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 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课后·训练提升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当心底不自觉地吟唱起这首歌的时候,我正站在澳门艺术博物馆中一幅题为《绝响》的美术作品前。这是一幅用麻布、麻绳、宣纸、墨等混合材料创作而成的作品。数条沾着大片墨汁的白色不规则残破麻布,被捆缚在宣纸包裹着的圆形板上。粗旧的麻绳,制止着被缚麻布的反抗张力。绷紧的麻布有着无比的愤怒,但它已无法挣扎,① ,便会撕毁自身,让圆形木板失去支撑而碎裂。仿佛,它们就是在隐喻澳门伤痕累累却仍在奋争的昨天。四百年的挣扎,四百年的孤独,四百年的思念!
左下角,简笔水墨勾勒出一只孤独无依的小舟和一个在巨大的木板中同样显得弱小无助的渔人,他们就像海中的浪花和沙滩上的细沙,在深渊的最低处随波逐流。但即使是一粒沙,他们也有自己的母亲!只是在滔滔的洪浪之中,在强大的外力面前,他们能做的,② 。
1.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有( )
A.排比 拟人 比喻
B.排比 比喻 夸张
C.对偶 拟人 排比
D.比喻 借代 排比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左下角,勾勒出一只孤独无依的小舟和一个弱小无助的渔人”,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讲的就是诗的意境的重要性。 , 。 ,
; , 。
①意境的创造
②意境的形成
③意境就是诗人感受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
④它的全部奥秘在于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
⑤是诗人为源于生活的情意寻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实践
⑥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
A.④③①⑥②⑤ B.④③②⑥①⑤
C.③④②⑥①⑤ D.③④①⑤②⑥
5.下面文段有五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需从制度上遏制餐饮浪费现象不再出现,②并将其纳入法治轨道来治理。③具体而言,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立法,④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作用;⑤二是针对餐饮浪费行为规定相应的处罚措施;⑥三是要加强对餐饮经营者的法律监管,⑦禁止设置最低消费额,建立节俭消费提示,⑧营造良好的餐饮消费环境;⑨四是要加强餐饮行业规范,⑩充分发挥餐饮行业协会在餐饮管理上的作用,制定相应的餐饮企业管理、餐饮消费、餐厨垃圾处理等标准。
二、阅读理解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游 子 谣
戴望舒
海上微风起来的时候,
暗水上开遍青色的蔷薇。
——游子的家园呢
篱门是蜘蛛的家,
土墙是薜荔的家,
枝繁叶茂的果树是鸟雀的家。
游子却连乡愁也没有,
他沉浮在鲸鱼海蟒间:
让家园寂寞的花自开自落吧。
因为海上有青色的蔷薇,
游子要萦系他冷落的家园吗
还有比蔷薇更清丽的旅伴呢。
清丽的小旅伴是更甜蜜的家园,
游子的乡愁在那里徘徊踯躅。
唔,永远沉浮在鲸鱼海蟒间吧。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写游子乡愁的触发:海上微风乍起,碧海像“青色的蔷薇”。游子触景生情,想起了家园。
B.第三节写“游子却连乡愁也没有”,否定了一、二节中游子的乡愁。“他沉浮在鲸鱼海蟒间”,意思是游子的处境如此艰险,自然顾不得家园,只得“让家园寂寞的花自开自落吧”。
C.本诗以游子的情感构成往复不已的循环:乡愁不断地萌生,又不断地被理智所抑制。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种循环,从而细微地展现了游子的内心世界:他既有坚强的意志,又有不以意志为转移的情绪波澜。
D.这首诗发表时戴望舒正处在苦闷彷徨中:一方面他继续坚持人生的追求,另一方面他又有着无法摆脱的茫然若失、怅惘疲惫的情绪。这些复杂的情感在这首诗中都有所体现。
(2)诗人在第三节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祖 国 土
[苏联]阿赫马托娃
我们不用护身香囊把它戴在胸口,
也不用激情的诗为它放声痛哭,
它不给我们苦味的梦增添苦楚,
它也不像是上天许给的乐土。
我们心中不知它的价值何在,
我们也没想拿它来进行买卖,
我们在它上面默默受难遭灾,
我们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
是的,对我们,这是套鞋上的污泥,
是的,对我们,这是牙齿间的沙砾,
我们把它践踏蹂躏,磨成齑粉——
这是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
但我们都躺进它怀里,和它化为一体,
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
(1)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认为“祖国土”就像“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它影响了美观,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要把祖国土“践踏蹂躏,磨成齑粉”,从而表明诗人想要改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B.诗人用“不拘礼节”来表明自己已经和祖国融为一体,祖国已是自己的一部分,一切礼节反而是疏远的表现。这样写更能体现诗人对祖国的亲切感。
C.最后两句带有转折意味,是诗人对祖国的理性思索与透彻认识,表现了诗人真诚而又深厚的爱国之情。
D.在诗人看来,土地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依靠。无论祖国多么贫穷落后,我们都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
(2)本诗明明是在抒发诗人对“祖国土”的热爱之情,而诗人却用大量诗行描写“祖国土”的普通与卑微,为什么这样写
1.答案:A
解析:“四百年的挣扎,四百年的孤独,四百年的思念!”运用了排比;“粗旧的麻绳,制止着被缚麻布的反抗张力。绷紧的麻布有着无比的愤怒”运用了拟人;“他们就像海中的浪花和沙滩上的细沙”运用了比喻。
2.参考答案:①“简笔水墨勾勒”照应美术作品这一说法,点明了画境;②“在巨大的木板中”凸显了渔人的渺小,契合作者在这幅美术作品前的观感。
3.参考答案:①哪怕再稍稍用一点力气 ②唯有对母亲绵绵不绝的思念
4.答案:C
解析:要排序的六句话可分为三个层次:意境的内涵(③④)、意境的形成(②⑥)、意境的创造(①⑤)。从逻辑角度分析,解释一个概念应先下定义,然后写其形成和创造,故选C项。
5.参考答案:①句应删去“不再出现”;⑤句中“规定”应改为“制定”;⑦句应在末尾加“制度”;⑨句应在末尾加“建设”;句应将“餐饮企业管理”及顿号删去。
6.(1)答案:B
解析:B项,“否定了一、二节中游子的乡愁”分析有误。第三节突出了“沉浮在鲸鱼海蟒间”的游子因无法归家而导致自己的乡愁无处安放,这是在着重写游子的乡愁。
(2)参考答案:①游子无家,就连乡愁也没有着落;②游子对思家而无归期的深深叹惋;③游子对家园的花自开自落的无奈和伤感。
7.(1)答案:A
解析:A项,“从而表明诗人想要改革社会的强烈愿望”分析有误,本诗表达的是诗人的爱国情怀。
(2)参考答案:开篇大量诗行渲染了一种氛围——“祖国土”普通而又卑微,含蓄委婉地写出了“祖国土”的命运。而诗人只有强化这种情感体验,才能使最后两句的抒情有所依托,使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背景的反差中达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