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小池初级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备课精品--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第18课 战略大决战(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龙岩市小池初级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备课精品--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练习:第18课 战略大决战(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16 10:21:33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第 18 课战略大决战1、全面内战什么时候爆发?2、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开始于什么事件后?1946年6月 进攻中原解放区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战略防御战略反攻主力决战时机已成熟大决战敌我力量对比表 1948年7月280 万365 万优于 敌军不足大为改善略占 优势巩固危机四伏高昂低落 战略决战前国民党军五大集团分布图三大战役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课后练习关门打狗猛虎掏心瓮中捉鳖辽沈战役 1948年9-11月时间指挥者林彪、罗荣桓 战果歼敌47万余人,
解放东北全境关门打狗山海关 首 战 目 标 的 选 择攻锦打援攻锦打援 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有利条件有哪些?兵力对比
动脑筋敌军态势
解放军兵力在五大战场中唯一超过国民党军队。孤立分散,补给困难,或战或守意图未定。我军态势
东北根据地支援战争物质力量雄厚,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战局延伸
有利于华北、华东作战,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的战争。淮海战役猛虎掏心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平津战役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北平和平解放瓮中捉鳖1948年底的国内外形势战略决战
胜利在望三





开断绝援助
阴谋“和谈”
中途换马“求和”
声明将
革命
进行
到底填表百万雄师过大江1.毛泽东和朱德在1949年4月向解放军下达的命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这个命令明确指出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 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2.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 A.反动势力方面:
B.革命力量方面: 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
垮台了。 中国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国共力量相差悬殊,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三年内就由弱转强,打败国民党呢?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是什么?活动与探究3.共产党为什么在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 A. 力量对比B. 士气民心 C. 政权性质D. 将帅素质E. 历史趋势可以随着战争进程发生剧烈变化 解放军打仗勇敢,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内压迫和镇压人民,对外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是旧社会三座大山的总代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国民党指挥失当,毛泽东懂军事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 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败。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事业是正义的、进步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取得最后的胜利。 回顾小结:辽沈淮海平津战,
基本歼灭敌主力。
百万雄师过大江,
解放南京庆胜利。
战略决战留遗憾,
蒋匪残余逃台湾。同步练习1.下表是某次战役人民支前统计,陈毅说这次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这次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这首流行于解放战争期间的民谣最能够说明( )
A.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 B.解放战争的进程
C.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D.解放战争的影响 B C 3.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曾写下“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诗句。与这一诗句有关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4.为了加快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共中央抓住时机,作出战略决战的决策,决定首战东北。为此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 )
A.平津战役 B.淮海战役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5.“和则两利,半则两败”,国共双方代表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是在什么历史事件后?( )
A.北伐战争 B.三大战役 C.七七事变 D.重庆谈判
6.三大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军队人数最多和被称为“瓮中捉鳖”的战役依次是( )
A.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 B.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D.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D CD D 7.下列表格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8.古城南京是国历史一位特殊“见证者”,它见证了( )
①中华民国的建立 ②五四运动的爆发 ③日军大屠杀 ④蒋家王朝的覆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
9.为了纪念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张老师向同学们推荐观看有关解放战争题材的电影如 ( )
①七七事变 ②《挺进大别山》 ③《西安事变》 ④《辽沈战役》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A C B 10.最近,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20世纪)①30年代,到延安去,到太行山去,到敌人的后方去;②40年代,到辽沈去,到天津去,到长江对岸去;③50年代,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④60年代,到山上去,到乡下去,到贫下中农当中去……”以下对该网络段子解读正确的是( )B 11.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吴兢《贞观政要》
(1)唐太宗在经济方面采取的什么措施体现了材料一的思想?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
措施:轻徭薄赋;盛世局面:贞观之治。
材料二 淮海战役中国民党被俘将领杨伯涛回忆;经过几十里的行程,……呈现出千千万万人民群众支援解放军作战的伟大场面,我当时就大为感概,认为18军的最后敗灭,非战之罪,应归咎于脱离人民群众,进而敌视人民群众,在人民群众的大海里淹没了。
-------王骅书《 中共华中工委史略》
(2)据材料二,说说淮海战役茯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此次战役期间进行的另一场战略决战是什么?
原因: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战略决战:平平津战役。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 解
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
掌??? 握
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使用图表
从课文和插图中掌握三大战役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和练习使用图表的方法
分析比较整合教材
通过了解战局变化,从对比中区别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的历史意义;从装备优劣、兵力众寡、战局起伏等方面分析对比国共双方军力的发展演变,归纳出蒋家王朝灭亡的必然性
活动探究
“以史带论”,讨论、列举共产党以弱胜强,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历史使命社会责任
决心学习毛泽东等战略家军事指挥家以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夺取革命彻底胜利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环保文保意??? 识
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军民避免了伤亡,大家都能比较安定地迎来新生活,保护了许多文物,保护了人文环境,有利于此后北京的发展
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难点
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策略
教法选择
归纳法、史料分析法、直观法、讨论法和练习巩固法等
学法选择
归纳法、史料解析法、观察法、讨论法和练习巩固法等
课堂组织形式
分组讨论
教具媒体组合应用
多媒体展示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教材中的插图、史料和网上资料等
?板书设计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一、三大战役(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
1.背景
2.概况
3.意义
二、渡江战役(1949年4月20日至1949年6月1日)
1.背景
2.概况
3.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并用动态板书演绎解放战争发展形势:
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
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大量歼灭敌军,粉碎了敌军的进攻。战争形势的变化,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
3、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当时战局已经发生变化,敌军的进攻被粉碎,我军具备了反攻条件。刘邓大军这个军事行动采取的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带动了其他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
?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随着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国民党军队被消灭的数字达到200多万。他们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他们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布置学生阅读93——98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
三大战役
1、学生根据94页《三大战役示意图》与教师在黑板上手书的草图比对,通过认识地理范围加深理解各个战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书上做标记:
A、东北——辽沈战役——“关门打狗”——解放东北全境
B、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淮海战役——“猛虎掏心”——奠定解放江南的基础
C、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平津战役——“分而取之”——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
2、组织小组探讨: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
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3、“动脑筋”,让学生讨论回答: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人民群众的支持[直接参军、组织民兵、踊跃支前等]是解放战争胜利原因之一。)
4、继续探讨: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继续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B、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C、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5、完成97页“练一练”:填《三大战役》表
战役名称
发起时间
共计歼敌人数
历史意义
辽沈战役
1948年9~11月
歼灭和改编敌军150多万人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地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淮海战役
1948.11~1949.1
平津战役
1948.11~1949.1
教师补充、过渡: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打到长江边,国民党妄想依靠天险“划江而治”,要求和平谈判,当时国际上也都认为中国将重现历史上的“南北对峙”格局。党中央仍然以和平民主为重,同国民党谈判,拟出了“惩办战犯”等和平协议。但是,在蒋介石的“遥控”下,国民党代表拒绝签字。于是,党中央决定发动渡江战役。
?
百万雄师过大江
1、学生阅读97页“文献资料”,即时回答: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彻底消灭敌军,解放全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2、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提醒学生联系98页“自由阅读卡·邓小平走进原总统府”回答:A、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B、革命力量方面: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3、“活动与探究”,小组讨论:共产党为什么在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从五个层面进行启发:
第一层面:力量对比[如表格所列数字,这是可以随着战争进程发生剧烈变化的];
第二层面:军队士气、人心向背[如书上原因A和D];
第三层面:政权性质、国家职能[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内压迫和镇压人民,对外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是旧社会三座大山的总代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第四层面:战争指挥者的素质[如书上原因B和C];
第五层面:历史发展趋势[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败。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事业是正义的、进步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取得最后的胜利。
?(上述第二、五层面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巩固小结
展示本课知识结构简图小结。
布置作业
《名校学案》中的相关作业。
?分析、评价、反思、体会: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一、选择题
1.下表是某次战役人民支前统计,陈毅说这次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这次战役是( )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船只
筹粮
挑子
543万人
30.5副
88万辆
76.7万头
8500只
9.6亿斤
20.6万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这首流行于解放战争期间的民谣最能够说明( )
A.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 B.解放战争的进程
C.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D.解放战争的影响
3.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曾写下“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诗句。与这一诗句有关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4.为了加快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共中央抓住时机,作出战略决战的决策,决定首战东北。为此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 )
A.平津战役 B.淮海战役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5.“和则两利,半则两败”,国共双方代表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是在什么历史事件后?( )
A.北伐战争 B.三大战役 C.七七事变 D.重庆谈判
6.三大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军队人数最多和被称为“瓮中捉鳖”的战役依次是( )
A.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 B.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D.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7.下列表格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时间
1948年9月
地点
锦州、沈阳
结果
歼灭国民党军47万多人
意义
解放了东北全境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8.古城南京是国历史一位特殊“见证者”,它见证了( )
①中华民国的建立 ②五四运动的爆发 ③日军大屠杀 ④蒋家王朝的覆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
9.为了纪念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张老师向同学们推荐观看有关解放战争题材的电影如 ( )
①七七事变 ②《挺进大别山》 ③《西安事变》 ④《辽沈战役》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0.最近,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20世纪)①30年代,到延安去,到太行山去,到敌人的后方去;②40年代,到辽沈去,到天津去,到长江对岸去;③50年代,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④60年代,到山上去,到乡下去,到贫下中农当中去……”以下对该网络段子解读正确的是( )
选项
段子
解 读
A

抗战时期,延安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是进步青年向往的地方
B

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人民解放军开始进行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C

1953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D

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二、非选择题
11.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吴兢《贞观政要》
(1)唐太宗在经济方面采取的什么措施体现了材料一的思想?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
材料二 淮海战役中国民党被俘将领杨伯涛回忆;经过几十里的行程,……呈现出千千万万人民群众支援解放军作战的伟大场面,我当时就大为感概,认为18军的最后敗灭,非战之罪,应归咎于脱离人民群众,进而敌视人民群众,在人民群众的大海里淹没了。
-------王骅书《 中共华中工委史略》
(2)据材料二,说说淮海战役茯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此次战役期间进行的另一场战略决战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BCDCB DACBB
二、11. (1)措施:轻徭薄赋;盛世局面:贞观之治。
(2)原因: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战略决战:平平津战役。