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2第四单元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必修2第四单元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17 08:1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复习回顾1.;对外开放实行的原因、重大举措、特点
2.世界贸易组织的实质
3.中国加入WTO的原因、时间、意义
4.我国如何应对加入WTO课标要求:
1、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以互联网的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1.建国后我国GDP总量变化 (单位:亿元)一、从数据看沧桑巨变(1)新中国成立初:
(2)截止1978年: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2.国民经济地位的变化(1).1990年:世界第十,发展中国家第二(3).2006年:经济总量世界第四(2).2001年:世界第六,发展中国家第一12/28/201813、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前的四大件12/28/2018120世纪80年代后的四大件你觉得如今大件是什么呢?4、新时期的建设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提出是在 2、小康社会实现的基础是 3、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十六大上优化结构 提高效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4、2007年,中共“17大”提出,增强发展协调性,
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中国城镇化进程1含义、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2、我国城镇化进程是曲折的。(历程)
(1)改革开放前,城镇化进程十分缓慢;
(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城镇化进程加快。
(3)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4、城市化过程中的新倾向是
目前初具规模的城市群有5、2002年政府提出实施, ,走 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城市区域化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以京津为中心的大北京城市群。
和积极的城镇化战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作用:城市群可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依托。
三、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
1.条件
(1)政府的大力支持。
(2)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 技术的进步。
2.表现
(1) 年全面开展互联网业务。
(2)至2007年9月,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达1.72亿。
(3)应用领域越来越广,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 的一个缩影。网络1995信息社会3影响:以网络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哪些影响?①打破时空界限,使信息、知识更快传递、共享;
②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娱乐方式;
③改变着传统社会生活和人的价值观以及看问题的观点、
方法。[探究升华] 近年来人们发现一本汇集近千个如“达人”“杯具”
“云计算”“伤不起”等新词的“潮词语录”,被媒体称为“新新文明现象”。
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哪一种媒体密切相关?
提示:网络的普及。1四、时尚中国表现:1、思想观念时尚
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开放观念、积极进取和终生学习成为大多数中国人的行动指南
2、穿着时尚
3、家居时尚
4、语言时尚原因: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引起社会
生活的巨变。五十年代六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以后现代中国生活巨变的原因
(1)政治局势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社会秩序安定,人民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
(2)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民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直接推动了物质生活的进步。这是推动现代中国生活巨变的根本原因。
(3)国家政策的影响。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促使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4)近代社会生活巨变的延续。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不仅在城乡普遍发生,而且更深刻更彻底。
(5)受国际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方兴未艾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中国社会受到很大冲击。
(6)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和教育的发展。专题探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三个阶段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为第一阶段:近代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社会,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但同时也传入了新的科学技术,输入了新的文化生活方式;期间,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交通和通讯、大众传媒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近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这些变化又明显地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为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城乡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吃穿住行都发生了较大变化;风俗习惯方面涤荡了社会糟粕,社会风气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但由于国家底子薄,人口多,加上极“左”思潮的干扰,到改革开放前,仍未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
3.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第三阶段:由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正在向着小康生活迈进。 1、 “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不能说明 (  )A.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B.嫁妆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C.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D.嫁妆保留传统特色,体现了了时代特色A2.下图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情况,它所引起的
社会变化不包括 (  )A.缩小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B.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质量等也在随之发生变化
C.当前我国的GDP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第二位
D.当前人们正大步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C3、 2011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0.3%,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
A.主要原因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数较低
B.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大力推行
C.根本改变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的问题
D.标志着我国已经跨入了发达国家行列B4、阅读下面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图表,你能得出的信息有
(  )①GDP同比增速持续加快  ②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③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④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B15、下列有关城镇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又称城市化
B、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
C、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D、 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D单元易错易混点1.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2.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公有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公有制。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3.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其中的“和平过渡”既不是由企业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过渡,也不是由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而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渡。
4.文革结束,并不等于“左”倾错误也结束了,“两个凡是”的实质仍然是坚持文革中的“左”倾错误。
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用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