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
单元总览
一 认识多媒介
二 善用多媒介
三 辨识媒介信息
单元总览
单元人文主题
媒介素养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公众对大众媒介动作的熟悉并保持批判意识,致力于对大众媒体商业和宣传手段、技巧进行公开揭示,以此来匡时救弊。随着人们对媒介功能和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入,现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已经由单纯抵制抗拒媒介的控制,逐渐扩展到增强对媒介认识、识别和运用能力提高的层面,即获取、分析、评价与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1.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学习综合运用多种媒介获取信息、表达交流。
2.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信息,辨识其立场,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立而正确的判断。
3.学会正确面对海量信息,并恰当筛选利用,以提高媒介素养,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生活。
单元核心素养目标
一、信息化时代
信息化时代就是信息产生价值的时代。信息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代表着先进生产力。信息化时代大约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其代表性象征为“计算机”,主要以信息技术为主体,重点是创造和开发知识。随着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衰落,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跨进第三次浪潮文明,其社会形态是由工业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第三次浪潮代表的信息社会与前两次浪潮代表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最大的区别,就是不再以体能和机械能为主,而是以科技为主。
二、各种常见媒介及特点
1.报刊
(1)传播特点
①发行面广,覆盖面广。
②发行对象明确,选择性强。
③信息传播迅速,时效性强。
④携带方便,可随时随地接收信息。
⑤信息容量大,选择方便。
(2)语言特征
①真实性。新闻是建立在真实可信的基础上的,语言必须具有准确性,尽可能使用中性词,切不可为追求轰动效应,用大话套话拔高报道对象,带有主观色彩。
②群众性。新闻应尽量使用群众易于接受的语言,站在群众的角度写新闻,给群众以亲切感,体现媒体对群众的一种关怀。
③文学性。要使新闻最大限度地向新闻受众延伸扩展,必须艺术地再现事实,用细节生动地表现人物与事件,运用幽默风趣的笔调增强感染力,拟制形象化标题产生冲击力。
2.广播
(1)传播特点
①传播范围广,传播迅速,时效性强。
②受众广泛,覆盖面广。广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有收音机就可以收听。
③信息传播方便灵活,声情并茂。
④制作简便,成本低。
⑤接收方便。
(2)语言特征
①口语化。广播新闻的语言通俗易懂、口语化。“说”是广播新闻的最大特点,因此,广播新闻语言要朗朗上口,清楚流畅,让人一听就能懂,使人一听就能明白是在说什么事情。
②形象化。广播语言的形象化,就是运用具体、生动、鲜明的词语,将广播新闻中听众看不到、摸不透的事件和景象,通过广播的语言独特地展现在听众面前,便于听众理解事件背后的道理。
③大众化。新闻语言,要说群众听得懂的话。采写新闻稿件的语言以及播报新闻时主持人的语气,都要平易、平和,尽量做到生活化,实现艺术和生活的有机结合。
3.电视
(1)传播特点
①集字、声、像于一体,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②覆盖面广,公众接触率高。
③信息易于为受众接受。
④信息稍纵即逝,不易存查。
⑤费用昂贵,制作成本较高。
(2)语言特征
①真实性。电视新闻语言一定要具有真实性的特点。
②导向性。
③概括性。
④贴近性。电视新闻语言应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尽可能使每个人都能听得懂。因此,电视新闻语言应该少用专业术语。
4.融媒体
(1)概念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刊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融媒体”首先是个理念。这个理念以发展为前提,以扬优为手段,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使单一媒体的竞争力变为多媒体共同的竞争力,从而为“我”所用,为“我”服务。
(2)特点
①信息反馈机制较完善。融媒体的交互度较高,反馈机制较传统媒体较为完善、方便。
②信息的传播速度较快。融媒体信息发布速度极快,时效性较高,信息发布后的第一时间人们就能看到信息,了解信息,并能时刻关注其发展情况。
③信息的容量较大。融媒体信息的容量较传统媒体来讲较大,它可以通过链接、加载文件、分享下载等多种方式呈现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各门各类的相关信息。与此同时,它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将信息全面、及时地呈现给受众。
④信息融合度较高。融媒体可以通过不同的传播媒介、多种传播方式,将信息以图片、文字、数据、图表、声音、动画等形式同时呈现给用户,直观形象,颇具趣味性,信息全面且不枯燥,给用户带来质的体验。
⑤发布机制较灵活。网络技术、智能手机的普及,推动了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信息发布者不再是专业的发布人员,普通群众由被动接受者也转变为主动参与者。
一 认识多媒介
任务一
了解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
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
活动1:下图是一次有关“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的调查,根据调查表得出结论。
答案示例:结论: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趋于多元化,其中,从电视、报纸、与人交谈等渠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较大,而从一般杂志、书籍、科学期刊等渠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较小。
活动2:你最喜欢从哪个途径获取科技信息 小组讨论并说明理由。
答案示例:①互联网:快捷、方便,信息量大。②电视:形象生动,能进行立体感受。
任务二
探讨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
活动1:根据网络的传播特点,对下面的招聘启事进行改写。
招聘启事
校报拟招聘两名编辑,具体信息如下:
岗位职责:负责来稿筛选、文字编辑和部分校内新闻采写工作。
招聘对象:高一、高二年级学有余力的同学。
应聘条件:1.热爱文学,热爱写作,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较高的文字水平;2.能够细致认真地做好文字工作,有较强的责任心;3.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应聘方式:发送个人简历至邮箱××@××。
截止日期:3月25日。
校报编辑部
3月1日
答案示例:校报现招聘两名编辑,面向高一、高二学生,有意者发简历至邮箱××@××,截止日期为3月25日。
活动2:新媒体的崛起将我们带入了跨媒介时代,助推了我们的语文学习。根据你对多媒介的了解,请以《语文阅读与多媒介》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演讲稿,在课堂上演讲。
答案示例:
语文阅读与多媒介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古人云“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可见,闻、见是学习的重要途径。多媒体技术的基础功能就是将原本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将生涩难懂的内容进行转化,创设轻松的情境,帮助我们理解阅读内容。
尽管多媒介环境对语文学习造成一定影响,使传统阅读方式发生改变,但是并不影响阅读的本质。也就是说,在多媒介时代,我们可以利用网络通信工具来进行语文阅读,让网络为我们的自由阅读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使得语文阅读更加便捷、高效。当然,多媒介环境下信息来源广且信息内容复杂,信息传递时效性更强,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信息的选择并不一定完全正确,一旦自由阅读选择不科学,这些不良信息极易对我们造成误导,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是,我相信,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营造积极健康的语文阅读空间。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崛起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对语文阅读产生强大的助推力。只要我们准确把握新媒体的发展形势,创设适宜的阅读情境,我们语文学习的效果定会事半功倍。
谢谢同学们。
二 善用多媒介
学校近期拟举办一次戏剧节,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参加这一活动。小组合作,为戏剧节设计一个跨媒介宣传推广方案。结合要求,请完成下列活动。
任务一
确定宣传主题和媒介种类
活动1:请小组讨论戏剧节宣传主题。
答案示例:心若在,梦就在。
活动2:为了宣传校园戏剧节,请你选择适当的媒介进行宣传。
答案示例:①利用海报宣传。在学校宣传栏张贴海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全校师生宣传戏剧节系列活动。
②利用校报宣传。在校报上进行专栏报道,用多种宣传手段来反映中国戏剧的变化,宣传力求达到多角度、多层次、有深度。
③利用校广播台、校电视台宣传。可以在校广播台上适当播放一些戏曲名段,在校电视台播放戏曲视频,加大宣传力度。
④利用网络平台宣传。制作戏剧节回顾的节目,在平台发布,并介绍本次戏剧节的特点及与众不同之处。
任务二
设计宣传方案,拟写宣传语
活动1:请根据学校特点,为戏剧节设计宣传语。
答案示例:校园大舞台,大家一起来。师生共参与,展我新风采。
活动2:请根据学校特点,为戏剧节设计宣传方案。
答案示例:为了准确把握戏剧节的宣传重点,我们将宣传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启动期
8月1日至8月25日。介绍学校戏剧节的主题,前期筹备,制造热点,吸引眼球,全力为戏剧节造势。
第二阶段:前期深化期
8月26日至9月15日。就本次戏剧节的举办班级、档次、规模、系列活动,戏剧节亮点、戏剧节负责人访谈等内容进行深入报道。
第三阶段:全面宣传期
9月16日至10月8日。介绍戏剧节筹备情况,全面铺开对戏剧节各系列活动的报道,增加戏剧节见报频率,迅速掀起一股热潮。
第四阶段:收尾整合期
10月9日至10月15日。主要介绍戏剧节的现场盛况,进行资料的整合总结,报道热点回顾等内容。
任务三
确定图片、音视频材料的使用策略
活动1:请你为海报、校报宣传提供一些戏剧节宣传图片。
答案:略
活动2:请你为校电视台播放的宣传短片撰写画外音文稿。
答案示例:或许我们的声音并不嘹亮,可舞步坚定而铿锵;或许我们的掌声未曾隆重,可聚光灯下并不孤独。年轻人有梦想,为学校,可爱的戏剧人正在奋发。不为捧红一个人,不为捧红一部剧,为的是捧红我们热爱的校园。
三 辨识媒介信息
任务一
了解媒介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失真的复杂情况
活动1:小组讨论,搜集虚假信息被揭穿的实例。
参考答案:被大家广泛关注并热议的“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这个名为“想说又说不出口”的网友甚至还在网上和多名关心她的网友互动以博取同情,引发热议。但最终证明这则信息不过是江苏的一名女网民因与丈夫吵架,发帖宣泄情绪,内容完全是虚构的。
活动2:总结虚假信息的特点。
参考答案:①信息来源不明确。虚假信息往往没有明确来源。常常脱离客观事实进行虚构,捏造事实,无中生有。信息发布者也不加核实转发、引用。在传播过程中,有的甚至挟带了传播者偏激的情绪和观点,最终可能导致群体性的行为。这类虚假信息具有很强的煽动性、蛊惑性。
②信息内容扩大化。一些用户和网络媒体为了引起社会关注,或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以提高点击率,内容更稀奇,甚至更怪异,这样能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因而更能为媒介和受众关
注。在传播中,这类信息常常被人添油加醋、歪曲夸大,使信息内容失去了真实可靠的本质。
③信息对象被利用。在当事人的身份涉及敏感词语的时候,少数网民会先入为主地为当事人添加形象设定,网络舆论则会不断美化受害者一方的形象,以达到加深对施害者仇恨的目的,而仇恨的情感一旦过度膨胀, 就会左右人们的理性判断,使人们离真相越来越远。
任务二
学会分辨媒介信息真伪的方法,获取可靠信息
活动1:小组讨论,应该从哪些渠道获得可靠的信息,再列出一张真实信息源的表单。
答案示例:
电视 中央及各省卫视频道
广播 中央及各省广播电台
报刊 党报党刊
网络 政府官网
活动2:针对媒介信息被扭曲、夸大、隐瞒等情况,谈谈如何建立网络信息传播规范机制。
答案示例:(1)建构伦理原则,明确道德底线。在公布信息、发表言论时,要确定信息的真实性,避免信息的碎片化、片面化,不能只根据个人好恶盲目跟风,随心所欲地转发或评论公共事件,更不能未经他人允许随意公开别人的隐私或诋毁他人的名誉。
(2)加强技术管理,行政立法并行。对网络使用者的言行进行约束,加强信息内容的安全性和无害性管理,以减少网络信息传播的伦理风险和政治风险。此外,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与网络有关的法律法规,对规范网络传播环境有一定的作用,但其法规内容仍有待细化,特别是有关信息传播方面的内容应当加强。
(3)净化社会环境,提高网民素质。通过学校、媒体等资源开展道德宣传,从青少年开始,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倡导文明的语言行为。从个人、组织、行业入手,加强道德修养,构建符合传媒伦理道德的把关体系,扶正祛邪,从源头上改变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伦理失范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