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4-10-17 22:4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
2.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体验探究过程,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增强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陶冶化学审美情趣。
2.逐步认识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进一步认识到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3.学习综合分析实验现象并从中归纳结论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催化剂的概念。
难点是:催化剂概念和催化作用。
三、教具:
药品: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
仪器:大试管、试管、木条、酒精灯、火 柴。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展示几张海底和雪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照片,给同学们美的享受。复习氧气的用途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大家知道潜水员在水中是怎么呼吸的吗?登山运动员在高海拔空气稀薄地区怎样补充氧气吗?
【设问】大自然中的氧气在不停地消耗,是怎么补充的呢?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见过制取氧气呢?
讨论并反馈情况。教师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和学生沟通,亲近学生。适时出示生活生产中增氧方法或原料。
(让学生知道制取氧气的原料中含有氧)。
【展示】研究制取氧气的内容。
【复习】怎样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证明化学反应中有氧气产生?(检验集气瓶中气体是不是氧气的方法)。
【学生】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或者伸到瓶中看是否复燃。
(复习的同时教师准备用高锰酸加热制取氧气的演示装置)
【演示】实验2-5: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得一瓶氧气。
(教师边实验边讲操作的要领,让学生初体验)
【检验】学生操作:检验刚刚收集的气体是不是氧气。
【情绪调动】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学会制取氧气?
【提供几种物质】高锰酸钾、过氧化氢、二氧化锰和氯酸钾。
【探究活动】教师在学生的指导下活动,边实验边讨论分析:
学生分组实验:
1: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是否容易放出氧气?
2: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后,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是否容易放出氧气?
3:待探究2反应结束后,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检验放出氧气的情况。
【设问】问题:二氧化锰是反应物吗?
(学生讨论教师适时提示,提示内容:如果想知道二氧化锰是不是反应物,就应该想办法验证在反应前后这种物质是不是发生了变化。)
【探究活动】反复重复【探究3】的方法,观察并分析得结论。
【讨论活动】二氧化锰在反应中有什么作用。
讨论分析结论并阅读教材P39页: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概念强调关键字:“一变”“二不变”。
【教师讲解】氯酸钾受热产生氧气,但加入二氧化锰反应速率加快。
【归纳】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思考】观察反应种类和生成物种类,它们是化合反应吗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得出分解反应的概念,学生熟悉。
【教师活动】指出反应特征:反应物只有一种,生成物是多种。
五、小结板书格式: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分解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