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01 17:3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练习题
1.由于史籍没有明文记载秦劳动者服役的起始年龄,学者遂据“汉承秦制”推断秦劳动者20岁或23岁开始服役。后来,学者研究睡虎地秦简发现,秦人17周岁开始为国家服役。由此可知 (  )
A.文献与考古互证方可证实历史 B.考古发掘可以补写历史
C.唯考古发掘才能还原历史真相 D.历史推断违背求真理念
2.公元前189年,西汉政府规定: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倍的人头税)。据此推知,汉初 (  )
A.休养生息政策内容广泛 B.男尊女卑观念盛行
C.对人口增长的需求迫切 D.人头税的负担较轻
3.汉代规定23岁至50岁的男丁要在郡县或京师服徭役一个月,如不愿服役,可纳钱二千文,由政府雇人代役。该规定  (  )
A.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B.强化了对农民人身控制
C.取消了官僚地主的特权 D.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4.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授田的男丁每年须缴纳粟二石,为国家服劳役二十日,不去服役可纳绢或布代役。这种课征约占当时农民总收入的四分之一。这一做法 (  )
A.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 B.消除了重敛人民的弊病
C.遏止了土地兼并现象 D.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5.有学者认为:“自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名目繁多,民不堪命。两税法则规定百姓只需纳夏秋两税……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 (  )
A.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促进了赋税的货币化 D.起到减少税目和简化手续的作用
6.北宋中期以后乡村出现了受雇于高豪之家的代役人,顶替雇主到地方官府当差。募役法实行后,这一类代役人大部分被国家认可,南宋时渐成常态。这一现象(  )
A.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削弱了国家基层治理能力
C.加剧了社会阶层对立 D.加速了人口向城市流动
7.据史料记载:“通府州县十岁中夏税、秋粮、存留、起运之额,均徭、里甲、土贡、雇募、加银之例,一条总征之。”上述赋役制度 (  )
A.缓解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B.改变了战国以来的征税标准
C.推动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D.彻底废除长期存在的人头税
8.从商鞅变法到隋唐时期,政府重视对户口的清查和统计;明清时期,政府却重视土地的清丈。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 (  )
A.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 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政府主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9.下面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和赋役制度关系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A.历代户籍制度只有创新没有继承 B.元朝时期的地税完全取代了丁税
C.户籍和赋税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 D.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10.19世纪70年代以后,清朝官员多次提出协定关税条款违背“西洋公法”,且对本国主权有所损害,主张政府应借修约机会修改税则。这表明当时的有识之士  (  )
A.竭力取消对华不平等条约 B.明确了国家主权平等原则
C.开始运用国际法维护权益 D.认识到关税自主的重要性
11.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是其中一项内容。到1930年,国民政府与多个国家先后签署新的关税条约。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  )
A.我国逐步丧失关税自主权 B.中国经济、军事迅速发展
C.中国已经摆脱帝国主义侵略 D.中国关税自主权取得进展
12.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改革关税保管制度,将关税分为值百抽五的旧税与新增的额外关税两项,前者照旧存入汇丰银行偿付外债、赔款,后者则存入中央银行。1932年,国民政府彻底取消两种税款的分别,将全部关税存入中央银行。关税保管权的变更 (  )
A.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B.推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全面接轨
C.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D.导致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13.南京国民政府在1943年和1946年几次重新修订了“所得税法”和“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特别是1946年对个人所得税的修正中,进一步扩大了征税范围,新增了综合所得税,并调整了税率与级距,提高了免征额等。这表明 (  )
A.政府税收更注重实效性 B.个人所得税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
C.个人征税内容更加广泛 D.调节征税标准可以增加收入
14.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每月800元,此后分别调至每月1 600元、2 000元、3 500元、5 000元,并进行包括子女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赡养老人等在内的专项附加扣除。这些变化表明 (  )
A.个税起征点呈下降的趋势 B.个税征收制度更加完善
C.国民生产总值极大增长 D.居民贫富差距基本消除
15.先秦时期,齐国根据土地质量的好坏和数量的多少征收赋税;鲁国根据耕地的多少征收赋税;楚国根据土地产出的多少征收赋税。这些举措 (  )
A.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B.极大地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C.使得铁犁牛耕在全国得到普及 D.有效地缓解了土地兼并现象
16.关于秦朝徭役,《史记·陈涉世家》中有“失期,法皆斩”的记载。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律·徭律》却规定“御中发征,乏弗行(没有及时出发),赀(罚)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责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由此可见(  )
A.多重史料互证可以丰富历史认知
B.《史记》属于私人修史,可信度低
C.考古发掘是还原历史的唯一途径
D.《秦律》客观再现秦朝历史全貌
17.下表是汉代一个五口之家的赋税负担简表(单位:钱)。对表中信息解读准确的是,汉代 (  )
财产税 人头税
土地税 刍稿税 更赋 算赋 口赋
约400 小于50 约3 450 至少240 最多60
A.休养生息政策未深入民间 B.租庸调制遭到严重的破坏
C.农民的赋税负担有所减轻 D.赋税征收标准以人丁为主
18.宋代前期,一些民户采取私自雇人代应州县役之法,朝廷对此屡禁不止。至南宋时期,朝廷亦无法禁绝民户私下雇人代应保甲乡役,私雇代役开始合法化。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  )
A.经济发展影响国家政策 B.中央集权呈弱化的趋势
C.政府重视商业税收收入 D.农业领域雇佣关系普遍
19.北宋前期的役,一开始是实行差役法,应役的主要是乡村富户;后来实行募役法,应役的主要是乡村客户、无产下户和乡村富户。这一变化 (  )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严重阻碍了农业发展
C.提升了农民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赋税制度改革
20.下图为元朝纸钞与白银、黄金比价变化趋势图,由图可知元朝 (  )
A.一直在增加纸币发行量 B.对经济的控制迅速加强
C.通货膨胀速度不断加快 D.后期面临严重财政危机
21.下表是宋明两代政府收入银、钱数额对照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时间 钱数(贯) 银数(两)
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 48 480 000 57 000
明代万历九年(1581年) 21 765.4 3 704 281.6
A.赋税政策的调整  B.经济结构的变动
C.社会秩序的稳定  D.土地制度的改革
22.《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向各国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年息4厘,以海关税、常关税、厘金和盐税作担保。同时,各国均同意清政府把现行平均关税由实际的3.18%提高到5%,对原本免税的商品开始征税。各国的这种主张 (  )
A.旨在促进晚清近代化进程 B.彻底剥夺清政府财税主权
C.掀起了瓜分中国的新狂潮 D.维系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23.下表所示为1928年和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部分商品的进口税率。由此可知,当时的关税改革 (  )
年份 竞争性进口商品总税率 工业原料和机器设备进口平均税率
1928 4.1% 5.5%
1934 28.9% 15.7%
A.缘于民众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 B.降低了民族工业发展的成本
C.为官僚资本的膨胀提供了便利 D.体现了政府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进展
24.我国在1980年开征个人所得税时提出“我国因为实行低工资制度,居民收入不高,以往没有开征个人所得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高的居民将会逐渐增多,他们应当对国家多作些贡献”。由此可知,征收个人所得税 (  )
A.有效解决了贫富差距问题 B.大幅提升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促进了个人收入实际增长 D.顺应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
25.清代是中国人口数量的飞跃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人口统计表(单位:万人)
——数据引自《清实录》
材料二 清朝初期,清查人丁时不仅百姓多方隐匿,地方官也担心增丁赋重,不便办纳,有意少报数字,因此实际的人丁数量应当大大多于统计数字。康熙五十一年,宣布以前一年丁银作为定额,新滋生人丁,一律“永不加赋”。随后雍正又实行“摊丁入亩”,使清查人丁的工作完全失去了意义,长期未再进行。在清政府重农政策的引导下,土地开发范围更广,利用亦更为精密。番薯、玉米一类高产作物的引进和广泛种植,客观上有可能养活更多的人。在社会局面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人口增长趋势形成并持续较长时间。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分别指出材料一中不同阶段的清朝人口统计数据变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变化原因。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参考答案
1.B 2.C 3.D 4.D 5.D 6.A 7.C 8.A 9.D 10.D 11.D 12.C 13.B
14.B 15.B 16.A 17.D 18.A 19.A 20.D 21.A 22.D 23.D 24.D
25.清前期,人丁数量增长幅度不大。原因:为逃避赋役,百姓隐匿人口数目;地方官为减轻征收赋役压力,有意少报人口数目。清中后期,人口数量迅速上升。原因:康熙后期“永不加赋”,雍正时期“摊丁入亩”,废除了长久以来的人头税,刺激了人口增长,同时减少了隐匿不报的情况;这一时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在清朝中后期得到大规模推广和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深化,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