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共101张PPT)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 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共101张PPT)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1 16:5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01张PPT)
11 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课外·一起成长
历史上有一些朝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秦王嬴政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盛极一时的大秦帝国却在农民起义的火光中灰飞烟灭了;而唐庄宗李存勖在“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之后,沉溺于享乐,最终“身死国灭”。他们速亡的历史教训令后人慨叹不已。本课的两篇课文,分别对秦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进行总结,得出了各自的结论。
课前·基础认知
过秦论
作者名片
汉代名士——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属河南)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
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深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服鸟赋》最为著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五十八篇。
背景链接
秦亡汉兴之后,出于求治的需要,众人纷纷总结秦朝的失误。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本文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为汉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鉴。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过秦论》一文总结秦朝兴亡的教训,实为昭汉之过。
文学常识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所谓的“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过秦论》是史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夯实字词
一、阅读课文1、2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判断句)
这四位封君,都聪明智慧又忠诚守信,宽宏厚道又友爱待人,能尊敬能人又能器重谋士。 
二、阅读课文3、4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省略句)
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设置为桂林郡、象郡。 
(2)铸以为金人十二。(定语后置)
用来铸成十二个铜人。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省略句)
占有深不可测的护城河,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 
(4)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判断句)
自以为关中这个险固的地方,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池,正是子孙万代称帝为王的永世基业了。 
(5)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
可是,陈涉不过是个以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扇的贫家子弟,是个下层百姓,且是个被征发戍边的人。 
(6)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省略句)
置身于戍卒之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 
三、阅读课文5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yōu)棘矜(qín),非铦于钩戟(jí) 长铩(shā)也。(介词结构后置)
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尊贵;农具木棍不如钩戟长矛锋利。 
(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动句)
秦王子婴为项羽所杀,被天下人耻笑。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判断句)
这是因为没有实施仁义,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 
知识梳理
1.通假字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4.古今异义
(1)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 把……作为。 
今义: 认为。 
(2)山东豪俊
古义: 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 
今义: 山东省。 
(3)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 来招纳。 
今义: 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4)皆明智而忠信
古义: 聪明智慧。 
今义: 懂事理;有远见;想得周到。 
(5)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 一般人。 
今义: 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②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③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被动句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3)定语后置
铸以为金人十二。
(4)介词结构后置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5)宾语前置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6)省略句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②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6.名句积累
(1)《过秦论》中用排比句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
“ 振长策而御宇内 , 吞二周而亡诸侯 , 履至尊而制六合 ,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
(2)《过秦论》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
“ 自以为关中之固 , 金城千里 ,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3)《过秦论》中“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4)《过秦论》中“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 氓隶之人 , 而迁徙之徒也 ”三句说明了陈涉出身微寒。
7.文化常识
(1)战国四公子: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2)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3)七庙:古代天子的宗庙。
(4)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5)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代指中国。
五代史伶官传序
作者名片
“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撰写《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
背景链接
欧阳修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王朝开始由盛到衰的时期,社会上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政治上的一些弊端越来越严重,社会危机越来越令人不安。欧阳修、范仲淹等人针对当时的弊政,力图实行政治改革,却接二连三地遭到当权派的打击。欧阳修很担心五代惨痛历史将重演,而宋太祖时薛居正奉命主修的《旧五代史》又“繁猥失实”,无助于劝善惩恶。于是欧阳修自己动手,撰成了七十四卷的《新五代史》。
文学常识

“序”是文体的一种,“序”也称“叙”“引”“导言”“前言”,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主要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可以放在诗文前面,也可放在诗文的后面。赠序是临别赠言,内容多推重、勉励之辞。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序言,也不同于赠序,它和《过秦论》一样都属于史论,通过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纳出经验教训,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
夯实字词
一、阅读课文1、2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梁,吾仇也。(判断句)
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 
(2)此三者,吾遗恨也。(判断句)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3)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介词结构后置)
庄宗收下箭在祖庙里收藏。 
(4)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省略句)
(庄宗)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祖庙。 
二、阅读课文3、4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介词结构后置)
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燕王父子。 
(2)而告以成功。(介词结构后置)
而以报仇成功的消息祭告。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判断句)
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4)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
命丧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动句)
可见祸患常常是由极小的事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物困扰。 
知识梳理
1.一词多义
2.词类活用
3.古今异义
(1)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 官名。 
今义: 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 
(2)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古义: 人的作为。 
今义: 人的离合、 境遇、存亡等情况;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理人情;人力能做到的事。 
4.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梁,吾仇也。
②此三者,吾遗恨也。
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被动句
①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介词结构后置
①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②请其矢,盛以锦囊。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④而告以成功。
⑤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4)省略句
①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②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
④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⑤岂独伶人也哉
5.名句积累
(1)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提出了“ 盛衰之理 , 虽曰天命 , 岂非人事哉 ”,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
(2)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引用《尚书》中的话“满招损,谦得益”,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的结论是:
“ 忧劳可以兴国 , 逸豫可以亡身 , 自然之理也 。”
(3)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诫后人的句子是:“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岂独伶人也哉  ”
6.文化常识
(1)从事:官名,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唐代藩镇幕僚亦泛称“从事”。
(2)太牢:亦作“大牢”。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
(3)告庙:天子或诸侯遇出巡、战争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课堂·重难突破
初读课文 明大意
文脉预览
主旨探微
《过秦论》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
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贾谊写《过秦论》的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五代史伶官传序》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
精读课文 细揣摩
任务一 以史为鉴知兴替——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及写作意图
1.对于秦亡的原因,众说纷纭,贾谊认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说说这一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参考答案:进步性:贾谊主张施行仁义,是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的,但因为这一主张与反对暴政相联系,所以符合当时人们的要求,加上作者充分肯定商鞅变法,主张儒法并用,所以他的仁义主张就带有进步性。
局限性:作者不仅看到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秦国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可见,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了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但他在描述陈涉的平凡时,明显地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这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2.简析《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写作意图。
参考答案:作者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意为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我们从作者感慨万千的叹息声中,已不难觉察:有些人忽略“人事”而将国家的“盛衰”委于“天命”,正是欧阳修所痛心疾首的。《新五代史》虽然是对五代的政治与历史人物的记述、描写和批判,却表现了作者对北宋王朝的忧虑和对当时弊政及当权派的不满。
任务二 铺采摛文显华章——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及论述风格
1.《过秦论》是一篇议论文,为什么却以大部分篇幅来叙事呢
参考答案:本文以大部分篇幅铺张宣扬秦的兴盛史,再以秦的速亡史与之形成对照,运用了先扬后抑、扬中有抑的手法,处处予以衬托、对比,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说明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不施仁政施暴政,以此劝诫后来的统治者,只有施仁义,行仁政,才能长治久安。同时,这也体现了贾谊辞赋家的政论特色,用夸张的手法叙事状物,达到文势滔滔、波澜层叠的艺术效果。
2.《过秦论》的语言讲究铺陈排比,读起来很有声势。同时,在整齐中又杂以散句,使句式变化多端,读起来音节和谐,声调铿锵,气势充沛,有荡气回肠之势,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请举例说明。
特 点 举例说明
铺陈 排比 ①
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用“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写秦始皇的功业用“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可谓文气盛大,得益于作者多用整齐的排比句,且选用具有宏大气象的词语
特 点 举例说明
整散 结合 ②
如第1段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对偶、排比,重复叠用,汇成强大的气势以笼罩全篇,给人以秦夺取天下之不可阻挡的感觉。“追亡逐北”至“弱国入朝”八句,全部四言,以整齐明快的句式,形象地表达了秦国的摧枯拉朽、六国的土崩瓦解。第2段为了渲染六国的人才济济,排比、对偶交错,长句、短句杂糅,形成了汪洋恣肆的局面。而这种渲染反衬了秦的能攻,秦的能攻又与后面秦的不能守形成对比。最后百川归海,突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中心思想
3.议论文中的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举例分析《五代史伶官传序》如何用史实来证明论点。
参考答案:作者在文章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接着,作者用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来证明中心论点。在叙述庄宗的史实时,写了晋王与梁、燕、契丹的交恶,写了晋王的临终遗言,写了庄宗灭燕、梁之事,写了庄宗被伶人所围,“仓皇东出”“不知所归”之事。这些事,按时间顺序叙述,按“成”和“败”安排,证明了“成”也由人,“败”也由人,从而有力地证明了盛和衰都是由于人事的道理,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4.《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有陈述句,有感叹句,有反问句;有骈句、散句;有长句、短句。句式错落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请具体分析。
句 式 文中例句 具体分析
感叹句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①
这个感叹句包含着强烈的感彩。“壮哉”,在赞叹中有轻蔑
句 式 文中例句 具体分析
反 问 句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②
对 称 句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③
这是两个反问句,反诘语气的选择复句强调后者,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
对称句,“忧劳”和“逸豫”,“兴国”和“亡身”,“祸患”和“智勇”,“忽微”和“所溺”,这些对称词,对比鲜明
句 式 文中例句 具体分析
四字句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④
叙述庄宗衰败时,语气忽转急促,多用四字句,读来节奏明快,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流畅中分明透着凝重哀婉,增强了感叹的气势
5.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分析两篇文章对比论证的异同。
参考答案:相同点:都有纵向对比。《过秦论》将秦孝公的“仁义之施”与秦始皇的背离仁义的措施进行对比,将六国之强和陈涉之弱进行了多方面对比。《五代史伶官传序》全文通过把庄宗的“得天下”与“失天下”作为主线进行对比,事清而理明。
不同点:《过秦论》除了纵向对比外,还有大量的横向对比。如秦国与六国的军事实力的鲜明对比,秦朝与陈涉之间的对比。
随堂训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D
解析:D项,举:全,整个。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C
解析:A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假设;B项,介词,把/连词,来;C项,都是结构助词,的;D项,副词,已经/动词,停止。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答案:D
解析:D项,古义:人的作为。今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理人情;人力能做到的事。
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也作“连横”。
B.少牢:古代在祭祀中用牛、猪各一头。
C.七庙:古代天子的宗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后泛指帝王的宗庙。
D.《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解析:B项,少牢:指羊、猪各一头。
B
5.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外政策的句子包括“      ,      ”
“           ,          ”。
(2)《过秦论》中用整句描述秦始皇依地理形势据险固守的语句是:“      ,       ,
       ,          。”
(3)《过秦论》中贾谊指出秦的过失(灭亡的原因)在于“                ”。
南取百越之地 以为桂林、象郡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却匈奴七百余里
然后践华为城  因河为池
据亿丈之城  临不测之渊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课外 一起成长
因文学法
因文学法
[写作技法]
通过叙事来说理
叙事说理是叙述论据的一种方法,是把对客观事实、人物的经历及其事迹的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以讲明一个道理的方法。
叙事说理,第一要选取真正触动人心的“事”,第二要找准作者在“事”中悟到的“理”。在此前提下,写作的艺术在于“叙”。“叙”无定规,最能显出作者的水平。“叙”的关键是对细节的处理,要把握好“叙”的节奏,有裁剪,有重点,有节制,有对比,还有悬念。
例如《过秦论》中,作者用千余字的篇幅铺叙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由盛转衰的主要经过,同时还贯串了作者本人的观点,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
《五代史伶官传序》在叙事中融入作者的议论,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 。证明“成则由人”的道理。接着写庄宗报仇雪耻后,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强盛,宠信伶官,最后落得“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惨状,证明了“败亦由人”的道理。通过论述后唐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盛衰之理”多由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写作训练]
在生活中,人人都不缺乏由“事”悟“理”的机会,就看是否有心。请你选取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运用叙事说理的手法,写一个作文片段,要求写出对生活深刻的感悟。400字左右。
答案示例:那天傍晚回到家里,我突然想吃水果,就去阳台取。我家的水果一般都放在阳台的一个大纸箱里。我弯腰一看,所储水果不多了,又忽然发现,在角落里,有个不大的苹果,显然是很久以前买的,一直忘了吃。赶忙取出来,放在手心里一看,它那表皮已经干燥得起皱了。实际上我是一贯注意水果外表,
经常“以貌取果”的。仔细端详那个皱皮苹果,我忽然非常感动。它在被遗忘的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让自己沾染霉菌,坚决地不腐烂,因此虽然它的表皮因脱水而发皱,却身无黑斑,并且让那红晕依然具有诱惑力,还散发出一种略带酒味的甜香。它是怎么度过那些寂寞的日子,如何洁身自好、保存实力,甚至还利用那被冷落的时间,尽量把自己的糖分保持住的
我把皱皮削掉,那苹果露出的果肉居然还是新鲜的,尝一口,异常香甜!吃完它,我还回味了许久。
悠悠人生,谁能永居中心 谁能永远抢眼
素材积累
素材积累
危机意识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欧阳修也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可见,忧患是生存的基因。一名军人有了忧患意识,才能始终绷紧精武强能的弦;一支军队有了忧患意识,才能始终吹响练兵为战的号;一个民族有了忧患意识,才能始终扬起自强不息的帆;一个国家有了忧患意识,才能始终走好生存发展的路。
军队是要打仗的。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是不能打,越可能挨打。作为军人,就要明晓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懂得“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始终以强烈的忧患意识钻研打仗,锤炼能打胜仗的素质本领,带领团队始终行进在谋战练战备战的征途上,这是当代革命军人必须有的历史担当。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古罗马帝国盛极一时后彻底消亡,大宋王朝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旋律中倾覆,都是忘战而衰、忘忧而亡的典型例证。
◆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生于乱世而“济世”;长于盛世而“安民”,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贞观之治”成为历朝历代治国实践中理想境界的代名词。可见,锐意进取、革故鼎新才能开创太平盛世,建立不朽的伟业。正是继承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蓬勃发展,才能在世界舞台上扬眉吐气、昂首挺胸。
适用话题:“居安思危”“忧患意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