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课件(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2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课件(共5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01 22:4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看老虎不同待遇,讨论人地关系思想:
1、远古时期,古人类惧怕老虎
2、古代武松打死老虎被称为英雄
3、现代“武松”打死老虎,要被判刑
4、给老虎建立家园。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和活动都受一定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如下所示:
自然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采猎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人类文明演变顺序
采集—狩猎社会:崇拜和敬畏(崇拜自然)
采集 ︱ 狩猎 社会 人口数量
生产力水平
对环境的影响
人地关系
表1.采集—狩猎社会时期的人地关系
采集—狩猎社会时期
人口数量少
生产力水平低下且发展缓慢,主要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
有限
保持着原始的平衡关系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原始崇拜
原始社会崇拜神的图腾
采集—狩猎社会:崇拜和敬畏(崇拜自然)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古代图腾崇拜的产生
古代中国的图腾崇拜出现的比较早,在仰韶文化中期就出现了明显的图腾崇拜。如半坡人因为住在水边,以捕鱼为生,于是他们把鱼神化为自己的图腾。在他们的生活器具上到处都有鱼形纹、人面鱼纹;蒙古族的狼图腾崇拜等。
农业社会 人口数量
生产力水平
对环境的影响
人地关系的 认识
表2.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地关系
农业社会时期
逐渐增多
有了很大提高
对资源和环境利用的强度与广度明显增大,环境遭到破坏,甚至导致一些文明的消失
人类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但对人地关系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认识
农业社会:改造自然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定胜天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
汉代描绘生产的壁画
我国战国时的孟轲,在《孟子·公孙丑下》中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天人相关论的核心思想,是荀况在其著作《天论》中提出来的。他写道:“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他主张,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
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知道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的道理,即农作物的种植必须与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相适宜。春秋初期的管仲在《管子·治国篇》中写道:“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也。”在《管子·立政篇》中写道:“辨于土而民可富。”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种谷·第三》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些论述都表达了人类积极顺应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思想。
我国古代朴素的人地关系思想
P127
地理环境
决定论
人定胜天
天人相关论和因地制宜思想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天论》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不获”——贾思勰
环境决定论
人定胜天
天人相关
因地制宜
判断
工业社会 人口 数量
生产力水平
对环境的影响
人地关系的 认识
表3.工业社会时期的人地关系
工业社会时期
急剧增加
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愈发严峻,人地矛盾激化
机器和矿物燃料的大规模使用,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度
①人地矛盾进一步深化与发展②“和谐论”产生,主张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工业社会:征服自然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矿石开采
矿山开采会造成山体、土地、森林和植被大面积破坏,动植物大量死亡。采出来的废矿石堆积对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造成了污染。
高峡出平湖
修建水坝,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特征,会抬起上游的水位,容易引起滑坡;对下游而言,减少了河流流量,泥沙淤积减少,河流入海口易发生海水倒灌。
信息社会 生产力水平
对环境的影响
人地关系的认识
表4.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时期的人地关系
信息社会
现代通信技术及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人类社会的组织制度、经营管理、价值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等产生了一系列变革
人地协调论向可持续发展论转变;人地关系向生态化、低碳化、绿色化、循环化等方向进一步发展
后工业化社会:调节与适应,谋求人地协调发展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人地关系理论 核心思想 产生结果 理论评价
地理环境决定论 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 束缚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过分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是对人地关系的一种极端认识
可能论 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 把地理学重心从自然转移到人这个积极因素上来
拓展——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理论 核心思想 产生结果 理论评价
适应论和生态论 通过文化发展对自然环境产生长期适应或用生态学观点分析人地关系 强化人的主观能动性 用文化和生态观点认识人地关系是积极的,但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还是片面的
人地协调论 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地发展 是建立在对人地关系正确认识基础上的一种指导人地关系研究及实践的新思维观念
拓展——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引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及程度不同,环境问题的表现不同,人地关系思想也不同。
大熊猫生活在高山有竹丛的树林中,喜食竹类,为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秦岭山区是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有许多林场在该区域进行采伐作业。1998 年以后,国家明令禁止对天然林的采伐。108 国道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建成通车,2000 年秦岭隧道开通后,原翻越秦岭主脊的干线公路被废弃。
(1)大规模采伐森林和修建道路后,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发生了怎样变化?
栖息地远离交通线分布;分布越来越分散,呈不连续块状
(2)秦岭隧道建成通车,人们拆除了原翻越秦岭主脊路段的机械围栏和铁丝网,并营造箭竹林,对大熊猫栖息地变化有何影响?
机械围栏和铁丝网的存在破坏了大熊猫的栖息地环境,也阻隔了原交通线两侧大熊猫栖息地的联系,不利于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箭竹是大熊猫的食物,营造箭竹林,有利于给大熊猫提供充足的食物,弥合块状栖息地之间的阻隔。
①大坝挡住了鲑鱼溯河洄游的通道,破坏了河中其他鱼类和贝类的生存环境;
②减少河口泥沙,改变河口生态环境,使大量生物失去了栖息地;
③该地区介入国家电网后,大坝供电功能减弱。
(1)议一议,美国为什么要拆除艾尔瓦河的大坝?
P128活动
鲑鱼的洄游
没有上游泥沙的补充,河口三角洲会日渐萎缩
泥沙
(2)艾尔瓦河的大坝由修建到拆除,体现了人地关系
思想怎样的转变?
从对自然资源的盲目索取转变到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地理环境的观念;从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态度转变为人地协调的观点,积极谋求人地和谐。
P128活动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在黄梅戏《天仙配》中唱到“我挑水来你浇园”“你耕田来我织布”,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材料中黄梅戏《天仙配》唱到的歌词描述的现象应发生在( )
A.史前文明时期 B.农业文明时期
C.工业文明时期 D.后工业化时期
2.下列对该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渔猎活动
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
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
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B
C
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由原始的采猎到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选项中,对图中含义解读正确的是(  )
A.A表示环境,B表示人类社会
B.在阶段①,人类与环境没有关系
C.在阶段④,人地矛盾最缓和
D.箭头b表示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
4.下列认识或行为与图中所示的思想发展阶段对应组合正确的是(  )
A.①—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②—节能减排,植树造林
C.③—伐木为薪,围湖造田
D.④—竭泽而渔,焚林而猎
A
C
随堂练习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程度,不仅取决于技术手段,还会受到“人地关系”思想的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与“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相符合的是( )
A.采集渔猎时代——改造自然
B.农业文明时代——人地协调发展
C.工业文明时代——征服自然
D.后工业文明时代——崇拜自然
6.符合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做法是( )
①围湖造田 ②公交优先 ③绿色消费 ④垃圾分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D
20


60




人口激增
资源短缺
环境恶化
寻求
人地
协调
道路
解决
问题
可持续
发展


环境问题本质——发展问题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甲山村干部为了带领村民奔小康,想出一个致富的办法:利用当地的草山草坡放养黑山羊,待黑山羊长大后再卖掉。刚开始时,每家只养几只羊。几年后,每家都有了一大群羊,经济收入比以前提高了几十倍。村民手里有了钱,大家都很高兴,由衷地感谢他们的致富带头人。但是,由于过度放牧,该村的草场都被破坏了,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乙山村的自然环境与甲山村差不多。该村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的特点,大力种植中草药,并在山脚下种植优质葡萄。中草药和葡萄都获得了丰收,村民收入比以前大幅度提高了,而且村里的山仍是青的,水还是绿的。村民们纷纷说,这才是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乙山村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因为乙山村的方案积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中草药和葡萄的种植既发展了经济,产生了经济效益,还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村里依然是青山绿水,因此也实现了村里脱贫的社会效益。
P131活动2材料
往往只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01
简单地把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尺,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
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02
03
(一)转变传统发展观念--传统发展观念
根本上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即由片面追求 GDP 增长的单一目标模式,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持续承载相协调的多目标模式转变。
要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可持续发展。
(一)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明确指出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可持续发展
条件
基础
目的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原 则
01
02
03
公平性原则
是指本代人之间、代际之间的公平,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持续性原则
是指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共同性原则
是指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全球发展的总目标,需要各国积极参与,采取全球共同的决策和行动。
C
练习
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核心是人的管理调控。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可持续发展系统。
C方案更加有利于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理由:1.方案C的侵蚀量最少,涵养水源的能力最强,所以对地理环境的破坏最小;虽然3~8年内总收入最低,但和其他方案差距并不大,长远上其总收入远远超过其他方案。
阅读教材,根据表格信息,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有利于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说明理由。
P131活动1材料
发展模式 目的 生产与消费方式 影响
传统的经济发展 模式 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 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耗竭
(二)转变传统发展模式
清洁生产
(1)清洁能源。
开发节能技术,尽可能开发利用再生能源以及合理利用常规能源。
(2)清洁生产过程。
尽可能不用或少用有毒有害原料和中间产品。对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进行回收,改善管理、提高效率。
(3)清洁产品。
以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为主导
因素来考虑产品的制造过程甚至使用之后
的回收利用,减少原材料和能源使用。
经济效益:
①延长生产链,增加了附加值,增加收入;
②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③降低生产成本; ④减少污染治理费用。
生态效益: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
社会效益:
①改善了人们生存环境;
②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清洁生产
资源类型 可持续利用措施
土地资源 防治___________,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等
森林资源 合理利用和妥善保护森林资源,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
水资源 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_____资源 伏季休渔、禁止滥捕、沿海环境污染治理等
(1)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自然资源的利用由_________型向_________型、更多地依靠_______资源的方向转变,并逐步建立___________型的社会经济体系。
高耗粗放
高效集约
可再生
资源节约
土地荒漠化
海洋
P132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环境条件。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产生的问题 解决途径
滥垦草地、过度放牧 土地荒漠化 退耕还草,防治土地荒漠化
滥伐森林 水土流失 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
不合理灌溉 土地盐碱化 改良灌溉方式
开矿 产生废弃地 覆土复垦
非农用地的扩大 耕地面积减少 保护农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因素。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产生的问题 解决途径
采育失调 林质下降 合理采伐,以蓄积量定采伐量
毁林开荒、 伐木取薪 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积极营造人工林,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建立保护区,防止生态恶化等。
森林资源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工业排污物
农药和化肥
洗涤剂和杀虫剂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需水量大
水浪费
人口增多经济发展
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水污染
水资源短缺
节约、合理用水,减少浪费
保护水源、防止和治理水污染
修水库、
跨流域调水
海水淡化
合理开发地下水
农业采用喷灌、滴灌等
工业及生活污水净化处理、循环利用等
水是生命之源
海洋是蓝色的宝库
问题 成因 解决措施 海 洋 污 染 向海洋倾倒废弃物 减少废弃物排放 治



向海洋排放冷却水 冷却水处理后排放 杀虫剂随雨水进入海洋 减少化肥、农药使用 海上石油泄露 清除海上石油污染 生 态 破 坏 过度捕捞 禁止滥捕,实行“休渔”制度 保



盲目围海造田 科学论证围海造田 毁坏滩涂 保护滩涂的生态作用 海洋问题及解决措施
①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形成能耗低、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结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②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③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2)环境污染的治理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强调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组织经济活动,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小化;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追求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一般认为,循环经济是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结合,具有在社会经济生活的所有环节实现的潜力。
循 环 经 济
P135
①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②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保护生物多样性。
③扩大轮作休耕试点,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海洋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2)生态保护
水体的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滇池治理:一个高原湖泊的持久战
P134
(1)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
1、人类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排放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和磷;
2、水区封闭,水的自净能力差;
3、纬度低,气温高。
(2)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1、植物和鱼类因窒息而死;
2、水质恶化;
3、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三)公众参与,从我做起
①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体系
②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③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④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⑤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⑥严格保护耕地
⑦推进主体功能区制度
建设建设好自然保护区
和国家公园
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工作重点
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
阅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
需要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本节知识结构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演变


采集狩猎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传统发展模式
公众参与,从我做起
可持续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观念
传统发展观念
概念、内涵与表现
责任与实践
阶段特征
社会生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