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曹冲称象
第一课时
说一说
你知道大象有什么特点吗?
你知道大象有多重吗?
怎样才能称出大象的体重呢?
称
秤
曹冲称象
秤
曹 冲 称 象 官 员 四根柱子
议 论 秤 杆 细 线 砍 断
重 量 为 止 到 底 做 法
岁 月 站 立 船 只 然 后
曹 冲 称 象 官 员 四根柱子
议 论 秤 杆 细 线 砍 断
重 量 为 止 到 底 做 法
岁 月 站 立 船 只 然 后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cáo
chēnɡ
yuán
yì
chènɡ
ɡǎn
xiàn
kǎn
zhònɡ
liànɡ
zhǐ
zhù
lùn
我会认
称 秤
chēnɡ
chènɡ
象 像
xiànɡ
xiànɡ
形近字
称象
děi
dé
gǎn
gān
得
杆
( 得 亏 )
( 笔 杆 )
( 旗 杆 )
多音字
柱
杆
秤
底
称
做
岁
船
然
站
我会写
说一说
你了解曹操和曹冲吗?
曹操,字孟德,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
曹冲,字仓舒,东汉末年人物,曹操之子。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留有“曹冲称象”的典故。
曹操几次对群臣夸耀他,有让他继嗣之意。曹冲还未成年就病逝,年仅十三岁。
1.根据注音熟读课文,圈画生字。
2.读好人物的对话,注意语气。读好带问号的句子。
3.同桌合作互读。纠正读的不通顺的地方。
读一读
记一记
杆
gǎn
柱
zhù
根
gēn
一杆笔
石柱
树根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
四根柱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
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又高又大
身子像一堵墙
腿像
四根柱子
?
想一想
这是一头怎样的大象?为什么要称象?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大象有多重?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曹冲称象
第二课时
得造一杆大秤
船舷
微笑
下沉
官员们
一艘
秤杆
议论
柱子
称象
děi
ɡǎn
xián
我会认
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
“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
议一议
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读一读,想一想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这两句有什么不同?
“直摇头”是什么意思?用动作演一演。
直摇头
大臣们的办法都不行,这可怎么办呢?是谁想出了好办法,让我们继续读课文,来揭晓答案吧。
浏览第4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讲的是什么
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曹冲提出称象的办法
课文解读
给下面的内容排序,再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赶象上船
称石头的重量
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
àn
在船舷上做记号
xián
1
3
2
4
你能用“再”“然后”这两个表示顺序的词,把称象的步骤表达清楚明白吗?
试着用“先……再……然后……最后……”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先把大象( )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 )水面,在船舷上( )。再把大象( ),往船上( ),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 )船上的石头。最后,就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赶到
沿着
画线
赶上岸
装石头
称一称
议一议
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好在哪里呢?
曹冲称象的办法至少有两个好处:
一是曹冲把“大船”当作“大秤”,用来称象,解决了没有大秤的问题;
二是曹冲想到用石块和大象进行等量代换,让大象毫发无损。
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曹冲才智过人。
为什么石头要装到船下沉的位置呢?
因为船下沉的深度和大象在船上时一样,才说明这些石头的重量和大象的重量相同。
课文解读
说一说
想一想:你还有更好的称象方法吗?
你觉得曹冲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我觉得曹冲是一个
的人。
非常聪明、善于观察
和动脑筋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官员们
造大秤
提不起
曹冲
赶象上船
画线
赶象下船
装石头
称石头
得象重
曹冲称象
善观察
勤动脑
结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