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辛亥革命 同步检测(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辛亥革命 同步检测(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02 06:4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 辛亥革命
?基础性——强调基础扎实
1.“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革命党人为改变这种现象而采取的最主要行动是(  )
A.成立中国同盟会 B.与保皇派论战
C.发动黄花岗起义 D.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2.塞缪尔·亨廷顿认为:“19世纪的君主实行现代化是为了阻挡帝国主义,20世纪的君主实行现代化是为了阻挡革命。”中国近代史上,与该说法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洋务运动,二次革命 B.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D.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3.20世纪初,邹容在其论著中说:“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树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呼天吁地,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该论说(  )
A.鼓舞了民众的革命热情
B.直接引发了辛亥革命
C.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开展
D.传播了君主立宪思想
4.“袁世凯的皇帝寿命只不过八十三天,张勋的复辟则更加短命,从这以后再也没有人敢于试登这个宝座。”材料可以佐证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之一是(  )
A.使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
B.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C.改变了近代中国社会习俗
D.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5.“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上述材料应出自(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6.辛亥革命后,民众,尤其是农民,并没有翻身解放的欢愉,反而徒增强制剪辫的担忧和纷扰,“皇帝没了,就没有王法”的逻辑在底层社会广泛流行。这表明辛亥革命(  )
A.扫除陋习成效初显 B.缺乏土地革命纲领
C.预期目标并未实现 D.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
7.1901年7月,清政府按照辛丑议和过程中西方列强的要求,谕令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在六部之前,设总理大臣一名,会办大臣及会办大臣兼尚书各一人,内设各司分别执外交、通商、路矿、关税、邮政、海防等事务。这说明清末“新政”中,中央机构改革(  )
A.重视社会民情 B.解决了内外困境
C.与旧制度决裂 D.具有被动性特征
8.1911年10月11日下午,当第一份中华民国军政府布告张贴于武汉街头时,“可谓万头攒动,许多人流下热泪,感到扬眉吐气”,随后湖南、江西等地纷纷响应,各国领事馆也于10月18日宣布“严守中立”。这些现象反映了(  )
A.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B.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
C.武昌起义加剧清政府统治危机
D.资产阶级初步掌握了地方大权
9.在1911年的保路运动中,四川立宪派代表人物蒲殿俊声称:“国内政治已无可为,政府已彰明较著不要人民了。吾人欲救中国,舍革命无他法。我川人已有相当准备,望联络各省共策进行。”这说明(  )
A.清政府的失策增强了革命力量
B.保路运动时期各省已联合行动
C.救亡是立宪派转向革命的根本原因
D.清政府专制统治激起四川人民反抗
10.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道:“……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县长……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这说明辛亥革命(  )
A.前后没有任何变化  B.从城市向农村全面扩展
C.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D.使地主官僚资产阶级化
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责任内阁制,要求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但同时又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将内阁置于总统的行政权控制之下。从中可以看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规划的政体存有一定缺陷
B.照搬了美国三权分立体制
C.确立总统的权力中心地位
D.防范了袁世凯的专制独裁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应用性、创新性——强调创新思维,体现应用价值
1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是(  )
A.实现国民一律平等 B.否定君主专制
C.确立民主共和国法规 D.结束封建统治秩序
14.张謇认为:“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不足为异。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此言论认为该革命最伟大的贡献是(  )
A.结束了专制统治 B.促进社会习俗变革
C.推动工业化进程 D.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15.《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初的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
A.《马关条约》和辛亥革命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义和团运动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16.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
A.使民主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
B.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D.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17.多角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角度一:史料研习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几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等。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位置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是:“中华民囻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角度二:理论指导
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1)根据角度一史料研习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申报》把“国”字改为“囻”的用意是什么?
(2)根据角度二中近代化的研究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
解析:选A 材料体现的是各省革命不相联络,不利于革命的进行,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1905年,兴中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故A项正确。
解析:选B 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是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清王朝为抵御帝国主义侵略,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自救运动,符合材料“19世纪的君主实行现代化是为了阻挡帝国主义”;清末新政主要是在20世纪初期,清王朝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革命形势而进行的改革运动,符合材料“20世纪的君主实行现代化是为了阻挡革命”,B项正确。
解析:选A 由题干材料“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可知,邹容呼吁“革命”,认为只有革命才是挽救民族危机、实现自由与独立的方法,因此呼吁同胞进行民主革命,鼓舞了民众的革命热情,A项正确。
解析:选A 袁世凯和张勋复辟帝制都不能长久,说明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故A项正确;打击帝国主义势力与袁世凯和张勋复辟帝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无关,排除C项;1924—1927年的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排除D项。
解析:选A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等内容,故A项正确。
解析:选C 辛亥革命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但广大民众,尤其农民的封建迷信思想依然存在,说明辛亥革命的预期目标并未实现,C项正确。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中央机构改革是在统治危机加剧的背景下,按照西方列强的要求做出的,这说明清末中央机构改革具有被动性特征,D项正确。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可知,武昌起义后民众感到扬眉吐气,各地纷纷响应,各国领事馆宣布“中立”,这说明武昌起义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C项正确。
解析:选A 据题意可知,四川保路运动中,立宪派对清政府的幻想破灭而准备走上革命的道路,由此说明清政府的失策增强了革命力量,A项正确。
解析:选C 材料中“原官”“先前的老把总”等信息反映了辛亥革命对社会改造有限,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故C项正确。
解析:选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主要是为了限制总统的权力,但是又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将内阁置于总统的行政权控制之下”,反映的是规划的政体存有一定的缺陷,A项正确。
答案:(1)共同之处: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国内外情势不同。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解析:选B 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出主权在民思想,实质上是对过去封建君主专制的否定,B项正确。
解析:选D 材料“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强调的是建立共和政体,不是结束专制统治,故D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社会习俗的变革,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其政治意义,不是推动工业化发展,故C项错误。
解析:选D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符合材料“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符合材料“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故D项正确。
解析:选C 材料强调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即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故C项正确。
答案:(1)用意:表示国家由专制走向民主。
(2)评价:政治上: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经济上:辛亥革命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上: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人们民族民主意识提高,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社会生活上:辛亥革命推动了服饰、饮食、交通、礼仪等变革,推动了社会风俗的近代化进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