侍撑着伞为她遮雨,她沿着石子路一直走到他们房间的窗子下面。那张桌子就在那儿,被雨水冲刷成鲜亮的绿色,可猫却不见了。她一下子感到大失所望。女侍抬头看着她。
“您丢了什么东西吗,太太?”
“刚才这儿有只猫。”年轻的美国太太说。“猫?”
“是的,有只猫。”
“猫?”女侍扑哧一笑,“雨里有只猫?”
“是呀,”她说,“在桌子底下。”她接着又说:“噢,我真想要那只猫。我想要只小猫。” 她用英语说这几句话时,女侍者紧绷着脸。
“走吧,太太,”她说,“我们得回到里面去了。你会淋湿的。” “我看也是。”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她们沿着石子路往回走,进了门。女侍留在外面把伞收拢起来。美国太太经过办公室的时候, 老板在写字台后面朝她欠欠身子。太太心里感到有些闷闷不乐。这个老板让她感觉自己非常渺小, 同时又很重要。她一时觉得自己是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她上了楼梯,打开房门,丈夫正在床上看书。
“捉到那只猫了吗?”他放下书,问道。“它跑了。”
“天知道跑到哪儿去了。”他把眼睛从书本上移开,说道。她在床上坐了下来。
“我太想要那只猫了,”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想要它。我真想要那只可怜的小猫。让一只可怜的小猫待在雨里,可不是什么好玩的事儿。”
丈夫又看起书来。
她走过去,坐在梳妆台的镜子前,拿起手镜来照照自己。她仔细端详着自己的侧影,先看看这边,又看看那边。接着又仔细打量自己的头颈后面。
“要是我把头发留长,你觉得好吗?”她问道,又瞧了瞧自己的侧影。丈夫抬眼看了看她的后脖子,头发剪得短短的,像个男孩。
“我喜欢你这样子。”
“我已经厌烦了,”她说,“看上去像个男孩子,我厌烦极了。” “你看起来漂亮极了。”他说。
她把镜子放在梳妆台上,走到窗边,向外张望。天渐渐黑了。
她说。“我想把头发往后梳得又紧又光滑,在后面挽个大髻,可以让自己感觉得到。” “是吗?”丈夫在床上说。
“我还想用自己的银器坐在桌边吃饭,我还想点上蜡烛。我希望现在是春天,我想对着镜子梳头。我想有只小猫,还想有几件新衣服。”
“哦,别说了,找点儿东西看吧。”丈夫说着,又开始看书了。太太朝窗外张望着。此时天已经很黑了,雨还在敲打着棕榈树。
“不管怎么说,我都想要只猫。”她说,“我想要只猫。现在就想要。要是我不能留长发, 不能有什么开心的事儿,总可以有只猫吧。”
丈夫没听她说话。他在读自己那本书。太太朝窗外望去,广场上已亮灯了。有人敲门。
“请进。”丈夫说着,从书上抬起眼睛。
门口站着的是那个女侍,她紧紧抱着一只大玳瑁猫,那猫顺着她的身子纵身一跃而下。“打搅了,”她说,“老板让我把这只猫给太太送来。”
(有删改)
【注】这篇小说写于20 世纪20 年代初,当时的美国女性正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她们要求和男性平起平坐,不再扮演受男性庇护并服从于男性的角色。小说反映了海明威当时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海明威称女主人公为“美国太太”,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这位“妻子”代表美国女性,她的命运也就具有了普遍性。
B. 小说借女主人公对猫的情感态度的叙写,表现了她作为新女性渴望改变处境并且得到 极大满足的喜悦心情。
C. 猫的形象映射了女主人公的境遇,女主人公想救雨中的猫,隐含了她在男性掌握主导 权的世界中内心的某种愿景。
D. 文中借“妻子”这一形象反映了美国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彷徨、困惑和挣扎,以及女性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与追求的社会现象。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以猫为行文线索,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一对美国夫妇在国外旅馆发生的故事。
B.小说多次提到丈夫“看书”,体现了他对妻子感受的漠视,与旅馆老板的态度形成对比。
C.小说没有性格多变的人物,不追求情节的完整,也不展示具有因果关系的情节链条。
D.本文中作者对“美国太太”的语言动作的描写,体现出了美国女性意识的觉醒,
8. 有人认为,小说若以“一个寂寞的美国妇人”或“不幸的婚姻”为标题,效果会更好。你的看法如何?请谈谈你的看法。(6 分)
9. 契诃夫说,“一个人写得越冷静,越不露声色,作品产生的感情就越深刻、越动人”。请从小说语言、情节等多角度分析本文是如何做到冷静深刻的。(6 分)
二、古诗文阅读(43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孙武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阖闾①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约束既布,乃设鈇钺②,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既已三令五申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遂斩队长二人以徇。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材料二:
阖闾痛此二姬,乃厚葬之于横山,立祠祭之,名曰爱姬祠。因思念爱姬,遂有不用孙武之意。
伍员进曰:“臣闻‘兵者,凶器也’,不可虚谈。诛杀不果,军令不行。大王欲征楚而伯天下, 思得良将夫将以果毅为能非孙武之将谁能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战者乎?夫美色易得,良将难求, 若因二姬而弃一贤将,何异爱莠草而弃嘉禾哉!”阖闾始悟。乃封孙武为上将军,责成以伐楚之事。
伍员问孙武曰:“兵从何方而进?”孙武曰:“大凡行兵之法,先除内患,然后方可外征。吾闻王僚之弟掩余在徐,烛庸在钟吾,二人俱怀报怨之心。今日进兵,宜先除二公子,然后南伐。” 伍员然之。吴王乃发二使向国君讨取。有人告信,掩余逃去,路逢烛庸亦逃出。阖闾怒二国之违命,令孙武将兵伐徐,灭之。遂伐钟吾,执其君以归。复袭破舒城,杀掩余、烛庸。阖闾便欲乘胜入郢。孙武曰:“民劳,未可骤用也。”遂班师。乃三分其军,迭出以扰楚境,楚遣将来救, 吴兵即归,楚人苦之。
(节选自《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五回》)
材料三:
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今天下诸国士不能济功名者,不明乎禁、舍、开、塞③也。故曰,便吾器用,养吾武勇,发之如鸟击,如赴千仞之奚谷。
(节选自《尉缭子·制谈》)
注:①阖闾:春秋末期吴国君主。②鈇钺:即斧钺。③禁、舍、开、塞:禁罚和赦免,开放和锁闭。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 思(A) 得(B) 良(C) 将(D) 夫(E) 将(F) 以(G) 果(H) 毅(I)为(J) 能(K) 非(L) 孙(M) 武(N) 之(O) 将(P) 谁(Q) 能(R) 涉(S) 淮(T) 逾(U) 泗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见,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终必不蒙见察”的“见”字意思相同,意为“接见”。
B.中,与《促织》中“又劣弱不中于款”的“中”字意思相同,意为“合乎”。
C.祠,指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的庙堂。此处指阖闾为祭祀死去爱姬而修建的房屋。
D.封,与《六国论》中“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的“封”意思相同,指帝王将名号、爵位、土地等赐给臣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本中吴王与孙武对两个违反军纪的妃子的态度完全不同,形成了鲜明对比。
B.伍员认为不可空谈兵法,兵法也是凶器,刑法不果断使用,军令就会变得无效。
C.伍员善于劝谏,用莠草和嘉禾的取舍来说服阖闾,最后孙武被顺利地任命为上将军。
D.与桓公、吴起相比,孙武作战更是以少胜多,作者联系现实,赞扬孙武用兵之道。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 既已三令五申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4 分)
(2) 故曰,便吾器用,养吾武勇,发之如鸟击,如赴千仞之奚谷。(4 分)
14. 孙武为什么作战能够取得胜利?请简要概括说明。(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5~16 题。
经五丈原
(唐)温庭筠
铁马云雕久绝尘,柳营①高压汉宫春。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②照渭滨。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③无言语,从此谯周④是老臣。
注:①柳营:即细柳营,西汉治军有方的周亚夫屯兵之地。②妖星:相传诸葛亮死时,其夜有大星“赤而芒角”,坠落在渭水之南。③象床宝帐:五丈原诸葛亮祠中神龛里的摆设。④谯周:曾任蜀汉光禄大夫,魏入蜀时,劝刘禅降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句写作者经过五丈原时举目而望所见到的雄壮铁骑逼近中原的场景。
B.“下国卧龙空寤主”与“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字均一字传神。
C.这首诗尾联运用了对比手法,寓褒贬之意于历史事实之中,含蓄蕴藉。
D.温庭筠这首诗寄情抒愤、感慨深切,诗风不同于其秾艳、华丽的词风。
16. 本诗是诗人经过五丈原时为怀念名相诸葛亮而作,诗中交织着复杂而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赏析诗中所蕴含的多种情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8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劝谏帝王不要放任娱乐游逸、狩猎的句子是:“ ,
”。
(2) 王安石早已预料到变法会招来怨恨毁谤,从《答司马谏议书》中的“ ,
”可以看出来。
(3) 《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宫人们梳理发髻的情景的句子是:
“ , ”。
(4)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六国论》中,苏洵评价这件事的句子是:
“ , ”。
(四)课内文言文翻译(本题共 1 小题,8 分)
18. (1)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 分)
(2) 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4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题。
随着“淄博烧烤”火爆出圈,淄博迅速成为火遍全中国的旅游打卡城市。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争相“进淄赶烤”,共同感受淄博的“人间烟火气”。
“淄博烧烤”破圈走红的背后,是从政府到市场再到百姓的多方跨界联动。打动游客的不仅是“小串+小饼+香葱”的“灵魂吃法”,也是定向发放消费券的给力优患,更是官方霸气喊话的硬核市场监督……从“食”“住”“行”全方位保证体验,淄博真正把“好客山东”印在了一举一动当中。
放眼旅游市场,将美食作为名片的城市不少,在流量宣传中翻车的案例也不少。“淄博烧烤” 用真诚给所有流量美食上了一课:吸引游客的可能是花式宣传,留住游客却要靠实在的品质。用料实在、便宜实惠的小串,在不是贵就是假的一众“网红美食”中显得 ① 。淄博用物
美价廉的真材实料回馈了游客的乘兴而来,换得了游客的尽兴而归,把流量变成了口碑。
“淄博烧烤”的走红,也是一张当地政府部门管理水平的答卷。当地政府部门积极作为,搭建配套服务措施,打造良好营商环境,落实市场监管责任。由传统工业城市转型的淄博,用实际行动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机遇,重塑着新的城市竞争力。各地都在 ② 寻找机遇谋发展,淄博能够在一把烤串中把握住发展的机遇,其中有被“网红经济”垂青的偶然性,更有求真务实、苦练内功的必然性。
我们要充分利用烧烤的带动效应,借势讲好更多淄博故事,努力找出城市发展的短板,进一步促进文旅进步、提升城市形象、优化城市管理,改善更多文化资源。只有筑牢文化底蕴,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为城市未来高质量发展注入 ③ 的活力。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① ② ③
20. 请分析文中画横线语句中“进淄赶烤”的表达效果。(4 分)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 分)
四、作文(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交响乐气势磅礴,激荡人心。它需要一般由数十种乐器共同演奏,每种乐器均需要有独特的表现方法和演奏特点,各种乐器的音色、力度等还需要调和。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重庆市西南大学附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D 【A】材料一第一段,“不乏亟待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例如,……,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西方话语霸权,究竟在哪些核心命题上表现得格外牢固”,并非首要问题;【B】材料一第三段,“另一方面,它努力探索非西方社会的运作逻辑,为殖民统治提供政策支持。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可见将非西方文化转化为“野蛮人”和“原始人”并非是为了达到把非西方文化置于其他时间序列中的目的;【C】材料一第四段,“然而,当这种认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常常会引发出文化本质化的倾向”,选项缺失前提条件。
A 材料一第四段,引用戈尔纳的说法要论述的是“这种认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常常会引发出文化本质化的倾向”这一观点。
D 材料二第一段,“和平与发展的价值理念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人类反对战争向往和平、反对贫穷追求发展的总体愿望是不谋而合的。”可见我们要保持的是“和”。
①事实基础:当今世界不仅人与人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不可能再回到“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是无可争辩的事实。②价值基础和利益诉求:全人类都向往和平与发展,具有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共同价值追求,这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思想价值基础;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的利益诉求。③霸权主义顽固:西方霸权主义依然顽固,这种只承认自身文明优越性的价值观无助于文明的交融互鉴,世界需要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方案。(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①中国工业化起步远晚于美国,碳排放需求大,却制定和美国相同的“碳达峰”时间这体现了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倡导者,承担了自己面对气候变化应有的责任。(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责任”作答)②中国制定晚于美国的“碳中和”时间表,这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而不同”的价值共同体,中国践行“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坚决反对西方话语霸权,捍卫自身维持基本需要的发展权。(围绕“和而不同”,“反对西方话语霸权”作答) (一点2分,两点4分)
B “得到极大满足的喜悦心情”的说法错误,小说只是从女主人公对猫的情感态度反映出当时渴望改变处境却只能充当被动接受者的新女性内心的苦闷。
C “也不展示具有因果关系的情节链条”错误。文章截取了一个生活断面进行写作,大量留白,不追求情节的完整,但其中仍有因果关系的情节链条:女主人公因为不经意地发现了窗外雨中的猫而外出冒雨寻猫→寻猫未果失望而归→为了安慰她,旅店老板派人送来了一只猫。小说叙事特点概括错误。
①因为“雨中的猫”是小说的线索,全文因猫而起,止于得猫,故事完整生动。(情节)
②“雨中的猫”是美国太太的象征,她们都孤寂无援,都渴求温暖关爱。(人物)
③用“雨中的猫”这个标题,浓缩了作品的中心思想,更能让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言简意赅,却留有余地。(主题、效果)
④而“一个寂寞的美国妇人”和“不幸的婚姻”都太直白,而且包含的内容太单薄,不丰富。(对比)
①大量运用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心理,不加主观评述,使人物形象具有客观性。②用修饰性词语极少的平实语言进行叙述,不直接表露作者的情感态度。③开放性结尾(戛然而止式结尾),善于留白,不直接表露作者的情感倾向。④使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叙述者为旁观者,只叙述看到的场景,使叙述更为客观。
DKP(思得良将。夫将以果毅为能,非孙武之将,谁能涉淮逾泗,)
A(“终必不蒙见察”的“见”表被动,无实义。)
B(“兵法也是凶器”错误,此处“兵”与《孙子兵法》中“兵者,国之大事”的“兵”意思相同,指军事、战争(或武器、军队)。
(1) 已经多次命令告诫却不依从规定来动作,就是兵士的过错了。(“既”“三令五申”“如”各1分;判断句1分。)
(2) 所以说,改善我们的武器装备,培养我们的勇武战风,军队(一旦)出动,就像鸷鸟出击(那样凶猛),就像(急流)倾泻到千仞的深谷(那样势不可当)。(“故”“便”“器用”“发”各 1 分)
①善于治军,军纪严明;②先治国内,再去征伐;③善用兵法,劳逸结合。(每答出一点给 1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孙武凭借兵法被吴王阖庐接见。阖庐说:“您的十三篇,我都看过了,可以用(兵法)小规模地试着指挥军队吗?”(孙子)回答说:“可以。”于是选出宫中美女,共计一百八十人。孙武把军事法规公布以后,便陈设斧钺,当场又多次重复了这些规定。然后用鼓声指挥她们向右,妇女们大笑。孙子说:“规定不明,申说不够,这是将领的过错。”又重复了多遍,
用鼓声指挥她们向左,妇女们又大笑。孙子说:“已经多次命令告诫仍不依从规定来动作,就是士兵的过错了。”于是将队长二人斩首示众。妇女们向左向右向前向后,跪下起立,全都合乎要求,没有一个人敢出声。
材料二:
阖闾对两个妃子的死非常痛心,于是把她们厚葬在横山上,建立了一个祠堂用来祭拜她们,取名为“爱姬祠”。因为阖闾非常想念爱妃,于是有了不想重用孙武的意思。伍员进言说:“微臣听说过‘兵器(军队)是行凶之器’,不可以空谈用兵。如果刑法不果断地使用,那么军令就没用了。大王想征讨楚国而称霸天下,想得到良将。好的将领要果敢勇毅,不是孙武这样的将领,难道还有谁能是渡过淮河和泗水,逾越千里而作战的人才吗?美女很容易得到,良将则是很难求得到的。如果是因为两个美女而放弃了一员上将,这和喜欢杂草而丢弃稻苗有什么差别吗!”阖闾这才顿悟过来。于是任命孙武为上将军,责令他完成攻打楚国这项任务。
伍员问孙武说:“我国军队先从什么地方进攻呢?”孙武回答说:“行军作战大都是先除内患,之后才能对外征伐。我听说王僚的弟弟,一个叫掩余在徐国,一个叫烛庸在钟吾,两人都怀有为王僚报仇之心。今日进军,应该先除掉这两人,然后再向南攻伐。”伍员认为他说的对。吴王于是派出两位使者分别向两国君讨取二人。有人通风报信,掩余逃跑,在路上遇到烛庸也逃出来。阖闾怒斥徐国和钟吾国违背命令,让孙武率领军队讨伐徐国,灭了徐国。又命其讨伐钟吾,抓捕其君主回到吴国。又突袭攻破舒城,杀死掩余和烛庸。阖闾于是想要乘胜入郢城,孙武说:“将士劳累,不可频繁征用。”于是班师回朝。就把军队分成三部分,轮番出来骚扰楚国边境,楚国派将领来援救,吴军立即撤回,楚人以之为苦。
材料三:
有统率十万军队而天下无敌的,是谁呢?是齐桓公。有统率七万军队而天下无敌的,是谁呢?是吴起。有统率三万军队而天下无敌的,是谁呢?是孙武子。现在天下各国,将领所统率的军队都不下二十万,然而不能功成名就的原因,就是在禁罚、赦免、开放、闭锁等方面没有建立明确的军事制度。所以说, 改善我们的武器装备,培养我们的勇武战风,军队一旦出动,就像鸷鸟出击(那样凶猛),就像(急流)倾泻到千仞的深谷(那样势不可当)。
A A.“举目而望所见到……场景”错误。本诗首联所写为诗人想象中的景象,属于虚写,说“举目而望”“见到”不正确。故选A。
①首联以在想象中写诸葛亮所率领的蜀汉铁骑的威势及诸葛亮堪比周亚夫的治军才能,来抒发对诸葛亮的敬慕与赞扬之情。②颔联写诸葛亮猝然离世,表达了对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痛惜之情。③颈联写诸葛亮竭忠尽智,却无法使后主刘禅从昏庸中醒悟过来,表达了对诸葛亮最终无法改变蜀汉国势衰颓的叹惋之情。④尾联将谯周和诸葛亮做对比,抒发了对刘禅昏庸和谯周误国的讽刺、批判之情。(任答3点即可)
【解析】首联“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意思是:云旗飘战马嘶尘头滚滚,大军浩荡直奔长安古城。首句写诸葛亮军队的气势,次句将诸葛亮比作西汉治军有方的周亚夫,表现对诸葛亮的景仰与赞美之情。颔联“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意思是:函谷关西战鼓号角正响,一颗将星坠落渭水之滨。写将星陨落,暗指诸葛亮的离世,表达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惜之情。颈联“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意思是:蜀国卧龙空自忠心耿耿,统一大业终究难以完成。一个“空”字,包蕴着无穷的感慨,诸葛亮空自忠心耿耿,可后主依然昏庸无能。诗人感慨诸葛亮大业未竟身先死,无法改变蜀汉国势。
(1)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2)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3)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4)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 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呢?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
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厌,同“餍”,满足(1);既,已经(1);封,使……作疆界(1);阙,同“缺”,削减,使……土地减少(1))
(2)(成名/他)尽力搜寻不止,一只癞蛤蟆突然从脚下跳开去。成名越发惊奇,急忙追赶蛤蟆,蛤蟆跳入杂草中。(冥,尽力(1);已,止(1);猝然:突然(1);趁:追逐(1))
①弥足珍贵(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②想方设法/千方百计 ③源源不断/源源不绝/生生不息
【解析】①语境指“淄博烧烤”在当下“网红美食”中显得可贵,可填“弥足珍贵”。弥足珍贵:形容十分珍贵、非常珍贵。也可填写表示“独特”的词。②此处修饰“寻找机遇谋发展”,指想尽办法去做,可填“想方设法”。想方设法:想种种办法。③前文“取得更大的成功”这一语境可推出“注入更多、不间断的活力”这一结论,可填“源源不断”“源源不绝”。“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源源不绝”, 形容连续不断。
①“烤”字一语双关,既指“烧烤”,又指“考察”。“进淄赶烤”既指游客去淄博品尝烤串,又指游客去淄博考察,体验淄博是否真如网络宣传的那样真诚与热情。使语言表达含蓄、幽默,给读者以深刻印象。②“进淄赶烤”化用了“进京赶考”一词,用语活泼,引人联想,丰富语句内容。又赋予了词语新含义,“赶”字表明游客对淄博的热切之情,更好地表现淄博广受游客欢迎。
改为:努力找出城市发展的短板,进一步优化城市治理、促进文旅进步、提升城市形象,挖掘(开发)更多文化资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二:①“促进文旅进步、提升城市形象、优化城市管理”语序不当,“优化城市管理”后才能“促进文旅进步”,最终“提升城市形象”,应该为“优化城市治理、促进文旅进步、提升城市形象”;②“改善更多文化资源”动宾搭配不当,“改善文化资源”中“改善”应改为“挖掘”或“开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