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天净沙·秋思》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天净沙·秋思》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1 16:18: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的红枫,诗中的秋景,在杜牧的笔下深邃悠远。可马致远笔下的秋却有了另一番情思......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并写有小令、散套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 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作家作品
文体知识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 是元代新诗体。


杂剧
散曲
套数: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
小令:又名“叶儿”,只有一个曲子,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唱的文字,故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
杂剧: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戏曲形式。它每本四
折,或加楔子(序幕),每折限用一个
宫 调;角色分旦、末、净、杂四类。元
代杂剧有名的作品有关汉卿的《窦娥
冤》、马致远《汉宫秋》和王实甫的
《西厢记》。
散曲:曲的一种形式,用于抒情、写景、叙
事,与剧曲的区别在于只有唱的部分,
没有宾白科介。
杂剧和散曲
课题解析
《天净沙·秋思》其“天净沙”
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天净沙]句式为六六六、四六。
五句四韵。头三句对偶叫做鼎足对。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
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
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
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
郁不平,困窘潦倒一生。在羁旅途
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
写作背景
[枯藤]
[昏鸦]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断肠人]
[天涯]
干枯的枝蔓
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住户、农家。
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
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骨如柴的马
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悲伤、流落他乡的旅人,因为思乡而愁肠寸断
天边,极远的地方。
理解词语
研讨赏析
枯藤∕老树∕昏鸦
首句写到了哪些景物?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
烘托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创设出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苍老干枯的树上,缠绕着苍老干枯的藤。黄昏时的乌鸦哀鸣着,寻找着自己的窝巢。
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
小桥/流水/人家
“小令”的第二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样的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水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
像一幅一幅幽远恬静的水墨画,给人温馨恬淡之感。
古道西风瘦马
概括第三句诗中所描写的景致。
(可以加入合理的想象)
萧瑟凛冽的秋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小桥流水人家
(“我”的境况)
(别人的生活)
对比
通过对比,更能衬托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
侧面描写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最后一句还是在描写景致么?
抒情
抒发了旅人怎样的情感?
思乡——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烘托
写 景
抒 情
对比
反衬
荒凉
恬静
凄凉
思乡
断肠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
●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
●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情景再现
1、言简意丰
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九种事物:藤、树、鸦、桥 、水、家、道 、风、马,一字一景,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艺术特色
2、多方映衬
-----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的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它们涂上一抹金黄;“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突出游子情怀。
3、情景交融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作者运用寄情于物的写法,把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刻划得淋漓尽致。
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 人感到具体生动。
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听读欣赏
《天净沙.秋思》改写
转眼,又是一个秋天。一人长期漂泊在外,不知还得呆多久?也不知家人在家中又等待何时?
只知道,今年的秋天还是和往日一样苍茫萧瑟。
干枯的枝藤无力地耷拉着老树,路旁田野中跃过几只乌鸦,它那刺耳难听的声音,打破原本寂静的场面,传来阵阵回音。
一股秋风“呼呼”地吹起地上早已泛黄的树叶,使人的心里不觉更增添了一份寒意,忍不住打了一个寒颤。不发觉地一想:小时候,在父母的呵护之下长大,无忧无虑地玩耍着,而如今却漂泊他乡,毫无故乡的音讯,那思乡之情溢满了全身心,让我夜夜难以入睡!
眼前,那汩汩的溪流还是那样缓缓地流着,但是显得毫无生机。横跨小溪的古桥呆呆地望着呈现出眼帘的一片死板的黄色。
我顺着那凹凸不平、坑坑洼洼的羊肠小路往里看,几缕炊烟缭绕升起,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不过,这种景象我早已见惯,在夕阳的衬映下更是显得平淡无奇。
古道荒凉,萧瑟的西风袭击阗我和老马的身驱。傍晚的太阳已经朝西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远在天涯!
伤心、伤心复伤心,在天涯的人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呢?
一阵阵蹄声,一声声轻叹。我走过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三伏酷暑,荫浓绿盛;雁去凉秋,萧索肃杀;三九严寒,皑皑苍凉……走过岁月的年轮,走过世事的浮沉,踏着那不变的乡愁,叹着那依旧的秋思,泯灭在历史的深处……
夕阳西下,残日有气无力地挂在枝头,逐渐压弯了树枝,惊得栖于枝头的野鸦扑棱棱地啼叫着飞起。徒留枯藤一圈又一圈地缠绕出更浓重的秋意、更伤神的寂寞……
远处,一弯小桥横越过一条小溪,溪水潺潺地流向那到不了的远方——几处冒着炊烟的人家。那米饭的甜香顺着小溪,顺着瑟瑟的西风覆盖过来,恍如隔世。记忆中的那片田舍也在这香味的氤氲下蒸腾出一个模糊的影子,那般恬静,那般闲适。那回不去的地方便是家乡!家乡,一个多么温馨的词?
瘦马早已磨损的马掌敲击着悠悠古道,发出极为刺耳的嗒嗒声,无情地践踏着我的梦,那个因日久漂泊却愈渐浓烈的家乡梦,那片田舍,那亩农田……而如今,孤身漂泊,前无目标,后无归期。天下之大,何为吾家?
西方,残日宛若咬破了朱唇,溅下殷殷血迹一寸一寸地印涨着那方宣纸,一如现实惨淡的夕阳残忍地洞穿我的梦乡。我依旧无奈地挪动着脚步,“走”已成为潜意识里一个默认符号式命令。但,除了继续前行,我又能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