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清史稿》(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清史稿》(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1 20:3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言文专题训练--------《清史稿》
一、阅读下列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沈近思,字位山,浙江钱塘人。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四十五年,授河南临颍知县。颍水经许州东入临颍,许州孔家口下距临颍境仅百余步,堤屡圮,水入临颍,害禾稼。近思请筑堤,临颍任夫十之七,士民争输谷。日役千三百人,人谷二升,二十日而堤成。水至不为患,岁大熟。近思立紫阳书院,教士以正学。县西葛冈村俗最恶,近思为置塾,课村童,立书程簿,躬教督之。化行于其乡,俗日驯。五十二年,巡抚鹿祐荐卓异,迁广西南宁同知。病,告归。
五十九年,以浙江巡抚朱轼荐,敕部调取引见,命监督本裕仓。浙江福建总督满保奏请以知府拣发福建,檄署台湾知府。近思议析置数县道镇弹压府治驻兵三千分布营汛收材勇入行伍严加操练以渐移充内地各标。流民至者,必审籍贯、稽家口,方授以田土,否则悉驱过洋。议未即行,雍正元年,召授吏部文选司郎中,赐第,赉帑金四百。寻授太仆寺卿,仍兼领文选司事。二年,超授吏部侍郎,命与尚书阿尔松阿如河南按治诸生王逊等纠众罢考,论如律。
四年,充江南乡试考官。例以《乡试录》进呈,上嘉近思命题正大,策问发挥性理,谕奖之。时侍郎查嗣庭、举人汪景祺以诽谤获罪,停浙江人乡会试。近思疏言:“浙省乃有如嗣庭、景祺者,越水增羞,吴山蒙耻!”因条列整饬风俗,约束士子,凡十事。上曰:“浙省有近思,不为习俗所移,足为越水、吴山洗其羞耻!”所陈委曲详尽,下巡抚李卫、观风整俗使王国栋,如议施行。五年,擢左都御史,仍兼领吏部事。卒,命平郡王福彭往奠,加礼部尚书、太子少傅。以其子方幼,令吏部遣司官为治丧,赐祭葬,谥端恪。
许外山(选自《清史稿·沈近思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近思议析置数县/道镇弹压/府治驻兵三千/分布营汛收材/勇入行伍/严加操练/以渐移充内地各标
B.近思议析置数县道/镇弹压府治/驻兵三千/分布营汛收材/勇入行伍/严加操练/以渐移充内地各标
C.近思议析置数县/道镇弹压/府治驻兵三千/分布营汛/收材勇入行伍/严加操练/以渐移充内地各标
D.近思议析置数县道/镇弹压府治/驻兵三千/分布营汛/收材勇入行伍/严加操练/以渐移充内地各标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调动改派。“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职。
B.告归,旧时官吏告老回乡或请假回家:后也可指向他人告辞,告别回家。文中“告归”的含义属前者。
C.乡会试,乡试与会试的合称。乡试,唐宋时称“乡贡”“解试”,又称“秋闱”;会试,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又叫春闱。
D.谥,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近思政绩显著,在临颍为官时,一方面解决了多年的水患问题,农民大获丰收;另一方面注重教化,设立学校,亲自教授,民风因此大改。
B.沈近思主张在台湾省多设数县,从乡民中选人并操练,增加驻兵;对流杂之民审其籍贯,稽其家口,授其田土,这些主张实行之后非常有效。
C.沈近思担任科举考官时得到了皇帝的褒奖,但由于出现了汪景祺、查嗣庭案件,让浙江人蒙受耻辱。
D.沈近思去世后被追赠为礼部尚书、太子少傅。因为他儿子年幼,朝廷命吏部派专人为沈近思办理丧事,赐予他祭奠、安葬的礼仪。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县西葛冈村俗最恶,近思为置塾,课村童,立书程簿,躬教督之。
(2)流民至者,必审籍贯、稽家口,方授以田土,否则悉驱过洋。
5.在汪景祺、查嗣庭案件的处置上,皇帝对沈近思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靳辅字紫垣,汉军镶黄旗人。顺治九年,以官学生考授国史馆编修,改内阁中书,迁兵部员外郎。康熙初,自郎中四迁内阁学士。康熙十六年,授河道总督。时河道久不治,浸淫四出。辅到官,周度形势,博采舆论,为八疏同日上之:首议疏下流,次议治上流淤垫,次议培修残缺堤岸,次议塞黄、淮各处决口,次议闭通济闸坝,次议规画经费,次议裁并冗员,次议工竣后设河兵守堤。疏入下廷议以方军兴复举大工役夫每日至十二万余召募扰民应先择要修筑上命辅熟筹十七年,伏秋盛涨,水溢出堤上,复决砀山、萧县。辅乃议设减水坝,于河南北两岸为坝十三,坝七洞,水盛借以宣泄。辅复察清口淮、黄交会,黄涨侵灌运河,乃改以七里闸为运口,由武家墩烂泥浅转入黄河,自此无淤垫之患。辅勘清水潭决口屡塞屡冲,乃弃深就浅,筑东西长堤二道,并挑新河,疏积水。山阳等七州县民田至是皆出水可耕。十九年五月,辅丁忧,命在任守制。秋,河复决,辅疏请处分,上趣辅修筑。二十四年,召靳辅、于成龙驰驿诣京师廷议,成龙议开海口故道,辅主筑长堤高一丈五尺,束水敌海潮。大学士、九卿从辅议,给事中王又旦、御史钱珏从成龙议,议不决。上命宣问下河诸州县人官京师者,侍读乔莱等言:“从成龙议,工易成,百姓有利无害;从辅议,工难成,百姓田庐坟墓多伤损,且堤高一丈五尺,束水高于民居,伏秋溃决,为害不可胜言。”上颇右成龙,遣尚书萨穆哈等诣淮安详勘。明年正月,萨穆哈等还奏,谓民间皆言浚海口无益,遂罢浚海口议。四月,上复举其事以问尚书汤斌,斌言浚海口必有益於民。上责萨穆哈向不以实奏,夺官,召大学士九卿等定议浚海口。时工部劾辅治河已九年,无成功。上曰:“河务甚难,若遽议处,后任者益难为力,今姑宽之,仍责令督修。”三十一年卒,赐祭葬,谥文襄。
(节选自《清史稿·靳辅传》,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疏入下廷/议以方军兴/复举大工/役夫每日至十二万/余召募扰民/应先择要修筑/上命辅熟筹/
B.疏入/下廷议/以方军兴/复举大工/役夫每日至十二万余/召募扰民/应先择要修筑/上命辅熟筹/
C.疏入下廷/议以方军兴/复举大工役夫/每日至十二万余/召募扰民/应先择要修筑/上命辅熟筹/
D.疏入/下廷议/以方军兴/复举大工役夫/每日至十二万/余召募扰民/应先择要修筑/上命辅熟筹/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学,是朝廷为八旗子弟设立的学校。靳辅为汉军旗人,故入官学读书,成为官学生。
B.在任守制,旧时朝廷要员遭逢父母、祖父母之丧离职,在家素服办公,也称“夺情”。
C.驰驿,指旧时官吏因急召入京,由沿途驿站急供夫马粮食,兼程而进,不按站停止耽搁。
D.议处,清代对有过失的官员交与吏部给予处分,轻曰察处,重曰议处,更重曰严加议处。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靳辅面对黄河长久不修治的情况,一日之内上交了八道奏疏,提出要对黄河上中下游、人员、经费等统筹规划,源流并治。
B.为有效应对伏秋洪水猛涨导致的决口,靳辅在黄河南北两岸修筑了十三座有七个泄洪洞的减水坝,用以在洪水猛涨时排水。
C.靳辅勘察了清口的淮河、黄河交会处,避开水深处,在水浅处建筑东西长堤,挖新河,通积水,自此再无泥沙积垫之患了。
D.工部以靳辅治理黄河九年没成功而弹劾他,皇上却认为治理黄河很艰巨,为了便于以后的工作顺利开展,应该姑且宽恕他。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辅到官,周度形势,博采舆论,为八疏同日上之。
(2)秋,河复决,辅疏请处分,上趣辅修筑。
10.靳辅和于成龙在治理黄河上有何分歧?最后皇帝如何决策的?
答案
1.C句意:沈近思主张在台湾省多设数县,道镇派军队用武力镇压,府衙分配三千驻兵驻守,在一定地区或区域内散布军队戍防边地,收录有材力而且勇武人进入军队,并且严格加以操练,来渐渐增加内地的军队。
从句法结构和标志上看,“析置”指设置新的行政区划,宾语“数县”;“道镇”也是固定词语,指行政区划,作“弹压”的主语,主谓结构不应断开。据以上分析排除BD;
“府治”是“府衙”之意,是名词,在句中作主语,“驻兵”作谓语,“三千”尾为补语,之间不应断开;“材勇”是固定词语,指“有材力而且勇武的人”,作“收”的宾语,故“材勇”之间不能断开。据以上分析排除A。
2.D“是朝廷对……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表述有误,“谥”不仅可以官谥,也可私谥,如靖节先生。但一般平民没有得到谥号的权利。
3.B“这些主张实行之后非常有效”理解错误,原文“议未即行”是指“主张还未来得及实行”。
4.(1)临颍县西边的葛岗村风俗最为败坏,沈近思替葛岗村建立了私塾,督促村童学习,立下教学规章制度,亲自教授、督促他们。
(2)对到来的流杂之民一定审查他们的户口籍贯,考核他们家的人口,才给他们田地,如果不是这样,就给他们全部驱赶漂洋过海。
5.态度:支持肯定(如议施行)原因:①整饬风俗,约束士子有效;②条列的方法详尽可行(或:事情的底细和原委交待详尽)
参考译文:
沈近思,字位山,是浙江钱塘人。康熙三十九年中进士。康熙四十五年,授予河南临颍知县之职。颍川的水流经许昌向东流入临颍,许昌有孔家口水,向下距离临颍境内仅一百多步,河堤多次倒塌,水流入临颍,伤害庄稼。沈近思请求筑堤,动员临颍一半以上的男子出来筑堤,士民争着运送粮食。每天雇役一千三百多人,每人缴纳二升谷物,二十天而后河堤筑成。不久水发,安堵无恙。于是获得了当年的大丰收。沈近思建立紫阳书院,用合乎正道的学说教授士人。临颍县西边葛冈村风俗最不好,沈近思替他们设立私塾,督促村童学习,立下教学规章制度,亲自教授和督促他们。教化施行到那里的乡里,风俗一天天地被驯化。康熙五十二年,巡抚鹿祐推荐他是杰出之人,沈近思被升迁广西南宁同知。因为生病,告老回乡。
康熙五十九年,因为浙江巡抚朱轼的推荐,朝廷下令吏部调集带领他朝见皇帝。命令他察看并加以管理本裕仓。浙江福建的总督满保上奏请求凭借知府身份拣发福建,朝廷下发文书让他任台湾知府。沈近思主张在台湾省多设数县,道镇派军队用武力镇压,台湾知府分配三千驻兵驻守,在一定地区或区域内散布军队戍防,收录有材力而且勇武人进入军队,并且严格加以操练,来渐渐增加内地的军队。对流杂之民一定审查他们的户口籍贯,考核其他们家的人口,给他们田地,如果不是这样,就给他们全部驱赶漂洋过海。主张未来得及实行,雍正元年,皇上下诏令授予吏部文选司郎中的官职,赏赐宅第,赏赐四百钱币。不久授予太仆寺卿的官职,仍然一并管领文选司事。二年,破格授予吏部侍郎的官职,命令和尚书阿尔松阿到河南查问惩办诸生王逊等人坚持让全省考生罢考的案件,(王逊等人)按照律令被判斩立决。
雍正四年,充任江南乡试考官。(沈近思)按照惯例把《乡试录》恭敬地献上,皇上赞许近思命题雅正弘大,所设的试题充分表达出来生命之原理、规律,得到了皇帝的褒奖。但当时的侍郎查嗣庭、举人汪景祺因为文章讥讽朝廷,被判大逆罪。故清廷停浙江文士乡会试。近思上书到:“浙江省竟然有像嗣庭、景祺这样的人因而使浙人蒙受羞耻!”趁机分条列出条例整顿风俗,限制管束豪门士族的子弟,总共有十件事。皇上说:“浙江省有沈近思,不被当时习俗改变,足够用来替越水、吴山洗去他们的羞愧和耻辱!”他所陈述事情的经过详细全面,那时任浙江总督兼巡抚的李卫便经常深入下层,当时被朝廷派去的观风整俗使者王国栋。于是按照沈近思的办法施行了。雍正五年,(沈近思)被提升为左都御史,仍然一并管领吏部事。去世后,朝廷下令平郡王福彭前往祭奠,加赠礼部尚书、太子少傅。因为他的儿子正年幼,朝廷命吏部派专人为沈近思办理丧事,赐予他祭奠、安葬的礼仪,谥号为端恪。
6、B句意:奏疏送入后,下发给朝廷大臣讨论,廷议认为国家刚刚发动重大的军事行动,再兴起浩大的治河工程,役夫每天达十二万多人,召募劳力必会骚扰人民,应当先选择要紧之处修筑。皇上命令靳辅再仔细筹划。
“疏入”主谓结构完整,其后断开,“廷议”为一个固定词语,不可拆开,排除AC;
“役夫”为“至”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D。
7.B“离职,在家素服办公”错误,应为“不离职,在工作岗位上素服办公”。
8.C“建筑东西长堤,挖新河,通积水”错误,从原文“辅复察清口淮、黄交会,黄涨侵灌运河,乃改以七里闸为运口,由武家墩烂泥浅转入黄河”“辅勘清水潭决口屡塞屡冲,乃弃深就浅,筑东西长堤二道,并挑新河,疏积水”可知在淮河、黄河交会处的做法是“改以七里闸为运口,由武家墩烂泥浅转入黄河”,“筑东西长堤,挖新河,通积水”的做法是针对清水潭屡次堵塞屡次冲垮的状况而为,犯了“张冠李戴”错误。
9.(1)靳辅到任后,周密地测度所面临的形势,广泛地搜集意见,写了八道奏疏在同一天上交朝廷。
(2)这一年秋天,黄河再次决口,靳辅上疏请求处分,皇上只是催促他抓紧修筑堤坝。
10.①于成龙提议开挖海口的黄河故道,靳辅主张修筑一条高度为一丈五尺的长堤,用约束水流而形成急流的办法抵御海潮。②皇帝最终决定疏浚海口。
参考译文:
靳辅字紫垣,汉军镶黄旗人。顺治九年,以官学生的身份通过考试授官国史馆编修,改任内阁中书,升为兵部员外郎。康熙初年,从兵部郎中经四次升迁成为内阁学士。康熙十六年,授官河道总督。当时黄河河道已长久不修治了,向四面漫出。靳辅到任后,周密地测度所面临的形势,广泛地搜集意见,写了八道奏疏在同一天上交朝廷:首先建议疏通下游河道,其次建议治理下游往上的泥沙淤塞和积垫,第三建议加固修复残缺堤岸,第四建议堵塞黄河、淮河的各处决口,第五建议关闭通济闸坝,第六建议规划治河工程的经费,第七建议裁减淘汰多余的闲散人员,第八建议全部工程竣工后,设置河兵防守堤岸。奏疏送入后,下发给朝廷大臣讨论,廷议认为国家刚刚发动重大的军事行动,再兴起浩大的治河工程,役夫每天达十二万多人,召募劳力必会骚扰人民,应当先选择要紧之处修筑。皇上命令靳辅再仔细筹划。十七年,伏秋时,洪水猛涨,漫出提岸,砀山、萧县再次决口。于是靳辅建议修筑减水坝,在黄河南北两岸修筑十三座减水坝,每座坝修有七个泄洪洞,洪水猛涨时靠它排水。靳辅再次勘察了地处清口的淮河、黄河交会处,发现黄河涨水时往往倒灌侵入运河,于是就将七里闸改为运河出口,从武家墩烂泥浅转入黄河。这样,从此运河就没有黄河泥沙积垫的祸患了。靳辅勘察了清水潭屡次堵塞屡次冲垮的状况,于是避开水深的地方而就水浅之处,建筑了东西长堤两道,并且挖新河,疏通了积水。山阳等七个州、县的民田,到这时都脱离了水淹,能够耕种了。十九年五月,靳辅遭逢父丧,皇上命令他在任上守孝。这一年秋天,黄河再次决口,靳辅上疏请求处分,皇上只是催促他抓紧修筑堤坝。二十四年,皇上宣召靳辅、于成龙火速兼程赶赴京师参加朝廷大臣的讨论。成龙提议开挖海口的黄河故道,靳辅主张修筑一条高度为一丈五尺的长堤,用约束水流而形成急流的办法抵御海潮。内阁大学士、九卿赞同靳辅的提议,给事中王又旦、御史钱珏则赞同成龙的提议,讨论没有结果。皇上下令宣召那些籍贯为下河地区各州县、现在京师做官的人来询问情况,翰林院侍读乔莱等人就说:“听从成龙的提议,工程容易完成,对百姓有利无害;听从靳辅的提议,工程完成困难,百姓的田地房屋、坟墓也会受到很大损失,况且堤高为一丈五尺,被约束后的水大大高于百姓的住房,伏天秋后汛期时如堤岸崩溃决口,那造成的危害就更无法说了。”皇上颇倾向于成龙的意见,派遣尚书萨穆哈等人去淮安审慎勘察。二十五年正月,萨穆哈等人返回京师后上奏,说民间都说疏浚海口没什么好处。不久,皇上推翻了疏浚海口的提议。四月,皇上又提出这件事来问尚书汤斌,汤斌说疏浚海口肯定对百姓有好处。皇上斥责萨穆哈等之前返回京师时没有据实奏报,罢了他们的官。又宣召大学士、九卿等人讨论,决议疏浚海口。工部弹劾靳辅治理黄河已历时九年,没有成功。皇上说:“治理黄河这件事情是很艰巨的,如果现在突然将靳辅论罪处分,今后担任此项工作的人就更加难办了。现在姑且宽恕他,仍旧责成他督修黄河。”三十一年去世,皇上赐予祭奠,并赏赐丧葬费,谥为文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