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复活(节选)
有人说,《复活》是托尔斯泰世界观发生剧变后,呕心沥血写出的最后一部长篇巨著,被认为是托尔斯泰创作的顶峰,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总结。托尔斯泰早年生活放荡不羁,后来反省忏悔,节欲散财,放弃贵族特权,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帮助周围农民,实现了道德的自我完善。他的这一道德实践充分地赋予了《复活》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 堂 训 练
课外·一起成长
课前·基础认知
作者简介
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宁评价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1851年在高加索从军,曾经参加塞瓦斯托波尔之战,后写成《塞瓦斯托波尔故事》。同一时期还创作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等。1856年试图解放自己领地的农奴,但得不到农民的信任。次年游历西欧,写出体现其进步思想的短篇小说《卢塞恩》。后发表中篇小说《哥萨克》,描写贵族青年在哥萨克人中间的生活和感受。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历史事件、家庭关系以及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描绘沙皇俄国的社会生活。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观发生激变,转到宗法制农民立场上,对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抗议。长篇小说
《复活》,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作了深刻批判。还著有中篇小说《哈吉·穆拉特》,剧本《活尸》《教育的果实》等。创作时期长达60年,作品深刻反映出以宗法社会为基础的农民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无情揭露沙皇制度和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一方面宣传对恶不抵抗,想以“自由平等的”小农社会来代替沙皇制度。作品艺术水准高,对世界文学有重大影响。
背景链接
《复活》是托尔斯泰根据一个法官的真实见闻创作而成的。当时,沙皇专制下官僚制度的腐败和农奴制的衰落暴露无遗,持续了一个世纪的反专制农奴制的社会变革运动全面激化。托尔斯泰的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民主倾向和社会批判倾向。同时,他的道德自我完善思想、博爱思想、勿以暴力抗恶思想,也越来越明显、坚定。这几种思想在《复活》中得到了全面、集中的体现。
文学常识
批判现实主义
一种文学艺术流派。是现实主义文学艺术发展中的较高阶段。其创作原则在19世纪的西欧和俄国得到最广泛的传播。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尖锐化在文学艺术上的反映。它注重研究社会问题,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扩大了真实反映现实的生活面,塑造了很多具有典型意义的贵族、资产阶级人物形象,描写了贵族阶级的没落和资产阶级的贪婪,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现象,有些作品还对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表示人道主义的同情;同时还丰富了艺术技巧和手
法。但由于受到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不能指出产生罪恶的根源,揭示其解决问题的出路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法国的巴尔扎克和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
知识梳理
1.精记字音
2.词语积累
(1)嫣然一笑: 形容女子甜美无邪的笑容。
(2)夺眶而出: 眼泪从眼眶中一下子涌出来。
(3)衣冠楚楚: 形容穿戴整齐、漂亮。
(4)饱经风霜: 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5)无可救药:
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6)水火不相容: 比喻双方根本对立,不能相容。
3.词义辨析
(1)驱除·祛除
辨析:两者都有“除掉”的意思。“驱除”,赶走,除掉。“祛除”,除去(疾病、疑惧、邪祟等)。“驱除”之后跟的是人或动物,还有比较抽象的事物,具有“用强制力迫使”的意思。“祛除”使用范围非常窄,后多接抽象事物。
例句:①我不觉感到悲凉,只觉得心往下沉,难受极了;这种不可驱除的凄凉之感,使我无论作何设想也提不起任何的兴致。
②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挂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 祛除 灾难。
(2)接二连三·接踵而至
辨析:“接二连三”,一个接着一个,形容接连不断。“接踵而至”指一个接一个地来。比喻来的人相继不断或事情不断地发生。前者强调连续不断,后者强调连续到来。
例句:①虽然经历了 接二连三 的家庭变故,但这位坚强的母亲却从未低头,她努力地追求着幸福生活。
②除了太行大峡谷和万泉湖以外,山清水秀的林虑山、洪峪山等也吸引国内外游客 接踵而至 。
(3)截然不同·天壤之别
辨析:“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没有一点共同之处。“天壤之别”,形容极大的差别。两者词性不同。“天壤之别”在表示比较的同时,也包含说话人的情感倾向。
例句:①他们同那些绞尽脑汁直接为反动统治阶级出谋划策的政客是 截然不同 的。
②自信和自负是有差别的,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我特别希望我能够自信而不自负。
课堂·重难突破
初读课文·明大意
文脉预览
主旨探微
课文节选的内容是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情形。聂赫留朵夫来到监狱,希望得到玛丝洛娃的宽恕,心中有了与她结婚的想法,这是聂赫留朵夫道德、情感与精神的复活。而玛丝洛娃的表现则让聂赫留朵夫认为,她已不是那个曾经可爱纯洁的恋人。
精读课文·细揣摩
任务一 灵魂的救赎——揣摩人物心理,分析写作手法
1.概述本文中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过程。
参考答案:玛丝洛娃受审时,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多年前被他抛弃的玛丝洛娃,良心受到了谴责。为了赎罪,聂赫留朵夫通过副典狱长,在监狱里见到了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起初为自己大声说出“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而感到害臊,为自己的罪过感到羞耻。面对可怜的玛丝洛娃,他感到又惊又怕,心中交织着震惊、怜悯与悔恨等各种复杂的情感。法庭判决玛丝洛娃服苦役,这一残酷的事实
加剧了聂赫留朵夫的负罪感,他决心帮她上诉,给予她物质、精神上的帮助,并打算说出要同她结婚的想法。最终,虽然聂赫留朵夫仍不被玛丝洛娃理解,但他还是说出“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这表明聂赫留朵夫的赎罪是发自内心的,也说明开始“复活”了的聂赫留朵夫想要竭尽自己的力量去救助玛丝洛娃,“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2.为什么聂赫留朵夫在交谈时在“你”“您”之间犹豫不决
参考答案:这里运用了心理描写。本来按照他们之间原来的关系,完全可以“你”“我”相称,但由于多年分离,彼此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也有了距离感。同时他也不能确认对方是否认出了自己,这样就等同于跟一个陌生人相见。另外,这时的聂赫留朵夫是来向玛丝洛娃认罪的,他认识到了自己的卑劣。所以,经过短暂的犹豫之后,决定用“您”。
3.作者几次写到玛丝洛娃的笑 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一共六次写到她的笑。这几处笑容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聂赫留朵夫的讨好献媚,一种是对他的鄙夷。
第一次,“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第二次,“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第三次,“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
第四次,“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第五次,“她鄙夷不屑地……微笑着说”。
第六次,她“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玛丝洛娃已经完全丧失了少女时代的纯真,身上浓重地刻下了以往生活的印记,在行为上已经堕落成一个真正的妓女,但同时她又没有完全泯灭良知和混淆是非观念,爱恨情仇她分得非常清楚,这是她觉醒的前提条件。这些生动的神态描写,正体现了玛丝洛娃内心的丰富性。
任务二 复杂的人性——结合社会环境,探究小说思想主旨
1.文章开头部分,对狱中其他人物对话情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①从对话内容来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混乱。②为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见面提供了背景。③因为这一吵闹的场面使得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彼此听不清讲话内容,才有了下文两人近距离的谈话,推动了情节发展。
2.聂赫留朵夫本来想说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却因玛丝洛娃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而“不敢”开口,他是真的“不敢”,还是另有原因
参考答案:并非不敢,而是另有原因。此时,聂赫留朵夫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并不坚定。
他出于忏悔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然而这就意味着他必须放弃自己已经习惯了的优裕的贵族生活,聂赫留朵夫的内心很矛盾。同时,玛丝洛娃沦落风尘,酗酒享乐,不再是他往日深爱的那纯洁可爱的卡秋莎,他觉得她已不可救药,这使得聂赫留朵夫思考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值得。所以他未将结婚的想法告诉玛丝洛娃。
3.课文的题目有何深刻含义
参考答案:①人性的复活。聂赫留朵夫曾经是一个沉迷声色的花花公子,每天的生活看似光鲜,实则内心很空虚。直到他再次看到玛丝洛娃那一刻,他开始审视自己的经历,开始直面自己过去的错误。那一刻,他内心中善良的一面终于开始苏醒。
②道德的复活。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过的玛丝洛娃,他放下自己的身份,向她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乞求获得宽恕。这一刻,他曾经沦丧的道德感再次回归,这是他道德的复活。
③精神的复活。当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在法庭上与玛丝洛娃重逢时,他的内心是受到了极大震撼的,沉睡在心灵深处的精神的人开始觉醒,他开始认识到正是自己的不负责任,才造成了玛丝洛娃的悲剧。于是,聂赫留朵夫走上了自己的赎罪之路,同时也是在进行自我救赎,他的精神走向了复活。
4.列夫·托尔斯泰认为,人身上存在着兽性的人和精神的人,我们只有不断地唤醒精神上的人,压制兽性的人,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结合聂赫留朵夫这一人物形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聂赫留朵夫完整而充分地体现了“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和思想。聂赫留朵夫进入军队后,堕落腐化,诱奸了玛丝洛娃并将她抛弃。在法庭上再遇玛丝洛娃时,他良心深受谴责,积极为她奔走申冤。目睹了农民的痛苦和贵族的压迫,他逐渐否定现存制度和土地私有制,不断自我完善,在精神上获得了新生。
随 堂 训 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A
解析:A项,嫣然一笑:形容女子甜美无邪的笑容。用错对象。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拿破仑战败,不仅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也在俄国文化上留下了痕迹,最好的证明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战争与和平》就是以拿破仑入侵为背景展开的。
B.有研究表明,书中提到的一部分灾难,从所描述的特征或影响来看,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由有害细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导致的疫病。
C.评论家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发掘并论证了张天翼等作家的文学史地位,成为西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经典之作。
D.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为学校与学习者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时空,教、学、评、测等多个环节均因技术的推动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答案:B
解析:A项,结构混乱,“最好的证明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战争与和平》就是以拿破仑入侵为背景展开的”句式杂糅,应该去掉“最好的证明是”,或去掉“就是以拿破仑入侵为背景展开的”。C项,偷换主语,可在“成为”前加上“该书”。D项,搭配不当,“创造”与“新时空”不能搭配。另外,“教、学、评、测”顺序不当,应是“教、学、测、评”。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一本托尔斯泰的传记中,我看到一张托翁晚年居住在波良纳时的照片。一座俄罗斯木房子, ,前面,目光仁慈而忧郁的托尔斯泰,穿一件农民式外套,坐在一把宽大的座椅中。
A.栅栏和窗是白色的,屋顶是斜的,树丛和远山围绕在木房子四周
B.围绕在木房子四周的树丛和远山,白色的栅栏和窗、斜的屋顶
C.白色的栅栏和窗、斜的屋顶,围绕在木房子四周的树丛和远山
D.树丛和远山围绕在木房子四周,栅栏和窗是白色的,屋顶是斜的
答案:C
解析: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张托翁晚年居住在波良纳时的照片,要注意作者视线由高及低、由近及远的变化。根据横线前内容可知,作者要继续写木房子,先看到的是“栅栏”,然后视线抬高到“窗”,最后到“屋顶”。接着,作者目光转移,看到四周的树丛和远山。据此排除B、D两项。A项,“栅栏和窗是白色的,屋顶是斜的,树丛和远山围绕在木房子四周”,短句属于主谓结构,与前文“一座俄罗斯木房子”定语结构不一致,排除。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① 。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人们通过阅读,不仅能进入不同的时空世界,更为重要的是,② :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正气歌》中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着。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③ ;雨果说, “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参考答案:①还拥有另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
②人们从读书中学会做人(或:读书可以提升人的精神世界)
③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
5.改写画横线的句子,使之与前面画波浪线的句子构成排比句式,不得改变原意。
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被称为“三大英雄传记”,也被称为“巨人三传”:虽然贝多芬作古,但他不屈的精神会因音乐《命运》的传播而不朽;雕塑《思想者》的流传没有因为罗丹的仙逝而让他悲天悯人的思想磨灭;小说《战争与和平》的传布让去世的列夫·托尔斯泰的爱国情感永恒。
参考答案:虽然罗丹仙逝,但他悲天悯人的思想会因雕塑《思想者》的流传而永存;虽然列夫·托尔斯泰去世,但他的爱国情感会因小说《战争与和平》的传布而永恒。
课外·一起成长
因文学法
[写作技法]
心理描写
列夫·托尔斯泰刻画人物,擅长深入人物内心,抓住瞬间的思想感情变化。他不注重描写心理变化的结果,他所关心的是过程本身。在刻画聂赫留朵夫这一人物形象时,他将其放在特定的矛盾处境中,用内心独白、对话等细细展现人物心灵的发展过程,使人物的感情变化能够顺应自身性格的逻辑,自然而真实。
[写作训练]
假如这次考试你考得不好,老师马上要发试卷了,请用200字以内的片段描述你此时的心理活动,要求自然真实。
答案示例:天阴沉沉的,不时刮来阵阵冷风。风刮到我身上,我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战。上课了,老师要把批好的试卷发下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沙沙”的发试卷的声音。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我再也不看电视,不玩手机了。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我紧张得要命,心里直打鼓,怕自己考砸了……试卷终于落到我的桌子上了。它反躺着,静默着。
素材积累
守住寂寞
◆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相继发表《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以后,各种宴请、采访就包围了他,使他极为苦恼。而这时,他正准备写一部揭露和抨击沙皇专制制度的长篇小说《复活》。为了专心致志地写好这本书,有一天,他把用人叫到跟前,对他说:“从今天起,我‘死’了,就在房间里。不过别忘了给我送饭。”从此,列夫·托尔斯泰把自己锁在屋子里,集中精力写作。每当有人来拜访他时,用人便显出十分悲痛的样子对客人说:“先生死了,死在谁也不知道的地方。”渐
渐地,社会上都传说列夫·托尔斯泰神秘地死去,来访者因此绝迹了。1899年,世界文学史上的巨著《复活》出版,列夫·托尔斯泰也“复活”了。耐得住寂寞的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的皇皇巨著长久占据着人类的精神领空。
◆杨绛是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翻译了西班牙巨著《堂吉诃德》。1978年,西班牙国王访问中国,正赶上《堂吉诃德》中译本出版,邓小平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西班牙国王。此外,杨绛还创作了多篇优秀作品,文字韵致淡雅,独成一派,她的作品《我们仨》深受读者喜爱。
按说作品出版后作者都会忙于到书店签售,可是杨绛却从不肯做这样的事。她说:“我把稿子交出去,关于怎么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而且杨绛出书从来不让书商宣传,她说:“我怕让本来不打算买我书的人买了我的书,误导读者。”足见她内心的纯净。
2003年,经她千辛万苦整理的《钱锺书手稿集》得以出版,她却以全家人的名义将高达数百万元的稿费和自己的著作权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托管,设立“好读书”奖学金。有人问她对受奖学生有何要求时,她却说:“我没有什么要求,只希望他们学成以后,能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后来,杨绛闭门谢客,有人想为她过百岁生日她都不肯。她开始漫不经心地整理自己的作品,她说:“做完他们的事,心里才踏实,剩下我自己的,已经不要紧了,即使现在走了,也放心了!”
杨绛就是这样一个不求名利、甘于寂寞的人,她的不争,赢得了众人的敬仰。
适用话题:“守住寂寞”“淡泊”“专心致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