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 3 课 古 代 印 度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核心素养:
1.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文明历程
2.理解种姓制度的内容;佛教的兴起和传播,认识到一定的文化和制度是一定时代的产物。
3.通过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大河对于古代印度文明形成的意义。
要点精讲
三个二
两条河流造就的不同文明
两大宗教塑造的不同观念
两大成就闪耀着不同的光辉
壹 两 条 河 流 两 段 史
材料一:印度半岛也称南亚次大陆,是喜马拉雅山脉以南的一大片半岛形的陆地,平均海拔600米。东、西缘沿海岸分别纵列着东、西高止山脉 ,两山之间是海拔约600米的德干高原,外侧山麓有狭窄的山前沿海平原,内部分布着许多河流切割而成的河谷盆地和丘陵、山地。
材料二:著名的印度史家辛哈说:“政治统一并不是印度古代史和中世纪史上正常特征。”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作《全球通史》中也指出:“印度与中国不同,在中国,是长期的帝国统一间隔以短暂的分裂;而在印度,则恰恰相反,是短暂的统一和长期的分裂。”
材料三:印度复杂的地理环境、众多的民族、政治上长期的分裂及外族的不断入侵,使其文明呈现出举世罕见的多样性特征。古印度地形割裂,各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很大,这造成了居民的复杂多样。
请阅读材料和图片思考古印度的气候和地形对古印度文明的
影响
古印度地理环境
印度河文明亦称哈拉帕文明, 印度次大陆已知的最早的城市文化。印度河文明包括哈拉帕和摩亨佐 达罗两个大城市以及100多个较小的城镇和村庄。摩亨佐 达罗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大型古城。
印度河文明1.概念
哈拉帕城市遗址
印度河文明遗址
摩亨佐达罗城市遗址
印度河文明2.消亡
印度河文明衰落的起因和详情尚不清楚。迄今为止,普遍认为主要由于雅利安人入侵才衰落;不过,曾经有人提出,这一文明也许实际上是为泥浆所淹没的。自然灾害,给印度河文明的中心带来了无可挽救的损害,使北部的边沿地区十分虚弱,不能抵抗雅利安人的侵略,使南部的边沿地区过于衰弱,不能抵挡本土文化的同化。
印度河文明3.成就(中考考点)
1.农业:印度河文明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和大麦,不过,当地居民还种植紫花豌豆、甜瓜、芝麻、椰枣和棉花——印度河流域是最早用棉花织布的。
2.手工业:印度河文明有许多手艺精湛的制陶人,他们用陶轮制作陶器,这在当时是一项崭新的技术。
3.文字:古代印度河流域已有文字,大多刻在石头或陶土制成的印章上,因此称为印章文字。
4.建筑:哈拉帕城市中的生活垃圾则集中在指定的存放地点,再由人集中运出城外进行掩埋。因为河流经常改道,水利设施的防洪、蓄水功能都经过了科学设计。
恒河文明1.文明的产生
雅利安人是古代一支操一种属印欧语系语言的尚武民族,他们发端于中亚草原地区,后来向东,向南和向西发展,形成许多新的民族,他们最初来到印度次大陆的时间大概是公元前1500年左右,随后他们创造了吠陀文明,亦称恒河文明。恒河文化昌盛于公元前1800~前600年间,为印度著名的吠陀时代。
雅利安人迁徙到印度
游牧中的雅利安人
印度的雅利安人种
恒河文明2.文明鼎盛
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疆域广阔,政权强大,佛教兴盛并开始向外传播,该王朝是第一个基本统一古印度的政权。孔雀王朝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帝国。国王掌握着各方面的最高权力。
阿育王石柱
阿育王画像
恒河文明3.文明成就(中考考点)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
在文学方面,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在哲学方面,创立了“因明学”,相当于当代的逻辑学。
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所谓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只是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而已。
恒河文明4.文化传统(中考考点)
1.概念: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具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一张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
“不可接触者”阶层,又称“贱民”或“达利特”,他们多从事最低贱的职业。贱民在印度不算人民,不入四大种姓之列。
恒河文明4.文化传统(中考考点)
基于种姓等级的规定,每一个种姓所从事的职业也被固定,并且这种职业是长期的世袭,不得僭越和变更。
低贱种姓的人如果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那一部分肢体斩断;如果是首陀罗辱骂了婆罗门,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而高级种姓人的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
原则上只能在同一种姓集团内通婚,倘若与外种姓通婚,将丧失原有种姓,其后代则降为贱民。
——《摩奴法典》
阅读材料,思考种姓的特点
1.种姓世代世袭,界限森严
2.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
3.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等级名称 社会阶层 职责和义务 实质
婆罗门
刹帝利
吠 舍
首陀罗
僧侣、贵族
武士、官吏、国王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非雅利安人,被征服者和贫困破产者
充任祭司,掌握神权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纳税,上供
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维护奴隶主利益的等级制度
恒河文明4.文化传统
材料一:
印度大部分村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各种姓分居不混。……种姓的这种空间隔离性,起着维持和强化种姓意识的作用。生活在同一个种姓区的成员,形成了一个稳定、封闭的社交圈子。因此,即便是那些地位最低的不可接触者,由于有这个圈子的保护,也并不感觉种姓制度有什么不好。
——尚会鹏《种姓与印度教社会》
材料二:
“种姓制度及其相关的许多东西是完全不协调的、反动的、拘束的,并且是进步的障碍。在它的体制之内是不可能有地位上和机会上的平等的,也不可能有政治上的民主,更不可能有经济上的民主。
——印度开国总理尼赫
阅读材料和图片,思考种姓的影响
①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古代,有利于维持统治,维持社会安定②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阻碍民主发展,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恒河文明5.宗教文化
1.概念:印度教,是随着印度封建社会形成,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创立的思想体系,而是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是广泛吸收婆罗门教教义以及民间信仰、风俗习惯、哲学思想等的综合产物,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
2.特点:印度教有着三大特点「崇拜三向神、直接宣扬世袭等级制度、坚定相信轮回转世」,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要求教徒严格遵守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
印度教三大主神
印度教建筑
印度教雕塑
印度教神关系图谱
恒河文明5.宗教文化
1.起源: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关于他的生卒年,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生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间。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29岁出家修行。得道成佛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80岁时在拘尸那迦涅槃。
释迦牟尼出生
释迦牟尼参禅
释迦牟尼传道
恒河文明5.宗教文化
2.传播:佛教原来只流行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带。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广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谕于摩崖和石柱,从此遍传南亚次大陆的很多地区。
佛教向亚洲各地传播,大致可分为两条路线:南向最先传入斯里兰卡,又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北传经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北传佛教著名建筑
南传佛教著名建筑
恒河文明5.宗教文化
材料一:四谛即苦谛(人生各种痛苦)、集谛(引起痛苦的原因)、灭谛(消除种种烦恼)、道谛(消除烦恼的道路)。人的一生本质是痛苦的,痛苦来源于个人的欲望,人只有克服了所有这些欲望,才能获得宁静的生活。
——《中国佛教百科全书 》
材料二:佛陀认为,众生都是由色(物质积聚)、受(感受)、想(知觉)、行(意志)、识(精神活动)物种因素积聚而成。
——《走进古印度文明》
阅读材料,思考佛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为何能广泛传播
(1)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受到平民欢迎
(2)佛教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
恒河文明5.宗教文化中国佛教
1.起源于东汉明帝时期,洛阳白马寺成为中国佛教的发源地
2.鼎盛于隋唐时期,其兴盛繁荣表现在许多方面,如译经、著述、艺术等,尤其中国化佛教宗派的成立,更是重要的特色之一。
3.改革于宋元时期,佛教融入了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特色的一部分。
佛教中国化的启示:
(1)积极引导外来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2)对于外来文化,我们要秉持开放与包容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3)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要点精讲
一:两条大河诉说两种不同的文明
二:两大宗教筑造不同精神家园
三:四大文化成就及传统
文字:印章文字
数学:阿拉伯数字
文学:《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社会制度:种姓制度
1.(2023江苏南京三模13)“首陀罗的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顺从地服务于其他三个种姓。”材料反映的是()
A.古埃及奴隶制度B,《汉漠拉比法典》
C.古印度种姓制度D.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2.(2023·山东济宁一模·13)婆罗门教圣典《吠陀经》将种姓制度的等级描述得很具有艺术性,说是诸神们齐心协力一起灭了一个体型庞大的巨人,然后巨人的嘴演化成了婆罗门,巨人的手臂演化为刹帝利,巨人的腿部演化出了吠舍,巨人的脚部变成了首陀罗。据此可知,种姓制度()
A.是艺术创作的产物B.是以土地封赐为纽节
C.反映了“众生平等”D.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
C
D
直击中考
3.(2023·江苏连云港一模8)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力图在宗教领域内破除种姓之间的严格界限。这说明早期佛教()
A.冲击了印度森严的等级壁垒B.宣扬了忍耐顺从
C.顺应了婆罗门的统治需要D.挑战了国王的权威
4.(2023·河南洛阳偃师一模·3)随着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一个高度分层的社会出现了。印度社会被分成精神和世俗两个领域。盘踞精神领域的是()
A.婆罗门B.刹帝利C.吠舍D.首陀罗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