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窦娥冤(节选)课件(共50张PPT)部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 窦娥冤(节选)课件(共50张PPT)部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1 18:1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窦娥冤(节选)
单元人文主题
良知与悲悯
一个有良知的人,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心怀天下,悲悯苍生。悲悯是源于同情、高于同情的博大情怀。悲悯情怀不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命题,也是人类情感中弥足珍贵的一部分。良知与悲悯就在我们的举手投足中,就在我们的一言一行里。让我们坚守良知,常怀悲悯,成长为人格健全的人,成长为勇于担当的人。
单元总览
单元核心素养目标
文学阅读与写作
1.通过阅读鉴赏、编排演出等活动深入理解戏剧作品,把握其悲剧意蕴。
2.初步认识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的基本特征,欣赏戏剧组织冲突、构思情节、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
3.理解悲剧作品的风格特征,欣赏作者的独特艺术创造。
  一个无辜的生命被戕害,一个善良的女子被毁灭,在感叹窦娥冤屈的同时,我们也感到真善美被毁灭的悲愤。我们透过窦娥的哭声,感受到了关汉卿那悲天悯人的情怀,触摸到了那一缕从心灵深处流泻出来的痛苦,这一缕痛苦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荡在历史的长河中。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课外·一起成长
课前 基础认知
元杂剧的鼻祖——关汉卿
关汉卿(约1230—约1300),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其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反映的生活面十分广阔:
作者名片
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又热情讴歌了人民的反抗斗争。慷慨悲歌,乐观奋争,构成关汉卿剧作的基调。代表作有杂剧《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鲁斋郎》《拜月亭》《调风月》《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元 杂 剧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而形成。
文学常识
元杂剧的特点:(1)结构上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折,相当于现在的“幕”,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全剧矛盾冲突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阶段。楔子,只唱一二支曲子,篇幅比折短小。一般放在剧本开头,对人物、故事进行简要的介绍或交代,其作用相当于引子或序幕;也有一些放在折与折之间,则是为了剧情的过渡或联络,与后来的过场戏相似。(2)内容上分曲词、宾白、科介。曲词,即主人公的唱词,分旦本、末本。宾白,是曲词外演员说的话,
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科介,也称科范、科、介,指唱、白以外的动作说明。(3)角色分“行当”。元杂剧角色一般分末、旦、净、杂四大类。末,多扮演中年男子,正末指剧中的男主角。旦,扮演妇女,正旦指剧中的女主角。净,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人物,通称花脸。杂,扮演杂差、百姓等人物。
1.精记字音
知识梳理
2.词语积累
(1)孤身只影: 孤单一人,多指没有亲属或亲属不在身边。 
(2)吞声忍气: 受了气勉强忍耐,不敢发作或反抗。 
(3)前合后偃: 前倾后仰,站不稳。 
(4)负屈衔冤: 忍受着冤枉和委屈。 
(5)古陌荒阡: 即荒郊野外。古代田间小路东西为“陌”,南北为“阡”。 
3.词义辨析
(1)埋怨·抱怨
辨析:两者都是动词,与“怨”有关,含有“因不满有所责怪”的意思。“埋怨”是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自己认为原因所在的人或事物表示不满。“抱怨”指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抱怨”的责怪程度较重,比“埋怨”较多用于大事,较多用于书面语。“埋怨”的责怪程度较轻,比“抱怨”较多用于小事,较多用于口语。
例句:①不管输球赢球都找不到任何可以 埋怨 的理由,不管结局好坏都要你自己一个人去承担,因为都是你自己在场上独立完成的。
②成功人士对未来抱有希望,乐观看待未来,他们从不 抱怨 ,只检查自己的问题,永远都尝试帮其他人解决问题。
(2)杳无音信·销声匿迹
辨析:“杳无音信”,没有一点消息。“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其区别在于,“杳无音信”是被动的没有消息,“销声匿迹”是主动不出现。
例句:①虽然发出了很多寻人启事,但他就如泥牛入海般,至今仍是 杳无音信 。
②他们曾一起到达事业的顶峰,可谁也没有想到两人此后并没有延续他们的辉煌,而是逐渐 销声匿迹 了。
(3)顺水推船·因势利导
辨析:“顺水推船”,比喻顺应趋势办事。“因势利导”,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加以引导。两者都有“顺应趋势办事”的意思。但“顺水推船”为中性词,有时含贬义;“因势利导”用作褒义,指根据形势加以引导。
例句:①老总知道李如意已经威名扫地,如今见他主动提出辞职,也就 顺水推船 ,让人给他结算了薪酬,打发他离开公司。
②不论是“垃圾兑换超市”,还是“绿色银行”,抑或“道德银行”,只有 因势利导 ,才能进一步激发老百姓参与公益的热情,扩大公益的社会基础。
课堂 重难突破
初读课文 明大意
文脉预览
本文通过窦娥负屈含冤,呼天抢地,临死前发出三桩誓愿,不仅进一步揭露了官吏们无心正法的罪恶本质,而且从深层次揭露了整个封建制度的腐败。
主旨探微
任务一
命运与抗争——分析主人公的形象及意义
1.窦娥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窦娥是一个勤劳善良、坚强刚烈,富有反抗精神,具有封建贞节观念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典型形象。
①善良的窦娥:在押赴法场时,窦娥要求走后街,这一细节刻画了窦娥善良的形象。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突显她的冤屈,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加深刻有力。
精读课文 细揣摩
②反抗的窦娥: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她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③不屈的窦娥:她在法场上发出三桩誓愿,是她宁折不弯、坚强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
2.窦娥许下三桩誓愿,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誓愿顺序 誓愿内容 所用典故 涉及人物 誓愿实质
第一桩
第二桩
第三桩
参考答案:
誓愿顺序 誓愿内容 所用典故 涉及人物 誓愿实质
第一桩 血溅白练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苌弘 杜宇 希望刑场上的人能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桩 六月飞雪 六月飞霜 邹衍 希望洁白的雪花覆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
第三桩 亢旱三年 东海孝 妇冤 东海孝妇 不仅要证明冤屈,更是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3.关汉卿在窦娥这个悲剧人物身上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请结合“指斥天地”和“痛发誓愿”两个情节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指斥天地”这一情节中,作者通过描写痛快淋漓的质问,表现了窦娥以及广大人民被压抑在内心深处的反抗怒火,最终像火山一样迸裂出万丈火焰,照亮一切黑暗,烧毁一切不平。(2)“痛发誓愿”这一情节中,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笔法,让誓愿一一实现,表现了窦娥、广大人民以及剧作者自己战斗的信心、胜利的信心。
任务二
曲尽人情,字字本色——体味本剧的语言风格,赏析其写作特色
1.【端正好】这支曲子里“没来由”“不提防”“动地惊天”三个短语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没来由”更能突出窦娥的大屈大冤,表现出窦娥的清白无辜;对于官府,实则讽刺其诬陷得逞。“不提防”突显出世道、人心的险恶。“动地惊天”,主人公自知在人间已没有可以申冤处,只能希望天地能感应,还自己一个清白。弱者的无奈,反映出了人间的黑暗。“动地惊天”可说是戏文之眼,为后面誓愿的实现埋下伏笔。
2.“血溅白练”“六月飞霜”的实现采用了什么手法 这种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①这样写既能证明窦娥冤情千真万确,又能增强悲剧气氛;②符合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反映了人们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③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
3.关汉卿是运用语言的巨匠,试分析这部戏剧在语言上的特点。
参考答案:①大量地运用源自人民现实生活的、鲜活而富于表现力的口语。如课文中【鲍老儿】一段曲词,将窦娥对婆婆的担忧不舍,对自身蒙冤受屈的愤恨不平,乃至她即将采取的惊天动地的行动,全都表现出来了。类似这样的曲词,明白如话,同时又具有丰富的戏剧性和动作性。
②灵活运用一些为当时的人所习见习闻的成语熟语、诗词文句和历史故事。如窦娥在法场上发出誓愿,既有“一腔怨气”这样的俗语,也有“素车白马”“古陌荒阡”这样的成语,更有“东海曾经孝妇冤”这样的典故,兼具活泼之美与庄重之致。
③大量运用了对比(“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比喻(“一腔怨气喷如火”)、夸张(“枉将他气杀也么哥”)等修辞手法,特别是集中运用了反复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物的感情。如指斥天地时的两声“天地也!”和发誓愿时的两声“你道是”,是愤厉激昂的声讨;和蔡婆婆相别时的四个“念窦娥”和两声“婆婆也”,则是凄怆婉转的泣诉。
4.下面是《窦娥冤》同一唱词的不同版本,试比较其优劣。
甲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
乙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参考答案:甲本第一句是陈述语气,不如乙本用“何为地”这种质问的语气强烈。甲本第二句是对天的哀告祈求,乙本第二句是对天的面对面的指控和否定。乙本突出了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高大,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深化。
随堂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C
解析:A项,“角”应读“jué”;B项,“愆”应读“qiān”;D项,“埋”应读“mán”。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动地惊天 顺水推船 错堪贤愚 两泪涟涟
B.左侧右偏 有口难言 孤身支影 吞声忍气
C.怕硬欺软 啼啼哭哭 怨气冲天 六出冰花
D.披柙带锁 望帝啼鹃 古陌荒阡 委实冤枉
答案:C
解析:A项,“堪”应为“勘”;B项,“支”应为“只”;D项,“柙”应为“枷”。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A
解析:B项,“暄”,炎热;C项,“月一十五”,初一和十五;D项,“亢旱”,大旱。
4.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这句运用了兴的手法,引出窦娥对天地的指斥)
B.“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句运用典故,是窦娥借古人的故事表明自己冤情之深)
C.“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这句运用了拟人手法,是窦娥感天动地冤情的直接诉说)
D.“要甚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这句运用比喻手法,抒发了窦娥的一腔怨气)
答案:D
解析:D项,没有运用比喻的手法。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汉卿,号已斋叟,元代杂剧作家,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与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并称“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C.杂剧剧本的体例十分精严,一本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也有一本分为五折或更多的。
D.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女主角叫正旦,男主角叫正末,曲词主要由正末或正旦演唱。
B.云,指说白,包括人物的对白、独白、旁白等,用以展开剧情和揭示人物性格、冲突。
答案:A
解析:“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6.在那黑暗的、不公平的社会中,窦娥死去了。她的“悲”穿越时空,她的“冤”感天动地。现在有人为她写了一副挽联的上联,请你补写出下联。
上联:贞洁敬孝,哀怨感天雪飞六月
下联:
答案示例:刚烈争抗,悲愤动地亢旱三年
课外·一起成长
[写作技法]
想象的艺术手法
《窦娥冤》运用丰富的想象,设置的誓愿实现的超现实情节,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是本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因文学法
[写作训练]
请你发挥想象,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要求:①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②不少于200字。
答案示例:“六月天,孩子脸,说变就变。”刚才还阳光明媚,一转眼的工夫,天边飘来了几朵黑云。黑云越涌越多,越涌越快,遮住了太阳,遮住了蓝天,顿时,天黑沉沉的,像个锅底扣下来一般。起风了,风越刮越大,小树被吹得弯下了腰。人们赶紧跑回家,走到半路的学生也拼命向学校奔去。突然,天边一闪,轰
隆一声,一个响雷炸开天地。接着,黄豆大小的雨点砸下来,在地面上留下铜钱一样大小的水印。紧接着,密密的雨从远处横扫过来,好像千军万马一般。
素材积累
虚怀若谷
◆关汉卿“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交友十分广泛,与杂剧作家、演员、官员都有交往。作为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他熟读儒家经典,写剧本时,典籍中的句子信手拈来。虽然生在仕途堵塞的时代,但关汉卿却能冲破思想的束缚,放下士子的清高,虚心接受、学习民间文化。由于关汉卿在杂剧上的巨大成就,“汉卿”二字成为元代杂剧的标志。虽然硕果累累,声名远扬,但关汉卿待人接物总是虚怀若谷,从不
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关汉卿每创作完一出剧本都要请杨显之润色过目,因此当时的杂剧界送给杨显之一个雅号“杨补丁”。
◆木匠出身的齐白石在30多岁时已成为民间画师。除了绘画,他还爱好篆刻,他看到著名篆刻家黎微的刻印,就向他学习。有一次,他问黎微的弟弟铁安:“我总刻不好,怎么办呢 ”铁安戏言:“你呀,把南泉冲的楚石挑一担回去,随刻随磨,刻它三四大盒,都化成石浆,印就能刻得好了。”齐白石按其建议发愤努力,常常弄得屋里满地都是石浆。正是凭着如此刻苦努力的精神,他在篆刻艺术方面终于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适用话题:“博学”“虚心”“刻苦努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