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二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必修二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共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17 08:1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之和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
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知识体系计划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农 村城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营方式产业结构增强企 业活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背景 内容 (进程)目标材料一 沈阳有一个铜厂和电缆厂,两厂一墙之隔,但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较远的其他地方去,电缆厂需要的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 材料一说明 计划经济下企业没有自主权,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材料二 农村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集体劳动,统一经 营,平均分配,吃“大锅饭”,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生产缓慢, 到1977年,人均口粮 还没达到1957年水平,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材料二说明 人民公社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计划经济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了提高和解放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逐渐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特征:以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票证为生动体现)评价:积极 对稳定恢复经济和工业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消极 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一、经济体制改革背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1、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2、文革结束后的真理标准讨论解放了思想,3、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改革的序幕①时间:1978年12月 ②方针:经济重心转移、改革开放 ③意义:揭开经济改革的序幕,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三、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内容)2、城市:国企改革----现代企业制度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含义: 前提:试点:特征:意义:承包……自负盈亏 公有制 安徽、四川 包产到户,生产经营自主权 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意义: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农业向商品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材料一 邓小平说过:“我们的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
材料二 改革开放前,农村条件差,早晚喝菜粥,中午白薯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 。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不高,社员出工是:“一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四遍哨子才慢慢跟后逛”。1.农村人口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农民生产力水平低,生活困苦不堪
3.人民公社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1.1950年-1952年 土地改革
①原因: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新解放区还没有土改,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②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③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知识迁移: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哪几次调整?2.1953年-1956年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走合作化道路(农业合作化)
①原因: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的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③意义: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
3.1958年-1983年 人民公社制度(人民公社化)
①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的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
②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实行“一大二公”。
③影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4.1978年至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②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
③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4.阅读下列不同时期流传于凤阳民间的花鼓词
材料一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明代)
材料二 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文革”时)
材料三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迈出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请回答:(1)各段花鼓词反映怎样的历史背景?
材料一反映了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农民残酷剥削和压迫造成古代安徽凤阳的贫困落后。材料二反映了“文革”期间,“左”倾错误发展到阶级斗争为纲,动乱破坏了国民经济,凤阳的生产遭到破坏,人民贫困。材料三反映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凤阳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
(2)凤阳“三年跨了三大步”说明了什么问题?
?人民公社体制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克服了旧体制的弊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上述文字反映出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凤阳由贫粮大县到大获丰收。主要原因在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群众生产积极性。三、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内容)2、城市:国企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四、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增强企业活力 试点阶段(1978-1984)简政放权中心城市厂长负责制全面展开(1984)——中心环节和目标深化阶段(199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背景 中心环节 农村改革的推动过程 影响积极:增强企业竞争力,利于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消极:下岗职工增加带来社会问题等,完善保障三、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内容)2、城市:国企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四、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提出目标:1992年十四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立法保障:1993年修改宪法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创新:1997年十五大
(非公经济是重要组成部分)
初步建立:21世纪初 (公有制为主体,多重所有制共同发展)过程影响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加快现代化进程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主要是改掉那些不适应于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包括经济体制,政治制度,以及各项政策措施等等。只有不断改革,才能在实践中找到适合社会发展的方式方法以及模式,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要求进行改革,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面临新的问题,需要进行有效地改革。综上,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改革2010年天津高考)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A.实行“二五”计划 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 D.开展大跃进运动 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单位:吨标准煤/万元(2010高考安徽文综)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依据图5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①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
②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
③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解析】B 本题考察学生结合教材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建立股票交易市场是在90年代初,排除②,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十四大之后,排除③。1979年安徽玉明公社社员叶旗衡写道 “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万买一万斤斤不断。” 横批:“已经过去”。这幅对联反映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状况已成过去
C.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死账”被清算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
【思路解析】材料提示的时间1979年,联系材料中的“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万买一万斤斤不断,已经过去了”,可以判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过去吃大锅饭的状况。
【答案】D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国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实行不结盟政策
【思路解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顺应这一趋势,中共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