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3张PPT)
10 苏武传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课外·一起成长
“苏武节”是典故名,指苏武出使匈奴时所持的符节。汉武帝派遣苏武持节出使匈奴,单于威逼利诱劝苏武投降,但苏武坚贞不屈。“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苏武在匈奴放牧十九年,到汉昭帝时才归汉。后以“苏武节”用作忠臣的典故。文天祥《正气歌》:“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郁达夫《岁暮感愤》诗:“穷塞寒浸苏武节,朝廷宴赐侍中貂。”
课前·基础认知
作者名片
文武双全的大家——班固
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建武三十年(54),其父班彪去世,班固从京城洛阳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与其弟班超一同撰写《汉书》,后班超投笔从戎,班固继续撰写,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昭明文选》第一篇。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背景链接
天汉元年(前100),苏武奉命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出使匈奴,因变被扣留。单于多次派人劝降,后将苏武迁到北海(今俄罗斯的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手持汉朝旄节,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苏武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他高尚的节操。
文学常识
《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主要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共229年的历史。
夯实字词
一、阅读课文1、2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句)
汉天子是我的长辈。
(2)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判断句)
单于逐渐傲慢,不是汉朝所期望的。
(3)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句)
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
二、阅读课文3、4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省略句)
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
(2)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句)
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
(3)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句)
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三、阅读课文5、6、7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
要见你干什么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被动句)
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十几家。
(3)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
你还为谁(守节)呢
(4)皆为陛下所成就。(被动句)
都是受皇帝栽培,提拔。
四、阅读课文8、9、10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介词结构后置)
那就请结束今天的欢聚,在您面前死去!
(2)常惠请其守者与俱。(省略句)
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
知识梳理
1.通假字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4.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 相抵。
今义: ①动词,(数量、价值、条件、情形等)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②形容词,适宜,合适;③副词,表示程度高。
(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古义: 对长辈的尊称。
今义: 岳父。
(3)以货物与常
古义: 财物。
今义: 供出售的物品。
(4)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 趁这时。
今义: 因为这个。
(5)卧起操持
古义: 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
今义: 料理,处理;筹划,筹办。
(6)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 栽培,提拔。
今义: 事业上的成绩;完成(多指事业)。
(7)武等实在
古义: 确实存在。
今义: 形容词,诚实,不虚假。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②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③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被动句
①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②见犯乃死,重负国。
③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④皆为陛下所成就。
(3)介词结构后置
为降虏于蛮夷。
(4)定语后置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5)宾语前置
①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②何谓相坐
③何以汝为见
④子卿尚复谁为乎
6.文化常识
(1)丈人:古时对老人的尊称。
(2)节:旄节,以竹为杆,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凭证。
(3)假吏:临时委任的使臣属官。
(4)斥候:侦察兵。
(5)阏氏:匈奴单于正妻的称号。
(6)后土:①土地神。亦指祀土地神的社坛。②大地。③古代掌管有关土地事务的官。
课堂·重难突破
初读课文 明大意
文脉预览
主旨探微
本文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羁留后坚贞不屈,历尽千辛万苦,经十九年之久,终得归汉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歌颂了他坚贞不屈的气节和高尚品德,赞扬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精读课文 细揣摩
任务一 苏武持节十九载——梳理文章情节脉络
1.文章以精彩的笔墨写了匈奴的招降和苏武的坚贞,匈奴的招降有几次 分别运用了什么方法招降
参考答案:有三次。第一次,匈奴派卫律劝降苏武,卫律被苏武斥退;第二次,用艰苦的环境折磨苏武,苏武卧冰餐雪,持节不改;第三次,李陵劝降苏武,遭苏武驳斥。
2.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方式有何不同 苏武对待二人的态度又有什么差别
参考答案: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而李陵则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
面对二人的劝降,苏武的态度也有所差别。面对卫律,苏武自始至终采取强硬的态度,斥骂卫律“畔主背亲”;面对李陵,苏武则采取相对委婉柔和、有理有节的方式,既表明立场,又不使李陵难堪。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任务二 心如铁石坚——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格魅力
1.文章通过记叙具体的人物言行,刻画了苏武光辉的人物形象。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行为 人物精神
引刀自刺,以死报国 ①
② 不受威逼利诱,对国家、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啮雪吞旃,杖节牧羊 ③
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坚强个性
义正词严,
坚决拒降
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爱国意志
2.卫律和李陵对于背叛汉朝的心态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卫律:卖国求荣,傲慢无礼,阴险狡诈。李陵: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坚定。
3.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曾两度想结束生命,后来又想方设法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参考答案: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听取供词时,苏武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雪耻。匈奴
明白了苏武的决定,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残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的反抗方式也由之前的求死而变成之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任务三 巧思妙笔成美文——品味文章的叙事艺术
1.文章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生动刻画了苏武这位爱国者的形象。请结合下面的例子分析,完成下面的表格。
细节描写 表达作用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语言描写) ①
苏武在危急关头,想的不是个人的得失,而是不辜负国家的重托
细节描写 表达作用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动作描写) ②
写出了苏武艰难的生存处境,他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
细节描写 表达作用
“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侧面描写) ③
“惊”“哭”“壮”,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2.联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典型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来刻画苏武的形象的。
参考答案:①运用典型环境,烘托人物品格。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件被匈奴幽禁。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僚、朋友的李陵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在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苏武更是被置于死地。这些典型环境,使苏武尽展忠贞不贰、义不受辱的品格。
②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民族气节。例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第二次被匈奴救活,单于也钦佩苏武的气节。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被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这些细节描写,表现出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随堂训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A
解析:A项,让:责备。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
B.与旃毛并咽之
C.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D.前以降及物故
答案:A
解析:B项,“旃”同“毡”,毛织的毡毯。C项,“去”同“弆”,收藏。D项,“以”同“已”。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答案:B
解析:A项,古义:对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C项,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业上的成绩;完成(多指事业)。D项,古义:趁这时。今义:因为这个。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答案:D
解析:A、B、C三项与例句都是使动用法,D项是名词用作动词。
5.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B.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C.皆为陛下所成就
D.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答案:A
解析:A项为判断句,B、C、D三项为被动句。
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B.“辇”是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
C.“节”,旄节,以竹为杆,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凭证。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即“持节”。
D.“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王、公、侯、伯、男五种爵位。
答案:D
解析:周代五等爵位是指公、侯、伯、子、男,没有“王”爵。
课外 一起成长
因文学法
[写作技法]
对比、衬托手法
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写作手法。对比的作用在于能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写作手法。这种修辞手法按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关系不同,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所谓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这种手法与对比相
似,但对比的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的两个事物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苏武传》中这两种手法多有运用,要注意区分。
[写作训练]
将人物置于对比之中,是传记或小说塑造人物常用的方法之一。请借鉴本文的手法,写一段文字,力求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某些特点。300字左右。
答案示例:在高中阶段,有两位老师让我一直难以忘记,一位是化学王老师,一位是数学周老师。王老师不修边幅:冬天是清一色的灰色羽绒服、灰裤子,灰白色的头发上有时戴上一个灰色鸭舌帽;夏天更简单了,一件灰色的T恤加灰色的长裤,脸也被晒得灰不溜秋的。人不光鲜,但讲课精彩。题目经他一讲,好像发生化学反应一样,没有不溶解的。他对“摩尔”的发音,至今想来都好笑。周老师人帅,鞋子是别致的,衣服是新潮的,头发是油亮的,清瘦脸,白面皮,金丝眼镜,江南口音,50多岁的人了,讲课一丝不苟。最让人称绝的是画图从不用尺子、
圆规一类的工具,随手一画,标准极了。他的讲课,正像王小玉说书,丝丝入耳,妙不可言。
素材积累
气节干云霄
◆《苏武传》中有这样几个细节不能忘记:苏武与其副使张胜同被单于扣留后,面对单于的威逼利诱,苏武选择了精忠报国、宁死不屈,而张胜选择了屈辱的投降;当卫律劝降时,苏武毅然决然,宁可“空以身膏草野”,也不卖国求荣,享受富贵。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他在异常艰苦的北海,渴饮雪,饥吞毡,却持汉节牧羊不辍。以常理推想,对宁死不屈的苏武,单于不可
能不杀他,但正是这种节操,使苏武赢得了单于的尊重,在历史上也留下了美名。
◆1903年,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有感于祖国破败,清政府无能,对他的好友写下了:“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里,鲁迅表现了他忧国忧民,敢以一介微末之躯报效国家的情怀。他这个时候满怀热血,发奋努力学习医术,好为祖国人民除去病疾。后来,鲁迅先生发现一个国家想要强大起来,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思想觉悟,否则就算再强壮,也只有落得像牛一样被奴役的悲惨命运。鲁迅先生才弃医从文,为的就是从思想上解放中国人民,只有人民自己站起来反抗,才有得到自由的一天。是啊,思想上的顽
疾没有剔除,国家焉能复兴 继而,鲁迅先生以笔为剑,针砭时弊,不畏强暴,为国家大事殚精竭虑,奋战至生命最后一刻!鲁迅先生当得上中华民族的脊梁,他有文人的不屈精神,一生的铿锵有力,全身的铮铮傲骨!
适用话题:“气节”“民族的脊梁”“保持自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