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小池初级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备课精品--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龙岩市小池初级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备课精品--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16 10:18:53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集体智慧——感悟历史 思考题一:红军长征过程中有哪些特别令你难忘的历史镜头(故事)?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是什么?造成这个原因的原因又是什么?集体智慧——感悟历史 思考题二: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诞生,期间经历了多少年?以1935年召开的哪一次会议为界,前后又各是多少年? 集体智慧——感悟历史中国
共产党成立 集体智慧——感悟历史 新中国
诞生 1935年
____会议 28遵义 思考题三:同学们回答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集体智慧——感悟历史江长西瑞金江 西湖 南福 建贵州广 西西 康四 川陕甘肃三军会师会宁1936.10毛尔盖泸定桥安顺场贵阳黄河腊子口1934.10.1935.10.1935.1.中央红军的长征
冲破四道封锁线,
渡过______。
翻____、过____。
强渡______,
飞夺______ 。
____,打乱
敌人追剿计划
巧渡______,
跳出包围圈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
陕北红军在_____胜利会师
开始(1934年10月)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湘江(损失过半)
渡乌江,夺遵义(转折点) 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过草地 到吴起镇会师(1935年10月) 大会师(1936年10月)思考题四:
长征的转折点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集体智慧——感悟历史转折点是遵义会议的召开。
主要内容有: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思考题五:长征胜利的原因有哪些?集体智慧——感悟历史胜利原因: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
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
人民群众的支持。思考题六:红军长征胜利有何历史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诗歌鉴赏《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请回答:
1.诗中体现了那些艰难险阻?
2.诗中“三军”又指什么?
3.诗中体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敌人的围追堵截和恶劣的自然环境。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乐观向上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个性拓展——史海探寻查阅长征中两组令人肃然起敬的数字。一组是反映红军将领年轻有为、才华横溢的年龄数字,一组是反映长征艰苦卓绝历程的数字。长征开始时,带领部队克服千难万险,转战十几个省区,长驱二万余里,粉碎敌人围追堵截的红军将领平均年龄仅25岁,这在世界战争史上可谓奇迹.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的将帅中,中将以上的254人,其中222人参加过长征,以长征开始时计算他们的平均年龄,9位元帅为36.5岁,8位大将为31.7岁,48位上将为25.9岁,157位中将为23.8岁.我们所熟知的胡耀邦,肖华,当时只有18岁,杨得志24岁,李先念25岁,王震26岁,罗瑞卿28岁.... 长征中红军战士表现出的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精神和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更是令世人赞叹和敬佩. 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在打大决战.有253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于夜行军.长征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平均365华里才休整一次,日平均行军74华里.路上共爬过18个山脉,其中5个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个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通过6个不同的少数名族地区.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到达陕北,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这是一部悲壮的历史史诗. 长征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精神又是什么?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感想。
长征精神: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英勇善战,
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步练习1.中共历史上有许多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其中被称为党的历史上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的是( )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2.“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指的是(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3.长征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它引领我们民族走向复兴。以下是在长征途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们的先后顺序应是( )
①四渡赤水 ②飞夺泸定桥 ③巧渡金沙江 ④过草地 ⑤翻雪山 ⑥会宁会师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⑤④⑥ C.①③②⑤④⑥ D.②①③⑤③⑥
4.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下列长征途中发生的历史事件排列正确的是( )
①遵义会议 ②巧渡金沙江 ③吴起镇会师 ④飞夺泸定桥
⑤会宁会师 ⑥爬雪山,过草地 ⑦四渡赤水
A.①⑦②⑥④③⑤ B.①②④⑦⑥③⑤
C.①②④⑥⑦③⑤ D.①⑦②④⑥③⑤ BDCD5.“会议室的房顶中央吊有一盏旧式煤油灯,房屋中间有一长条桌子,当时开会时代表们就是围坐在这张桌子前。会场十分狭小,却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命运。”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6.某同学在自己编写《红军长征》剧本时,设计了以下几个历史场景,其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
A.第四次反“围剿”失利使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B.强渡大渡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C.甘肃会宁会师是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
D.四渡赤水使红军跳出了敌人包围圈
7.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是什么力量把中华民族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聚集在一起,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奔向一个目标?这种力量就是永存的长征精神。 对“长征精神”的正确理解是( )
①革命英雄主义 ②革命集体主义  ③革命乐观主义 ④个人自由主义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BCC8. “1935年1月的一次会议上,一向发言很少准备提纲的毛泽东这次却破例了。他不仅说明军事失利问题的原因在于进攻时的冒险主义,防御时的保守主义,突围时的逃跑主义,而且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以下说法与这次会议相关的是( )
A.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9.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 “伟大传奇”是指( )
A.五四运动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红军长征
10.在红军征战藏区的过程中,各族人民支援红军的粮食约1000万斤,牛、羊、马、猪等各类牲畜总数约20万头。这主要说明红军长征( )
A.粉碎了敌人的重重围剿 B.得到了各族人民的物质支持
C.保留了革命的精干队伍 D.传播了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CDB11.填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3分,第22题2分,共5分。
(1)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地点(地区)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1935年1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的地点:遵义
B.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的地点:吴起镇
(2)据图指出红一方面军长征行程有何特点?
行军路线长。(如答“自东向西转北上”等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可同等得分) 遵义 吴起镇 12.世界的一隅,经过历史的洗礼,让我们刻骨铭心。根据提示写出与之相关的地名。(4分)
(1)中国近代第一个屈辱的不平等条约中,被迫割给英国的领土是:_________________。
(2) 1935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生死攸关转折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召开的地点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815年,拿破仑重建法兰西帝国,欧洲反法联盟再次进攻法国,法军一败涂地的[战场在比利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香港岛遵义 滑铁卢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 解
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
掌??? 握
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阅读地图了解历史
从课文和插图中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正确复述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分析比较探究原因
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不同的领导决策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思想意识
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
爱国爱党爱军情感
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总是坚韧不拔,并总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校正失误。我们应该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
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
分析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在原因上的反差
?教学策略
教法选择
归纳法、史料分析法、直观法、讨论法和练习巩固法等
学法选择
归纳法、史料解析法、观察法、讨论法和练习巩固法等
课堂组织形式
分组讨论
教具媒体组合应用
多媒体展示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教材中的插图、史料和网上资料等
板书设计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长征的原因
二、长征的经过
三、长征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为了反抗国民党的屠杀,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
2、这些起义的目的有没有完全达到?(没能直接占领大城市,还遭到严重挫折。但是,起义的部队转向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革命武装和革命根据地,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后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从江西、福建交界处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远征二万五千多里到达陕北。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征。(布置学生集体朗读“导入框·长征” 一诗,带着问题进入情境,阅读60——64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
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1、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2、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可按下列提示,分层启发:
A. 遵义会议在哪一年召开?(1935年)如何记住这一年?(从1921年党的诞生到1935年,经过了14年,从1935年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也经过了14年。)
B. 比较这前14年与后14年党的历史,有什么重要变化?(前14年里,党的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重大的失误,经受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的挫折。后14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C. 由此可见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悠关的转折点。)
?
长征的胜利
1、指导学生完成63页“练一练”(教师在黑板上依据长征路线画示意图,突出瑞金、遵义、吴起镇三个地点,组织学生对照着课本标注出来。)
A. 红军经过哪些省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
B. 请对号入座地说出黑板上这三点的地名。(瑞金、遵义、吴起镇)
2、“活动与探究1·想一想”,(提醒同桌学生要互相配合,一个找课文,一个找图例,共同完成任务,然后在教师主持下进行“接龙”游戏:
A. 湘江???? 红军在那里与敌人打过一场硬仗,损失惨重。
B. 乌江???? 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C. 赤水河?? 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
D. 金沙江?? 红军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E. 大渡河?? 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3、“动脑筋”: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 困难和问题?(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还缺少粮食给养等。)
?
布置活动,巩固新课
1、根据65——67页活动课三《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选题、选材,组内协作完成一篇导游词,通过网站《史海撷珠》的留言板上传,老师从中选出优秀的文章予以发表。
2、提醒学生预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
巩固小结
展示本课知识结构简图小结。
布置作业
《名校学案》中的相关作业。
?分析、评价、反思、体会: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选择题
1.中共历史上有许多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其中被称为党的历史上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的是( )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2.“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指的是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3.长征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它引领我们民族走向复兴。以下是在长征途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们的先后顺序应是( )
①四渡赤水 ②飞夺泸定桥 ③巧渡金沙江 ④过草地
⑤翻雪山 ⑥会宁会师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⑤④⑥ C.①③②⑤④⑥ D.②①③⑤③⑥
4.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下列长征途中发生的历史事件排列正确的是( )
①遵义会议 ②巧渡金沙江 ③吴起镇会师 ④飞夺泸定桥
⑤会宁会师 ⑥爬雪山,过草地 ⑦四渡赤水
A.①⑦②⑥④③⑤ B.①②④⑦⑥③⑤
C.①②④⑥⑦③⑤ D.①⑦②④⑥③⑤
5.“会议室的房顶中央吊有一盏旧式煤油灯,房屋中间有一长条桌子,当时开会时代表们就是围坐在这张桌子前。会场十分狭小,却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命运。”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6.某同学在自己编写《红军长征》剧本时,设计了以下几个历史场景,其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
A.第四次反“围剿”失利使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B.强渡大渡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C.甘肃会宁会师是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
D.四渡赤水使红军跳出了敌人包围圈
7.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是什么力量把中华民族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聚集在一起,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奔向一个目标?这种力量就是永存的长征精神。 对“长征精神”的正确理解是( )
①革命英雄主义 ②革命集体主义  ③革命乐观主义 ④个人自由主义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 “1935年1月的一次会议上,一向发言很少准备提纲的毛泽东这次却破例了。他不仅说明军事失利问题的原因在于进攻时的冒险主义,防御时的保守主义,突围时的逃跑主义,而且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以下说法与这次会议相关的是( )
A.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9.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 “伟大传奇”是指( )
A.五四运动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红军长征
10.在红军征战藏区的过程中,各族人民支援红军的粮食约1000万斤,牛、羊、马、猪等各类牲畜总数约20万头。这主要说明红军长征( )
A.粉碎了敌人的重重围剿 B.得到了各族人民的物质支持
C.保留了革命的精干队伍 D.传播了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二、非选择题
11.填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3分,第22题2分,共5分。
(1)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地点(地区)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1935年1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的地点:遵义
B.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的地点:吴起镇
(2)据图指出红一方面军长征行程有何特点?
12.世界的一隅,经过历史的洗礼,让我们刻骨铭心。根据提示写出与之相关的地名。(4分)
(1)中国近代第一个屈辱的不平等条约中,被迫割给英国的领土是:_________________。
(2) 1935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生死攸关转折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召开的地点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815年,拿破仑重建法兰西帝国,欧洲反法联盟再次进攻法国,法军一败涂地的[战场在比利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BDCDB CCCDB
二、11.(1)上框B,下框A。(每空1分,共2分)
(2)行军路线长。(如答“自东向西转北上”等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可同等得分)
12.地名 (1)香港岛;(2)遵义;(3)滑铁卢;(4)井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