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的春节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北京的春节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66.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2 14:0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春节
北京的春节
春 节,是 我 囯 民 间 最 隆 重、最 热 闹 的 传统节日。你的家乡过节都有什么习俗呢?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曾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短篇小说《柳家大院》《断魂枪》,剧本《茶馆》《龙须沟》等。
作者简介
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民俗活动?
2.结合具体语段,揣摩作者详写了哪些部分,重点突出了哪些民俗活动的特点。
初读感知
多音字:
铺:
看:
pù 商 铺
pū 铺 开
kàn 看 到
kān 看 门
近义词:
规矩——规定 各形各色——各式各样
充足——充分 热闹——吵闹
照常——依旧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
光景:境况;状况。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没有一点共同之处。
娴熟:熟练。
悬灯结彩:挂着灯笼,系着彩灯。
分外:;特别,格外
词语理解
初读课文老说说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祥和……
初读感知: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为我们介绍老北京的春节的呢?
时间顺序。
第一部分(1-7):写从腊月初旬开始到除夕之前,人们为过年做准备。
第二部分(8-13):介绍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灯火通宵,鞭炮声不绝,
吃团圆饭;
初一男人拜年,女人在家待客;
十五赏花灯、吃元宵的习俗。
第三部分(14):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作者在描写腊八风俗的时候,抓住了哪些重点,如何写出特点的?
作者重点描绘了腊八这天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抓住腊八粥食材种类多、腊八蒜色如翡翠的特点,使得腊八节的风俗特点更加突出,人们在这一天的喜悦心情也跃然纸上。
句子解析: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农业展览会” 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方法,说明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这两个词,我们能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
回忆课文,从腊八起,人们为了过年都在做什么?  
铺户、货摊子 加紧上货
孩子们  三件大事
大人们 预备年货
随堂练习
从腊八起,铺户就加紧上年货,街上增加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他们都是只在这个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摊子都让孩子们的心跳得更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热闹、繁忙
街上、胡同里是怎样的光景?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孩子们
文中具体指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杂拌儿。
小孩子们:买杂拌、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吃糖、穿新衣、逛庙会买玩具。
这一天的主要活动是什么?
小年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在老年间,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人们随着鞭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曰送灶王上天。
祭灶王
“彩排”说明小年很热闹,同时也预示着春节将更加隆重。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
小年过后,从哪里可以看出大家更忙了?
除夕
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在外边做事的人,  万不得已,  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除非
必定
  “除非……必定……”的句式,说明人们对除夕夜“吃团圆饭”非常重视,饱含着浓浓的亲情。
可以体会到中国人对除夕“吃团圆饭”这一习俗非常重视。
重视团圆
重视亲情
嗅觉:到处是酒肉的香味(气味)
热闹
非凡
总结除夕的热闹
视觉: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色彩)
听觉:鞭炮声日也不绝(声音)
人们的活动: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
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对比
  用表示时间的词语进行过渡,突出除夕的“闹”和大年初一的“静”。
① 光景:在文中指初一的情景。
② 截然不同: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人们的活动:
男人们拜年,女人们待客,小贩们摆摊,孩子们逛庙会。
种类多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元宵节最吸引人的地方
①处处悬灯结彩,像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②看花灯和吃元宵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残灯 —— 花灯逐渐减少
末庙 —— 庙会的最后一天
春节结束了
这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从正月初一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
开始:忙碌
北京的春节
高潮:热闹
结束:留恋
除夕:喜庆、团圆
正月初一:悠闲、惬意
元宵:红火、欢乐
热闹喜庆
团圆祥和
结构梳理
课文主题
本文运用朴实无华而又充满京味儿的语言,以时间为顺序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体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化的喜爱。
写一写你家乡春节的习俗,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天或一个场景,写完后与同学交流。
课后作业
回忆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北京的春节,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课后作业:
感谢观看,下次见
下课啦,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