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学习任务课件(共33张PPT)部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学习任务课件(共33张PPT)部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1 18:0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单元学习任务
学写综述
综述,又称文献综述,是指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如《2017年<红楼梦>学术期刊类述评》《<红楼梦>姓名文化研究综述》《<红楼梦>岁时节令描写的文学功能研究综述》等。综述包括“综”与“述”两个方面。所谓“综”,就是指作者必须对占有的大量素材进行归纳整理、综合分析,而使材料更加精练、更加明确、更加层次分明、更有逻辑性。所谓“述”,就是评述,是对所写专题的比较全面、深入、系统的论述。
指点迷津
典范作品
实战演练
指点迷津
一、综述的特点
1.综合性
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从本单位、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只有如此,文章才会占有大量素材,经过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使材料更精练,更明确,更有层次和更有逻辑,进而把握本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
2.评述性
评述性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综述应有作者的分析评价,否则就不成为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
3.先进性
综述不是写学科发展的历史,而是要搜集最新资料,获取最新内容,将最新的信息和科研动向及时传递给读者。
综述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无严格的规定,篇幅大小不一,大的可以是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的专著,参考文献可数百篇乃至数千篇;小的可仅有千余字,参考文献数篇。
二、综述的写法
主体部分的写法有下列几种:
1.纵式写法
“纵”是历史发展纵观,它主要围绕某一专题,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专题本身发展层次,对其历史演变、状况、趋向预测作纵向描述,从而勾画出某一专题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轨迹。纵式写法脉络要分明,即对某一专题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动态作扼要描述,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取得了什么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发展趋向如何,把发展层次交代清楚,文字描述要紧
密衔接。撰写综述不要孤立地按时间顺序罗列事实,把它写成了大事记或编年体。纵式写法还要突出一个“创”字。有些专题时间跨度大,科研成果多,在描述时就要抓住具有创造性、突破性的成果作详细介绍,而对一般性、重复性的资料就从简从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做到了详略得当。纵式写法适合于动态性综述。这种综述描述专题的发展动向明显,层次清楚。
2.横式写法
“横”是国际国内横览,它就是对某一专题在国际和国内的各个方面,如各派观点、各家之言、各种方法、各自成就等加以描述和比较。通过横向对比,既可以分辨出各种观点、见解、方法、成果的优劣利弊,又可以看出国际水平、国内水平和本单位水平,从而找到差距。横式写法适用于成就性综述。这种综述专门介绍某个方面或某个项目的新成就,如新理论、新观点、新发明、新方法、新技术、新进展,等等。因为是新,所以时间跨度短,但却引起国际、国内同行关注,纷纷从事这方面研究,发表了许多论文,如能及时加以整理,写成综述向同行报道,就能起到借鉴、启示和指导的作用。
3.纵横结合式写法
纵横结合式写法在同一篇综述中,同时采用纵式与横式写法。例如,写历史背景采用纵式写法,状况采用横式写法。通过纵、横描述,才能广泛地综合文献资料,全面系统地认识某一专题及其发展方向,作出比较可靠的趋向预测,为新的研究工作选择突破口或提供参考依据。
无论是纵式、横式还是纵横结合式写法,都要求做到:一要全面系统地搜集资料,客观公正地如实反映;二要分析透彻,综合恰当;三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四要语言简练,详略得当。
另外,还要注意总结和参考文献,总结是对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三、写综述的注意事项
1.题目不宜过大。一般来说,题目过大,则不易把握论文的中心,不易深入透彻。
2.参考文献不宜太旧。综述一定要反映最新的他人研究情况,如果所引述文献都是若干年前的陈旧参考文献,则不能反映最新的研究动态。
3.谨慎间接转引文献。文献综述的作者引用间接文献的现象时有所见。如果综述作者从他人引用的参考文献转引过来,这些文献在他人引用时是否恰当,有无谬误,综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
4.综述篇幅不宜太长。杂志编辑部对综述的字数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约定。作者在初写综述时,往往不注意这点,造成虚话、空话较多,重点不突出。综述一般不宜超过6 000字。
5.自己的综合和归纳。综述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综述一定要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有的综述只是将文献罗列,看上去像流水账,没有作者自己的综合与分析,使人看后感到重复、费解。
总之,一篇综述选题要具有以下特点:选题要新、说理要明、层次要清、语言要美、文献要新,等等。
典范作品
“一条鞭法”研究综述
朱云伟
【摘要】近几年来关于“一条鞭法”的研究越来越普遍,研究主要是从“一条鞭法”的背景、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失败的宿命、区域推行受阻等几方面来着手的。
【关键词】“一条鞭法”;张居正;赋役制度;地域差异
【引言】“一条鞭法”现在是一个热门的话题,这大概与我国近年来税制的改革有着莫大的关联,当然也与我国现在重视人文科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现在关于“一条鞭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它的历史背景、积极意义等方面,学者对此加大力度研究也是希望对我国当下税制改革提供实际的借鉴,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一、“一条鞭法”的历史背景
在公元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明朝统治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关于“一条鞭法”推行的社会背景施他在《“一条鞭法”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中主要提出了以下观点:1.明朝中叶,地主豪强争相兼并土地,造成土地兼并日益严重;2.由于土地兼并造成税田数额减少和明朝黄册制度破坏,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明朝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3.明朝中叶,统治阶级腐朽,在财政收入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国家财政支出却
不断增加,造成了当时严重的财政危机;4.明朝中后期,手工业发展,商品交易货币化程度得到提高,农民的人身自由相对提高,这一切因素造成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学者对“一条鞭法”的背景都是持这一态度。任何的改革都有其历史背景,社会如果和谐运行,统治者就不会冒改革的风险,明朝正是在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一条鞭法”便应运而生了。
二、“一条鞭法”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张居正在他执政十年中积极推行“一条鞭法”,对缓解当时社会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关于“一条鞭法”的积极作用,胡文骏在《明朝“一条鞭法”的影响与意义》中提到了以下几点:1.“一条鞭法”去繁就简,精简税收制度,从制度上预防了腐败行为,从而达到简化税制,降低征税成本的效果;2.“一条鞭法”以土地为标准,通过计亩征银的方式来确定每个人的赋役水平,以法的形式对纳税户的赋税负担加以界定和限制,
从而平衡税收负担,促进税负公平;3.“一条鞭法”规定除少数赋役之外,其他各种赋役均应折银征收,这就促进了以货币形式代替实物形式缴纳税款的发展;4.“一条鞭法”废除了黄册制度和里甲制度,使人口流动性增强,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赋役征银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的学者也还考虑到对当今的借鉴,其中税率设计要考虑地方差异对我们现在有很大启发作用,在设计税率时要考虑到东西部差异,当然也要学习简化税制、公平税负。
“一条鞭法”在我国赋役制度历史改革上,虽然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李永刚在《明朝“一条鞭法”刍议》中这样分析:1.“一条鞭法”迈出了赋役征收一元化的重要一步,但我国地域辽阔,南北差距大,“一条鞭法”推行全国肯定会水土不服,这是它自身制度的缺陷;2.“一条鞭法”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这种局部的改革不可能触动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更不可能触动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一条鞭法”失败的宿命
“一条鞭法”虽然暂时缓解了当时的社会危机,但是它失败的种子早已埋下,为什么这么说 阎炎在《一条鞭法的宿命》中谈到了失败的原因。他认为“一条鞭法”的宿命,根子在大一统中央集权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和攫取上。分细了说,直接的原因是明末“三饷加派”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当然也导致了“一条鞭法”的失败。其实仔细研究“一条鞭法”的内容可看出,杂税和人头税这部分只是名头上没有了,事实上并入了
土地税。再就是中央集权通过赋税改革,向地方争夺土地和人口,以图加大自己在财政收入中占的比例,往往造成农民负担的加重。明代后期“天下郡县之赋,郡县不能十之一,而解运京师者十之九”。
四、“一条鞭法”在北方推行受阻
“一条鞭法”是带有浓厚东南地域色彩的赋役制度,初行于嘉靖初年至隆庆年间,在全国几个地区摸索推行,而执行的比较好的都是南方几个地区,这其实就应该引起注意,但是一些地方官员没注意到政策推行的地域差异。吕杨在《橘化为枳:明一条鞭法的北方困境》中就详细地论述了“一条鞭法”在北方受阻主要是由于没考虑到地域差异。南方由于受到重差和重赋双重压力,很早就已经开始进行赋役制度改革,“一条鞭法”
针对南方的特点,而不完全适合北方。就其客观条件来说,南方人均土地少,但土地肥沃,而北方地广人稀,但有些地方土地贫瘠,在北方推行的过程中地方官员只是照搬而不顾地方实际,这样只会造成北方人民负担更加的沉重。其实张居正已经认识到,觉得“一条鞭法”“在南方颇便”,所以没有下令要求各地实行,但有的地方官为了邀功不顾实际盲目推行,造成了这一政策在北方的受阻。还有一个原因是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所以在南方适合推行“一条鞭法”。在北方“一条鞭法”则变成了“名虽一条鞭,实则杀民一刃刀也”。
五、小结
“一条鞭法”上承唐代两税法,下启清代摊丁入亩,在我国赋税制度改革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有其不足之处,但是它改变了历代赋与役平行征收的形式,统一了役法,实现了赋役制度由繁到简、征纳以实物为主向以货币为主的转变,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施他.“一条鞭法”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J].现代商业,2008,15:287-288.
[2]胡文骏.明朝“一条鞭法”的影响与意义[J].商场现代化,2010八月(下旬刊)总第(621):122.
[3]李永刚.明朝“一条鞭法”刍议[J].经济问题探索,2011(10):21-23.
[4]阎炎.一条鞭法的宿命[J].中国土地,2010(9):48-49. 
[5]吕杨.橘化为枳:明一条鞭法的北方困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7(2):43-50.
点评:本研究综述,严格按照综述的格式写作,摘要、关键词、引言、小结、参考文献一一俱全。作者从历史背景、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失败的宿命等多个角度,阐释对“一条鞭法”的认识。该综述说服力很强。
实战演练
在充分阅读《红楼梦》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如林黛玉的性格、《红楼梦》中的环境描写、《红楼梦》中的诗词、《红楼梦》中的生活细节等,写一篇综述,不超过2 000字。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