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检测评价(含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检测评价(含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02 06:5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翼”检测评价(三)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基础性——强调基础扎实
1.秦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其主要目的是(  )
A.沿袭历史传统   B.开创一代帝号
C.加强思想控制 D.宣扬个人功业
2.司马迁《史记》评价秦朝郡县制:“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这说明秦朝郡县制(  )
A.便于集中全国人力、物力
B.有利于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
C.解决了贵族间权力传承矛盾
D.实现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无不3.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此段文字表明司马迁认为秦朝统一的意义是(  )
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
B.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C.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使人民从事生产有了安定的环境
4.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这得益于(  )
A.秦朝疆域辽阔 B.秦朝统一货币
C.秦朝统一文字 D.秦朝统一度量衡
5.秦朝修筑的直道鄂尔多斯东胜段,长约20公里,号称中国首条“高速公路”。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蒙恬修筑了从咸阳直通北边九原的直道,“长千八百里”。这项措施(  )
A.促进了北疆与内地的交往
B.加速了国家完成统一进程
C.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使匈奴这一民族得以消亡
?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
6.秦国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描述:“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嬴政接受李斯建议,采取的措施是(  )
A.任用商鞅变法 B.采取远交近攻
C.网罗天下英才 D.连接各国长城
7.秦朝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明确规定“有事请殹(也),必以书”“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秦还建立起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这些措施和规定(  )
A.彰显了皇帝工作繁重 B.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
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密切了郡国间的联系
8.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这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  )
A.“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
B.“隶变”方便书写交流有助于国家的统一
C.隶书的出现是书法艺术成熟的主要标志
D.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
9.根据下表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评价 出处
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古风其三》
明法度,定律令,皆自始皇起 司马迁《史记》
A.秦始皇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B.秦建立了皇权独尊的皇帝制
C.对秦的统一和秦制高度评价
D.秦朝建立了完备的法律制度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诸侯国中,能够将新的治理体系很好贯彻执行的,往往会在新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可以对比一下秦、楚两国与晋国对县的不同政策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秦、楚设县,由国君委派官员管理;晋国设县,后来多用作赏赐卿大夫。经过春秋时期的发展,进入公元前5世纪时,秦、楚仍然为强国,而晋国则被国内的卿大夫势力所瓜分,经过国内的激烈斗争,最后分裂成韩、赵、魏三国。
——摘编自李磊《真实的郡县制:并非秦朝首创?》
材料二 秦国法律规定,男子凡年满二十三岁至六十岁的,都必须服兵役,一生要服两次,一次守卫首都一年,称为“正卒”;一次戍守边疆一年,称为“戍卒”。此外,还要在本县、本郡服役一月,称为“更卒”。服兵役兼有徭役的性质。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后,把六国富豪和强宗12万户一部分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使他们脱离乡土,削弱其社会基础;或置于中央政权直接监视与控制之下,不至于形成反抗势力。与此同时,又下令收缴天下兵器,运到咸阳销毁,铸成12个各重千石的铜人,用这些方法防止百姓手执武器反抗和六国旧贵族起而造反。
——摘编自英明《秦汉专制与集权》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楚两国与晋国命运不同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秦始皇为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
?应用性、创新性——强调创新思维,体现应用价值
11.看下面两幅长城示意图,长城的变迁反映了当时(  )
战国长城示意图
秦长城示意图
A.国家由分裂走向了统一
B.中原政权的统治中心东移
C.中原与匈奴结束了战争
D.匈奴从南方迁徙到了北方
12.据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在秦国征服南郡(原为楚国旧都郢)五十余年后,南郡百姓仍以楚人自居,保留着部分楚地风俗。秦律在南郡始终未能有效实施。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秦国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
B.秦国军事征服激化了社会矛盾
C.秦国统治者忽视教化百姓
D.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存在冲突
13.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列一组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
A.加强文化控制 B.加强经济管理
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 D.巩固国家统一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材料二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以上材料均摘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概括王绾和李斯的争论,并立足大历史时空对秦初推行郡县制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参考答案
解析:选D 为显示功绩,嬴政将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故D项正确。
解析:选B 根据“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
治”可得出司马迁强调郡县制能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B项正确。
解析:选D 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使人民有了安定的社会生产环境,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故D项正确。
解析:选C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为保证政令畅通和促进各地区文化的交流,秦始皇规定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因此,我国形成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得益于秦朝统一文字,故C项正确。
解析:选A 题干材料表明,直道的修筑加强了都城咸阳与北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北疆与内地的交往,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交融,故选A项。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可知,《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王嬴政的一篇奏议。文章强调秦国若无客卿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最终秦王嬴政接受李斯建议,采取的措施是网罗天下英才,C项正确。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可知,秦朝紧急的文书,需立即执行,不紧急的,一天完事,也不敢停留,由此得知秦朝政务不拖沓,政府行政效率较高,C项正确。
解析:选B 材料“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体现的是秦朝统一文字对于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B项正确;A、C、D三项所述与材料无关,排除。
解析:选C 材料“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明法度,定律令,皆自始皇起”是对秦朝统一及政治制度构建的高度评价,C项正确。
答案:(1)主要原因:秦、楚两国设县后,国君直接委派官员管理,加强了国君的权力;晋国设县后,却把县赏赐给了卿大夫,这与之前的分封制没有很大的区别;秦、楚两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有利于中央集权。
(2)措施:实行兵役制度,采用多种类型的服兵役方式以维护国家安全;迁豪强,令旧氏族贵族搬迁故土以削弱其实力;实行毁兵器政策,收缴兵器并销毁以防止民众和旧贵族造反。
解析:选A 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燕、赵、秦修筑的长城被连接为一体,其余各国各自修建的长城被拆除,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秦朝统一六国带来的结果,说明国家从分裂走向了统一,A项正确。
解析:选D 根据材料“南郡百姓仍以楚人自居,保留着部分楚地风俗”,可知秦国虽然统一了南郡地区,但是南郡地区对秦国依然不认可,体现了楚国旧地的地域文化与国家统一的国家认同存在冲突,故选D项。
解析:选D 材料图示显示的是秦朝为巩固国家统一实行的措施,即统一文字和货币,故D项正确。
答案:示例 丞相王绾建议沿袭分封制,李斯则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为例主张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
历史解释:郡县制适应了秦自商鞅变法以来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国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推进和进一步巩固统一事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