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候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课文安排在单元的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军、见、鄙、封、阙、敝、武等,虚词:之、其、以、而、焉和特殊句式。
2.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
3.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章虽然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浅显,且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必对艺术特色等作过多的分析。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文章统一起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把此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语言、动作,形象激情的教学方法。
3.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三、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四、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是有许多分散的小国组成的,各国间的争斗从未停止,曾出现过“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为了争夺霸权地位,他们之间既有武斗,也有文斗,这时外交家的作用就有了用武之地,战国时期的苏秦和张仪就是代表,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春秋时的一位外交辞令家——郑国的烛之武。
2.文化常识,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楚。秦国当时也是争夺霸权,也需对外扩张。于是就有了秦晋围郑的发生。
3.教学过程
目标定向 诵读文本
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先听一遍录音,给重难点字注音,然后自由读,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借助《古汉语词典》,把握好节奏感,结合作品简介和写作背景,了解它们间的国际形势,整体感知文意。
结合注释 通文会意
课后注释比较详细,结合注释,让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章大意,找出文中的通假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识记。
积累文言实词:军、见、鄙、封、厌、阙、敝、武等,虚词:之、其、以、而、焉等。
掌握特殊句式“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省略句),“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再有不懂的地方先勾画下来。
学生先自己整理答案,在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小组的最佳答案,教师指导纠正。
解释字词 (1)、且贰于楚也 (2)、晋军函陵 (3)、师必退 (4)、今急而求子 (5)、夜缒而出 (6)、朝济而夕设版焉 (7)、既东封郑 (8)、因人之力而敝之 (9)、失其所与 (10)、亦去之 翻译语句 (对重点句子的翻译,用切、译、连、读的办法)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2)、若郑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品读鉴赏 批文入情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再自由朗读课文,思考烛之武是怎样一个人?讨论交流,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梳理整合 构建体系
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并背诵一定量的名句名篇。
当堂检测,达成目标
做学案部分的课堂活动,巩固当堂的知识。
4.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做学案拓展训练部分。
5.板书
学习目标
重点虚词
重点实词
特殊句式
翻译重点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