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出
刘白羽
主要制作人:杜 艳
同科目教师:李建明 刘 梅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特点。
2、了解作者通过对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能力目标:
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
情感目标:
1、了解作者通过对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2、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日出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看过日出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刘白羽眼中的日出是怎么样的。
认知阅读
二、简介作者:
刘白羽,现代著名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解放战争期间曾任新华社随军记者。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两次奔赴朝鲜战场。解放后从事党的文化领导工作,历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作协副主席、作协书记处书记、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等职。主要作品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红玛瑙集》、《红色的十月》、《芳草集》、《刘白羽散文集》等。
三、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幼时盼望看日出。
第二部分(5—7)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
第三部分(8)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
理解阅读
四、再次默读课文,完成读写训练一
日出图 观察角度 日出时节 描写景物色彩、形状变化的句子 景物特点
海涅描写的 俯视 冬季 那绯红的……只有山尖分明突出… 云雾缭绕
屠格涅夫 平视 秋季 朝阳初升时,……那种暗紫色…… 柔和明丽
描写的 露了露面,……一轮朝日。
日出前:上空游动……暗红色长带。
刘白羽描写的 平视 冬季
日出时:红带在……闪着金光。 雄伟瑰丽
日出后:晶光耀眼,……照明了。
五、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提问:“我”为什么爱登高看日出?
明确:日出富有魅力
日落虽妙,不免有萧瑟之感
看日出——看火、热、生命、光明的诞生
提问:作者无缘看日出,就怎么办?
明确:只好读日出:
1、海涅:冬季、云雾缭绕中的日出。
2、屠格涅夫:秋季柔和明丽中的日出。
齐读两幅日出图。
六、分析第二部分:
提问:作者特意到什么地方去看日出?有没有看到?
明确:两个看日出的胜地
1、在印度的科摩林海角
由于云雾遮住了东方,没看成
2、在黄山狮子林
由于下雨,只得作罢
七、全文总结
黎明象征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的诞生正是从漫漫黑夜中升起的曙光,它标志着旧世界的逝去和新世界的到来。此时此刻,作者对日出景象的赞颂,与对新中国的赞颂,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雄伟奇丽而又蕴含哲理的艺术境界。(可谓“意与境浑”)
思想感情脉络:渴望看日出,钟情于日出景象愿望得以满足,整个身心与雄伟、瑰丽的日出景象融合
拓展阅读
十、课外延伸。
描绘一幅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参考内容:通过幻灯片给学生看一些日出照片)
板书设计:
日 出
刘白羽
幼时渴望登山观日出(没有机缘)
从文学作品中去欣赏(不是亲自观赏)
印度科摩林海角黄山观日出(未能如愿)
万仞高空上观日出(看到最宏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
教学反思:
师生配合默契,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能积极的合作探究,顺利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课堂教学组织井然有序。但是,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不足。以后要深挖教材,尽量完善课堂教学结构,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