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重点中学高二(下)月考历史试卷(6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 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可知,当时可能( )
A. 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B. 氏族制度不复存在
C. 形成规范的礼乐制度 D. 青铜铸造技术成熟
2. 《战国策》记载,魏将与秦攻韩,无忌谓魏王曰:“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大时已。通韩之上党于共、莫,使道已通,因而关之,出入者赋之……共有其赋,足以富国。”这反映出当时( )
A. 形成统一市场 B. 关税收入可观 C. 赋税徭役沉重 D. 韩魏国力强大
3. 秦国商鞅变法曾颁布《分户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后又颁布禁令,“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同时又规定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些规定( )
A. 削弱了分封贵族的势力 B. 保障了兼并战争的胜利
C. 有利于法家思想的传播 D.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4. 汉武帝取消太尉,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作为最高军事长官,不参与朝政。汉昭帝后,大司马大将军参预机密,兼管军政,与丞相、大司空合称三公,“大司马兼将军一官遂永为外戚辅政之职”。这一变化表明( )
A. 外戚干政的现象开始 B. 三公九卿的职权日益明确
C. 中枢权力实现再分配 D. 决策权与行政权趋向分离
5. 魏孝文帝太和十四年,南齐派使节北,恰逢冯太后丧事。齐使欲以朱衣人见,北魏派人四次往返劝阻,皆不肯更衣。后北魏以精通礼学的名士成淹与之论辩,齐使不敌,只得以丧服人见。这一事件反映当时( )
A. 南人无视北方习俗 B. 魏晋玄学由盛转衰 C. 地域文化南北分明 D. 北朝深受僪学熏陶
6. 下面是唐代639-755年间户口数统计表。对表中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年度 户口
户数 年均增长率% 人口数 年均增长率%
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 3.040.000 以本年为基数 12.351.681 以本年为基数
高宗永微元年(650年) 3.800.000 20.4 — —
中宗神龙元年(705年) 6.156.141 10.7 37.140.000 16.8
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 7.069.565 9.7 41.419.712 14.0
玄宗二十二年(734年) 8,018,710 10.2 46,285.161 14.0
玄宗二十八年(740年) 8,412,871 10.1 48.143,609 13.5
天宝十三年(754年) 9,619,254 11.0 52,880.488 13.9
A. 外贸发展提升人口增长率 B. 政局稳定促使人口猛增
C. 均田制带动农业人口增长 D. 城乡之间经济交流频繁
7. 唐高宗时期,薛元超凭借门荫入仕,官至宰相,却认为自己“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张翃,祖父为刺史,父亲为兵部郎中,“童年以门荫补斋郎,立志不就”,后以国子明经上第,官至刺史。这反映了当时( )
A. 门阀士族始终把持着朝政 B. 尚未形成稳定的选官制度
C. 科举入仕越来越得到重视 D. 门荫入仕是主要做官途径
8. 786年,唐德宗实行财政改革,试图将财政大权还职尚书户部,遭到江淮转运使韩滉反对。最终德宗终止改革,后来还加授韩滉度支、诸道盐铁转运等使,执掌全国财政大权。这反映出当时( )
A. 经济格局影响政府决策 B. 租庸调制难以继续施行
C. 藩镇割据危及中央统治 D. 三省六部制度已经瓦解
9. 唐代有的学者抛弃了汉儒的注疏之学,由注重章句转向强调经义;有的学者主张“以已意解经”;有的学者提出了“何为性”和“如何修性”的问题。这些现象( )
A. 背离先秦孔孟之道 B. 导致儒佛道三教并行
C. 表明唯物思想出现 D. 推动了儒学的思辨化
10. “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壁间飕飕风雨飞,行间屹屹龙蛇动。”此诗描绘的书法字体( )
A. 笔画圆匀,富图案美 B. 字体方正,规范标准
C. 任情纵性,美感极佳 D. 行云流水,清晰活泼
11. 北宋设置了许多路级机构,主要有转运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和提点刑狱司等。四司中的转运司又称“清司”,主管一路的财政;安抚司又称“帅司”,主管一路的军政,除安抚司外,其余统称“监司”。此外,各司都有一个职能,即分别监察本路官员,又彼此监督,互不统摄。这说明宋初体制的特点是( )
A. 事权分化,集权加强 B. 军权独立,形成割据
C. 军政统一,效率提升 D. 吸取教训,重文轻武
12. 《文姬归汉图》系南宋陈居中以东汉才女蔡文姬深陷匈奴的一段坎坷经历,作为创作轴心的历史故事画。画中文姬、匈奴左贤王、汉使皆以织毡为坐席。左贤王去卑盘腿朝南,居于画面上首的位置,汉使则跪坐面北,居于下位(如图)。此作品( )
A. 反映出浪漫主义唯美画风 B. 体现了程朱理学的核心理念
C. 旨在厘清汉匈关系的演变 D. 蕴含着托古喻今的讽谏之意
13. 宋初在东京设厢管理,逐渐形成厢——坊的城市管理制度,据文献记载仅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全国坊场就有三万一千余处,“商税、酒税皆出焉。”据此可推理的是宋代( )
A. 商品经济相当发达 B. 抑商政策逐渐瓦解 C. 城乡规划趋于一致 D. 盐铁酒专卖制普及
14. 元朝中央采取一省制,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然而元朝的军事机构拥有独立且很高的权限,再加上各地宗王享受着半自治的特权,因此文官系统无法对他们进行节制。这说明元朝一省制( )
A. 使皇帝成功将大权收回 B. 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初衷
C. 利于中央机构不断完善 D. 造成地方割据局面出现
15. 宋仁宗时期(1022~1063年),孙复著《春秋尊王发微》,打破了宋初学术界谨守先儒注疏、不敢异议的局面,开创了弃传从经的疑传之风。刘敞则改经就义,开了宋代改经、删经、补经之先。他们的行为( )
A. 实现了唐宋儒学的复兴 B. 造成了儒学理论的混乱
C. 有助于儒学的理性发展 D. 动摇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16.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契丹族、女真族、党项族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元朝时期,八思巴在藏文字母基础上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用以拼写蒙古语,也用来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这也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这说明( )
A. 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了 B. 佛教文化成为中原文化主流
C. 汉字逐步地向字母文字发展 D. 各民族间文化交流不断深入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如表所示
时期 政治制度的时代特征 概要说明
夏、商、西周 贵族政治时代 殷商没有实现大一统的统治,周朝以分封制进行统治
春秋战国 官僚制帝国过渡时代 礼崩乐坏。宗法政治秩序崩溃
秦汉 开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时代 秦朝开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汉代加以巩固
三国魏晋南北朝 贵族与皇权并行时代 官僚门阀化和地方政治豪强化
隋唐 大一统官僚常制走向成熟的时代 隋唐像是一对扣得很紧的锁链,前一个创制,后一个继承,共同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的制度转变
宋朝 政治制度繁杂的时代 矫五代之弊,重视权力的分散和制衡,但矫枉过正,形成了机构人员臃肿、冗杂、效率低下的政府体系
——摘编自伦宁《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及特点》
围绕材料中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的信息(任意一点或整体),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云梦秦简《关市律》中提到“为作务及官府市”,这证明了官营商业的存在;在《金布律》《仓律》等书中都有官府出卖器物、原材料和牲畜的记载,盐、铁更是由官府垄断经营,利润巨大。《汉书 食货志》曾引援董仲舒的说法,商鞅变法后,官府的“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西汉初期在“无为而治”的大环境下,官营商业有所削弱,但汉武帝又实行盐铁官营政策。东汉把盐、铁统改为各郡国主管,实行“民营官税”,仅仅个别郡仍由官府经营采矿、冶炼和铁器销售,虽然东汉依然存在其他官府手工业部门,但总体上其官营商业的规模已经无法与西汉相比。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茶盐本为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茶盐之税也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官府经营茶盐,与民争利,实为下下策,不仅获利不比通商多,而且由于“利之所诱,虽曰刑人,号痛之声动乎天地,弗能禁也”,也极易导致人民的反抗,威胁朝廷的统治和社会的稳定。宋王朝又几次变异茶盐之法,或禁或弛,致使社会秩序更加不稳。因此进步的士人主张“今日之宜,莫如一切通商,官勿卖买,听其自为”,“诏天下茶盐之法,尽使行商,以去苛刻之刑,以息运置之劳,以取长久之利”。
——摘编自徐红《两宋时期士大夫商业思想探析》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和西汉中后期强化官营垄断商业的共同目的。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营商业的发展趋势,并简述材料二中两宋时期士大夫商业思想主张的意义。
1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意为赠送财物)而胜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苏洵《嘉祐集》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说明“大宋皇帝”指谁?“北朝”指什么?
(2) 根据材料二,说明辽、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辽、西夏与北宋是如何在碰撞中交融的?
(3) 材料三中苏洵“证史”的目的是什么?它与材料一所述的史实有何联系?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琼、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可知,良渚文化遗址出现了王城、祭坛、礼器系统,而这些正是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A项正确;
当时仍然存在氏族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礼乐制度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不是良渚文化成就,排除C项;
青铜铸造技术成熟是在夏商周时期,不是良渚文化时期,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良渚文化遗址的相关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魏无忌在劝谏魏王勿与秦国一起进攻韩国时指出,魏国通过征收魏韩两国关税“足以富国”,反映出当时关税收入可观,B项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战国时期已形成了统一市场,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并未强调赋税徭役的沉重,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不足以说明当时韩魏两国的国力强大,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A
【解析】“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表明商鞅变法实行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实行什伍制度,这些措施削弱了分封贵族的势力,故A正确;
BC材料未体现,排除;
D错在“形成”,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案】C
【解析】西汉前期,太尉作为最高军事长官执掌重要兵权,丞相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汉武帝任命外戚为大司马大将军,由其执掌兵权,汉昭帝后又赋予大将军参与朝政的权力;综上,太尉和丞相的职权向外戚出任的内朝官员转移,西汉中枢权力实现再分配,故C项正确;外戚干政现象汉初就出现了,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三公九卿职权,B项排除;D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5.【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了北朝与南朝使者辩论礼学并获胜,最终南朝使者以丧服入见,说明北朝深受僪学熏陶,D正确;
南人并非是无视北方习俗,而是由于政权对峙导致,排除A;
材料没有玄学的相关信息,排除B;
南北方能够针对礼学进行辩论,说明有共通的地方,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孝文帝改革,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孝文帝改革,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B
【解析】据本题材料图表信息可知,唐代前期,全国户数和人口数保持了较高的年均增长率,反映出当时政局稳定促使人口猛增,B项正确;
据所学,外贸发展对唐代全国人口、户数增长的影响有限,排除A项;
据所学,唐朝前期均田制遭到破坏,并非当时农业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
材料体现的是唐朝前期的人口情况,不能得出当时城乡之间经济交流频繁的结论,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童年以门荫补斋郎,立志不就’,后以国子明经上第”可知,通过恩荫制度入仕的人努力争取科举制的出身,反映了科举制受到重视,C项正确;
门阀士族在武则天时期受到彻底打击,排除A项;
材料反映不出稳定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
材料无法体现门荫入仕是主要做官途径,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唐朝科举制,要求考生掌握唐朝科举制的发展演变内容及影响。
本题考查唐朝科举制,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8.【答案】A
【解析】786年唐朝皇帝的财政改革遭到主管南方经济的江淮转运使韩滉反对,最终皇帝终止改革,据所学,唐朝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本题表象是786年唐朝改革因主管南方经济的大臣反对而终止,本质上反映出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影响到政府的决策,A项正确;
题干涉及时间786年,据所学,780年唐朝已经放弃租庸调制,实行两税法,B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B项;
本题中江淮转运使不是藩镇节度使,排除C项;
据所学,三省六部制在唐朝确立,此时三省六部制并未瓦解,D项不符史实,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古代赋税制度,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答案】D
【解析】“有的学者抛弃了汉儒的注疏之学,由注重章句转向强调经义;有的学者主张“以已意解经”;有的学者提出了“何为性”和“如何修性”的问题”表明学者对儒学有了新的认识,推动了儒学的思辨化,故D正确;
唐代儒学并未背离先秦孔孟之道,故A错误;
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题的关键是“有的学者抛弃了汉儒的注疏之学,由注重章句转向强调经义;有的学者主张“以已意解经”;有的学者提出了“何为性”和“如何修性”的问题”。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由“兴来索笔纵横扫”、“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草书的书写过程,故该书法字体为为草书,C是草书,故选C;
选项中A描述的是小篆,B为楷书,D则是行书,所以排除ABD。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侧重于考查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的能力。
11.【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各司都有一个职能,即分别监察本路官员,又被此监督,互不统摄”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实行地方分权,而且各部门分工明确,相互监督和制约,这体现了事权分化的特点,有利于加强集权,A项正确。
宋代的军权并不独立,中央是枢密院与“三衙”分权,地方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不容易形成割据,排除B项;
依据材料“主管一路的财政”“主管一路的军政”可知,军政是分离的,影响了行政效率,排除C项;
材料的主旨是宋代地方的分权,没有涉及重文轻武,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北宋的统治。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等。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北宋的统治,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12.【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少数民族首领居于上位,汉朝使臣跪坐向北。结合南宋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特征可知,此画蕴含着托古喻今的讽谏之意,故D项正确;
“浪漫主义“的说法不符合材料所示画风,故A项错误;
“程朱理学的核心理念“在材料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
“旨在厘清汉匈关系的演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和作者本意,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和图示信息,抓住少数民族和汉朝使臣的位置朝向,结合南宋的民族关系的特征分析。
本题以《文姬归汉图》为切入点考查宋代绘画艺术和民族关系,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3.【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据文献记载仅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全国坊场就有三万一千余处,‘商税、酒税皆出焉’”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形成了厢——坊的城市管理制度,而坊场数量众多,是商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地区,这说明宋代商业较为发达,A项正确;抑商政策始终存在,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宋代城乡规划趋于一致,排除C项;“普及”说明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结合题干“据文献记载仅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全国坊场就有三万一千余处,‘商税、酒税皆出焉’”及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14.【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设置一省制旨在加强君主专制,但自始至终都没能成功将大权收归皇帝或中书省的手中,这说明元朝一省制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初衷,故B项正确,A项错误;
依据材料“然而元朝的军事机构拥有独立且很高的权限,再加上各地宗王享受着半自治的特权,因此文官系统无法对他们进行节制”可知,说明元朝一省制的设立不利于中央机构的完善,故C项错误;
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使得地方割据难以形成,而材料涉及的是元朝的中央官制一省制,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元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元朝一省制的目的和实际效果分析。
本题考查元朝一省制的局限性,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5.【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开创了弃传从经的疑传之风”、“改经就义”等信息可知,材料中孙复、刘敞的行为表现出其对自三国以来,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的不满,他们的行为孕育了儒学的复兴精神,有助于儒学的理性发展,故C项正确,排除AB两项;
材料中孙复、刘敞的行为没有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宋代理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开创了弃传从经的疑传之风”、“改经就义”,结合理学兴起的背景分析。
本题考查理学产生的背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6.【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契丹族、女真族、党项族在接受汉族文化,汉族也在接受藏族、蒙古族文化,这体现了当时各民族间文化交流不断深入,故D项正确。A、B、C三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均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和民族交融。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在藏文字母基础上创造……拼写蒙古语……汉语等多民族语言”。
17.【答案】本题为观点阐述题,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首先,根据材料“夏商周,贵族政治时代......春秋战国,官僚制帝国过渡时代......秦汉,开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贵族与皇权并行时代......隋唐,大一统官僚帝制走向成熟时代......宋朝,政治制度繁杂的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提炼观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呈现出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趋势。其次,结合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可以从各朝代选官制度的角度进行阐述,也可从各朝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角度进行阐述,还可从不断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进行阐述,如:夏、商、西周时期,国家各级官吏皆由世袭产生,当时是贵族政治大行其道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官僚政治萌芽时期,建立在宗法分封制基础上的贵族政治开始崩溃,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初步形成。秦汉是官僚政治制度全面展开的时期,这一时期官僚政治的各个要素都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秦帝国广泛推行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形成的标志。秦始皇建立庞大的官僚机构、主张以吏为师等都是其具体表现。汉承秦制,并有新的体制变化。如中朝制、察举制、刺史制等制度的出台,是官僚政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唐宋时期是官僚政治的成熟时期。官僚政治体制发生重大变革,中央决策机制制度化,决策群体扩大化,例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互牵制以避免宰相的专权,这使官僚政治进一步完善,为后世的官僚政治制度奠定了基本的构架和运行模式。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观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呈现出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趋势。
阐释:夏、商、西周时期,国家各级官吏皆由世袭产生,当时是贵族政治大行其道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官僚政治萌芽时期,建立在宗法分封制基础上的贵族政治开始崩溃,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初步形成。秦汉是官僚政治制度全面展开的时期,这一时期官僚政治的各个要素都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秦帝国广泛推行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形成的标志。秦始皇建立庞大的官僚机构、主张以吏为师等都是其具体表现。汉承秦制,并有新的体制变化。如中朝制、察举制、刺史制等制度的出台,是官僚政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唐宋时期是官僚政治的成熟时期。官僚政治体制发生重大变革,中央决策机制制度化,决策群体扩大化,例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互牵制以避免宰相的专权,这使官僚政治进一步完善,为后世的官僚政治制度奠定了基本的构架和运行模式。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目的:直接目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根本目的是通过掌控商业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小题2】趋势:总体上呈现出逐渐衰退的趋势。
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政府统治;以促进商业流通为手段且不与民争利,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放松对重要工商业部门的掌控,有利于激发民众经营商业的热情,促进经济的长久发展,也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但“听其所为”容易导致大商人围积居奇,影响民生;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易诱使民众弃农从商,威胁国家经济基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秦朝和西汉中后期强化官营垄断商业的共同目的;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古代官营商业的发展趋势和两宋时期士大夫商业思想的合理性。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9.【答案】【小题1】(1)据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拾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可以知道,材料一反映了澶渊之盟,“北朝”指契丹族建立的政权辽;辽进攻北宋,宋真宗率军亲征,北宋士气大涨,在澶州击败辽军。(2)据材料二“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可以知道,辽、西夏的政治制度的特点是辽和西夏都采用汉族官制。作用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宋与辽、西夏发生战争,战后和议,在边境建立贸易市场,经济文化得到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3)目的通过材料“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可以概括得出是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联系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材料一叙述的史实,北宋向辽统治者交纳岁币,正是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表现,是苏洵提出观点的依据。
故答案为:
(1)北宋皇帝宋真宗。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
(2)辽和西夏都仿用汉族官制。
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向封建制度过渡,有利于民族交融。
交融:北宋与辽、夏通过战争与和议,在边境建立贸易市场,经济文化得到交流,西夏仿效宋朝制度设置行政机构,创造西夏文字。
(3)目的是让北宋统治者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材料一所述的史实,即北宋统治者一味地纳岁币贿赂辽以求苟安的现状,正是苏洵“证史”的背景。
【小题2】
【小题3】
【解析】(1)本题考查北宋与辽的关系。主要考查北宋与辽的澶渊之盟。
(2)本题考查北宋时期民族关系。主要考查是辽与西夏的封建化进程及民族融合。
(3)本题考查北宋与辽的关系。主要考查苏洵对宋辽关系的认识。
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分析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发展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