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17 08:0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小农经济。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一、早期农业的发展表现原始农业起 源
耕作方式
生产工具
农作物夏
商西
周耕作方式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农作物:距今一万年左右刀耕火种石刀,石斧,石犁稻、粟石器锄耕耒耜,石锄、石      犁与少量青铜农具排水、培土、
施肥、灭虫粟、稻、黍、
稷、麦等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发展表现
耕作方式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耕作制度
水利工程
灌溉工具铁犁牛耕铁农具、耦犁,耧车,曲辕犁铁犁牛耕、垄作法、代田法、耕耙磨技术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都江堰、漕渠、白渠、龙首渠翻车、筒车、高传筒车、水利风车三、小农经济: 时期,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
春秋战国
归纳1: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发展变化?
它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刀耕火种“耜耕”或“石器锄耕”,出现少量青铜农具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时期:奴隶社会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反映:耕作方式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生产工具和技术进步
即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
而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骨耜青铜镰 铁农具 耦犁 曲辕犁 耙 耱 筒车翻车 归纳2:依据下图,归纳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趋势。(提示:可以材质、制造工艺、牵引动力等方面概括)从中可以得 到什么认识?趋势:1)材质:石,骨,木器—青铜器—铁农具。2)制造工艺:打制—磨制—冶炼.铸造。3)农业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骨耜青铜镰铁农具(春秋 )耦犁(汉)曲辕犁(隋唐)耙(魏晋)耱(魏晋)翻车(曹魏)认识生产工具的改进,
大大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也大大的促进农业的进步,
推动社会的发展。
总体上看中国农业生产
工具在隋唐完善、定型,
但一直没有革命性变化, 科技含量低。
材料一: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生产力。土地私有化打破了以往那种集体生产的农耕传统,向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形态过渡, 与倡导农业生产小家庭化相配春秋战国开始,手工业也日益小家庭化。一个家庭内“男子力耕,“女子纺绩”,这种男耕女织,以织促耕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逐渐成为中国农耕经济的主体。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材料三: 中华民族自古有重视农业的传统。明清时期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使农业发展迅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小农经济 (1)依材料1回答小农经济产生的时期及条件。 小农经济产生时期及条件时期:
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逐步形成1、铁犁牛耕的出现及普及
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材料一: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生产力。土地私有化打破了以往那种集体生产的农耕传统,向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形态过渡, 与倡导农业生产小家庭化相配春秋战国开始,手工业也日益小家庭化。一个家庭内“男子力耕,“女子纺绩”,这种男耕女织,以织促耕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逐渐成为中国农耕经济的主体。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材料三: 中华民族自古有重视农业的传统。明清时期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使农业发展迅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小农经济 (2)依材料一、二分析小农经济的特点? 分散性 落后性 脆弱性 封闭性 小农经济的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
(分散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封闭性) ③负担沉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
(脆弱性)④不利于技术革新,催生容易满足的社会
心态和民族性格。 (落后性)材料一: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生产力。土地私有化打破了以往那种集体生产的农耕传统,向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形态过渡, 与倡导农业生产小家庭化相配春秋战国开始,手工业也日益小家庭化。一个家庭内“男子力耕,“女子纺绩”,这种男耕女织,以织促耕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逐渐成为中国农耕经济的主体。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材料三: 中华民族自古有重视农业的传统。明清时期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使农业发展迅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小农经济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小农经济? 评 价消极: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是两千多年中国封社会发展经济基础;
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积极: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中
国落后的根源;
人地矛盾,对自然环境的过度破坏…材料一: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生产力。土地私有化打破了以往那种集体生产的农耕传统,向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形态过渡, 与倡导农业生产小家庭化相配春秋战国开始,手工业也日益小家庭化。一个家庭内“男子力耕,“女子纺绩”,这种男耕女织,以织促耕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逐渐成为中国农耕经济的主体。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材料三: 中华民族自古有重视农业的传统。明清时期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使农业发展迅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小农经济 (4)依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有利于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

不利于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l)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中央集权制或社会环境 )
(2)统治者的重视,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奖励耕织、抑制土地兼并)(生产关系)
(3)重视水利的兴修。
(4)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力)
(5)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6)外来移民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
(7)优越的自然环境…
分散;赋税、徭役沉重;土地兼并;自然灾害;动乱等 试 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可从生产模式,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农业起源,土地制度,产业结构,生产目的等方面总结)
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生产模式
耕作方式
耕作技术
农业起源
土地制度
产业结构
生产目的小农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独立发展、自成体系、领先世界封建土地私有制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自给自足1、(2013·江苏单科)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B2、(2013·福建文综)《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B  3、《后汉书》记载:“先是,(庐江)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材料反映出当时庐江农业生产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资源的贫乏 B.生产技术的落后
  C.灌溉技术的落后 D.农民意识的落后B 4、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井田制开始瓦解 B.商品经济发展
  C.小农经济兴起 D.家庭手工业产生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