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A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A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01 14:4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A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 如图是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据此可知,人类文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 阶级、国家和城市的出现 B. 社会分工日益精细
C. 人类定居生活方式的形成 D.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
A. 大河文明——两河流域——种姓制度
B. 海洋文明——古希腊——君主专制
C. 文明冲撞——区域文明冲突——亚历山大东征
D. 世界宗教——基督教——《汉谟拉比法典》
3. 目前科幻类小说非常受欢迎,在一本畅销书中作者写到人们能够使用时光机穿梭到数千年前,亲眼看到古人的生活,下列选项中可能出现的是(  )
A. 苏美尔人在为法老建造金字塔 B. 阿兹特克人正在建造浮动园地
C. 一位婆罗门女子嫁给了一位首陀罗男子 D. 玛雅人在进行“悬诗”比赛
4. “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9世纪西欧的这一誓词反映的制度是(  )
A. 种姓制度 B. 封君封臣制度 C. 教会等级制度 D. 君主专制制度
5. 17世纪的欧洲发生了巨大的历史变化,如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宗教改革的兴起以及启蒙运动的进行。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科学革命的重大影响 B. 西欧社会的近代转型
C. 全球国际格局的巨变 D. 世界逐渐走向了整体
6. 如表所示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据此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  )
发明家 贝尔 马可尼 西门子 爱迪生 本茨 莱特兄弟
身份 发明家、学者 发明家 物理学家、企业家 科学家、发明家 发明家、企业家 发明家
主要成就 电话 无线电报 发电机 电灯 汽车 飞机
A. 注重对传统科技成果的创新 B. 以机器动力革新为主要标志
C. 凸显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D. 以应用经验积累突破为特征
7. 如图为17-19世纪英国城市和农村人口比重示意图。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 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B. 农村人口迅速减少 C. 城市化的进程加快 D. 工业革命正在开展
8. 《独立宣言》宣扬“人生而平等”,但1787年,美国制定的宪法规定,每个奴隶只能按照3/5个白人的比例折算税收和代表权资格。这说明,美国宪法(  )
A. 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 B. 维护了国家统一
C. 承认黑人的公民权利 D. 存在一定局限性
9. 据统计,19世纪60年代,俄国有工厂工人和矿工80万,19世纪70年代,这一数字达95万左右,19世纪80年代,进一步达到165万。工厂工人和矿工数量的变化反映出俄国()
A. 最终完成了工业革命 B. 政策调整促进了经济发展
C.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D. 殖民扩张拓展了海外市场
10. “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下列属于“亚洲的觉醒”的事件是(  )
A. 伊朗立宪革命 B.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D. 尼加拉瓜桑地诺的抗美斗争
11. 如表是1876-1912年欧洲列强在非洲的殖民地占非洲大陆面积的比例(%),导致表格中数据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时间 比例
1876年 10.8%
1885年 25%
1900年 90.4%
1912年 96%
A. 资本主义经济在全球的扩张 B. 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C. 列强在非洲的利益冲突缓和 D. 武器和交通取得巨大进步
12. 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举行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反动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革命政权。这一政权(  )
A. 是人类历史第一次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
B.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
C. 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D. 直接推动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
13.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这一组织是(  )
A. 联合国 B. 国际联盟 C. 欧洲联盟 D. 二十国集团
14. 如图所示为英国政府于1915年发行的一幅海报,题为“英国妇女:去前线吧”。海报中年迈的母亲、妻子和幼小的孩子透过窗户,望着正在奔赴前线作战的英国男兵们。该海报意在(  )
A. 说明妇女因战争广泛参与社会活动
B. 揭露战争对英国带来的伤害
C. 讽刺英国社会对战争漠不关心的态度
D. 激发男子积极入伍参加战争
15.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苏联的“独特实验”是(  )
A.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开创斯大林模式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16. 印度甘地倡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和平手段争取自治;埃及人民以游行、罢工、罢市、街垒战斗的方式争取国家独立;埃塞俄比亚通过游击战击败意大利,恢复国家独立。这反映出(  )
A. 西方殖民扩张性质变化 B. 各国反殖斗争受国际环境影响
C. 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 亚非拉反殖民斗阵具有多样性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7.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彼等(美洲人)非常顺从,不知邪恶,不杀人、捕人,不谙武器。彼等胆子甚小……鉴于此,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臣认为,一旦发轫,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
毫无疑问,当地黄金甚丰……此外,这里还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这里还产大量的棉花,臣以为,无须送回西班牙,在当地即可卖好价钱……
——[意]哥伦布著,孙家堃译《航海日记》材料二: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哥伦布远航的真实目的。结合所学,简述新航路开辟的主要标志并指出新航路得以开辟的客观条件。
(2) 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新航路开辟是如何给“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结合所学分析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对亚非拉的影响。
18.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确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通过内战推翻了封建的君主制,英国的君主自此失去了它的专制色彩……然而英国统治阶级需要君主制和王室,关键在于如何将其变成能够体现资产阶级意志的国家工具,1688年的“光荣革命”实现了这种设想。……以议会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便逐步形成。英国资产阶级创造了一种既符合国情又实用有效的统治形式,并一直延续至今。
——摘编自刘杰《论英国宪政模式的世界影响》材料二美国宪法是人类法制史上的里程碑,它的制定是将欧洲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有关人类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使这些伟大的思想在政治实践中发扬光大。
——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材料三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 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摘编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君主权力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宪法将哪些“有关人类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的含义,并说明这种“错位”给德国的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图为《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公元前 1776年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汇编。石柱上端雕刻的是,汉谟拉比站在太阳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
《汉谟拉比法典》(节选)
19条窝藏他人奴隶并且被抓获者将被处以死刑。
25条任何房屋失火,前来救火之自由民觊觎屋主之财产而取其任何财物者,此人应投入该处火中。
99条倘若自由民以银与另一自由民合伙经营买卖,则彼应在神前均分其利益。200条敲打掉同等地位者牙齿的人将会被敲掉牙齿。
材料二该法(《罗马民法大全》)提出“没有任何事物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神圣”,并明确指出皇帝拥有的各项权力。该法肯定了教会在国家的地位,它不仅拥有主管道德权利和义务的权力,而且拥有参与国家司法活动的权力,教会法具有民法的效力,教会法庭甚至具有高于世俗法庭的地位。该法继续承认奴隶制,但是规定教、俗各界释放奴隶,改善奴隶的地位,承认奴隶具有人的地位。关于“对人私犯”的责任,无论是较重的或较轻的侵害,一律改为罚金制裁。
——摘编自陈志强《拜占庭帝国史》、刘海鸥《论古代罗马侵权责任方式发展演变》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谟拉比法典》的主要特点。
(2) 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汉谟拉比法典》相比,说明《罗马民法大全》的主要不同点。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思想解放史,是人类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创新实践史。思想解放是促进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转变观念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进步对社会的变迁起着独特的作用,尤其是社会大变革、大转轨和社会形态更替的时期,代表新生产力的阶级在发动革命推翻旧的生产方式,以为自己争取生存空间以前,往往先用与新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作为思想武器,发动一次深刻的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因此,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对社会向前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这种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摘编自梁敬升《论思想解放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相关史实,围绕“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对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充足,逻辑清晰,论证严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农业产生之后,出现了社会分工,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和阶级,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就是国家,此外还出现了文字和城市,文明产生,所以推动文明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D项正确;
阶级、国家和城市的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而非原因,排除A项;
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和人类定居生活方式的出现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不属于人类文明产生的根本原因,排除B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生,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分析材料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生,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对试卷的分析能力。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说法并结合所学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属于区域文明冲突,促进东西方文明的冲撞与交融,C项正确;
种姓制度属于印度文明,不是两河流域的,三者不存在关系,排除A项;
西方文明属于海洋文明,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雅典民主政治是希腊的文明成果,三者不存在关系,排除B项;
《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产生于公元前18世纪,基督宗教发端于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团体,1至5世纪是基督宗教创立并从以色列传向希腊罗马文化区域的时期,三者不存在关系,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分析材料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目前科幻类小说非常受欢迎,在一本畅销书中作者写到人们能够使用时光机穿梭到数千年前,亲眼看到古人的生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美洲的阿兹特克人为发展农业,发明了浮动园地,以扩大耕种面积,B项正确;
为法老建造金字塔的是古代埃及人,非苏美尔人,排除A项;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下,地位最高的婆罗门与地位最低的首陀罗间禁止通婚,排除C项;
“悬诗”比赛是古代阿拉伯人而非玛雅人的活动,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苏美尔文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苏美尔文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欧洲在政治上以土地关系为纽带,以契约关系为方式,形成封君封臣制,B项正确;
种姓制度与印度有关,排除A项正确;
教会等级制度、君主专制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C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欧封建社会,要求学生结合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欧封建社会,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7世纪的欧洲发生了巨大的历史变化”,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西欧社会出现了一系列变化,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启蒙运动所倡导的自由、民主等成为反对封建制度的有力武器,宗教改革抨击了封建教会的精神独裁和封建专制,体现了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所以从本质上反映了西欧社会的近代转型,B项正确;
科学革命推动了思想的解放,本质上反映的也是社会的变化,故排除A项;
全球国际格局的巨变与题干所描述的时间不一致,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处于中心地位,并没有改变,故排除C项;
世界逐渐走向整体是由于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的拓展,与题干不符,故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启蒙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分析材料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启蒙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家身份多为科学家,说明第二次科技革命科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凸显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所以C项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传统科技成果的内容,故排除A项;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机器动力革新为主要标志,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故B项正确;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应用经验积累突破为特征,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故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分析材料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7.【答案】C
【解析】依据“17-19世纪英国城市和农村人口比重示意图”可以看出,17—19世纪英国农村人口比重在下降,城市人口比重在上升以及城市人口百分比在上升,城市人口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体现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C项正确;
图示反映的是城乡差距逐渐的扩大,排除A项;
“迅速”表述错误,有一个减少的过程,排除B项;
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开始,不能解释17世纪的状况,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时,没有废除奴隶制,而是规定奴隶按3/5个白人折算税收和代表权资格,违背了《独立宣言》中强调的人生而平等原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美国宪法歧视黑人,没有体现联邦政府权力有所加强,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宪法不承认黑人具有和白人男子有相等的公民权利,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承认黑人的公民权利与“每个奴隶只能按照3/5个白人的比例折算税收和代表权资格”不符,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答案】B
【解析】据材料“据统计,19世纪60年代,俄国有工厂工人和矿工80万,19世纪70年代,这一数字达95万左右,19世纪80年代,进一步达到165万。”可知自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工厂工人和矿工人数逐渐增加,结合时代背景可知俄国农奴制改革使农奴获得一定自由,这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市场等条件,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因此材料反映了政策调整促进了经济发展,B项正确;
19世纪80年代俄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并没有最终完成,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工厂工人和矿工数量的增加,这种增加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非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俄国国内工厂工人和矿工数量的增加,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推动19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农奴制改革,并非殖民扩张拓展了海外市场,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农奴制改革,需要结合农奴制改革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农奴制改革,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随着亚洲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亚洲人民进入到了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的“亚洲觉醒”运动,伊朗立宪革命就是典型的代表,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一战后的亚洲民族民主新高潮的事件,不属于“亚洲的觉醒”时期,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埃塞俄比亚是非洲国家,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尼加拉瓜是美洲国家,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876-1912年欧洲列强在非洲的殖民地占非洲大陆面积的比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根本原因在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在全球不断扩张,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未涉及列强在非洲的利益冲突问题,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器和交通取得巨大进步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的表现,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的表现。,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答案】A
【解析】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故A正确;
B是俄国十月革命,排除;
C是苏联政权的建立,排除;
D是俄国国内激烈的社会矛盾,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巴黎公社,解题的关键是“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举行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反动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革命政权”。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有着历史性先导的作用。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0年1月10日成立的国际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的国际组织,是史无前例的国际政治的重要发展。但是它作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实际成为维护战后世界新秩序的外交工具,B项正确;
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旧金山签订的《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D是1999年倡议成立的,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国际联盟,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国际联盟,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D
【解析】海报设计者用妇女和儿童引发男人保护家庭的责任感,从而响应国家的号召“去前线”,所以是激发男子积极入伍参加战争,D项正确;
海报中妇女只是在窗前“望着正在奔赴前线作战的英国男兵们”,并没有体现参与社会活动,排除A项;
海报中没有体现战争造成的破坏,没有揭露战争给英国带来的伤害,排除B项;
材料中妇女“望着正在奔赴前线作战的英国男兵们”说明当时英国社会对战争并非漠不关心,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分析材料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15.【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提示词为“1929年”和“苏联”,当时的苏联正处于1928年起到1932年所进行的二五计划期间,正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这也正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计划管理体制形成的时期,因此当西方国家处于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下时,苏联正在进行计划经济的探索,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故AB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斯大林模式”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权利的高度集中。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高度集中的经济文化体制存在的弊端:
1.经济上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造成经济效益低下;经济计划统得过死,妨碍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
2.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最后形成了个人的高度集权。
1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并阅读材料,这两次战争都属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斗争形式多样,既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有无产阶级领导的武装斗争,还有反法西斯民族解放运动,既有暴力斗争,又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从全球观点来看,这些事件反映出当时亚非拉反殖民斗争具有多样性,D项正确;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殖民扩张的性质并未发生变化,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国际环境”对“各国反殖斗争”的影响,排除B项;
根据材料无法判断“世界殖民体系”是否已经彻底瓦解,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分析材料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17.【答案】【小题1】目的:传播天主教;获得金银财富;开拓市场。
主要标志:达 伽马发现从欧洲到东方的新航线;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及其船队进行环球航行。
客观条件:地理知识的丰富;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等。
【小题2】分析: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开启,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商业资产阶级实力增强。
影响:中断了美洲、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带来巨大灾难;亚洲古老帝国也受到冲击。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第一问,目的:依据材料“将彼等变成基督徒”、“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毫无疑问,当地黄金甚丰……此外,这里还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分析概括;主要标志: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过程解答;客观条件: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解答;第二问,分析:依据材料二,结合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分析;影响:结合新航路开辟对亚非拉地区的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过程、影响以及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变化:由君主专制到权力受限,再到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原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英国传统议会制度的影响。
【小题2】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分,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同时规定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
【小题3】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德国由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欧美代议制。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英国君主权力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来分析;第二问结合美国代议制的特点分析;第三问结合代议制的特点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欧美代议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9.【答案】【小题1】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强调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注重协调社会成员间的经济利益,保护私有财产;保留较多的原始法律残余(同态复仇)。
【小题2】不同:强调基督教会在国家及社会中的地位;承认奴隶作为人的身份;法律文明程度提升。
【解析】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罗马民法大全》。第(1)问,要求考生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地位、性质分析作答;第(2)问,要求考生掌握《罗马民法大全》的性质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罗马民法大全》,侧重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0.【答案】题干设问要求围绕“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拟定一个具体论题,结合中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
根据材料“思想解放是促进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转变观念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可确定论点如下:社会变革往往以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为先导。在论述过程中重点强调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如文艺复兴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武器。可论述如下:文艺复兴运动充分地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人文主义成为人们冲破中世纪的层层纱幕的旗帜,促进了人们的觉醒,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作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准备。欧洲宗教改革,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经济上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文化上使得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推动了科技进步。启蒙运动,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如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所提出的社会契约、人民主权、自然权利等思想均为英国代议制下近代民主原则的确立提供了理论来源;法国孟德斯鸠提出的三权分立原则则直接被美国1787年宪法所采纳,成为美国代议制的基本原则;法国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著作中所提出的主权在民以及号召人民推翻专制暴君等主张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同时,激励了中日等亚洲国家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总之,文艺复兴等思想解放运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为欧洲社会的转型起到了先导作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在论述中也可结合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行论述,如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的传统价值,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可进行论述如下:1915年,在陈独秀等人的推动下,以《敬告青年》的发表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开始,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新的高潮。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进步知识分子以《新青年》杂志为阵地,前期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后期则注重宣传马克思主义,用西方先进思想指导中国社会转型问题。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等内容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传统价值。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的马克思主义逐步与中国工人运动、革命实践活动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并指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因此,新文化运动作为中国近代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故答案为:
示例一:
论题:社会变革往往以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为先导。
阐述:文艺复兴运动充分地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人文主义成为人们冲破中世纪的层层纱幕的旗帜,促进了人们的觉醒,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作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准备。欧洲宗教改革,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经济上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文化上使得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推动了科技进步。启蒙运动,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如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所提出的社会契约、人民主权、自然权利等思想均为英国代议制下近代民主原则的确立提供了理论来源;法国孟德斯鸠提出的三权分立原则则直接被美国1787年宪法所采纳,成为美国代议制的基本原则;法国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著作中所提出的主权在民以及号召人民推翻专制暴君等主张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同时,激励了中日等亚洲国家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总之,文艺复兴等思想解放运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为欧洲社会的转型起到了先导作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示例二:
论题:新文化运动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注入了新的精神力量。
阐述:1915年,在陈独秀等人的推动下,以《敬告青年》的发表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开始,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新的高潮。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进步知识分子以《新青年》杂志为阵地,前期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后期则注重宣传马克思主义,用西方先进思想指导中国社会转型问题。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等内容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传统价值。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的马克思主义逐步与中国工人运动、革命实践活动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并指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
因此,新文化运动作为中国近代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启蒙思想、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分析材料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对试卷的分析能力。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