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一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五校联盟高一期末联考
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反对用人为的“计划”和“统制”来维持经济秩
语文试卷
序,而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
经济秩序来的。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人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态,当然所谓“无政府”绝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
注意事项:
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
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于以国家权力所雏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治”的社会。
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形,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死,这是礼。又好像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一礼的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内容以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之饩羊②。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取消相当残
普通人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①,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
忍的行为。
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
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
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
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的地方是雏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
现代论法理的学者中有些极重视人的因素。他们注意到在应用法律于实际情形时,
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雏持。维
必须经过法官对于法律条文的解释。法官的解释的对象虽则是法律条文,但是决定解释
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内容的却包含很多因素,法官个人的偏见,甚至是否有胃病,以及社会的與论都是极重要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
的。于是他们认为法律不过是法官的判决。这自是片面的说法,因为法官并不能任意下
务,社会的任务是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
判决,他的判决至少也须被认为是根据法律的,但是这种看法也告诉我们所谓法治绝不能
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
缺乏人的因素了。
加以规划的。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试验出来的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
这样说来,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
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来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
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雏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
替他准备好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
什么力量就可以雏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
满足需要的愉快了。
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
【注】①对称(cheng):相对称呼。②饩(xi)羊:祭祀用的活羊。
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那是不可能的,因之也说不上“治”了。
A.法官在解释法律条文时,可能会受到个人偏见、身体状况、社会舆论等因素的影响,因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雏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
此他们的解释不一定是完全客观公正的。
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B.不依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一个社会的秩序;不根据什么规定,人和人的关系就可
乡土社会秩序的雏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
以自行配合:作者认为这种情况是难以想象的。
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回
C.人们在一起生活,如果其行为、权利和义务全由统治者的好恶来决定,那么社会必然
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国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
会陷入混乱,人们会不知道该如何行动。
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
D.单从行为规范这一角度来看,礼和法律并没有差异,不同之处在于法律是依靠国家权
老子。就是在现代交通之下,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
力来推行的,而礼却是依靠传统来维持的。
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
高一语文第2页(共8页)】参考答案及解析
语文
2022一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五校联盟高一期末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1.C【解析】“如果…那么…”遗漏信息。材料第
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段是说“…依着统治者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6.D【解析】“黛玉这样说,是对宝玉的善意提醒”曲
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选项中遗漏
解文意。黛玉杜撰出“贝姑娘”,是嘲笑宝玉把宝钗
了“而好恶也无法预测”这一条件。其实,如果人们
当作“宝贝”,这是对宝玉的讽刺,而不是善意提醒。
的行为、权利和义务全由统治者的好恶来决定,只要
7.C【解析】“贾府中的主子对丫环都是极为苛刻的,
这“好恶”不是随时更改,那么社会不一定会陷入混
丫环常遭受不公”以偏概全。像贾宝玉、林黛玉等人,
乱,人们也会知道该如何行动。
就对丫环非但不苛刻,绝大多数时候还十分体贴。
2.B【解析】“这即是作者向往的礼治社会”于文无
8.①黛玉“说着,抿着嘴笑”,表现了她误会消除后的偷
据。材料倒数第三段只是以《镜花缘》中的君子国为
快心情,她在宝玉心中的地位得到确认后的轻松心
例,说明礼治社会并非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由此推不
情,以及对自己讽刺本领感到得意的心情。②宝玉
出君子国是“作者向往的礼治社会”的观点。
“听了,又是咬牙,又是笑”,表现了他得到黛玉谅解
3.D【解析】材料的主要观点是“乡土社会是‘礼治
后的喜悦心情和对黛玉小心眼、爱嫉妒的无可奈何的
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D项强
心情。(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
调“礼”对人、事、国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可以证明乡
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土社会即“礼治”社会,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的
9.①使情节更为紧凑。通过对话,交代了二人产生误会
主要观点。A项讲的是“礼”与“法”在禁止犯罪上起
的起因,推进了情节的发展,节省了叙述的笔墨。
到的不同作用,B项讲的是“礼”是人和动物的最根本
②使人物性格更为鲜明。在对话中,宝玉痴情、体贴、
区别,这两项都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的主要观
小心和黛玉机敏、尖利、多心的个性特征,都得到了较
点,C项讲的是德与礼在治国治民上的作用,不适合
为充分的展示。③使读者更易产生共鸣。宝黛对话
作为论据支撑材料的主要观点。
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使读者有代入感,能与书中人物
4.①祥林嫂虽是冻死的,但致其死亡的根本原因是族
产生情感共鸣。(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
权、神权、夫权等封建礼教的多重压迫,这些压迫使她
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
精神崩溃,沦为乞丐,最终饥寒交迫,冻死在大年夜
10.EIM(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
里。(1分)②这一故事印证了本文“礼也可以杀人,
分)【解析】句意:当时西北有战事,边地奏章日益
可以很‘野蛮’”的观点,也说明了当时的乡土社会完
增多,(真宗)在便殿咨询大臣的意见,有时直到
全是“礼治”的社会。(2分)③人治和法治的区别在
天晚。
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1
11,D【解析】“由孔子所著”错。《论语》是由孔门后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
学记录而成的。
酌情给分)》
12.B【解析】“因见他家清贫,于是赏赐白银五千两
5.①“法治”的说法容易让人误解为法律本身能够统
强加因果。皇帝赐银是对功臣及其家属的奖赏和优
治,能够维持社会秩序,其实“法治”也含有人的因
待,不一定是因为李家清贫。
素。②“人治”的说法容易让人误解为统治者任凭一
13.(1)朝廷近来广开言路,假如(他们)言之成理,应该
己好恶,即可规定人与人的关系,其实这是不可能发
加以表彰奖赏,否则将奏章留在宫中,不批复也就可
生的。(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
以了。(“比”“苟”各1分,句意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