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一课的教学设计
把数学教学生活化 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
江汉油田第二实验小学 邱翠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考虑,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了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这应当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分类》是(人教版义教第一册第五单元)《小学数学》中的一课,在这一课设计时,我们充分把握住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学新理念,将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本节课的主目标。为此,我们的设计针对一年级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表现”的特点,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数学问题,并在动手实践之时掌握分类的标准,使原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伴随着这求知的过程,使学生在独立思考时,学会广汲博纳,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学会合作。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 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感知数学问题
多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低年级老师一提问,一只只小手争先恐后的举起来,而到高年级则寥寥无几;低年级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充满了个性;而高年级学生的回答则显得规范、标准,但却单调划一;创新色彩在许多学生身上随年龄的增长在褪色。这一切源自我们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好奇心。
“丢三落四”是一年级学生身上较为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习惯。老师抓住这一点,创设了“二名学生忘拿带了一本练习本,回去拿时,两个不同的场景会产生什么不同的结果?” 如:
1. 师:小朋友你今天有没有把应该带来的学习用品忘在家里了?可是今天有两位小朋友,一位叫东东,一位叫林林,却忘了带练习本,于是他俩马上回寝室去取。
2. 学生看录像
画面(1)零乱的房间。(东东的房间)
(2)整洁的房间。(林林的房间)
3. 师:请你猜猜看,结果会是怎么样的呢?
生:林林拿到时,东东还在找呢。
师:两人一起去拿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1:东东的房间里书、本子、玩具、被子都是乱七八糟的,所以东东找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找到。
生2:林林的房间里的东西摆放的整整齐齐,所以很快拿到练习本。
师:林林是怎样把东西放得整整齐齐的?这中间有什么奥妙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这一情境它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依据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不难得出正确答案,但更多的是产生了:“咦,这也是数学?”这样一个疑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个情境的创设为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积蓄了不竭的动力。
二、创设实践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分类”这一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常常会接触到,只是无意识的成分多一点。若老师简单地给出这个名词,在每次分类时,不断提出分类的标准,那么分类的过程(可能会)显得更为简洁,分类的结果可能显得更为准确。学生作为容器也完全能够顺利盛下这些知识,但是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及其精神被忽略了。“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番话告诉我们,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间,是教学成败与否的关键。在本节课中,老师只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他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大量感性的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出分类的标准,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在这一课教学中,我将录像画面呈现出兴趣小组上课铃响时的情境:绘画、书法、足球、舞蹈等。
师:这些画面是我们学校的双休日活动,你能说说原本同一个班的同学,他们为什么会走到不同的班级里去呢?
生1:因为他们有的喜欢画画,他们就去参加绘画;有的喜欢足球,他们就去参加足球队了。
生2:他们喜欢什么就去参加什么班了。
师:就是说,刚才同学们进教室的情况是根据同学们的“兴趣爱好”来分的。对吗?
媒体再现一组画面:书店、超市、电影院、家电商场。
师:看到这四幅图后你想跟小朋友和老师说些什么呀?
生1:每个商店的东西不一样。
生2:我想告诉大家,要买书请到书店去,买电视机就到家电商场。
生3:每家店都已经区分开了,我们买东西时,就不必一家家商店去看了。
师:对,根据人们不同的需要,各个商店所卖的东西不一样,这样的分类(板书:分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这种分类的方式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你能举些例子吗?
生1:超市里吃的和用的等商品是分开摆放的。
生2:书店里大人的书和我们小孩的书是分开放的。
生3:街上的公共厕所也是分成男生、女生的。……
正是在这空间之中,让学生感受到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感受到同类物体在不同标准下的分类所产生的不同意义和作用。老师充分抓住学生“好动”这一特点,在不停的分一分、说一说的过程中,体会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给予学生“好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是个体行为。作为个体的一年级学生,喜欢表现自己,这一点较其他年级学生而言是显得最强烈的。在这节课中,没有生硬的讲解和周详的演示,而是把讲台作为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这里,我是这样做的:
师:分类时常会出现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能不能把每天用的铅笔也来分一分类?(要求把四个人的铅笔放在一起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动手实践。
生1:我们是按颜色分的。 生2:我们是按牌子分的。
生3:我们是按有橡皮头和没有橡皮头分的。
生4:我们是按HB和2B分的。 生5:我是按男生用的、女生用的分的。……
师:在对铅笔进行分类时,小朋友积极动脑,同学间合作默契,想出了很多种分铅笔的方法,小朋友还想试一试吗?
在汇报演示、在争论争吵、在介绍解说的表现过程中,学生袒露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发散思维和语言训练得到了极好地训练,感性知识在一次次合作、交流当中上升为理性知识,一次次的自我表现,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有利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合作意识的形成,创新意识的拓展。
四、注意张扬个性,更注重培养良好习惯。
我们的教学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为学生终身发展而教”。在这我将课后延伸,因为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师:分类摆放能给我们带来许多便利,同时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整洁。现在同学们看看我们教室里那些东西是否也需要分分类。
生1:教室里的卫生角。
生2:我们书包里的书、学习用品。
师:请同学们动手将它们整理一下。
学生动手实践。教师请学生评判一下分的好与坏,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我们认为应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张扬其个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最终,对学习产生一种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分类这一知识,由于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产生认识水平的差异,即使面对同一情况,不同的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每次分类,教师并不统一要求,规定标准,而是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根据自身需要、习惯去分类。通过反复交流,体验分类的思想和方法。在张扬个性之余,渗透了做事要有序,物品摆放要有规则的分类思想。最后让学生整理教室里的卫生角和自己的书包,更是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体验到今天的学习对整洁、舒适、有序的生活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努力学习、更好、更合理地规划城市建设家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习行为由课内引向课外。
学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解答生活中的问题,使数学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