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张PPT)
祝 福
单元人文主题
观察与批判
世间万物,千姿百态。善于感悟的作家们,用自己特有的思考与笔触,将世相百态融于笔端,塑造了各色人物,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思考与批判。阅读这些作品,可以丰富人生体验,提升对社会观察、分析与判断的能力。
单元总览
单元核心素养目标
文学阅读与写作
1.了解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
2.了解小说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实现创作意图,品味小说在形象、情节、语言等方面的独特魅力,欣赏小说不同的风格类型。
3.学习用读书提要或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从生活中选取材料,尝试写复杂的记叙文。
鲁迅先生说,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大雪漫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从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走出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四十岁上下的女人。她一手提着一个装着破碗的竹篮,一手拄着一根下端开了裂的长竹竿。她就是祥林嫂——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一个惨遭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课外·一起成长
课前 基础认知
民族魂——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02年留学日本,后弃医从文。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后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1921年写成中篇小说《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1923年
作者名片
出版小说集《呐喊》,它是中国现代小说最早最成熟的作品之一。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有《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有《野草》,杂文集有《华盖集》《热风》《坟》《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而已集》《二心集》等。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人民,尤其是妇女,她们忍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承受着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五四”时期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
背景链接
白话小说
白话小说是发源于唐代的一种文学形式。中国白话小说的前身是民间故事和所谓的“街谈巷语”。白话小说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发祥期:唐代,市人小说、寺院俗讲成为白话小说的两个发展源头。
文学常识
2.黄金期:宋元时期开封、杭州等瓦舍勾栏处,“说话”艺术盛行,由此产生“话本小说”,这也是最早的白话小说形式。这种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短篇白话故事,篇幅较短,基本用口语叙述,有虚构性。宋末及元代,在白话小说的基础上出现了文人模仿此形式创作的拟话本小说。
3.全盛期:明清两代,出现了长篇章回体小说、演义小说等体裁。如明代四大奇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明代的拟话本小说“三言”“二拍”,“三言”即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即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清代“双峰”《儒林外史》《红楼梦》。
1.精记字音
知识梳理
2.词语积累
(1)窥探: 暗中察看。
(2)驯熟: 很熟练。
(3)诡秘: (行动、态度等)隐秘不易捉摸。
(4)无聊赖: 没有凭借或依赖,指十分无聊或潦倒失意。
(5)寒暄: 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
(6)精明强干: 机警聪明,办事能力很强。
(7)与众不同: 跟众人不一样。
(8)走投无路: 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
(9)熟门熟路: 形容非常熟悉,了解情况。
3.词义辨析
(1)简捷·简洁
辨析:“简捷”表示直截了当,着重指“捷”,多用来形容速度快。“简洁”,形容(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着重指“洁”,干净。
例句:①这篇文章文字 简洁 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准确地解释了木塔稳定的原因。
②张雨同学的解题思路既新颖,又 简捷 ,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2)鉴于·基于
辨析:“鉴于”有两个义项:①介词,表示以某种情况为前提加以考虑;②连词,用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中前一分句句首,指出后一分句行为的依据、原因或理由。“基于”,表示以某种事物作为结论的前提或语言行动的基础。
例句:① 鉴于 以上理由,我不赞成他的意见。
②有关负责人介绍,度假区内设施和服务的定价是 基于 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分析之上的。
(3)沸反盈天·沸沸扬扬
辨析:“沸反盈天”,形容极度喧闹,乱成一片。“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多形容议论纷纷。
例句:①一系列的热帖将此事炒得 沸沸扬扬 ,这时候似乎所有人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
②恰逢赶集,街道两边摆满琳琅满目的地摊杂货,小贩的叫卖声 沸反盈天 ,行人摩肩接踵,熙来攘往,将整条商业街挤得水泄不通。
课堂 重难突破
初读课文 明大意
文脉预览
《祝福》通过描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及其周围的人物和环境,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及宗法制度对广大群众尤其是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主旨探微
任务一
祝福声中众生相——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及意义
1.请归纳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祥林嫂是旧社会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为旧社会所吞噬。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
精读课文 细揣摩
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面对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课文对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有什么不同 分别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第一次:“我”在河边最后一次见到祥林嫂,祥林嫂是“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是全文倒叙开头处第一次描写祥林嫂,实际上却是祥林嫂一生
时序中的死前的最后一次外貌描写:比五年前更见苍老,头发花白程度跟年纪不相称,面容黑瘦,表情麻木,再加上乞丐的衣着,这一切暗示着,祥林嫂的处境不仅不如第一次到鲁家(那时不幸却还健壮),而且不如第二次再到鲁家时了(那时悲惨但尚有生气)。这时肉体被摧垮,精神也已死亡了。这个倒叙开头外貌描写的是不幸的顶点,为读者创造一个欣赏的悬念,引导读者深入下文。
第二次:“我”在鲁家第一次看到祥林嫂,恰在祥林嫂夫死出逃、初到鲁家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这第二次外貌描写,刻画的是自然时序中大家最早见到的祥林嫂——为死去的祥林穿孝,不幸;但年轻,顺从沉默,健壮能干,在鲁家暂时安了身。这段已点出遭遇的不幸,但也暗示着抗争的希望,所以尽管劳作辛苦,她却“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第三次:祥林嫂被从鲁家抢走卖到山里,夫死子亡后又回到鲁家, “我”第二次见到祥林嫂时的样子是“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第三次外貌描写,穿孝的衣着和头饰同第一次到鲁家时相同,所不同的是脸色和眼光,今不如昔了。这表明祥林嫂的境遇一次不如一次,打击接踵而来,经过了抗争她还是回到了不幸的起点上。
三次描写突出了眼神的细节,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揭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三次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外貌描写,对反封建的主题起到了见微知著、画龙点睛的作用。
3.祥林嫂改嫁说明了什么 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了什么
参考答案: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想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她越是反抗出格越是反映了她受封建礼教的毒害之深。她最终也没能逃脱被封建礼教吞噬的命运。
4.如何理解柳妈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
参考答案:柳妈和祥林嫂一样也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她虽然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而相信“阴司”“替身”、报应之类的封建迷信思想。柳妈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祥林嫂造成难以支撑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
5.本文中的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鲁四老爷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坚决捍卫封建思想,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如祥林嫂首次到鲁家做工,中途被婆家劫走后,鲁四老爷说了第一个“可恶!然而……。”区区四个字,即道出了其冷酷、自私及以封建卫道士自居的性格内涵。说“可恶”,主要是恨祥林嫂的婆家劫她回去有损
自己的家门体面及尊严;说“然而……”,是其一转念觉得在妇女“出嫁从夫”的礼法面前又无话可说:婆家将她弄回合乎礼法。鲁四老爷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让她生存信心彻底毁灭,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主要人物。
6.“我”这个人物形象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在小说的结构上,“我”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任务二
结构精巧,别样用意——把握小说的情节与结构
1.文章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①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吸引力。
②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而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不早不迟,偏偏要
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奠定了小说的主基调。
2.小说的序幕和尾声能否删去 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能删去。序幕交代了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既有对阴沉、灰暗的年底景象的描绘,又有对家家准备祝福的盛况的介绍,更有对虚伪、反动保守的鲁四老爷及其书房的描写,为主人公祥林嫂悲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背景。尾声再次描写祝福的欢乐情景和“我”的感受,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着深化作用。
3.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她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对塑造祥林嫂形象有益吗 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没有益处。祥林嫂是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一个被愚弄、被践踏、被遗弃的劳动妇女。她虽然不屈服于命运,但这种反抗是十分有限的,终究不能逃脱苦难和厄运。改编者增添“刀砍门槛”这个情节,拔高了人物形象,反而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环境,造成人物形象的不真实。
任务三
祝福里的冬天——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1.小说开头对鲁镇祝福景象的描写暗示了怎样的社会风气
参考答案:小说开头描写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景象,暗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封建思想依旧的现实,揭示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2.在小说的开头,作者详尽地描写“四叔”的书房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与“大骂其新党”自相矛盾,案头的几部旧书说明鲁四老爷思想的陈腐。书房的特点是沉闷压抑,符合鲁四老爷作为一个老监生的身份,暗示了封建风俗习惯和迷信思想在他身上是根深蒂固的,表现了鲁四老爷的保守、虚伪、反动。
3.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小说中共有几处关于“祝福”景象的描写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共有三处。第一处是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福礼”的情景,渲染浓郁的封建气氛,显示富人家的“祝福”景象,这是祥林嫂生活的社会背景,与凄惨中死去的祥林嫂形成对比;第二处是对鲁四老爷家的“祝福”的描写,鲁四老爷的反复告诫体现了反动的理学观念,揭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思想根源;第三处是结尾,写“我”的感受和鲁镇的“祝福”景象,一是与小说开头照应,结构完整,二是用“凶人的愚妄的欢呼”与“悲惨的弱者的呼号”形成对比,深化小说反封建的主题。年底的“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情节发展脉络。
4.《祝福》中有四处写雪,请分别赏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第一处:“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作用:为祥林嫂悲惨的死做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
第二处:“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作用:衬托当时“我”孤寂悲愤的心情。
第三处:“微雪点点的下来了。”作用:暗示下文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第四处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作用:借雪的猖狂讽刺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含蓄地展示出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一样的命运。
任务四
言简而意丰——品味小说的语言,感受其内涵
1.《祝福》的语言简洁凝练而且深刻,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
参考答案:对祥林嫂的第一次外貌描写“头上扎着白头绳”,第二次外貌描写“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同是扎着白头绳,祥林嫂却是为祥林和贺老六两个男人服丧。寡妇再嫁又“克死”了第二个丈夫,从此,祥林嫂不但背上了“失节”的罪名,而且成了“伤风败俗”的“谬种”,失去了做“奴隶”的资格,并最终演出
了悲惨的一幕。看起来毫无变化,实际上概括了祥林嫂丧夫、改嫁、再丧夫失子、被逐等种种不幸,并预示着更不幸的命运。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虽然已经改嫁贺老六,但“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看似简简单单、平平凡凡的一句话,“仍然”二字,道出了人们的称呼未变,说明人们的观念未变。
2.标点符号虽然没有语音形式和语义内涵,却能配合文字准确记录说话者的语气、语态和停顿等。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
参考答案:知道祥林嫂被掳走以后,鲁四老爷说:“可恶!然而……。”鲁四老爷对这种事先不打招呼直接抢走他家女佣的行径是愤愤然的。因为这毕竟有碍他的尊严,有伤他的面子,因而“可恶”二字便脱口而出。一个“!”使得鲁四老爷的愤懑之情呼之欲出。但这个封建卫道士转念一想,祥林嫂出逃做工,违背“家法”,“有伤风俗”,婆家抢回完全合乎“礼义”,无可
厚非。那句不完整的话后面的“……”把他的这种想法充分暗示出来了。可是他并没有把心中所想的明说出来,说到“然而”便戛然而止了,“内部言语”没有完全变成“外部言语”。鲁四老爷的默许、赞同都包含在“然而”后面的“……”中。从“!”到“……”,生动、传神地表现出鲁四老爷由不满、气愤到默许、赞同的心理变化过程。“然而”后面的“……”把这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故作心气平和的虚伪本性和维护封建礼教的反动实质表现得细致入微。
随堂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C
解析:A项,“监”应读“jiàn”。B项,“更”应读“gēng”。D项,“讪”应读“shàn”。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C
解析:A项,沸反盈天:形容极度喧闹,乱成一片。用在此处和主语搭配不当。B项,百无聊赖: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此处望文生义。C项,精明强干:机警聪明,办事能力很强。用在此处符合语境。D项,日暮途穷:天黑下去了,路走到头了,比喻到了末日。这里应改为“走投无路”。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1921年12月,鲁迅先生写成了著名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被译为几十种文字,在国内外传播),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B.邓教授认为,鲁迅的精神就是中国人的精神,无论从语文的“工具性”还是“文化性”来讲,鲁迅的精神都应该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当中。
C.在学校开设的各种选修课中,同学们尤其更喜欢“生活中的法律”“电脑音乐制作”等体验性强、新鲜有趣的课程。
D.本届论坛围绕“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为主题,就怎样打造网络文学的高原与高峰等问题展开讨论。
答案:B
解析:A项,前后主语不一致,第一分句的主语是“鲁迅先生”,第二分句的主语是“《阿Q正传》”。C项,“尤其”“更”重复,去掉一个。D项,“围绕……为主题”句式杂糅。
4.下列两组句子的表达效果最好的一项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解析:①③两句是常式句,②④两句是变式句,后者在表达上更有力度。第②句,将原来属于“破碗”的定语“空的”置于“破碗”之后,单独成句,更能突出当时祥林嫂生活的艰难;②句中将“下端开了裂”放在后面,也有同样的效果。④句更能突出小叔子年龄小,但已能干活。
5.下列对破折号用法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表示声音的延长)
B.地狱 ——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后一个破折号表示语意的转折)
C.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表示插说)
D.“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表示意思递进)
答案:C
解析:C项,表补充说明。
6.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三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作为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知识分子之一的鲁迅创作了旨在表达他对被“四书五经”吃空了灵魂的传统的知识分子的嘲讽与同情的《怀旧》《孔乙己》等作品。
参考答案:①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知识分子之一。②传统的知识分子,被“四书五经”吃空了灵魂。③他创作的《怀旧》《孔乙己》等作品,表达了他对传统知识分子的嘲讽与同情。
课外·一起成长
[写作技法]
刻画“眼睛”写人物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能反映人物的喜、怒、哀、乐等不同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鲁迅先生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小说中对祥林嫂眼睛的刻画,正印证了这一点。祥林嫂初到鲁镇,总是“顺着眼”,说明她善良、安分守己;第二次到鲁镇时“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是她夫死子亡后的极度悲伤造成
因文学法
的。她讲阿毛的故事总是直着眼睛,反复地讲,说明她精神已经有些麻木。捐了门槛,回来之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说明她非常高兴,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但是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你放着罢,祥林嫂!”把她刚燃起的对生活的希望,骤然泼灭,她陷入了绝境。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说明她再受打击,精神彻底崩溃。小说通过对祥林嫂眼睛的刻画,准确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人物的精神状态。
[写作训练]
请学习鲁迅先生通过刻画人物眼睛来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写一段文字,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态度。不少于100字。
答案示例:一条不很整洁的里弄,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桌上的煤油灯发出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桌旁坐着个老妇人,手里抱着一个大约两周岁的孩子。那老妇人的状貌没有什么特点,额上虽然已画上好几条皱纹,还不见得怎么衰老。只是她的眼睛有点儿怪,深陷的眼眶里,红筋连连牵牵的发亮;放大的瞳子注视着孩子的脸,定定的,凄然失神。
拒绝冷漠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使国民在精神上、思想上受到极大的毒害,造成国民的愚昧、无知、冷酷。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她周围人们的冷漠、无情,甚至残忍。
素材积累
祥林嫂在鲁镇女人们“鄙薄”“烦厌”的神色中,在四婶“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的慌忙语调中,在“我”的应付中,在当时整个社会民众的“看客”心理中,一步一步走向了死亡。这种死亡在保守、自私、顽固、麻木、毫无温情的世界里是必然的。
◆7月19日10时许,民泰村镇银行桐乡大麻支行行长助理沈东公务外出结束回银行,在门口打电话时忽然听到“嘭”的一声,抬头发现马路对面居民楼掉下来一个孩子,砸在了二楼广告牌上,并沿着广告牌的弧度慢慢滑落。沈东赶紧跑向马路对面,并给120和当地一支救援队打了电话。差不多同时,沈东的同事陆晓婷也发现异样跑了过来。两人来到孩子所在的广告牌下面,焦急地走动着,本想等专业救援力量赶到再说,但没想到孩子双腿滑出广告牌之外。“宝贝不要乱动!”陆晓婷急得大喊,但孩子还是滑下广告牌往下掉,沈东和陆晓婷一起伸
出双手去接。接住孩子的一刹那,沈东和陆晓婷同时松了一口气,“还好人接住了,不然真的会自责内疚。”孩子获救后被送至医院住院治疗,生命体征平稳。
沈东、陆晓婷抢险救人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见义勇为行为。
适用话题:“让世界充满爱”“伸出温暖的手”“关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