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数学三年级上第四单元教案[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数学三年级上第四单元教案[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6-09-02 22:0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人教数学三年级上第四单元教案
有余数的除法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材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包括“主题图”、例1、例2和例3;
第二部分,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即例4“解决问题”。
具体安排如下:
本块知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一方面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加强有余数的除法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重视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这部分内容还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本块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材编写特点及重难点
1.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教材通过主题图的展示:跳绳小朋友的分组、打篮球的人数、花盆的摆放等,使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使学生感觉到计算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如参加篮球比赛的小朋友有21人,第个组有5人,可以分成几个组呢?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这一现象,用数学的思维来解决这一问题,从中发现里面的“余数”现象,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感受到有余数的除法就在我们的身边,密切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加这部分知识的亲切感。
2.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
有余数除法知识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学生是在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单元知识的学习也关注了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在教学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之前,先教学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对除法算式的结构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教学时要给予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活动空间和思考空间,发挥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3.教学内容和要求体现弹性。
教材内容的选择应满足所有学生的数学学习要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本单元选取了学生都比较熟悉的素材来开展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参与学习的经验和基础。同时,设计的教学素材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需要,作一定的自主选择。如主题图中,喜欢跳绳的可以选择跳绳这一活动发现余数现象(女孩子);喜欢篮球的可以选择篮球这一活动发现余数现象(男孩子)。
教学要求具有弹性,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如例3中提出的问题:“观察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在这同一问题情境下,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发现不同水平的结论:(1)余数一个个增大。[直观、表面的发现](2)余数都比除数小,如果余数和除数一样大,就没有余数。[本质、比较后的比现]再如在教材例4的安排上,男生说:我用口算;女生用的方法是列竖式,体现了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口算或笔算)。
教学重难点:
1、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
2、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及单位。
3、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运用。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课时划分
本单元可以划分为5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情境图 [P49]
第二课时: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例[1]、[2]及练习十二第1、2题 [P50、51]
第三课时:余数和除数 例[3]及练习十二第3、4 [P52]
第四课时:练习课 练习十二第5---8及补充题 [P54]
第五课时:解决问题 例[4]及练习十三 [P55、56]
第一课时
1、教学内容:情境图 [P49]
2、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教材主题图展现了校园里课外活动的场景,并由此提供了用除法计算的素材。如红旗和彩旗、跳绳的小朋友进行分组、打篮球的学生进行分组、盆花等等,这些素材中有整除的,也有些是有余数的除法,但这些素材都应让学生认识到二者的本质都是平均分,加强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提供可用整除计算的数据,再改变被除数,引出有余数除法。
教学重点:
在生活场景中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2、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学习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
3、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4、教学思路
(1)、结合生活情况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独立观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图,思考:
[1]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2]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按顺序)
发现了教学大楼前面的两树之间都插着4面不同颜色的旗子,升旗台上也飘着一面国旗。
运动场上每4人一组小朋友在跳绳。
篮球场上每5人一组准备打篮球比赛。
板报下面摆的花是每3盆摆一组,旁边还有很多盆花。
[3]根据上面的信息(条件),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
[4]、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除了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且使用除法计算的?
(如全班的总人数,每()人一组坐可以坐几组……)
(2)、练一练,圈一圈。
一共有15个△。
1、每份3个,共几份?
2、每份4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3、每根5个,共几份?
4、每份6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3)、摆一摆,填一填。
1、∮ ∮ ∮ ∮ ∮ ∮ 摆成3份。
6 ÷ 3 = □
2、 ∮ ∮ ∮ ∮ ∮ ∮ ∮ 摆成3份。
7 ÷ 3 = □
第二课时
1、教学内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例[1]、[2]及练习十二第1、2题 [P50、51]
2、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例[1]安排的素材是小朋友用15盆花布置会场,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是一个整除的问题。教材这样按排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激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欲望;二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摆花盆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并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自主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并学会写除法竖式。
例[2]的素材与例[1]相同,只是更改了被除数,使其成为有余数的除法。由于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竖式写法,这里可以以此为基础类推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写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除法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
(2)理解除法算式中名部分的意义。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4、教学建议
(1)教学例[1]
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除法的意义,结合具体情境写出除法竖式并尝试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以及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学会除法竖式。
(2)教学例[2]
可以先进行实物操作,5盆为一份,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直观看到:可以分4组还剩下3盆,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3盆,叫做余数。然后结合分的过程引导学生写有余数除法的竖式。重点要让学生明白在竖式中“从被除数中减法分掉的数,差即是余数。”同时应指导学生理解并能正确写出两个不同的单位。
(3)比较例[1]和例[2]
发现两个横式、竖式有什么不同,加强学生的理解。
第三课时
1、教学内容:余数和除数 例[3]及练习十二第3、4 [P52]
2、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本课时教材同样以摆花为教学素材,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其目的有两个:一是进一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和计算;二是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主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3、教学目标
(1)通过改变被除数的数量,使学生自行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受有余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2)进一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和计算。
(3)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提高合作的有效性。
4、教学建议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形成小组间有效的合作、讨论;然后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归纳出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第四课时
1、教学内容:练习课 练习十二第5---8及补充题 [P54]
2、教材分析
第5题,以判断题的形式出现,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练习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渗透“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的检验方法。
第6题,这道题给出了29片扇叶的条件和工人正在装电扇的画面。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灵活的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进行解答,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7题,这道题是有余数的除法的练习。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画面明确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完成,最后全班交流各自的解题方法。
第8题,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看图明确题目中求彩带的长就是求“3×8+2=?”,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验证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从而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情景中,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3、教学目标
(1)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2)进一步提高学生口算和笔算有余数除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建议
本课时教材上内容较少,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增加一些练习题,如口算、竖式、简单的解决问题等。
第五课时
1、教学内容:解决问题 例[4]及练习十三 [P55、56]
2、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例[4]情境图是主题图的一部分,目的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到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展示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口算和竖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体现弹性教学。
“做一做”中信息量较大,至少可以写出5个除法算式,同时开放性、综合性也比较强,其中“我有15元,可以买些什么呢?”除了上面说的只买一种的情况外,还可以买两种、三种,可以刚好全部买完,也可以有钱剩余。使用此素材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练习十三的第3题,由题一得知四月份有4个星期,还多2天(应先让学生找到隐藏条件:一星期有7天。);那四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星期,即说明多的2天必需是星期六和星期天,也就是这个月以双休日开始,以双休日结束,4月1日便是星期六。
练习的第4---8都是情境图,教学过程中如果生成的素材比较多,也可以把这里的素材作为独立的一课。其中第6题的两个问题“最多可以坐满几辆车?会有剩余的人吗?”和“该租几条船呢?”可以相互结合使用,第一个问题后再加一句:“该租几辆车?”第二问题前先问:“最多可以坐满几条船?会有多余的人吗?”。通过两个问题的对比,使学生更加明白题目的意思。
第8题是要先求出三种花各能扎出几束,根据计算可知康乃馨可扎3束,玫瑰可扎5束,郁金香可扎5束,再比较这三种花各自的束数,由康乃馨可分成3束决定了这些花最多可以扎成3束,这也是木桶原理:即一个木桶装水的多少是由最短的一根木头决定的。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加深对除法应用题的认识。
(2)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数学问题、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