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17 08:18: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不被重视焚书坑儒春秋
战国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探:独尊儒术之源儒学为何能成为正统思想?探:独尊儒术之源 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观时代风云变换 汉初,接秦之敝,诸侯
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人相食,死者过半。…
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
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
牛车。
——《汉书.食货志》汉文帝汉景帝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发展生产,恢复经济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探:独尊儒术之源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汉武帝:16岁登基,21岁亲政诸侯坐大,威胁中央匈奴威胁,边患不止探:独尊儒术之源观时代风云变换1.经济:

2.政治:
3.思想:
总结:儒术独尊的历史背景时代选择了儒学儒学适应了时代探:独尊儒术之源经过休养生息,经济获得了发展,国力日益
强盛。
王国问题、边境不宁问题突出,需要加强中
央集权。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
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感:感儒学之新董仲舒是如何改造儒学的,改造
后的儒学有哪些新的内容?天人三策感:汉代儒学之新情境再现:董生献策董生一策答:陛下躬亲垂问,臣不胜惶恐。臣仅就《春秋》所学来谈谈天人相与,“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则大乱”。
“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尊而阴卑。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德主而刑辅。君臣、父子、夫妇之义,同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是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饰也;五者修饰,故受天之佑”
武帝一策问:朕自登基以来,屡下诏书责令各州郡举荐贤能之士,以求治国良策,举荐之人又以先生为首,必要过人之识见,请先生能不吝赐教,以舒我胸中块垒。(开场白) 董生献策 感:汉代儒学之新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实行仁政,
“德主刑辅”,“三纲五常”“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则大乱”
“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⑴君权神授-----人君受命于天,即君权神授,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
⑵限制君权-----如果人君不行仁政,天将降下灾难来谴责和威慑。人君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统治才能持久。天人感应:天是万物的主宰,人应按天的意志来行动(神化了君主的权利)(把行仁政上升到天的意志)“阳尊阴卑”
“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饰也;五者修饰,故受天之佑”以刑辅德:董仲舒在继承儒家德治思想的同时,
又使法家的法治成为治国的合理手段,将儒法
相结合。
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董生二策答:今我汉家天下,开国七十余载,虽有文景之功,但承袭黄老无为之学,弊端日渐凸显,现在正是改弦更张,奋发有为之时。臣斗胆请陛下改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因为大一统乃天地之常经,如果各师其道,各持一端,就无法维护一统。
武帝二策问:先生所言甚合孤心。今朕即位以来,很想光大汉家之基业,但收效甚微,这是什么原因呢? “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感:汉代儒学之新重点回扣 “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行仁政,
“德主刑辅” “三纲五常”
——适应了加强皇权的需要——适应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武帝三策问:先生所言,切中我汉家之弊。但如何实施呢?
董生三策答:治国之要,首在得人,得人之法,首推办太学也。太学培养贤能之士之所,是教化的本源。聘请名师,以教天下之士,朝廷也必能将天下之英才收于朝廷。
武帝:先生三策,使朕茅塞顿开。先生持重,真老成谋国之士也。感:汉代儒学之新独尊儒术的措施
1、设立太学,规定儒家经典为学校的教科书。 2、儒学成为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 顾颉刚
“罢拙百家,独尊儒术”思:文明之路思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统治思想 对我国产生哪些影响?积极方面:
①政治:儒学占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②思想: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消极方面:
儒学独尊,遏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巩固训练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巩固训练3、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主要是: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
C、君权神授
D、仁政思想 巩固训练 巩固训练4.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思:文明之路 从儒学地位的变迁中你能获得哪些启示呢?合作探究 当某种思想文化适应时代需要时,便容易被统治者所接受,也就能够有力的推动经济政治乃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发展。思:文明之路 任何一种思想都要不断发展完善,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丰富,否则将失去生命力材料一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不知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四提苦役)。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某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请回答:董仲舒与李斯上述主张的指导思想和社会效应有何差异?合作探究①指导思想方面,李斯的指导思想主要是废弃一切思想理论,实行彻头彻尾的愚民政策,禁锢思想,强化君主专制;董仲舒的指导思想主要是统一思想,发展儒家的思想理论体系,使儒家理论定于一尊,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
②社会效应方面,李斯的主张摧残了思想文化,也未能维护秦的统治。董仲舒的主张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兴盛,维护了汉朝的统一与稳定,但也导致了其他思想流派的衰落。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2)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3)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积极消极1、“大一统”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仁政思想有利于关注民生。3、五常中推崇的“仁、义、礼、智、信”剔除其封建内容,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带有神学迷信色彩,纯属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2、“罢黜百家”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3、“三纲”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