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研习任务课件(共23张PPT)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研习任务课件(共23张PPT)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1 15:3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材料的积累与运用
积累语言材料和生活材料,能将积累的材料融会贯通,在写作时加以运用。能否恰当地选择材料和运用材料,直接关系到作文的内容和结构,进而影响作文的等次。积累、应用是写作中材料处理的两个重要环节。一方面要积累素材,另一方面要灵活运用素材,学会对备用材料进行无缝嫁接和多元解读。
指点迷津
一、材料的积累
1.用好教材,提升文本内涵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去找素材,其实我们身边的教材便是最大的素材宝库。语文教材,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的矿藏,只要能合理利用,就会使作文内容丰富,异彩纷呈。
(1)直接从教材中摘抄优美的语句、语段。课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令人警醒、发人深思的句子,可以抓住这些语句,分析其适用的作文话题。
(2)挖掘课文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对自己或别人生活的反映,我们在课堂中体验这些课文反映的生活。对课文、对生活的感悟也是我们要积累的材料。
(3)利用教材选文写好读后感。利用与教材相关的文本资源,学习写作读后感。写作读后感可以采用平移式,即把教材的内容稍加延伸,借助于想象和联想,从而丰富教材内涵。
2.强化阅读,呈现理性光辉
要想使文章有深刻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还需要在平时阅读高质量、有典范意义的课外书。像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史铁生的《病隙碎笔》、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周国平的《人与永恒》和艾克曼的《歌德谈话录》等,都能开启新视界。如能多接触经典美文,与严复、黑格尔、柏格森等哲学大师的作品零距离接触,作文中一定会闪耀理性的光辉。
3.与时俱进,反映时代气息
要想材料新鲜,我们应经常翻阅报刊,让大脑摄取新鲜的营养。国内外最新焦点时事,务必上心。可以平时写写“时评”,拓宽视野,培养独特的视角,使自己的文章明快兼具深刻,尖锐不失理性。像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大型公益活动“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等材料都可以归入相应的主题加以积累。挖掘小事里的大情感、小细节里的大形象。紧跟时代脉搏、与时俱进的文章,更能体现出作者广阔的视野和强烈的人文情怀。
二、材料的运用
避熟就生,避热就冷,避旧就新,已经成为素材运用的三大原则。如果说积累材料要丰富,选择材料要灵活,那么,运用材料则要对路。
1.要深入挖掘
选用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兵不在多而在精。挖掘材料时,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对材料的内涵进行延展,使同一材料发挥尽可能多的作用;也可以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上发现其重大的社会意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体现材料价值;亦可陈材新用,把陈旧素材中的某些要素特殊化,便可达到神奇的效果。
2.要选好角度
任何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任何材料都具有多层次开发、多角度利用的可能性。首先要对材料加以必要的分析,从同一材料中发现蕴藏的不同意义;其次应根据不同观点的需要,做一定的取舍,在叙述时要突出和强化与观点相关的地方,其他无关内容可一笔带过。
3.要注意主次详略
写文章时,文章中的多个材料不可平均用力,有必要分出主次详略。在文章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为主要材料,在文章中起次要作用的为次要材料。一般而言,主要材料内容详细,次要材料内容简略,对新鲜材料要详写,对众所周知的材料应该概括运用。
4.要与分析相结合
无论是名言类材料还是事例类材料,在文段中都必须与上下文的分析紧密联系。比如在议论文中,可以采用例后评价法、例后推因法、例后假设法,使论证更加充分,论点更有说服力。
典范作品
牢记使命,共创未来
各位尊敬的青年代表:
大家好!
今日,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相聚于此,畅所欲言,共筑美好新时代。很高兴能在这次论坛上发言,我演讲的题目是“牢记使命,共创未来”。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是啊,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人类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早已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只有各国齐心协力,共担时代责任,共创发展机遇,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面对当今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全球化趋势,站在时代洪流中的青年,更应有时代担当!“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作为青年的我们应如何肩负起时代给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我们应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乘风破浪呢
胸怀家国,放眼世界。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伴随着人工智能银幕初启、量子通信崭露头角、5G发展如火如荼,国际形势愈加风云变幻。时代在飞速奔跑,而吾辈站在新时代发展的坐标上,心里应记着家国,眼睛里要有整个世界!
个群相融,命运与共。回望历史,无数血与泪的教训警示我们,各国共处于同一个世界,全人类的悲欢是相通的。两次世界大战让各国无数青年志士湮没于战火的一片狼藉之中;英法的百年战争换来的是经济的衰退;清王朝的“天朝上国”思想阻挡了我们探寻世界的脚步……无数史实告诉我们,人类本是一体,唯有相融,才能共进!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表明,世界的相融共进,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吾辈作为社会的个体,要心中有他人,眼里有世界,将个人命运与家国紧密相连。
团结奋斗,共创未来。从我国先秦时期墨子“视人之国,若视其国”的兼爱情怀,到“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诗意夙愿,再到“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政治理想,古老的中国精神和年轻的中国力量交相辉映,构成中国站在国际舞台上的不同侧影,汇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潮中最澎湃的浪花。溪水汇成江流,独奏汇成交响,历史江潮翻涌,时代旋律欢腾,我们中国青年愿与世界各国青年一道,团结奋斗,共创未来!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毛泽东曾经这样对青年说。吾辈青年应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去奋斗,去呐喊,去实践,奔涌出自己的青春浪潮,点亮属于青年的时代底色!
谢谢大家!
点评 这是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的一篇优秀作文。文中作者围绕“牢记使命,共创未来”这一中心展开论述,所用材料涉及古今中外,可谓信手拈来。既有中国古代的诗文,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视人之国,若视其国”等的运用,也有毛泽东、约翰·多恩等名人名言的引用;既有历史事件的概述,也有现代科技发展成就的列举……这些材料的运用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论证了观点,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黄河
②郑和下西洋
③百年沉沦到百年复兴
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⑥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
读了上面六条词、短语或诗句,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 请以其中的两三条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应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首先需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审题。作文要求的关键是在六条词、短语或诗句中以其中两三条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所以在写作时需要明确每条词句的意思,然后选出在立意上有内在逻辑关联的两三条确定出一个立意,可寻找每条词、短语或诗句立意的共同点,因果关系等。
①“黄河”,可以从中华历史文化的象征,黄河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入手。
②“郑和下西洋”,可以从技术的发展,造船事业的发展,加强国际沟通与交流,善于吸收国外的精华等方面分析。如现在比较热门的话题“一带一路”。
③“百年沉沦到百年复兴”,结合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应该有爱国意识等分析。
④句的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强调爱国、舍小家为大家等。
⑤句主要讲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来关心国家大事,负起对国家的义务和责任等。
⑥句主要讲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奋斗,永不言败,永不服老。要放眼全局,站得高,看得远,不要被困难所吓倒,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
六条词、短语或诗句言浅理明,贯串其中的思想主线清晰,具有很好的亲和力,考生在理解上没有难度;而在审题立意、文体选择等方面又具有很大的开放度,便于考生发挥;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为命题加大了空间纵深,有诗词有随感,包含了自强奋发、家国情怀、豁达自信、开放进取、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涉及“小我”与家国、社会“大我”等不同层面;既各自独立,言简意赅,又彼此关联,声气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