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张PPT)
11 种树郭橐驼传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课外·一起成长
课前·基础认知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树木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本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
背景链接
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所写的。
传 记
一种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或单称“传”。我国古代的传记可分两类:一是历史传记,作者一般是以历史事实和文献资料撰写,实录成分多,虚构成分少,被称为“史传文学”;另一类是文学传记,它多是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典型人物传记,有的不一定实有其人,即使有原型,加工虚构的成分也很多,实际上是传记小说。文学传记主要兴起于唐宋古文运动,韩愈和柳宗元等古文巨匠均为这种新文体作出了积极贡献。本文即属于文学传记。
文学常识
寓 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杂记文的一种。“寓”是寄托的意思,用假托的故事或比喻拟人来说明某个道理,它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大都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张与想象的艺术手法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把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1.阅读课文第1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 骆驼 。② 患了脊背弯曲的病 。
③ 脊背高起的样子 。④ 弯着腰走 。⑤ 称呼 。
⑥ 确实 。⑦ 副词,于是 。)
夯实字词
2.阅读课文第2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 以……为业 。② 凡是 。③ 观赏游览 。
④ 指种树卖果 。⑤ 迎接 。⑥ 用、使 。)
(① 移植 。② 高大茂盛 。③ 结果实 。
④ 连词,而且 。⑤ 多 。⑥ 虽然 。
⑦ 暗中观察 。⑧ 仿效 。)
3.阅读课文第3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 繁殖 。② 天性,指自然生长规律 。③ 使达到 。④ 本性 。)
(① 性质、方法 。② 根 。③ 培土 。④ 旧 。⑤ 捣土 。⑥ 已经 。⑦ 这样 。⑧ 惦记 。
⑨ 离开 。⑩ 照看 。 栽种 。
像对待孩子那样 。 放下 。)
(① 损伤它的果实 。② 拳曲,伸展不开 。
③ 土换成了新的 。④ 宠爱 。)
(① 用指甲抠、掐 。② 指树皮 。③ 生死 。
④ 指土的松紧 。⑤ 背离 。
⑥ 不如我,比不上我 。)
4.阅读课文第4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 做官治民 。② 统治、治理 。③ 民 。
④ 繁多 。⑤ 好像 。⑥ 怜爱 。⑦ 最终 。)
(① 你们 。② 勉励 。
③ 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④ 你们的 。
⑤ 丝头 。⑥ 线 。⑦ 养育 。⑧ 成、养好 。
⑨ 猪 。⑩ 这里指木梆 。)
(① 小民 。② 中断 。③ 晚饭 。④ 早饭 。
⑤ 慰劳 。⑥ 使繁盛 。⑦ 困苦 。⑧ 疲倦 。)
5.阅读课文第5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 语气词,表示感叹 。② 方法,策略 。③ 记载 。④ 警戒 。)
1.一词多义
知识梳理
2.词类活用
古义: 小民。
今义: 人格卑鄙的人。
古义: 它的果实。
今义: 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3.古今异义
古义: 把……作为。
今义: 认为。
古义: 治理百姓。
今义: 对人体有保养作用。
4.文言句式
(1)判断句
理,非吾业也。
(2)宾语前置
①故不我若也。
②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3)省略句
①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②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③然吾居乡。
④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⑤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4)固定句式
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其……乎”,表示揣测,意为“大概……吧”)
②嘻,不亦善夫!(“不亦……夫”,表示反问,意为“不也……吗”)
5.名句积累
(1)《种树郭橐驼传》中种树的基本要求是:“ 其本欲舒 , 其培欲平 , 其土欲故 , 其筑欲密 。”
(2)郭橐驼种树移栽易活揭示了一个极其普通而很难做到的道理:“ 能顺木之天 , 以致其性焉尔 。”而文末一句“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直接点出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
6.文化常识
避讳: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为示尊敬,避免说出或写出而改用他字,叫作“避讳”。如《种树郭橐驼传》中有“吾问养树,得养人术”句,句中的“人”即“民”,乃因避李世民讳而改。
课堂·重难突破
初读课文 明大意
文脉预览
本文通过描写郭橐驼种树的方法、效果以及他关于“官理”的议论,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主旨探微
任务一
“养树”与“养人”——梳理文章内容,领会文中道理
1.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 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他对自己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用原文语句回答)
精读课文 细揣摩
参考答案: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他对自己的评价是:“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2.从文中看,“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
参考答案:①不当的“养树”之法为:“根拳而土易”“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爪其肤以验”“摇其本以观”——勤虑害树;②不当的“养人”之法为:“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繁政扰民。③本质:“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结论:勤虑害树,繁政扰民。
3.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何在
参考答案:“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由此可知,作者真正意图并不在谈种树,而在谈“养人”,借这种方式抨击了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表明了作传的真正意图是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
任务二
寓言说理——赏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说理方式
1.郭橐驼是怎样将叙述种树之事与评价官吏繁政扰民之理融为一体的
参考答案:先简要地用几句话加以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三个“尔”、四个“而”和七个动词,把官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2.如何理解本文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刺、劝诫统治者的
参考答案: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刺,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它有着委婉含蓄的特点,也间杂着幽默的成分。柳宗元这篇人物传记,也是通过故事进行劝诫的,这决定了它“婉约而多讽”的风格。这种风格基本上是通过所传人物的话语表现出来,如第4段,一个“知种树而已”的驼者,欲止又言,在朴实的简单类比中,揭示出了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其中的一些话语,如“理,非吾业也”“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婉转而幽默,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本文运用了对比和类比的写法。
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也有论述性的。叙事性的对比,有郭橐驼和“乡人”之间的对比,乡人用橐驼的身体缺陷开玩笑,给他取外号,而他自己却说“名我固当”,表现郭橐驼的乐观豁达;有郭橐驼和“他植者”的对比,尽管别人暗中效仿,但也种不出橐驼那样的树,说明橐驼的技艺高明;有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一种“顺性”,一种“动摇根本”,突出“顺性”的重要性。有
论述性的对比,即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有通过问者之口所表现的“爱民”与“扰民”的差别,以此表明文章中心。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是运用了类比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随堂训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答案:B
解析:B项,实:结果实。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A
解析:A项,均为副词,于是,就。B项,连词,并且,而且;副词,将要。C项,连词,所以;名词,原因。D项,连词,表转折,但是;代词,这样。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C
解析:A项,古义指它的果实;今义指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B项,古义指小民;今义指人格卑鄙的人。C项,照看,古今同义。D项,古义指治理百姓;今义指对人体有保养作用。
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③④⑦/②⑧/⑤⑥⑨
B.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
C.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
D.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⑧
A
解析:①③④⑦是名词用作动词,②⑧是名词作状语,⑤⑥⑨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5.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A.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B.吾又何能为哉
C.理,非吾业也 D.嘻,不亦善夫
答案:B
解析:B项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A项,省略句;C项,判断句;D项,固定句式。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橐驼的真实姓名难以考知,但因为他弯曲的身子,很像骆驼的样子,所以人们称他为“驼”,他自己也觉得很恰当。
B.郭橐驼种树容易活,早结果实且生长较快,是因为他顺应了树木的天性,做到了“本舒”“培平”“土故”“筑密”。
C.为了把“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阐述清楚,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先后从管理的善与不善、种植的当与不当两个方面作了对比。
D.本文通过对种树者郭橐驼善种树管树的“养树术”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重要性,并由此推论出“养人”也必须“顺性”,不能“好烦其令”的道理。
答案:C
解析:C项,应为“先后从种植的当与不当、管理的善与不善两个方面作了对比”。
课外·一起成长
因文学法
[写作技法]
类比手法
本文在写作手法上采用了类比手法:郭橐驼讲“种树之理”是为了“移之官理”,是用“养树”“养人”作类比,把种树、管理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用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治民要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用种树要“其莳也若子”类比做官要爱护老百姓。如此层层类比,环环相扣,说理透彻,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运用类比手法可以借助类似事物的特征,刻画出本体事物特征,更浅显形象地加深对本体事物的理解,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运用类比手法需要把握住两点:一是抓住两种事物的相似点;二是认真思考,处理好两种事物的关系。
[写作训练]
请恰当地运用类比的写作手法,写一段生动形象的文字,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砖方方正正、棱角分明,同时它又有坚硬的质地,宁折不弯。一块普普通通的砖要从软泥巴脱成坯、晒干,再经过烈火烧制才能变得坚硬。由此而想,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像砖一样 为人处世应方方正正、奉公守法、个性鲜明,既要有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铸就的坚强意志和不屈气节,又要有过硬的本领。一块砖的作用或许并不大,但却是组成宏伟建筑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的材料;一个人的力量也许是渺小的,一旦团结起来,众志成城,就有了战无不胜的力量!
素材积累
坚持自我
◆柳宗元被贬永州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使他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
然而,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在永州,柳宗元完成了人生的一大转折。面对时时袭来的各种苦难、忧郁、悲愤,他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著名的“永州八记”就在这种不经意的状态下冲出了肺腑,成为游记中的千古绝唱。或许他在政治上失败了,但在文学上他却走向了成功!
◆在贵州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有一条“从天而降”的水渠。这条水渠,是团结村原村支部书记黄大发带领村民,用双手在大山绝壁间开凿出来的。为了开凿这条水渠,解决当地极度缺水的问题,黄大发和村民们用了整整36年。第一次修渠失利后,黄大发意识到,人定胜天靠的不仅仅是热情,还需要知识和技术。1989年, 54岁的黄大发报名去枫香水利站学习。之后的3年时间里,陪伴他的,除了煤油灯,还有内心深处坚不可破的修渠梦想。学成归来,黄大发带领村民,捡拾初心,踏上
了第二次修渠的征途。那时的村里还没有通电,只能用炸药、锄头、钢钎、锤子和双手;没有通路,只能用马驮用肩扛;没有设备,遇到悬崖峭壁拦路,只能将人用绳子绑住腰,从山顶吊下来施工。就这样,黄大发和村民们,硬生生在大山绝壁间开凿出一条总长9 400米的“天外来渠”。水渠竣工后,村民们的粮仓充实起来。如今,村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黄大发被誉为“当代愚公”。
适用话题:“坚守初心”“坚持自我”“信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