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原子
学校 主备人
课 题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 课 型 新 授
教学媒体 多媒体 实验器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方法 通过实验和模拟微观粒子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
教学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分子原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 计 意 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趣】在教师内边走边喷洒花露水【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我们为什么能闻到香味?【投影】加油站和水蒸发的图片【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水去哪里了?【讲解】我们为什么能闻到各种气味,水为什么会跑到空气中去,这些现象揭示了一个真理,物质是由微小粒子构成的【结论】1:宏观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投影】1、苯分子的照片 2、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分子的基本性质【投影】经测定: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试将这两个数字改写成普通写法。【板书结论】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提问】从课堂开始的闻到气味以及水蒸发,猜想分子还有什么性质【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学过关于分子的不少知识,下面我们来通过实验证明【演示实验】.氨水使小花变红实验【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追问】,氨水并没有与棉花上的酚酞接触,棉花上的酚酞变红原因是什么?以上实验得出什么结论呢?【板书结论】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巩固练习】解释课本48页开头的几个现象【追问】分子运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请同学们互相讨论后设计实验证明你的观点【演示实验】把同样大小的品红放入同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中【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板书】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巩固练习】 湿衣服放在太阳底下容易干,还是阴雨天易干?为什么?【设问】在数学中1+1=2是正确的,但在化学中这个式子还同样正确吗?【演示实验】将一支滴定管内装一半水一半酒精,用塞子密封,混匀,观察【演示实验】半杯沙和半杯石头混合【提问】混合后的体积是两者之和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板书】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巩固练习】试解释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演示实验】用注射器分别抽取等体积的水和空气,用手指堵住针头口,推压活塞,感受推压的难易。 【小结】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巩固练习】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反思小结、总结交流:你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后,有哪些收获或感受?请说出来。布置作业:完成课本及练习册的相关练习。 回答:闻到了花露水的香味(原因学生无法回答)。 回答:闻到了汽油的臭味,水蒸发了。 学生观看苯分子图像和世界上最小的汉字一中国 写,读 分子总在不停的做热运动(物理课已学) 观察后回答:小花变成了红色。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后发表看法观察现象:热水中的品红溶解得快。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思考、回答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回答观察,思考初步形成分子间有间隔的想象表象。观察现象 思考问题 分析、归纳出分子间有间隔 思考、讨论、回答 讨论将本节知识整理出来课下完成。 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启迪思维。激发兴趣。通过学生观看图片让学生感知到微观粒子的真实存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通过具体数据让学生理解“分子很小”。通过改写让学生深切感受这两个数字的大、小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把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分子的运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时反馈练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由形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能力。 通过对实验观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及时反馈练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激情巩固本节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