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小学三年级上数学第六单元教案[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小学三年级上数学第六单元教案[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0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6-10-24 14:2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人教小学三年级上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内容:
教材编排特点及重难点:
1.在具体情境中教学计算知识。(用游乐园买票问题、运动会上的矿泉水瓶数等素材引出计算问题。)
游乐园买票问题。
计算共有多少枝彩笔。
计算一共买了多少本书。
开运动会时计算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
计算运动场共能坐多少人。
七仙女摘桃的神话故事。
老寿星散步。
2.重视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口算、估算、笔算相互配合,让学生根据计算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算法。
学生已经学过表内乘法,在这儿,以表内乘法为基础,过渡到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而这些口算又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如12×3就要用到10×3和2×3的口算),在估算和笔算的过程中又同时巩固了口算。
3.不再出现算理叙述和直观操作,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探索,用迁移类推的方法掌握新知识。
如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不再出现“2个十乘3就是6个十,也就是60”这样的算理叙述,而是以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算法的方式呈现。再如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计算,不再借助直观图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以前教学不进位的乘法时借助小方块,教学进位时用小棒来帮助学生理解。)
本单元的重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本单元的难点:难点一,进位问题;难点二,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目标:
1.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4.使学生会运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划分(共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4课时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 4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机动………………………………………………1课时
教学建议:
1.结合情境教学计算问题,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采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经历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材非常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许多计算要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来进行学习,教材上没有专门出现计算法则的文字描述,教学时也不要求学生抽象地叙述法则,但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提高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如果学生在理解算理上存在困难,还是应该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比如,可以像九义教材中一样,用一些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不进位的乘法时借助小方块,教学进位时用小棒来帮助学生理解。)
3.注意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尤其是估算能力的培养。教材中处处渗透估算的思想,目的是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逐步培养起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4.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保证一定的训练量。
这部分内容课时减少了(原为17课时,现为12课时),主要是因为不进位的乘法删去了,教学的步子更大一些。但必要的计算能力还是需要的,因为这部分内容是为以后学习多位数乘除法做准备的,如果基础不打好,后面就会出问题,虽然现在提倡复杂的计算可以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但必要的训练还是需要的。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口算乘法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1.主题图
呈现了一个游乐园的情境图,类似于二年级上册乘法初步认识的情境图。图中可以提出许多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如可以计算坐小火车的一共有多少人,坐过山车的有多少人,坐摩天轮的有多少人。图中有一个各种游乐项目的价格表,可以计算若干人玩某个项目需花的钱数。提的问题可以很开放(学生可以自己,设定条件,提出问题,如可以设有15人想玩登月火箭,一共要花多少钱),列式可以包括后面要学习的各种形式,如乘整十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进位乘法。
2.例1(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1)从主题图中抽取出部分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乘法列式的意义。
(2)在计算10×2之前,先以表内乘法9×2作为过渡。
(3)计算2×10时体现算法多样化。
A.10个2直接相加。
B.先用表内乘法计算9个2,再加一个2。
C.“10人要多少钱?”从意义上说是10个2相加,但对于一个抽象的乘法算式2×10,可以把它看成10个2相加,也看成2个10相加。
(4)计算20×3时,只给出答案,没有给出思考过程。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自己归纳出2个十乘3就是6个十,也就是60的结论,引导学生将整十数乘一位数转化为表内乘法。
3.P69“做一做”
把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对照排列,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口算乘法的规律。即先把题目看作表内乘法,计算出积后,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教学重点: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准确、快速地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图,学生理解算理并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习惯。
教学思路:
一、呈现主题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通过提问,使学生把观察的重点放在“游乐项目价格表”上。)
问: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
学生的提问是开放性的,列式可以包括后面要学习的各种形式,如乘整十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进位乘法,如果有学生会口算出结果,应当给予表扬。
二、探究“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从主题图中抽取出部分情境,并提出问题: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钱?
集体回答,解决问题。
2、进一步提出问题:10人要多少钱?
列出算式:2×10=?
讨论口算的方法:
生1可能会从乘法的意义出发:9个2是18,那么10个2只要再加一个2就可以了,即20.
生2也可能会从乘法意义出发:2×10可以看成是2个10相加,所以等于20.
生3可能会这样思考:2×1=2,2×10只要在积的后面再加上一个0即可。
……
3、独立思考:20人坐碰碰车要付多少钱?
20×3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完成做一做,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师总结: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可以先看成是一位数乘一位数,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加上几个0.
三、巩固练习
1、 对比练习
2、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口算游戏:3人做游戏,一组卡片上分别写上1~9,另一组卡片上分别写上10~90和100~900整十整百数。打乱顺序后卡片背面朝上放在桌子上。
(1)三人中选出一人当裁叛,从两组卡片中分别都抽出一张,另外两人抢答这两个数的积,答对的加1分。
(2)把卡片放回去,再抢答。先获得5分者胜出,获胜的人当下一轮的裁叛。
二课时
教学内容:乘法估算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教材通过创设带的钱够不够买门票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用估算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其实都只要估算一下就行了,不需要知道精确的结果,或不可能知道精确的结果。
例2是学生学习乘法估算的开始,教学了估算的方法,这里要求不高,只要求他们会把因数中任意的两位数或三位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来计算就行了。例题中带250元钱到底够不够呢?通过小精灵告诉学生,这就要看29乘8大约是多少,所得的积是否在250以内,且又接近250。不直接计算怎么知道29×8大约得多少呢?这时教师可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用我们过去学过的算法得出最接近的结果?一般来说学生会想到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30来计算,用30乘8得240这就是大约需要的钱数。因为240小于250,所以带的钱够买门票。在列式计算时再由小精灵向学生介绍约等号。
在例题的“做一做”题目中,出现了四种情况的估算题。21×6是需要把两位数看成小于原数的整十数,48×5是需要把两位数看成大于原数的整十数,397×3是需要把三位数看成大于原数的整百数,510×7是需要把三位数看成小于原数的整百数。把任意三位数看成较接近的整百数比较困难,有时误差也较大,必要时教师要进行一些指导,帮助学生能把它看成较接近的整百数就行了。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估算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建议及思考的问题:
1、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学生往往不知道什么时候、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需要用估算,因此遇到计算的问题时一概都用笔算。所以教师应创设一些需要估算的生活情境让他们有所感受,这是非常必要的。只有经过长期的体验,才能培养起他们的估算意识。
2、教学估算时,要把握好估算的要求:一方面要掌握估算的方法,能估算出结果;另一方面是分析精算结果与精算结果之间的大小关系。如例2,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再如P72第7题)
2、经常运用估算,提高精算质量,形成自我监控的学习品质。
如:先估算,再列竖式计算。 再如:
604×5=
我的思考:
如果把例2的条件改变一下,变成有31个或32个同学参观,估算的结果是同样的,但最终判断却是不同的,所以解决实际问题时,估算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对估算的过程进行解释。
教案可参考《教学参考书》P91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十五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其中第1题是直接看算式口算。第2题和第3题都有情境图,第2题中的条件由文字直接给出,第3题的苹果有多少箱则要学生从情境图中去寻找。第5、6、7、10是有情境的估算题,使学生体会到估算能够应用到生活中很多的方面。这些题目都只要求知道大约得多少,其中第7题要让学生知道只要估算出8分钟打的字数超过400,8分钟内就能打完那篇文章。第8题的乘加混合运算,是后面学习进位乘法的基础,平时教师应补充这样的练习题目。如果学生计算这类题目错误较多,教师可先补充练习一些两位数加一位数有进位的题目,如28+6、56+5等。第9题是文字应用题,比较抽象,应启发学生理解“每辆”的意思,懂得这是求4个60元是多少。第11题具有一定的思考性,要学生由知道积是240,逆向思考原来的乘法算式有哪几个。这道题的答案有30×8、40×6、60×4、80×3等四个。学生能想出几个就写几个。如果学生要写全,可以有两种思路。一是从小到大地想,如上述答案那样。另一种思路是找对子,如30×8=240,80×3=240,40×6=240,60×4=240。其实第11题,是口算乘法的逆思考,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十数乘一位数的规律,只要思考哪两个数相乘得24即可。第12题可先口算,再填表,渗透了统计思想,要指导学生看懂这个表。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计算技能技巧的形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准确迅速地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初步形成技能技巧。
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1、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类似于第一题的题目,并可制成口算卡片让学生练习,也可以用听算的方式(老师报口算题,学生只要写下答案即可),等多种方式提高口算的速度。
2、可以增加一些有趣的估算题,如:得数小于300的涂深蓝色,得数大于1000的涂浅蓝色。看看最后是什么图案。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笔算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1、学生在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算式进行计算时,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有连加,有的用口算乘法,实际上是自觉地运用了乘法分配律,还有用竖式笔算乘法。
2、这儿是第一次出现乘法竖式,所以,在右边的方框中给出了笔算的完整过程,并对每一步计算中各个数的含义进行了说明,使学生看到笔算乘法的完整步骤。左边给出了简写的乘法竖式写法,并标明因数和积的位置,引导学生在了解了笔算乘法的步骤以后,采用这种简明的形式。
3、例题中只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计算的方法,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让学生自己类推。在下方的“做一做”中就对照编排了一、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三道例题,目的就是让学生形成这种迁移类推能力。
1 2
× 3
6
3 0
3 6
教学重点:会列乘法的竖式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竖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案可参考《教学参考书》P92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笔算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1、通过计算王老师买了多少本连环画引出计算问题。在计算18×3时,仍然采用多种算法,有估算、加法、乘法。 2、与例1一样,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练习也是放在“做一做”中,让学生运用类推能力进行计算。
3、补充一些习题,做一做的三道题都是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可以加几道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的,如
教学重、难点:理解为什么进位, 掌握进位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满十进一”,“满几十进几”的算理,初步掌握笔算中的进位法则。
2.通过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笔算中进位法则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品质。
教学建议及思考:
顾汝佐老师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我听了好多课,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学生痒的地方没抓到,不痒的地方倒是抓到了,结果还是痒。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何尝不是这样,由于对知识的“本质”把握上存在疏忽,往往在不“痒”处费时费力“抓痒”,结果事倍功半。每节课都有“痒点”,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些“痒点”展开教学。如果班级学生基础较好,较多学生已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进位乘法,则不妨先让学生自己写一道这样的乘法算式,并试着算出得数,然后讨论、交流各自的意见,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组织重点研究、突破。如果班级大部分学生尚不能计算出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进位乘法,则不妨让学生任意写出一道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算式,作为复习准备教学。落实基础之后再进行新课教学。又如,教学18×3时,如果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先用3乘十位上的1得3,再用3加上个位进上来的2”这一难点不是很理解的,就要借助多媒体小棒图,形象、直接地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突破难点,反之就不需要了。
我的思考:加强口算,淡化笔算,重视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前一课时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时候还呈现了口算的方法,为什么本课时只有笔算方法的呈现,而没有口算的方法的介绍呢?100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如24×3,25×4等,这些计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有必要让学生口算,并提高口算的速度与正确率。所以我个人认为,是否可以先安排一个单元,集中学习口算,内容除了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还有100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包括进位的,如上)。然后再安排一个单元集中学习笔算,这样对落实口算是不是更有好处。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例3(两位数乘一位数,两次连续进位)
(1)教材通过计算9箱矿泉水有多少瓶引出24×9的计算问题。计算时,也是先估算再精确计算,教材上首先估算出乘积比240小,学生也可以顺着这个思路进一步用减法计算:240-24=216。
(2)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两次连续进位计算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发展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例4(三位数乘一位数,三次连续进位)
编排思路同前,可以让学生自行解决。这里不再出现“四位数乘一位数”,因为课标规定每个因数不能超过3位数。但实际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类推的方法去计算四位数乘一位数(甚至更大的),这样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进位的思想和方法,但不作为计算的要求。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地计算连续进位的一位数乘法。
教学难点:某一位上的乘积加上进上来的数又要进位的情况。
教学目标:
1.在前面学习一次进位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一位数乘二、三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连续进位的一位数乘法。
教学建议:
教材把进位乘法分为一次进位、隔位进位、连位进位几块分课时编写,自然有它的优势,但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体现的弹性不够,在具体把握教材时,老师也可以尝试一下把这三部分内容统起来考虑,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知识基础,也有共同的重点——解决进位问题,这样更有利于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进位的基本问题,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但“上到那里为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调整进程。
课堂实录:
1、 复习准备,呈现材料。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继续研究"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板书课题)。
你能不能自己写一道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算式 (生写,教师巡视,反馈)
生1:我写的乘法算式是13×7。
生2:我写的是12×4。
学生纷纷举手,欲交流自己所写的算式,教师选择13×7,12×4,但×6,891×5等算式板书于黑板上。
师:老师也想写一题,行不行 (板书:24×3)
师:12×4你们会算吗 请在本子上算一算。
生:12乘以4等于48。(学生无反对意见)
师:你是怎样算的
生1:我是口算的,10乘以4等于40,2乘以4等于8,40加8等于48,所以,12乘以4等于48。(教师板书口算过程)
生2:我是笔算的,我先用4乘被乘数个位上的2.等于8,在现酌个位上写8,再用4乘被乘数十位上的l等于4,4写在积的十位上。(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 探究算理,掌握算法。
(I)探讨24×3的算理、算法。
师:同学们很轻松地算出了12×4的积,那么这些题你会不会算 (手指黑板上其余的算式)
师:(学生跃跃欲试)那好,请你先想办法算一算24×3等于多少,行吗 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相互商量一下。(学生尝试计算,计算后反馈结果)
生1:24乘以3等于92。
生2:我不同意,24乘以3应该等于72。
生3:我算出来24乘以3的结果是612。
师:还有没有不同答案 (没有学生响应)现在有三个不同的答案,究竟哪一个是对的呢 先请大家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好吗
计算结果是612的学生:我是想,先算2乘以3得6,再算4乘以3得12,所以24乘以3等于612(立刻有学生举表示反对)
生:老师,我认为612肯定是错的,因为即使是100乘以3才等于300,而24乘(以3的积应该比300小得多,所以根本不可能是612。
师:同学们,你们赞同他的观点吗
生齐声:同意。
师:这位同学太聪明了,我们今后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大致检验乘法算得对不对。计算结果是72的同学,说说你们是怎样算的
生l :我是这样想的,3乘以4等于12,3乘20等于60,60加上12等于72,所以,24乘以3等于72。(教师板书口算过程)
生2:24+24=48,48+24=72,所以24乘以3等于72。(教师板书)因为24×3表示3个24连加,所以我把3个24连加就可以算出24×3的积。
师:你真会动脑筋,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今天的难题,你们觉得这个办法行不行
生:行,不过如果用这样的方法计算24乘以3那就太麻烦了。
师:你们认为呢 (学生都表示赞同)
该生继续回答:我是笔算的,先用3乘被乘数个位上的4得12,写2 进l ,再用3乘被乘数十位上的2得6,6加1得7,十位上写7。(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笔算过算程)
师:还有不同想法吗
生:我是想24×3=8×3×3=8×9=72。
师:真巧妙。
师:刚才哪位同学算出结果得92 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吗
生:我是想、3乘4等于12,个位上写2进1,十位上2加进上来的1等于3,3乘以3得9,所以结果是92。
师:噢,你是先把十位上的2加上进上来的1再与乘数3相乘,所以得92。那么究竟应该先加1再乘,还是先乘再加上进上来的1呢 (学生争论,但说不出道理)
师:我们不妨请小棒图来帮帮忙。教师多媒体演示小棒图(边说边演示):3个4根是几根 3个2捆是几捆(一捆是10根)?为什么共用7根?(生:因为3个4根是12根,其中的10根又可以扎成1捆,6捆加上进上来的1捆,所发共有7捆。)
师:进上来的1捆就相当于这里的"1"(教师手指笔算竖式中个位满十进上来的1)。所以应该用2乘3再加上进上来的1,现在你们清楚吗?
师:为了避免漏加1,我们可以在十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教师用彩色粉笔写)
(指名说说笔算的过程,同桌互说。)
(2) 进一步探究算理,明确算法。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计算24×3时,居然想出了这么多办法。黑板上还有3道题,现在你能解决了吗?请你用你认为合适的方法,任选2题,算一算。
教师巡视,请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分别讨论:
师:(指板演题)我先看13×7,这位同学是笔算的,结果是91,有不同意见吗?(没有)
师:1乘7应该得7,为什么积的十位上是9?
生1:因为7乘个位上的3得21,满20,要向十位进2。
生2:我是口算的……
讨论91×5的算法,重点指导十位满40要向百位进4。
讨论42×6,重点指导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
师:这些题你是口算的还是笔算的?(大部分同学都是笔算的)
师:(提问笔算同学)你们为什么用笔算而不用口算?
生:因为这些题计算时都要进位,口算容易出错。
师:(板书56×8)这道题你觉得该用什么办法算?
学生计算后,投影学生的作业,说说算法。
师:(表示满意)你们非常高明,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口算,什么时候该用笔算,这些题用笔算方法计算不容易出错。
(3) 讨论小结
师:(指黑板上左右两边的题)这些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生:左边的题计算时不进位,右边的题计算时要进位。
师:对,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你觉得计算乘数是一位数的进位乘法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四人小组交流)
生1:哪一位上相乘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教师板书)
生2:当心漏加进上来的数。
生3:要先乘后再加进上来的数,不能先加进上来的数,然后再乘。
师:同学们,这些问题你们都注意了吗
(4)分层练习。(略)
2.拓展延伸。
师:刚才我们算的被乘数都是两位数的,如果被乘数是三位数、四位数的,现在你能不能做
教师在黑板上写上164×6,1718×5,2345x4三道题,请学生任选两题计算,快的同学也可算三题。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做好的同学可直接写在黑板上。
组织讨论。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十八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练习十八第1题至第4题是一次进位的乘法笔算练习题,其中有的有进位叠加。第2题是倍数问题。第4题先要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进行解答,给学生一个练习提出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这道题的呈现形式是表格式,数量关系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这种数量关系的题目教师应经常让学生练一练。第5题要求列竖式计算,题中进位情况较复杂,应让学生仔细区别。第6题是有情境的题目,渗透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较为抽象,教师可适当举例说明。第7题和第8题要注意计算的正确率。第9题是改错题,先要求学生检查判断每道题有无错误,错在哪里,然后改正过来。第10、11、12题都是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问题。可能有多种解法,只要方法是对的,教师都应给予肯定。第13题是趣味数学题,用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解答时要指导学生观察各题的因数和积有什么特点,找出其中的规律,从而不必通过计算就能得出所要求的两道乘法式题的结果。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计算技能技巧的形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计算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笔算。并能初步形成技能技巧。
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1、 注意两种数量关系的渗透,即第4题的:单价×
数量=总价;第6题的:速度×时间=路程
2、 第2题:5厘米长的蚱蜢一次跳跃的距离是它
身长的75倍。教学步骤如下:
(1)出现一只蚱蜢,提问:你和蚱蜢跳远比赛,能胜利吗?
(2)出现信息“5厘米长的蚱蜢一次跳跃的距离是它身长的75倍”。学生投入计算。
(3)引导学生对375厘米的感知,学生非常惊讶。
3、类似于第13题的趣味题,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探究欲望,这里我提供一些习题,供大家参考:
(1) 37 × 3 = 111 37 × 12 =
37 × 6 = 222 37 × 15 =
37 × 9 = 37 × 18=
(2) 0×9+1= 1234×9+5=
1×9+2= 12345×9+6=
12×9+3= 123456×9+7=
123×9+4= 123457×9+8=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例5(0的乘法)
0的乘法编排在这儿,是为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做准备的。(将来修订时,是否也可以考虑在表内乘法的后面作一补充即可?虽然它不属于表内乘法。)
九义教材是通过三个空盘来教学0的乘法。现在借助于学生熟悉的孙悟空偷吃王母娘娘的仙桃的神话故事来引出0的乘法,由于乘法的意义学生已经掌握,所以学生很容易得出0和任何非零整数的积都得0的结论。情境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至于两个0相乘,无法用乘法的意义解释,只是数学上一种完备的定义,不必向学生解释,只要学生用前面的结论加以类推即可。
在“做一做”中,把0的加法和乘法对照编排,提醒学生注意两种计算的不同。
例6(因数中间有0)
多样化算法,可以口算,这有点类似于12×3的口算方法,实际上是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也可以笔算,笔算时,要让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思考当因数中间有0时如何计算。虽然0的乘法很特殊,但计算方法和前面是相同的。
例题中508×3,三位数的个位数和一位数相乘是超过10的,练习题中也安排了三位数的个位和一位数相乘不满10的情况(502×3),这时教师要提醒学生用0占位,这是学生很容易出错的一个地方。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法则,正确地进行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
教学难点:准确迅速地进行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得出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果。
2.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案例片断:
关于0的乘法教学,教材里采用的是情境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我们也可以这样教:乘法算式 乘法意义 加法算式 明确结果
具体操作过程:
1、加减法口算
0+23 14-0 58+0 0-0 67-0
明确:一个数加上或减去0,还等于这个数。
2、板书:0×3=
生:0乘3等于0。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0×3表示3个0相加,0+0+0=0,所以0乘3等于0。
生:0×3还表示0个3相加,当然还是0,所以0乘3等于0。
3、口算
5×0 4×0 0×6 8×0 0×0
提问:算了这么多算式,发现了什么?
结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教案可参考《教学参考书》P93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十九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练习十九是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练习。第1题要求列竖式计算。第2题是关于义务植树造林情境的倍数应用问题。关于倍数问题,因为课本中出现得较少,必要时教师应结合此题进行一些复习。第3题实际上也是一种倍数问题,只不过换了一种说法。一头大象的体重等于(或相当于)8头牛的体重,就是说一头大象的体重和8头牛的体重同样多。求出了8头牛的体重,也就知道了一头大象的体重。第4题练习时教师不必提出具体要求,待学生得出结论后,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可能是分步计算的,这也是可以的。如果有的学生直接通过观察就得出第一个算式的结果不是0,而第二个算式的结果是0,因而断定第一个算式的得数比较大,对这些学生应给予表扬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计算技能技巧的形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计算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并能初步形成技能技巧。
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趣味题介绍:
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将题目的结果填入短文中,使短文成立。

知道吗?鲁迅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年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年前往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1918年 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年10月病逝于上海。终年 岁。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写法,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哪种写法更简便一些,再和整十数乘一位数比较一下,看看两者有什么异同点。
根据课标的要求,不再出现四位数的乘法,所以,教材中没有编排因数中间和末尾同时有0的例题和练习。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不防让学生计算一下类如1500×3= 其实都可以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准确地求出积。
教学重点:理解理,掌握法则,能正确地计算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
教学难点:快速、准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
2、 过一般演算与简算的对比,突出简算的方便。
3、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建议:
做一做这里可以补充两道如: 450×4= 1500×6=,这样题目的类型就更丰富了。
参考练习:
已知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练习二十是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练习。其中第1题要求列竖式计算。第2题介绍了蚕吐丝的资料,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爱好和兴趣。第3题也是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每台电风扇的价格是140元,括号下的“?元”表示求4台一共要多少元。第5题是表格式计算题,是一道因数中间有0和因数末尾有0的比较练习题。第7题是改错题,改正之前应要求学生先说出错误的原因,再进行订正。第8题的连加计算题要求学生用乘法计算,可先让学生观察,看出连加题中是几个连续的自然数相加,加数的个数是奇数个,因此,可以用最中间的那个数乘加数的个数。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计算技能技巧的形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计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并能初步形成技能技巧。
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十二课时
教学内容:整理与复习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这节课主要是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加以回顾和复习。内容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一、复习根据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数据类型可以选择不同的算法,有时用估算就可以了,有时用口算既准确又快捷,有时必须用笔算,从而培养学生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二、集中安排了一个练习,在学生回顾整理的基础上对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进行复习巩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复习笔算乘法时可组织学生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讨论,一是从哪一位乘起比较简便?二是每次乘得的积应该写在哪里?三是如果某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时怎么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概括一下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但不要要求他们去读或背法则)
1. 从个位乘起,依次去乘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
2. 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练习二十一的练习题中,第3题由于学生尚未学过多位数的除法,所以无法由除法推出第二行的数是第一行的4倍。解答时可让学生根据前三组数进行猜测或尝试,再用乘法加以验证,从而找出规律。这里可以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同时进一步熟练地进行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
教学难点: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目标:
1.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2.使学生准确掌握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4.使学生会运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可以增加类如以下的一些习题:
5 1
× 5
EMBED PBrush
4 1 2
× 3
( )
18×4=72
180×4=
1800×4=
已知 12×8=92
120×8=
1200×8=
105×5=
1050×5=
10500×5=
292×3
303×3
302×8
1700×2
319×5
313×4
61×7
121×3
38×9
77×8
63×6
69×7
51×8
560-180
900-450
180+180
80×6
49×4
29×4
104×2
45 ÷ 9
317 × 6
38 × 9
242 × 8
403 - 348
209 × 9
6 × 3 =
60 × 3 =
600 × 3 =
6000× 3 =
8 × 4 =
80 × 4 =
800 × 4 =
8000× 4 =
5 × 9 =
5 × 90 =
5 × 900 =
5 ×9000 =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