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隋唐时期
1
课程标准
2
3
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知道隋朝速亡和唐朝兴盛的原因;
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事,从制度、经济、文学艺术、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目录
1
2
3
4
5
核心素养
思维构建
重点回顾
易错点拨
知识拓展
1-思维构建
隋朝
隋文帝
隋炀帝
建立
盛世
由盛转衰
致命打击
灭亡
开皇之治
大运河
科举制
经济繁荣
文学多彩
风气开放
民族交融
中外交流
唐高祖
唐太宗-贞观之治
武则天-贞观遗风
唐玄宗-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
朱温建后梁
唐朝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2-重点回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隋 文 帝 建立隋朝 时间
人物
都城
统一全国 时间
灭掉
意义
581年
杨坚(隋文帝)
长安
589年
陈朝
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重点回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隋 炀 帝 大运河 时间 目的
概况 点 段 河 意义 科举制 过程 意义 隋朝灭亡 原因 605年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自北向南)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文化交流,
隋文帝—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
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教育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2-重点回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治国措施 盛世之治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①完善三省六部制;
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④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⑤虚心纳谏,善用人才;
⑥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和武举制度;
继续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整顿吏治,裁撤冗员;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开元盛世
(鼎盛时期)
贞观之治
政启开元
治宏贞观
2-重点回顾——盛唐气象
经济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民族交往 民族政策 唐太宗被誉为
交往方式 和亲 意义
机构设置 册封 军事 文学艺术 唐诗 书法 绘画 社会风气 曲辕犁和筒车
蜀锦;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开明
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密切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开放
李白(诗仙)、杜甫(诗圣)(诗-诗史)、白居易
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
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渤海国首领-渤海郡王;回纥首领-怀仁可汗;南诏首领-云南王
发兵先后击败东西突厥。
天可汗
文成公主入藏
2-重点回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对外政策 交往国家 日本 遣唐使 鉴真东渡 时期 目的
影响 天竺 玄奘西行 时期 目的
到达 贡献 新罗 唐太宗
求取佛经精义
天竺(古印度)那烂陀寺
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玄奘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唐玄宗
传授佛经,传播中国先进文化。
传播了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制度、医学、天文、历算
音乐
唐 新罗
开放
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重点回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由 盛 转 衰 安史之乱 原因 时间 人物
影响 沉重打击 黄巢起义 人物 影响 灭亡 五代十国 实质 755~763年
安禄山和史思明
①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②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黄巢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907年,朱温建后梁,唐灭,进入五代十国的局面
是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唐玄宗后期追求享乐,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重点回顾——图话历史
含嘉仓示意图
曲辕犁
秘色瓷
《雨中耕作图》
筒车
唐三彩骑驼乐舞俑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隋文帝像
唐太宗像
武则天像
唐玄宗
唐朝前期疆域图
2-重点回顾——图话历史
2-重点回顾——图话历史
玄奘西行求法
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
日本的和同开珎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鉴真像
非洲黑人俑
罗马金币
开元通宝
2-重点回顾——图话历史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唐蕃会盟碑
阎立本《步辇图》
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
《弈棋仕女图》
2-重点回顾——图话历史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李白像
白居易像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杜甫像
颜真卿《颜氏家庙碑》
3-知识拓展——文学体裁演变
你知道唐、宋、元、明、清时期文学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吗?分别有哪些代表人物?其形式变化有何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元___
宋___
唐___
明清___
曲
词
诗
小说
世俗化、平民化、反传统、反封建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形成并扩大,适应了市民阶级的文化需求
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
李白、杜甫、白居易
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3-知识拓展——盛世之治
西汉
东汉
隋朝
唐朝
明朝
清朝
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汉武盛世-汉武帝
洪武之治-明太祖
永乐盛世-明成祖
贞观之治-唐太宗
开元盛世-唐玄宗
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
开皇之治-隋文帝
光武中兴-光武帝
盛世局面
启示
原因
表现
统治者勤于政事,善用人才
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民族交往和交融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社会安定
以民为本,重视农业生产
善用人才,重视吏治
稳定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统一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宋朝
明清
分科考试
进士科
科举制正式诞生
增加科举考试人数、科目
殿试
武举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诗赋成为主要考试内容
八股取士
1905年
科举制废除
隋朝:创立
唐朝:完善
宋朝:发展
明清
僵化、直至废除
以积极影响为主
以消极影响为主
3-知识拓展——科举制
后期逐渐走向僵化,禁锢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前期选拔了人才,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封建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4-易错点拨
A
C
B
D
E
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于 而不是隋文帝。
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而非大运河的开凿。
结束分裂后又实现统一的朝代有 、 、 、 。
大运河开通的直接目的是 ,根本目的是巩固 。
中国古代的两条经济大动脉:东西走向的是 ,南北走向的是 。
隋炀帝
隋炀帝的暴政
元
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大运河
秦
西晋
隋
加强南北交通
丝绸之路
3-易错点拨
A
C
B
D
E
三省六部制确立于 ,完善于 ,体现了 的特点,目的是加强 。
实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 ,根本目的是 。
贞观之治是 统治时期,贞观遗风是武则天统治时期,
是唐玄宗统治 。
唐太宗重用的是 、 、魏征等人;而唐玄宗重用的是 、 等人。
唐朝吸取隋朝 的教训采取了 的治国思想。
巩固统治
皇权
唐太宗
宋璟
以民为本
隋朝
唐朝
分权
选拔人才
暴政而亡
前期
开元盛世
房玄龄
杜如晦
姚崇
3-易错点拨
A
C
B
D
李隆基年号先天,后相继改为开元、 。
唐朝时期唐与吐蕃是 的民族政权,两者是政权间的 关系,并非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
唐朝的民族政策是 ,对外政策是 。
唐朝中外交往的突出特点是 交流, 。
天宝
平等
开放
兼容并包
并立
开明
双向
(1)隋朝大运河
(2)洛阳、余杭
(3)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时空观念
5-核心素养
(1)上图描述的是哪一水利工程?
(2)图中A、B两点分别是哪里?
(3)假如你是唐朝时期的读书人,从B点到洛阳去,可能经过哪几段运河?
时空观念
5-核心素养
材料中数字所表示的国家是与唐朝交流比较频繁的国家,指出唐朝与①③国家友好交往的史实,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唐朝对外交往有何特点?
史实:①玄奘西行;③鉴真东渡。
特点:对外交往范围广;陆路、海路并举;对外贸易繁盛;双向交流等
唯物史观
5-核心素养
隋炀帝开凿运河,本是惠及百姓、泽被后世,利国利民的工程,但因劳役过于繁重,反而成了一项虐政,加速了农民起义的爆发。但是运河的开通,对于以后唐、宋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安作璋主编《中国运河文化史》(上册)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这对我们认识历史事件有何借鉴意义?
看法:大运河的修建一方面便利了南北交通,有利于南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国家统一的巩固。另一方面,运河的开凿征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是导致隋朝衰亡的原因之一。
意义:坚持唯物史观,用发展的、一分为二、辩证的眼光看待史事。
国家统一安定是社会发展、繁荣的前提;
政治清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制度创新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
改善民生是国家发展的要务;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对外开放交流有助于增强国力。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5-核心素养
(1)以上四幅图片蕴含的历史信息,分别体现了“盛唐气象”的什么内容
(2)“盛唐气象”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从中,你得到哪些重要启示?
体现的内容
图1
图2
图3
图4
经济发展迅速,呈现繁荣景象
民族政策开明,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
文学艺术丰富多彩,成就斐然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5-核心素养
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强大的国家。各国景仰向往中国文化,东方各国尤其如此,他们视中国为“东方文化大本营”。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勉励其弟子“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日本人民更是“对中国文化无限向往”,希望“过像汉人那样灿烂的文化生活”。繁荣昌盛的唐朝,在各国人民的心目中,成为中国的代名词,至今仍有称中国人为唐人的。
——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并从唐朝产生的世界性影响中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文化昌盛;唐代对外交通发达;统治者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启示:要重视人才,以民为本,增进政府对民生的福祉;大力发展经济,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完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一定要处理好民族关系,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