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8张PPT)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单元人文主题
责任与担当
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胸怀。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伟大的代价是责任。”新时期,每个人都需要增强敢于担当的意识,倡导敢于担当的作风。桥的价值在于能承载,人的价值在于能担当,担当得越多,价值越大。人在有担当中成长,在敢担当中前行,在能担当中辉煌。勇于承担责任的强者会使我们的工作越做越好,会使我们的事业更加辉煌。
单元总览
单元核心素养目标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1.倾听理性的声音,知人论世,领会作者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
2.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3.写作议论性文章,学会论证自己的观点。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贞观十七年(643),魏征卒。太宗对朝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课外·一起成长
课前 基础认知
谏太宗十思疏
作者名片
一代名相诤臣——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唐代政治家。少孤贫好学,有大志。隋大业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魏征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于《贞观政要》。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
背景链接
繁荣昌盛的背后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谏太宗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表示从谏改过。
疏
“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通称“奏疏”。与“表”相比,“疏”重在“议事”,而“表”重在“陈情”。“疏”的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著名的如贾谊的《论积贮疏》等。
文学常识
阅读课文第1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动词, 生长。这里指长得好 ;
②使动用法, 使……稳固 ;③名词, 树木的根 ;
④结构助词,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⑤动词, 疏通水道 ;⑥名词, 德行和道义 。)
夯实字词
(①连词, 却 ;
②名词, 极愚昧无知的人。这里用作谦辞 ;
③介词, 对 ;④名词, 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 。)
(①动词, 主持、掌握 ;②名词, 指帝位 ;
③名词, 重权 ;④名词, 天地间 ;
⑤形容词用作名词, 重要的地位 ;⑥动词, 推崇 ;
⑦名词, 喜庆,福禄 。)
(①形容词, 奢侈 ;②连词, 表并列 ;
③形容词用作动词, 行节俭 。)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判断句)
这就如同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水流得远啊。
阅读课文第2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 所有的 ;②动词, 承受 ;③形容词, 大 ;
④形容词, 深 ;⑤助动词, 能够 ;⑥副词, 表示推断 ;
⑦形容词, 少 ;⑧代词, 天下 。)
(①动词, 放纵 ;②动词, 看不起 ;③名词, 人 ;
④名词, 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至亲 ;⑤名词, 路人 。)
(①连词, 即使 ;②动词, 督察 ;③代词, 人民 ;
④介词, 用 ;⑤动词, 同“震”,威吓 ;⑥名词, 仁德 ;
⑦副词, 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反问句)
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很困难吗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介词结构后置)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
阅读课文第3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助词, ……的人 ;②连词, 如果,果真 ;
③动词, 建造,兴建。这里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情 ;④动词, 安民 ;⑤形容词, 谦虚 ;⑥动词, 养 ;⑦ 容器中水满而溢出,比喻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 ,⑧ 居于……之下 。)
(①名词, 游乐。这里指田猎 ;
② 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 ;③ 把它作为 ;④连词, 表并列 ;⑤形容词, 慎 ;
⑥动词, (耳目被)堵塞蒙蔽 ;
⑦名词, 臣下的意见 。)
(①形容词用作名词, 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
②连词, 表并列,并且 ;③动词, 贬斥 ;
④形容词用作名词, 奸邪之人 ;
⑤动词, 不恰当地奖赏 。)
(①动词, 光大 ;②代词, 这 ;③动词, 选拔 ;
④形容词用作名词, 好的意见 ;⑤动词, 广泛施布 ;
⑥名词, 仁爱,宽厚 ;⑦名词, 诚信的人 ,⑧动词, 献 ;⑨形容词用作名词, 忠诚 。)
(① 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巡为“游” ;② 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 ;③动词, 教化 ;
④动词, 掌管 ;⑤名词, 职事 ;⑥动词, 役使 。)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省略句)
喜爱田猎就想到网开一面,捕杀有度。
1.通假字
之以威怒( 同“震”,威吓 )
知识梳理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古义: 树木的根。
今义: 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古义: 放纵情感。
今义: 尽情。
古义: 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义: 认为。
古义: 路人。
今义: 走路。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恭而不心服( 表面上 )
(2)名词用作动词
江海 百川( 居于……之下 )
(3)形容词用作名词
(4)形容词用作动词
(5)使动用法
5.特殊句式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介词结构后置 )
(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省略句 )
(3)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固定句式 )
(4)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判断句 )
6.名句积累
(1)《谏太宗十思疏》开头“ 臣闻求木之长者 , 必固其根本 ; 欲流之远者 , 必浚其泉源 ”运用两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来推理,引出正题,浅显易懂。
(2)《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提出“十思”,其中劝皇帝不要纵欲的句子是“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
(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 鸣琴垂拱 , 不言而化 ”。
(4)《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形容人民力量的句子是
“ 怨不在大 , 可畏惟人 ; 载舟覆舟 , 所宜深慎 ”。
(5)《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帝王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 有善始者实繁 , 能克终者盖寡 ”。
(6)《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木长”需“固本”、“流远”需“浚源”作类比,得出的结论是“ 思国之安者 , 必积其德义 ”。
7.古代文化常识
(1)胡越:古代分别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民族。
(2)豫游: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巡为“游”。
(3)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因称职官为有司。
答司马谏议书
作者名片
主张文道合一——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保守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丰八年(1085),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元祐元年(1086),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等。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知政事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以书信的形式从五个方面针对刚开始推行的各项改革措施,向王安石提出反对意见。本文是作者的复信。信中主要辨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并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满。文章批驳了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而又文笔犀利,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举重若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决绝的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背景链接
阅读课文第1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代词, 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
②动词, 赐教(指来信) ;③动词, 同游共处,交往 ;
④连词, 表转折,但是,可是 ;⑤副词, 常常 ;
⑥动词, 持 ;⑦名词, 方法、主张 。)
夯实字词
(①动词, 解释 ;
②介词, 用在动词前,相当于“被” ;
③动词, 理解,体察 ;④形容词, 简单 ;
⑤动词, 写回信 ;⑥通假字, 同“辩”,分辩 。)
(①动词, 考虑 ;②动词, 看待,对待 ;
③ 指书信往返 ;④形容词, 简慢 ;⑤形容词, 草率 ;⑥副词, 详细地 ;⑦动词, 希望 。)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判断句)
但是议论起政事来常常(意见)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啊。
(2)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被动句)
虽然想要(向您)勉强解释,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
阅读课文第2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副词, 特别 ;②形容词, 明确 ;③形容词, 清楚 ;④ 用以,用来 ;
⑤动词, (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 ;
⑥动词, 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 ;
⑦动词, 设法生财,与民争利 ;
⑧动词, 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 ;
⑨动词, 招致 。)
(①动词, 以为,认为 ;②介词, 从 ;③介词, 把 ;
④名词, 负有专责的官吏 ;⑤ 不是,不算 ;
⑥动词, 施行 ;⑦形容词用作名词, 有利的事业 。)
(①动词, 批驳 ;②动词, 排斥 ;
③名词, 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
④副词, 预先 。)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介词结构后置)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订。
阅读课文第3、4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 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②介词, 把 ;
③动词, 顾念,忧虑 ;④介词, 向 ;⑤动词, 估量 ;
⑥形容词, 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 。)
(①助词, 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
② 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 ;③副词, 不仅 ;
④名词, 计划 ;⑤动词, 考虑 ;⑥形容词, 适宜 ;
⑦动词, 认为正确 ;⑧名词, 值得反悔的地方 。)
(①介词, 拿,用 ;②名词用作动词, 施恩惠 ;
③名词用作动词, 办(事) ;
④动词, 知道,这里是“领教”的意思 。)
(① 不胜 ;② 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宾语前置)
那么这些人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
1.通假字
不复一一自 ( 同“辩”,分辩 )
知识梳理
(6)于
3.古今异义
古义: 写回信。
今义: 向上级报告。
古义: 又考虑到。
今义: 重新念一遍。
4.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2)名词用作动词
5.特殊句式
(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判断句 )
(2)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被动句 )
(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介词结构后置 )
(4)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介词结构后置 )
(5)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宾语前置 )
6.名句积累
(1)《答司马谏议书》中“ 而议事每不合 ,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直接点明王安石和司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
(2)《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 名实已明 , 而天下之理得矣 ”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3)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根据是“ 举先王之政 ”,根本目的是“ 兴利除弊 ”,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4)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征利”的指责,王安石只用一句
“ 为天下理财 ”驳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
(5)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拒谏”的指责,王安石认为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 辟邪说 , 难壬人 ”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
(6)面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以致天下怨谤”的指责,王安石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 固前知其如此 ”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
课堂 重难突破
初读课文 明大意
文脉预览
《谏太宗十思疏》通过对人君应积德义的重大意义及其内容和结果的陈述,揭示了“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君多昧于“可畏惟人”“载舟覆舟”的真理,如果违背了这些,任何英雄好汉都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主旨探微
《答司马谏议书》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以此表明自己变法的决心。
任务一
笔墨一二见精神——把握主要观点,体会作者的思想主张
1.《谏太宗十思疏》中“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哪五个方面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十思”的意义是什么
精读课文 细揣摩
参考答案:内容可归纳为五方面:一是俭,“知足”“知止”,生活方面戒贪心奢侈,实际上是要减轻人民的负担,取得民心;二是谦,“谦冲自牧”“江海下百川”,待人方面戒骄傲自满,实际上是要“竭诚以待下”,以免君臣离心离德;三是慎,“三驱以为度”“慎始而敬终”,处事方面戒好逸无度,要始终谨慎,不要盘游懈怠;四是正,“虚心以纳下”“正身以黜恶”,用人方面戒受蒙蔽利用,虚心纳谏,不为谗邪壅蔽;五是明,“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执法方面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肆意赏罚。
核心内容:居安思危、正己安人,积其德义,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的。
意义:总此十思,弘兹九德,可以达到“文武争驰”“鸣琴垂拱”的理想政治境界。
2.司马光是从哪几方面来指责变法的 王安石又是怎样逐一驳斥的
参考答案:司马光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个方面来指责变法。
王安石在驳斥前,先提及一个双方都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再针对司马光上述五个方面的谬论逐一分析批驳。结论论述同中有变,对前四个方面的驳斥都是以“不为……”四个判断句作结。对“致怨”的驳斥,这里只采取不屑一驳的从容之态,告知对方,早料如此,不值一提,无须驳了。
3.《答司马谏议书》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王安石非凡的政治胆略
参考答案:①“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了其非凡的胆略。②“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直斥当时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直言不讳的勇气。③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④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政敌,
使用“何为而不汹汹然 ”之类的强烈反诘语气,加强肯定语气,增强了结论的不可置疑性。这样举重若轻对待“汹汹然”的“怨诽”,尽显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任务二
有理有实,结构严谨——品读文本的论证艺术
1.魏征以善谏著称,试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分析为什么他的进谏大都能被唐太宗接纳。
参考答案:《谏太宗十思疏》的主要观点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在提出主要观点之前,作者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两个比喻引出主要观点。接下来,作者从反面论证了这个观点,如果国君不积德义,“不
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就像“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一样,国家是不会安定的。之后,作者又从历史的角度来证明其观点。作者以概述的方法,列举历史上的君主“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劝诫太宗要“竭诚以待下”。作者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分析了“竭诚以待下”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因此,要善待“下”,否则,君主之“舟”就有倾覆的危险,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同时,引起唐太宗的高度重视,并最后接纳建议。
2.王安石是如何一步一步通过反驳对方来论证自己的论点的
参考答案:第一步,先确立一个为“儒者”公认的判定是非的标准,名实相符合,即只要证明对方所加给新法的种种罪名与实际不相符,就可以从根本上驳倒对方,这就选取了一个有力的角度。第二步,将对方所加种种“罪名”概括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个要点。这就为后文的具体批驳树立了明确的靶子。第三步,对五个要点逐一进行批驳,着重揭示出这些指责是名不符实的谬论。
3.《答司马谏议书》的论证方式是驳论,其反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第一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个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第三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
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语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
任务三
耿直之言,安国之策——赏析文本的语言特点
1.请结合文本分析《谏太宗十思疏》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①比喻、排比生动有力。文章以浅显的比喻引出中心论题,起到生动、直观的效果;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②巧用虚词,语言活泼。本文在句式上已突破了骈体文“骈四俪六”的局限,在句首或句尾加上虚词,如虽、终、斯、岂、盖、诚能、何必、而况、乎、也、哉等,或转折,或推论,或感叹,或假设,或设疑,或反诘,使语句更加活泼、通俗、浅显。
③整散结合,行文错落有致。本文大量运用对偶句、排比句的同时,有机地穿插了一些散句,如“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等,这些散句的插入,使得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
2.两篇文章一是给皇帝的奏章,一是给同僚的回信,目的都是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两者在语言表达上略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谏太宗十思疏》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文章根据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绩以后,逐渐骄傲自满,生活日趋奢靡的情况,指出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不能“竭诚以待下”,必然使“骨肉为行路”,至亲疏远,君臣离心离德,难于保守天下。奏疏不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难守天下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对症下药,提出“十思”的措施,既明确具体,又实用而不空泛,针对性很强。
而《答司马谏议书》同样针对性很强,但其语言委婉、柔中带刚。在这封书信中,作者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文字上又不是剑拔弩张,注意不伤同僚之间的情面与和气,寓刚于柔,绵里藏针。如第1段,在反复向司马光叙友情、求谅解的同时,却婉转地揭示出这怨谤源于士大夫阶层的庸俗腐败,并声言自己绝不悔改;又如第2段,在表示愿意接受责备、“知罪”的同时,却用两个假设句暗示自己坚持改革、绝无反顾之心,并旁敲侧击,讥讽保守派的无所事事、因循守旧。这种柔中寓刚的论辩风格,比剑拔弩张更加坚韧有力。
随堂训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C
解析:C项,冲:谦虚。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B
解析:A项,介词,因为/介词,依照;B项,代词,它(他)的;C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D项,介词,用/连词,来。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 )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⑤⑦⑧ D.④⑤⑧
答案:B
解析:①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②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③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④事,名词用作动词,办事。⑤下,名词用作动词,居于……之下。⑥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谦虚。⑦貌,名词作状语,在表面上。⑧宏,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大,弘扬。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B
解析:A项,古义,路人;今义,走路。C项,古义,使心虚;今义,不自以为是,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D项,古义,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
5.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
A.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C.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D.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答案:B
解析:A项,省略句;C项,定语后置;D项,判断句;B项和例句都是介词结构后置。
课外·一起成长
妙用排比,气势纵横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一种修辞手法。《谏太宗十思疏》在论述时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如文章开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排比,就加重了强调意味。
因文学法
[写作训练]
请你从下列词语中任选一个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要求: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②语言流畅,不少于200字。
奉献 积累 人生 感谢
答案示例:奉献: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即使我们只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只是一只春蚕,也应该“春蚕到死丝方尽”;即使我们只是一片绿叶,也应该“化作春泥更护花”;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即使我们只是一朵花,也要给人们带来一丝清香;即使我们只是一颗星星,也要在黑暗中闪出自己的光芒;即使我们只是一滴水,也要在生命的旅途中发出叮咚的脆响;即使我们只是一棵小草,也要给大地带来一点绿色。
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唐太宗和魏征是中国古代史上有名的明君、贤相。太宗的虚心纳谏和魏征的忠心直谏,是封建社会难得的君臣相得的典范。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初年,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但随着功业日隆,内外无事,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生活逐渐奢靡,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并且变得“喜闻顺旨之说”而“不悦逆耳之言”。在唐太宗越来越忘乎所以,多数朝臣噤若寒蝉的情况下,魏征及时进谏,纠正太宗的偏差。
素材积累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批评和建议往往不中听,常常使人不快,但正确的意见能够帮助人改正错误,少走弯路,所以不要听到批评就动怒,看见意见就皱眉,而应该虚心听取意见,理智采用。
适用话题:“虚心接受批评”“善于聆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