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同步检测(含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同步检测(含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02 06:5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基础性——强调基础扎实
1.2022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建军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遵义会议 D.渡江战役
2.历史地图是历史研习的重要依据。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国民革命
B.秋收起义
C.遵义会议
D.红军长征
3.1927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同武汉国民政府合并,因南京简称“宁”,武汉简称“汉”,史称“宁汉合流”。下列关于“宁汉合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国共合作的实现
B.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
C.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D.阎锡山、冯玉祥和桂系军阀联合
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艰难发展。下列属于促进发展的条件是(  )
A.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B.军阀混战造成广大民众流离失所
C.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D.中国人民广泛开展反帝爱国运动
5.1928年,毛泽东发表了《井冈山的斗争》等一系列文章,总结了井冈山斗争和各地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这些文章(  )
A.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B.系统地阐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C.推动了国共合作初步实现
D.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6.《红军长征记》又名《二万五千里》,是毛泽东“因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国外进行大规模募捐”的需要而在1936—1937年组织编写的一部长征回忆录汇编,这是由长征亲历者写成的原始记录。该书(  )
A.是一部个人创作的作品
B.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形成
C.有利于长征故事的流传
D.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实现
?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
7.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国家进口关税税则》,将进口税的最高税率比1929年提高了近一倍;1933年,国民政府再次提高进口税率,比1930年的最高税率提高50%以上。这说明国民政府(  )
A.为实现关税自主做准备
B.注重保护国内民族工业
C.旨在避免经济危机冲击
D.积极抵制日本侵华战争
8.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部分土地政策(  )
时间 文件或会议 土地政策
1927年11月 《中国共产党土地问题党纲草案》 一切私有土地归劳动平民所公有
1928年底 《井冈山土地法》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
1929年 《兴国县土地法》 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1930年 中国共产党六届三中全会 不禁止农民买卖土地
A.源于民族矛盾的激化
B.旨在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
C.打击农民的生产热情
D.纠正土地政策的右倾错误
9.下表是部分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变化。据表可推知的是(  )
时间 1921.7 1927.4 1927.8 1934年 1937年初
人数 57 5.7万 1万多 30多万 4万多
A.第一次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村道路的开辟
B.第二次增长是由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C.第一次下降主要说明了“左”倾错误的危害
D.第二次下降是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造成的
10.毛泽东指出:中国人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遵义会议以前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如何将共产国际实际上也就是苏联共产党的指示贯彻实施的历史。这说明遵义会议(  )
A.彻底地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使中国革命完全摆脱苏联的影响
C.促进了中国共产党政治上的成熟
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袁世凯手握北洋军重兵,背靠帝国主义列强的财政支持,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皆势雄力厚,武昌失守不久,便派兵南下攻占汉阳,在英国领事策划下,与独立各省代表谈判,以“拥袁当政”为条件达成停战协议,然后通电南京,以派兵镇压要挟临时政府;而当时武昌起义的成功,虽为黄兴等革命党人组织策划,却只是对武汉守军的一次策反,南方各省的独立之举更是一时的革命影响所致,并无明确的革命目标,即便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正式成立,也因缺少统一指挥的军事力量,加之财政窘迫和革命阵营混杂的立宪派、旧官僚的内讧捣乱,其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都势单力薄,无法与袁世凯相抗衡。
——摘编自《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教训》
材料二 八七会议开完后,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瞿秋白向毛泽东征求意见,准备让他到上海中央机关去工作。毛泽东回答:我不愿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随即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回湖南,于1927年9月9日发动和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摘自《中共历史上的“八七会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对策,并简要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指出孙中山和毛泽东在探索民主革命道路的相似之处。
?应用性、创新性——强调创新思维,体现应用价值
12.“军阀不是统一的力量,他们由于互相竞争,不可能同时对中国地方性农业经济的边远地区加以控制……中国人若以食为天的话,那么共产党人就应该扎根于水稻田之中。”该材料意在说明(  )
A.工农武装割据的合理性
B.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必要性
C.苏俄革命道路的合理性
D.南方农业发展程度相对发达
13.1934年,在进行第五次反“围剿”中,中共中央发行借谷票向群众借粮,原则是:产谷多的地方多借;群众对革命认识深刻的地方多借;在边区受国民党压迫程度严重的地方不借。借谷票可用于抵纳当年土地税,相抵后仍有余者,可向政府领还现款。这一做法客观上(  )
A.保证了反“围剿”的胜利
B.巩固了土地革命的成果
C.有利于为战略转移准备给养
D.有助于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14.近代史上,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而且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按照“精神”孕育的先后顺序,补全下列示意图。(  )
红船精神 → ① → ② → 延安精神 → 西柏坡精神
A.遵义精神 苏区精神 B.长征精神 苏区精神
C.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 D.遵义精神 井冈山精神
15.中国的道路自信源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成功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民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难探索出了革命新道路,但是在一段时间里并没有被党中央认可和重视,反而遭到中央的点名批评。1930年6月9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主张城市中心论的李立三就点名批评了毛泽东。他说:“在全国军事会议中发现了妨碍红军发展的两种障碍:一是苏维埃区域的保守观念,一是红军狭隘的游击战略。最明显的是四军毛泽东同志,他有整个的路线,他的路线完全与中央不同。”
——摘编自刘宝东《从城市到乡村——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及意义》
材料二 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但是不能够同国民军打仗。因此,毛泽东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国共产党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泽东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
——摘编自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民革命失败后,关于中国革命的道路,党内出现了怎样的不同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支撑各自观点的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为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实践举措,简评其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深远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国革命道路成功的深层次原因。
参考答案
解析:选B 南昌起义发生于1927年8月1日,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故B项正确。
解析:选B 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可知,这是毛泽东在湖南领导的秋收起义,故B项正确。
解析:选C 国民革命失败后,南京国民政府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政权,武汉国民政府是以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政权,因而“宁汉合流”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的确立,C项正确。
解析:选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中国人民广泛开展反帝爱国运动,D项正确;一战时期中国处于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之下,A项错误;军阀混战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都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B、C两项错误。
解析:选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D项正确。
解析:选C 据材料“因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国外进行大规模募捐”可知,《红军长征记》的编写目的是进行国际宣传,这部长征回忆录汇编,有利于长征故事的流传,C项正确。
解析:选B 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迫使各国纷纷提高关税以保护国内市场,因此南京国民政府的做法有利于保护民族工业,故B项正确。
解析:选B 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部分土地政策都是收缴土地,废除土地私有制,这就调动了农民保卫革命果实的积极性,B项正确。
解析:选B 由表格信息可知,第一次增长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还没有建立,故A项错误;1927年8月—1934年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故B项正确;1927年4月—1927年8月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国民党发动了反革命政变,故C项错误;1934—1937年初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故D项错误。
解析:选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革命道路中出现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C项正确。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当时袁世凯有控制全局的实力,而革命党力量薄弱,没有实力建立和维护共和制度,所以革命党人支持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第(2)问,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毛泽东积极探索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革命道路、为后来工农武装割据和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打下了基础等方面简要评述。第(3)问,依据上述问题的作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和毛泽东都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决策,这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答案:(1)对策:支持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
原因:客观上,当时袁世凯有控制全局的实力;主观上,革命党力量弱,没有实力建立和维护共和制度。
(2)毛泽东积极探索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革命道路;为后来工农武装割据和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打下了基础。
(3)相似之处: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决策,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解析:选A 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由中国特殊国情决定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井冈山地处边远的山区,是敌人统治力量极为薄弱的地方,有利于革命力量在敌人统治的缝隙中得到保存、发展和壮大,A项正确。
解析:选C 材料中的做法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筹足了军粮,保证了红军部队的粮食供应,有利于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准备给养,C项正确。
解析:选C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精神”孕育的先后顺序是:红船精神(1921年7月)、井冈山精神(1928年10月)、苏区精神(1931年11月)、长征精神(1934年10月)、遵义精神(1935年1月)、延安精神(1935年10月)、西柏坡精神(1949年春)。由此可知①是井冈山精神,②是长征精神,C项正确。
答案:(1)观点: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李立三:城市中心论。
依据:毛泽东:吸取南昌起义等失败教训;中国国情决定的(城市中敌人力量过于强大,农村里敌人力量相对薄弱);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成功实践。李立三:苏联城市暴动的成功经验;共产国际的指示;马列主义的经典论述。
(2)举措: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
影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3)原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的产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