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陈情表 项脊轩志课件(共121张PPT)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 陈情表 项脊轩志课件(共121张PPT)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1 16:3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21张PPT)
9 陈情表 项脊轩志
单元人文主题
单元总览
至情至性
中华上下五千年,在这条浩浩荡荡的文化长河中,无数的作品,像一颗颗珍珠,晶莹剔透;又像一只只贝壳,五彩缤纷。一条名为“传统文化”的大船,载着深邃的思想,装满文化的琼浆,扬帆远航。或溯流而上,或顺流而下,一路沉思,一路歌唱……这里有感人肺腑的真情;这里有发人深思的理趣;这里也有真的
单元人文主题
性情,美的追求……这些作品或骈或散,或叙或议,章法严密,文质兼美,思想深刻。
捧读经典佳作,就是与古人交流——倾听古人的心声,感受古人的情怀,领悟古人的哲思。与古人交流,可以愉悦身心,广博见闻,陶冶性情,提高修养……
单元核心素养目标
1.诵读古代经典散文作品,涵泳品味,理解文意,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及其承载的文化观念。
2.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特有的语言形式去抒发情志,形成独特的美感,领会不同作者在审美上的独特追求,品析章法之妙和细节之美。
3.学会真诚、负责任地表达,抒发真情实感,提升人格修养。
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亲情是人间至真至纯的情感,也是最能撼动人心的情感。面对命运的抉择,李密在荣华与亲情之中毅然选择了后者。虽为“亡国贱俘”,却不卑不亢,甘于清贫,婉拒帝王之邀,只为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虽说“乌鸟私情”,实为至孝之举。“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家世变迁,诸父异爨,祖母期许,亭亭枇杷。一悲一笑,一草一木,都饱含着归有光对家人那份深深的眷恋之情。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课外·一起成长
课前·基础认知
至情至性的孝子——李密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从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曾仕蜀汉,晋朝建立后,晋武帝征召他任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
作者名片
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晋武帝)建立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据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当时李密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护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所以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请求。
背景链接

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的《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动之以情”是表这种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此外,表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常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
文学常识
1.阅读课文第1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 介词,因为 。② 坎坷 。③ 祸患 。④ 早年 。⑤ 忧患凶丧之事 。⑥ 弃我而去,指尊长去世 。
⑦ 年岁,年龄 。⑧ 改变 。⑨ 志向 。)
夯实字词
(① 怜惜 。② 亲自 。③ 不会走路,这里形容柔弱 。④ 孤独的样子 。⑤ 成人自立 。)
(① 少,这里是“没有”的意思 。② 家门衰微,福分浅薄 。③ 子嗣 。)
(① 指自己一房之外的亲族 。② 穿一年孝服的亲族 。③ 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
④ 勉强算是亲近的 。⑤ 指守候和应接叩门 。
⑥ 指儿童、小孩子 。⑦ 孤单的样子 。⑧ 孤单 。⑨ 安慰 。)
(① 早 。② 缠绕 。③ 草垫子 。
④ 停止侍奉而离开(祖母) 。)
2.阅读课文第2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 及、至 。② 承奉 。③ 这里指承受恩泽 。
④ 清明的教化 。⑤ 经考察后予以推举 。
⑥ 汉代所设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
⑦ 汉代所设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 。
⑧ 介词,因为 。⑨ 主事的人 。⑩ 辞谢 。
 任命 。)
(① 授官 。② 尚书省的属官 。③ 不久 。
④ 授官 。⑤ 即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
(① 谦辞,辱 。② 介词,凭借 。③ 承担 。
④ 侍奉 。⑤ 指太子,太子居东宫 。
⑥ 头落地,指不惜性命 。⑦ 奏表 。
⑧ 使上闻、报告 。⑨ 赴任 。)
(① 急切严厉 。② 逃避 。③ 怠慢、轻慢 。
④ 指郡县的官员 。⑤ 州官 。⑥ 介词,比 。
⑦ 流星 。)
(① 奔走效命,指赴京就职 。②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
③ 病重 。④ 申诉(苦衷) 。⑤ 许可 。
⑥ 形容进退两难的窘状 。)
3.阅读课文第3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 介词,用 。② 元老,旧臣 。③ 怜惜养育 。
④ 特别,格外 。)
(① 做官 。② 非正统的朝廷或非法政府,指蜀汉 。
③ 郎官的衙署 。④ 希图 。⑤ 官职显达 。
⑥ 看重、推崇 。⑦ 名誉与节操 。)
(① 提拔、擢升 。
② 加恩特赐的任命,对上司任命的敬辞 。③ 优厚 。④ 犹疑不决的样子 。⑤ 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
(① 只是 。② 介词,因为 。③ 迫近 。
④ 气息微弱、将要断气的样子 。⑤ 垂危 。
⑥ 早晨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意思是随时都可能离世 。)
(① 没有用来……的办法 。② 相互 。③ 因此 。
④ 自己的私情 。⑤ 停止奉养而远离(祖母) 。)
4.阅读课文第4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 介词,向 。② 助词,的 。③ 乌鸦 。④ 希望 。⑤ 求得 。)
(① 辛酸悲苦 。② 称州郡长官 。
③ 明明白白知道的 。④ 天地神明 。
⑤ 照察、审辨 。)
(① 怜恤 。② 谦辞,指自己的诚意、衷情 。
③ 任从,这里指应许 。④ 希望 。)
(① 代指报恩 。② 这是臣子谦卑的话,用犬马自比 。③ 上表章 。)
1.一词多义
知识梳理
2.词类活用
古义: 不会走路。这里形容柔弱。 
今义: 不可以,不被允许。 
3.古今异义
古义: 成立:成人自立。 
今义: (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古义: 至于:到……时候。 
今义: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古义: 报答。 
今义: 向上级报告。 
古义: 食物和汤药。 
今义: 中药剂型的一种,把药物加上水,煎出汁液,去掉渣滓而成。 
古义: 申诉(苦衷)。 
今义: 说给人,使人知道。 
古义: 奔走效命,即赴京就职。 
今义: (车、马等)很快地跑。 
古义: 辛酸悲苦。 
今义: 身心劳苦。 
4.文言句式
(1)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2)介词结构后置
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3)宾语前置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4)省略句
且臣少仕伪朝。
(5)固定句式
①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无以……”)
②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无以……”)
(6)判断句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5.名句积累
(1)《陈情表》中李密用“ 茕茕孑立 , 形影相吊 ”八个字来形容自己的孤苦无依。
(2)《陈情表》中写李密家门衰微、福分浅薄、人丁不兴旺的句子是:“ 门衰祚薄 , 晚有儿息 。”
(3)《陈情表》中李密从内外两个方面描写自己孤苦无依的句子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4)《陈情表》中李密为了打消晋武帝的猜忌,表明自己很想官职显达,不在意名节的句子是:“ 本图宦达 , 不矜名节 。”
(5)《陈情表》中表现李密活着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君王之恩的句子是:“ 臣生当殒首 ,
 死当结草 。” 
(6)表是一种应用文体,不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李密的《陈情表》却写得极为感人:“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 。”
6.文化常识
(1)太守:官名。战国时为郡守尊称。汉景帝时改郡守为“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掌民政、司法、军事、财赋等事务。
(2)孝廉:汉代所设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晋时仍保留此制。
(3)刺史:官名。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分全国为十三部(州),部置刺史,以六条察问郡县,职任监察,官阶低于郡守。
(4)秀才:汉代所设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晋时仍保留此制。与科举考试的“秀才”不同。
(5)郎中:尚书省的属官。
(6)洗马:即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7)东宫:指太子,太子居东宫。
(8)陛下:对帝王的尊称。
(9)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
项脊轩志
作者名片
明文第一——归有光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人,后徙居嘉定(今属上海),世称震川先生,明代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语),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他发扬了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以他的成就最高。归有光的散文不是以重大的事件为题材来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
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代表作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思子亭记》等。
归有光给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固然因其狭小,如在项脊之间,但是他也把“项脊”作为自己的别号(自称“项脊生”),追念先祖归道隆曾经居住在太仓县(今属江苏)项脊泾的情感也十分明显。他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然而,他幼年丧母,少年科场不利,家庭衰败,中年丧妻,隐痛重重。项脊轩牵系着作者和家族的许多事,它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是作者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是作者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背景链接

“志”,与“记”相似,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但“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志”以记录人物事迹为主。
文学常识
1.阅读课文第1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夯实字词
(① 旧日的,原来的 。② 一丈见方 。③ 渗漏 。
④ 雨水 。⑤ 挪置 。⑥ 修缮 。
⑦ 用作动词,砌上垣墙 。⑧ 围绕 。
⑨ 明亮的样子 。)
(① 栏杆 。② 增加光彩 。
③ 俯仰,这里指安居、休息 。④ 长啸歌吟 。
⑤ 静静地独自端坐 。⑥ 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 。
⑦ 树影摇动的样子 。)
2.阅读课文第2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 在此以前 。② 等到 。③ 伯父、叔父的统称 。④ 分灶做饭,意思是分家 。⑤ 到处都是 。
⑥ 越过 。⑦ 厨房 。⑧ 不久后 。)
(① 年老的妇女 。② 去世的祖母 。③ 婢女 。
④ 给父亲和自己两代人喂过奶 。⑤ 去世的母亲 。
⑥ 爱护。这里是“对待”的意思 。⑦ 内室 。
⑧ 你的 。⑨ 这里 。⑩ 完 。)
(① 指男子15岁 。② 到我(这里来)。意思是来看我 。③ 你的 。④ 整天 。⑤ 很像 。
⑥ 等到离开的时候 。⑦ 关闭 。
⑧ 没有效果,这里指科举上无所成就 。⑨ 不久 。
⑩ 象牙制的手板 。  瞻视回顾先人留下的旧物 。
 大哭 。)
3.阅读课文第3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 从前,以前 。② 曾经 。③ 关上窗户 。
④ 介词,凭借 。⑤ 总共 。⑥ 恐怕,可能 。)
4.阅读课文第4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 作,写 。② 指嫁到我家来 。③ 书案 。
④ 写字 。⑤ 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⑥ 转述 。⑦ 助词,用于句首。这里有“那么”的意思 。
⑧ 形制,规制 。)
5.阅读课文第5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 亲手 。② 伞盖 。)
1.一词多义
知识梳理
2.词类活用
古义: 到处。 
今义: 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古义: 一丈见方。 
今义: 佛寺或道观中住持住的房间;寺院的住持。 
3.古今异义
古义: 指嫁到我家来 
今义: 归顺;归附。 
4.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②妪,先大母婢也。
③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2)被动句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3)介词结构后置
①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②鸡栖于厅。
③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④室西连于中闺。
⑤其制稍异于前。
(4)省略句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5.名句积累
(1)在《项脊轩志》中,作者通过描写妻子当年亲手种植的枇杷树如今已长得枝繁叶茂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的句子是:“ 庭有枇杷树 ,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今已亭亭如盖矣 。”
(2)在《项脊轩志》中,作者的感情基调由“喜”转“悲”的过渡句是:“ 然余居于此 , 多可喜 , 亦多可悲 。”
(3)在《项脊轩志》中,描写项脊轩的大小和面积的句子是:“ 室仅方丈 , 可容一人居 。”
(4)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庭阶上时不时有小鸟前来觅食,人来了也不会被吓飞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的句子是:“ 而庭阶寂寂 , 小鸟时来啄食 , 人至不去 。”
(5)在《项脊轩志》中,点明老妪对作者家中的巨大贡献以及作者母亲对其十分关照的句子是:“ 乳二世 , 先妣抚之甚厚 。”
6.文化常识
(1)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
(2)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代指成童。
(3)太常:太常寺卿。官名。九卿之一,掌礼乐郊庙社稷事宜。
(4)闺:上圆下方的圭形小门;内室。
(5)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课堂·重难突破
初读课文 明大意
文脉预览
《陈情表》叙述了作者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婉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由衷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要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项脊轩志》以项脊轩为感情的触发点,以“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触为主线,借项脊轩的几经兴废,着重叙述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对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主旨探微
任务一
情真意切——分析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1.李密写《陈情表》的目的是“陈情”,但文中的“情”比较复杂。试结合课文分析作者共写了几种感情。
参考答案:本文交错出现了以下几种感情:处境狼狈的忧惧之情,对晋武帝恩遇的忠敬之情,对祖母的孝顺之情。如奉诏,则是不顾相依为命的祖母;如顺私情,陈述苦衷又不允许。况且李密作为蜀汉旧臣,如果坚持不从新朝天子的命令,便容易被
精读课文 细揣摩
怀疑为坚守名节,蔑视当朝,恐怕要被视为心怀不满、图谋复辟的贼子贰臣了。因此在爽快明言之后,李密便语带感激地表达出以“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的身份,承皇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待遇,“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的忧惧之情,理在情中。而今,九十六岁的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病榻之前唯有他一人常“侍汤药,未曾废离”。在下文中,作者又一次对这种感情作了照应:“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此情之下,要让李密撇下祖母远去,实在是天理良心所不容的。作者就是这样将感情真真切切地表露出来,在他人听来既合乎情,又达于理。
2.《陈情表》中,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的矛盾的办法是什么
参考答案: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孝后尽忠。李密以祖孙二人的岁数作对比,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3.《项脊轩志》第1段写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小屋的眷恋之情。说说作者这种深挚的感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参考答案:课文第1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略前而详后。项脊轩原是陈年旧屋,又小,又破,又漏,又暗,简直不堪人居,但作者对它很有感情。首先,修葺之时,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
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这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这里作者写的是景, 而且景中含情。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
4.《项脊轩志》第2段记叙了母亲哪几件往事 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联起来的 回忆起这些琐事,为什么会“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呢
参考答案:这一段里一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寒问饥的情景。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妪的回忆串联起来的。作者早年丧母,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但正因为如此,作者对于母亲也怀有更深的眷恋之情。现在,曾侍候过母亲的老
妪来到轩中,常常指指点点,“某所,而母立于兹”;有时,还绘形绘声地述说母亲当年对儿女如何关怀。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 因此,话语未毕,作者和老妪不禁潸然泪下。
任务二
叙事状物以传情——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结构
1.《陈情表》是如何以“孝”贯串全文的
参考答案:《陈情表》中,李密并没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前提下出现。
第1段先写自己与祖母刘氏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发对祖母的孝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如果把这种孝情继续写
下去会有许多话要说,如对祖母的感激、对祖母的怜惜等。但作者却就此止笔,转而写自己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情,写自己的狼狈处境。
第2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奉诏奔驰”。但是因为“刘病日笃”,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因为孝情深厚,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所以才有“实为狼狈”的处境。前面抒发的孝情被节制以后,又在另一个前提下出现了。
第3段作者转写自己“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之所以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排除了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再抒发对祖母刘氏的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
第4段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晋武帝达到陈情目的。
2.《陈情表》是从哪些角度来打动皇帝的
参考答案:作者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的:①诉说苦难的身世,六月丧父,四岁离娘,孤苦伶仃,身心俱伤,令人同情。②体现祖孙两代相依为命的人间至情。孤独无靠的祖母含辛茹苦地养大孙子,孙子成人之后,力辞多次征召,苦求允许终养祖母,祖孙二人生死相依,其情可悯。③如实告白自己在无法割舍的祖孙亲情与朝廷非陨首不能报答的恩遇之间的进退两难的狼狈处境,并说明自己的辞官奉养正是遵循皇帝倡导的孝道。
④力避气节嫌疑,表达对朝廷的“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铭刻在心和感恩戴德的心情,尤其是表示一旦终养祖母,愿意为皇帝尽节效忠以报答知遇之恩的感情。⑤表明自己的辛酸悲苦人神共知,暗示皇帝的处置有很大的社会反响,关乎皇帝“以孝治天下”的国策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3.《项脊轩志》前后两部分虽写于不同时期,时间跨度大,但形散神聚,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这是因为作者善于用线索将生活琐事串联起来。本文有哪两条线索
参考答案:本文的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作者把经过选择的看似零散的材料集中到项脊轩里来,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和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等,有序地贯串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形”“神”得到和谐统一。
4.《项脊轩志》有很多细节描写,请结合文本分析细节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参考答案: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产生共鸣。
①作者借平凡之景抒情,细腻生动。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富有诗意,更添生活气息。再如写伯、叔分家,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写出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写出分裂之后混乱不堪的局面。“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写出了亲情淡薄,隔膜加深的情状。
②作者叙述琐屑之事寄情,真切感人。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跃然纸上。“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 欲食乎 ’”一个动作、一句话,刻画了一个慈母形象,准确传达了母亲对子女的深切关怀和厚爱,这对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是多么亲切,多么温暖。再如对
祖母的描写,一见面,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日竟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语气亲切而又诙谐,贴切地传达出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之情。“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殷切的期盼。“顷之,持一象笏至”“他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之至,但感人至深。
③此外,如写妻来轩中的往事,“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一个“时”字表明经常,一个“或”字表明了两人亲密的关系,淡淡几笔,体现了妻子的好学和他们融洽的伉俪之情。写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表现出作者对妻子的思念。
文章中所写细节生动真实,感情诚挚动人,让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久久不能忘怀。
5.《陈情表》与《项脊轩志》是两篇传情佳作,它们传情的差异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
篇目 传情方式不同
《陈情表》 以叙事来传情
融理于事,寓理于情。通观全文,无一句对话语言,但真情就在这叙述之中奔涌而出,无声胜似有声
《项脊轩志》 以状物来传情
罗列物事,睹物思人。以有声传情彰显无声传情。母亲的话,祖母的话,流露无限深情
任务三
言立而文明——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1.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请结合文章语句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①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行文顺畅。“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②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热切,更具说服力。比如“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③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如“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以落日喻人,贴切地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又如“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以鸟喻人,鸟亦如此,人何以堪 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2.《项脊轩志》的语言“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①质朴。作者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辞藻来恣意地渲染,而只是运用明净、流畅、质朴的语言,娓娓叙谈,真真实实地回忆,但质朴天然之中却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描绘了一幅有形有声的月色桂影图,二十个字,却传达出无尽的内涵,令人心旷神怡。再如刻画老妪,“某所,而母立于兹”,“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 欲食乎 ’”。寥寥数语,老
妪怀念“先妣”、忠心服侍小主人的神情无不毕现于读者眼前。写妻子婚后的旧事,从娘家归来后转述诸小妹语:“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平平淡淡的语言,却是极生动地表现了夫妻间的亲密关系和深挚感情。
②凝练。如作者在描述项脊轩的特点“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是写其破旧,“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是写其狭小,“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是写其阴暗,寥寥数笔,一个旧、破、小、暗的项脊轩就呈现在读者眼前。
③蕴藉。项脊轩在归有光的心目中的意义非同平常,因为这里留下过所挚爱和怀念的祖母、母亲、妻子的足迹,有过自己过去的生活、爱情、反抗、等待和现在宁静而悲哀的回忆,文章处处有情又处处不直接抒情,将感情融注在叙事和描写之中。
3.《项脊轩志》中用了不少叠字,请找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参考答案:短短一篇课文,六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珊珊”;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叠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诵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
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往往不是纯客观地状物绘景,他既写物貌,兼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话语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厌恶和不满。如“珊珊”一词,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妻的感慨和惆怅之情,读来富有余味。
随堂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答案:C
解析:当:应当会,应该会。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A
解析:A项,介词,因为。B项,介词,表比较,比/介词,在。C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音节助词,无意义。D项,连词,表转折,可是/连词,就。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B
解析:例句为名词作状语,向上。A项,名词用作动词,任职。B项,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C项,名词用作动词,用乳汁喂养。D项,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
4.下列各句的句式和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B.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D.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答案:C
解析:C项是判断句,其他三项均为介词结构后置。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臣民对皇帝的尊称。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本意为侍立于宫殿台阶之下的侍卫。称皇帝为“陛下”,表示臣民不敢直接与皇帝对话。
B.“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如“丁卯年三月之望”,即丁卯年三月十五。
C.“象笏”,象牙制的手板。笏,就是封建时代,官员们上朝时所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以备遗忘。
D.“公”“子”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尊敬的称呼,“婢”“妾”则表示对妇女的轻视。
答案:D
解析:“婢”“妾”是女子自称的谦辞。
课外·一起成长
[写作技法]
融情于事
融情于事,也称“寄情于事”“因事缘情”,是通过对具体人物形象和生活事件的叙述来抒发作者情感的手法。作者的情感往往曲折地蕴含在人物、事件当中,表面看是客观的记叙,实则表现了作者真挚细腻的感情。采用这种手法,特别要抓住传神的细节,重笔渲染,使人可感可触,产生强烈的共鸣。
因文学法
《陈情表》之所以感人,就是因为采用了此法。作者在文章开始,极力渲染凄苦悲凉的家境、进退两难的处境和祖母刘氏老弱病危的情景,描绘出一个慈悲善良、含辛茹苦的老人形象,勾画出一组老弱相依、更相为命的动人画面,笼罩着情深意长的感情浓云,包蕴着一颗真挚笃诚的孝心。
[写作训练]
请你运用融情于事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文字,不少于200字。
答案示例:总也不会忘记你在春寒料峭的时节挎着竹篮去割马兰草的身影,那满头的白发被风吹得东翻西倒。蹲下去,你用你已昏花的眼睛,细细地找着春天的嫩马兰。然后再蹲下去,重复着令你腰腿俱酸、脊背发痛的动作。我不知道你做了多少次这样重复的动作!第二天清晨,你又拎着一篮马兰草去菜场叫卖。攥着卖菜得来的钱,高兴地买回两袋精盐。母亲,你为什么这样跟自己过不去 母亲,你这是何苦呢 虽说我们家穷一些,但也不至于等着你用卖马兰草的钱买盐回来煮菜呀!
总也犟不过你的固执,一定要举着笨重的钉耙整好最后一垄地,细心均匀地播好菜籽,才满意地回家吃饭。噢,母亲,为什么总是在弄顺了一切之后,你才开始偷偷地捶腿,你才开始轻轻地揉腰 母亲,你太劳累了!
至真至诚的亲情
◆“百善孝为先”,《陈情表》一文感人肺腑。李密是一个大孝子,晋武帝多次征召,他因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奉养,于是上书陈情,辞不赴命。在刘氏久卧床榻之时,他毅然谢绝了晋武帝的征召而侍在床前,未曾废离。孝是本能,是良心,是美德。敬老、爱老是每一个公民的职责与义务,孝敬自己的父母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把它发扬光大。
素材积累
生活平淡如水,但平淡背后融合着人间最真的情。真情无限,情真动人;真情无边,情深动人。《项脊轩志》告诉我们:做一个真实的人,留心观察,挖掘真实的生活瞬间、生活场面;做一个有心的人,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做一个坦诚的人,以真诚对待我们周围的人,不设心理防线。
◆20世纪60年代初,陈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日理万机,公务繁忙。那年,陈毅62岁,他出国访问归来,得知老母病重,下了飞机就去看望。陈毅刚跨进家门,就看见母亲让身边照顾她的保姆藏起了什么东西,忙问:“娘,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在床下了 ”母亲眼看瞒不过去,只好如实告诉儿子,藏起来的是她刚尿湿的裤子。陈毅听了,动情地说:“娘,您久病在身,我没能在您身边侍候,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这裤子应该马上拿去洗了,还藏着干什么 ”好说歹说,保姆怎么也不让陈毅洗,觉得让这么大的官去洗屎尿裤子,多不好。母亲也劝阻
道:“你好不容易回家一趟,一进门就让你洗脏裤子怎么行 ”陈毅说:“我不是说着玩儿的,您就允了吧。我小的时候,您不知给我洗过多少尿裤屎裤啊。儿子怎么做,也难报答养育之恩。”不容母亲再推辞,陈毅便躬下身从床下拿出母亲的尿裤和其他脏衣服,一起去洗得干干净净。
适用话题:“孝”“亲情”“感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