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说课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说课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00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7-02 07:1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说教学流程
说教法、学法
说学情
说教材
说教材
教材内容
地位及作用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它位于人教版第四单元第41页的内容和练习八第5、6题。这部分内容安排在本章的最后进行教学,体现了认数和计算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特点,结合计算和认数在本课时安排了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既是100以内数的初步概念(旧知)的应用及巩固,又有新内容的教学。教材还通过借助例题图,激活学生在现有基础上形成的看图形式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解决问题列式计算。
知识技能
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计算。
过程方法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情感态度目标
巩固数的组成概念,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
难点
理解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算理,并能运用多种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本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再次接触减法计算问题,但是比较简单,本班学生在上学期对减法有一定的认识,再加上数的组成部分的内容,学习不是太难,而且他们大多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所缺少的是理解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算理,并能运用多种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既然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课程的设计就更应该充满趣味、问题设计有梯度,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认知提高一个水平。。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利用有趣的情境图,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表象,为学生提供形象思维的材料,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我主要采用创设妈妈领着小明到商场买酸奶的情境、然后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我先让同桌两人先交流,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再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充分体会算法多样化,在进行计算时,我在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说出算理,使计算有理有据,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材安排这些计算以加深对数的认识的意图。帮助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也初步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1
2
3
4
教 学 流 程
限时口算、夯实基础。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5
巩固应用,提升能力。
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1
限时口算,训练思维。
教 学 流 程
10﹢7﹦ 18-9﹦ 18-6﹦ 10﹢3﹦ 13-7﹦
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 )
5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 )
46里面有( )个十,( )个一
28里面有( )个十,( )个一
1
限时口算、夯实基础。
2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
教 学 流 程
1、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
2、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3、提出问题:妈妈一共买了
多少瓶酸奶?还剩多少瓶?
1、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
1
2
限时口算、夯实基础。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
3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教 学 流 程
1、解决30+2。
动手操作 解决问题
第一步
1、解决30+2。
探索新知 建立模型
第一步
2、解决32-2。
第二步
1、解决30+2。
2、解决32-2。
探索新知 建立模型
第一步
第二步
3、解决2+30。
第三步
1
2
3
限时口算、夯实基础。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
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4
巩固应用,提升能力。
教 学 流 程
(2)根据教师的描述先摆小棒,然后根据操作列出相应的算式。
①先摆8根,再摆2捆。②先摆4捆加4根,再拿走4捆。
2、数学游戏,谁先吃到玉米?
1、摆一摆,算一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1)教师在实物展示台上摆小棒,请学生仔细观察后,摆出相应的算式,再列式计算,并由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①先摆6捆,再摆7根。②先摆4捆又7根,再拿走7根。
1、口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教材第43页的第6题。
3、按顺序填数:教材第43页的第7题。




1
2
3
4
教 学 流 程
限时口算、夯实基础。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
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5
巩固应用,提升能力。
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课余时间观察生活中能用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来解决的事例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板书设计
30+2=32 32-2=30
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